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洗烽录-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士诚称王的当年十一月,元太师脱脱包围高邮,张士诚一度起了投降的念头,多亏哈麻进献谗言,顺帝免了脱脱的兵权,元军奔散,高邮之围才解。其后,张士诚的势力开始膨胀,渡江攻下常熟、湖州、松江等地,那可以说是江南最为富庶的一片领土。至正十六年,他攻克平江府,改名隆平府,又称周王。
虽然表面上自高邮解围后就一帆风顺,但实际张士诚恐怕是元末群雄中最苦的一个。他占据了漕运要冲,为了夺取江南的赋税,元政府对其不断施压,山东各路兵马源源不断地往隆平府开来。而此时朱元璋亦开始往长江下游发展,两军的冲突不断。
就在称周王的当年,张士诚先被徐达破于常州,又在嘉兴大败于元将杨完者,损失惨重。到了第二年,形势更为恶劣,北有元朝名将董抟霄驻守山东,虎视眈眈,南有再次降元的方国珍进袭昆山,张士诚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被迫降元,被任为太尉。
从此以后,元朝政府重新控制了长江下游的富庶农业产区,每年征发粮草,由张士诚出米,方国珍出船,自海路运送大都。在反元大起义中,不属于白莲教、红巾军系统,而又一度降元的,最著名,势力也最大的就是这张、方二人。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攻克安丰,杀死了红巾军小明王政权的执政者刘福通,遂得意洋洋地自称吴王。但他没有想到,这为他的宿敌、另一个吴王朱元璋大开了篡僭的方便之门。此后,张士诚屡被朱元璋所败,至元二十七年,隆平府被攻陷,张士诚被俘后自缢死。
梁羽生先生在其名著《萍踪侠影录》中,叙述有张士诚事迹,小说主人公张丹枫,就是张士诚的后代子孙。但他说张士诚与朱元璋同是彭莹玉的弟子,最后被俘后,朱元璋下令将他乱棍打死,无疑都是出自民间野史。张士诚胆子小、眼光差,和朱元璋、陈友谅等枭雄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甚至连福建方国珍、四川明玉珍也未必比得上,但他有一个好处,就是爱民如子,甚得江南人心。在他进攻嘉兴,被杨完者打败的时候,民间就有“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的歌谣传唱。加之朱元璋上台后,对江南诸多压榨,所以当地百姓多感怀张士诚,虚构了许多对张士诚有利的传说出来。
还有传说,《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罗本贯中,原就是张士诚麾下的幕僚,他所创作的仁厚爱民的昭烈帝刘备形象,就是以现实中张士诚为原形的。笔者外祖家在杭州,当地野老至今仍颂张士诚仁爱之名。
第四十章 最是返朴人不识
    凌冲看冯国胜如此狼狈地跑出王府,心中诧异。他请侍卫通传了,进见朱元璋,就看朱元璋穿着团龙大红锦袍,气哼哼地端坐在大殿上。凌冲急忙大礼拜见,然后问道:“冯将军怎么……”
朱元璋手拍桌案,冷哼一声:“教他攻高邮,他却中了诈降之计,折损无数士卒。孤故决以大杖数十,教他不得骑马,走回高邮城下去。倘再攻不下呵,便提头来见!”说着随意一挥手,示意凌冲起来。
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再不复往日和蔼笑容,一张丑脸绷得紧紧的,非常可怕。凌冲站起身,不敢再问,急忙低着头把此行的过程,挑重要的禀报了一番。朱元璋不时打断他的话,问一些细节,神色也逐渐缓和了下来。
等凌冲说完,朱元璋点点头:“退思,辛苦了。”凌冲低着头,急忙说道:“未能劝服张氏兄弟来降,臣下死罪。”朱元璋摆摆手:“张士诚冥顽不化,我早料知便有这般结果,非是你办事不力,何须自责?那彭素王既已离了张氏,迟早归服于我,也不急于一时——你真欲与他山西去,寻那个甚么‘剑圣’卢扬么?”凌冲回答:“正是,请大王恩准。若大王另有差遣时,臣不去便是。”
“这般江湖草莽,”朱元璋捋着胡子,皱皱眉头,“最是以武犯禁,搅闹乾坤。你看那卢扬,若是个机敏人,肯来辅佐我呵,便领他来,不然,教彭素王杀了他干净。”凌冲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称是。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殿后转出一个人来,走到凌冲身边,向朱元璋深深一揖道:“我欲会此卢扬久矣,请大王恩准,也随退思走这一遭去。”凌冲抬眼看去,只见此人不到四十岁年纪,高冠博带,腰悬长剑,面色如金,长须飘拂,倒有三分象彭素王。只是英挺过之,而飘逸不足。当下喜道:“宫大侠,怎么你却在此处?”
来人正是曹州黄河大侠宫秉藩之子,继承了其父“剑神”之名的宫梦弼,和凌冲也算是通家之好。当下朱元璋笑道:“好,且试这‘剑神’、‘剑圣’,谁是第一。退思,你与宫大侠同去山西清源罢。”
凌冲犹豫了一下,但想到彭素王只说不见朱元璋,没说不见别的人,也就答应下来了。朱元璋继续说道:“那扩廓帖木儿欲与关中诸将火并,料他定分道自河南与山西两路进伐,你们此去呵,顺路打探他的部署,我河南北各地都布有眼线,养了信鸽,你们得着甚么消息,速速传告于我。”
凌冲和宫梦弼两人叩头遵命,然后告别了朱元璋,一边寒暄着,一边向城外走去。路上,宫梦弼听凌冲不住口夸说彭素王的武艺天下无双,不禁冷笑道:“除非他真是大罗金仙,岂有恁般厉害?”
凌冲看他一脸不服气的神情,知道此人向来心高气傲,于是急忙刹住话头,绕开去讲些别的。宫梦弼很少说话,只是静静听着凌冲讲话,偶尔“嗯”的一声。
两人离开应天城,来到城西大肉居中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宫梦弼先给杞人夫妇行礼,口称“世叔,叔母”——因为乃父宫秉藩和杞人是平辈论交。然后又见过了郭汉杰、彭素王、史计都等人。
彭素王口称“久仰”,笑着说道:“‘剑神’、‘剑圣’,我料不得并立,定有一场厮杀哩。宫兄也寻那卢扬许久了么?”宫梦弼点点头,问道:“听退思说起,彭先生的技艺天下无对,在下心仰慕之,可否赐教一二?”
宫梦弼话说得客气,脸上的神色可一点也不客气,这分明就是在向彭素王挑战。彭素王望一眼凌冲,“哈哈”笑道:“退思谬赞了,说甚么‘天下无对’,可不愧煞我么?”
宫梦弼见他不允,退后一步,又是一揖:“好教彭先生笑话,在下三十载未逢敌手,仿如井底之蛙,请彭先生不吝赐教,足感大德。”彭素王听他这话说得实在有点狂妄,皱一皱眉头:“果真宫庄主从未遭逢过敌手么?”宫梦弼回答道:“顛仙人、张真人,自是武林泰斗,可惜行踪飘忽不定,又是某的父执辈,不好向他们挑战。除此以外,在下二十七岁前唯败在家严剑下,二十七岁后,家严再不与在下较剑了也。”
他所说的“家严”,当然指的是上代“剑神”宫秉藩了。彭素王心道:“都说宫梦弼青出于蓝,今日且看传言是实是虚。”于是点点头:“也说得是。既如此,宫庄主请。”
宫梦弼又是一揖,提起长衫下摆,转过身,走出门去。众人都跟在他身后。大肉居后门外,是一片四五丈宽阔的小空场,堆着一些干草干柴,只见宫秉藩走到空场中心,把长衫下摆掖到腰带里,然后拔出所佩的这柄金剑来。
只见这柄金剑,茎长五寸,身长二尺,通体金色,镂以各种花纹,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流光溢彩,灼灼生辉。彭素王点点头,转身问杞人道:“贵府上可有剑么?”杞人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指一指郭汉杰:“我这徒儿刀便有一柄,剑却……”“刀也罢了。”彭素王注目凌冲腰佩的钢刀,凌冲急忙解开纽带,双手递了过去。
彭素王却不接刀鞘,直接抽出刀来,在手上掂了一掂:“略重些个。”杞人这才明白他执意要用剑法来和宫梦弼比试,于是急忙说道:“若较剑技,灶下还有通火的一枚铁条,比单刀灵活一些。”彭素王喜道:“甚好,劳烦取来。”
凌冲入内取来铁条,递给彭素王。这铁条两尺多长,一指粗细,彭素王接在手里,抖了一个腕花,笑道:“不错。”他们商议的时候,宫梦弼就一直站在场心,挺肩而立,双足不丁不八,金剑斜指身侧地面,目光平视,一动也不动。彭素王端正面容,也把袍袖整束一番,手持铁条走下场中。
宫梦弼依旧一动不动,但缓缓开口说道:“宫家祖传剑法,出自川中峨嵋,杂中原八仙、青萍、无极、太虚诸般剑式,已历六世,共七十二路。”彭素王把铁条横在胸前,也解说道:“在下不用剑已四五年矣,稍倾当用日帝自创的‘三十三天剑’,可惜他老人家去得早,才成十九路。请指教。”
两人相聚不到一丈,一个按剑下指,一个横挡前胸,四目对射,寻找对方的破绽。杞人、凌冲等人都站在大肉居门口,紧张地盯着双方身形,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这精彩的较量。
对峙了约摸半盏茶时分,突然,彭素王手腕一顫,铁条划个圆形,斜斜点向宫梦弼左肩。宫梦弼身形微侧,金剑从下撩上,疾刺对方咽喉。彭素王不等招式用老,向右滑开一步,铁条再斩宫梦弼的手腕。宫梦弼左手捻个剑诀,金剑拧转,格向来招。“当”的一声,两般兵刃轻轻相交,倏合即分。
凌冲一直就不明白宫梦弼为何要用金剑。要知金比钢软,金剑柔韧有余而锋锐不足,如果和敌人的兵器硬碰,很容易就被敲断。此刻见宫梦弼施展剑术,他才恍然大悟,金剑招术以刺、削为主,很少与敌人的兵器硬碰,就算硬碰,也是以脊碰脊,抖动中力图弹开敌招,这样打法,就算他手中拿的不是金铁,而是一枚树枝,只要招术足够精湛,也一样不会有任何损伤。
耳边听到杞人的声音:“儿啊,你且仔细看了,这个便唤作‘以拙破巧’。”凌冲定睛望去,只见宫梦弼脚下踩着七星步伐,进退趋避,极其迂缓,但手中金剑却仿佛蛇信一般,轻盈灵动,招招点向敌人周身要穴。彭素王与他正好相反,步伐错落有致,身形飘乎不定,但手里那一支铁条,却大开大阖,招术重拙古朴。两人顷刻间走了十来个回合,不分胜负,看得众人矫舌不下。
凌冲从小便向义父陈杞人学六花拳和单刀,向师父冷谦学内家拳和内功,义母韩绿萼曾教过他一套青萍剑,只是入门的功夫。黄河大侠宫秉藩来找杞人饮酒的时候,凌冲也曾缠着他要学剑,宫秉藩却说:“便你义父的刀法,你一辈子受用不尽哩,博采众长,不如专精一路。”坚持不肯教他。他后来知道师父冷谦也会用剑,就又去缠着冷谦,冷谦笑道:“剑乃百兵之长,以你的年纪阅历,实领会不得。你天资聪敏,若努力练刀呵,三十岁或可大成哩,待你三十岁后,我再教你剑法也还不迟。”
因此凌冲本来对于剑法的认知实在有限,他唯一与之较量过的剑术高手,也只有扩廓帖木儿帐下的平定州庞明而已。但当时刀枪之技,因为战阵实用,所以门类很多,而作为隐逸之兵的剑法,却只有不到二十个门派,主要出自三大家:北有崆峒,西有峨嵋,南为衡山。站在对敌的角度上,见多识广的师父冷谦,都大致给凌冲讲过各派特色,加上凌冲确是武学奇才,自己用心揣摩,在用剑之术上也可谓无师自通了。
他此刻得了这么好一个机会,看当世两大高手较剑,暗中和自己所历所思的两相印证,见识大有提高,并且似乎隐约领悟到了彭素王所说的“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