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即便曹操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但是还是不方便,尚书台毕竟在法理上还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啊,所以在他扫平北方,解决了袁家的残余势力之后,重新设立了丞相一职,并自己做上了其职,这样一来,他将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权力终于合而为一,也就是这时,我们认为曹操成为了东汉的独裁者。
为什么丞相一职这么重要呢?因为丞相这一职位可以说实际上掌握着比皇帝还要大的权力,丞相是可以开府的,就是自己设立一套班子,所谓相府十三曹,这里的曹是部门的意思,十三曹就是十三个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就象日后的工部吏部等六部,掌管着全国的种种方面,而皇帝名义上可以掌握所有的权力,但是实际上常设能参与政事的班子就是尚书而已。(这也是日后尚书权重的缘故。)远远不及丞相的班子完善,这样就意味着法理上丞相完全可以抛开同僚甚至皇帝,在自己的府内解决所有政务,所谓政出其门也,而曹操看中的就是这点。
曹操任职丞相时设立东曹西曹法曹,将原来在尚书的权力转移到丞相之下,后来干脆将尚书变为丞相的属官,另外利用中领军四征将军的设立,将军权也划归之下,如此一来丞相便将全国的权力都统一在自己手中,曹操属下的官员才是掌握实权的的官员。所谓的三公和皇帝则是一个空架子而已。曹操这样做,不单是将皇帝架空,而且等于是在法理上把东汉自光武帝以来的政治制度做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为的便是能够独裁,从这点上来说,说曹操是汉贼一点没错,因为在曹操的丞相光环之下,汉帝的光环是显得那么的暗淡无光,汉朝已经从姓刘转为姓曹了。
不过有趣的是,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后因为丞相的巨大权力马上将其废除,后来偶尔设立也是作为荣誉称号品位而已,到是蜀汉和东吴政权设立了丞相一职,尤其是蜀汉的诸葛亮,在担任丞相时录尚书事,其权不亚于曹操。当然,这位汉相则是另外的故事了。
第三十二章 袁家之亡
    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二章 袁家之亡
(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
因为下一章便是对三国演义第一部分的总结,所以这章不但是说第三十二回,也是说第三十三回的演义,不过这两章其实到也说的是同一个内容,便是曹操扫平袁家势力的过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罗贯中的不公平,怎么说袁绍也是汉末的风云人物,数一数二的大诸侯,他与曹操的交锋也是汉末的重头戏。可是罗贯中对此也太过吝啬笔墨了。赤壁之战,单就放火那夜,就用了两章,更别提之前的连番铺垫了,而同样是汉末的重大战役,官渡之战居然就半章解决了,便是连关羽的跑路也比他花的笔墨多多了。这还不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对袁绍势力动兵,从建安七年春再度北进,到建安十二年九月袁尚兄弟被杀,整整五年半的时间,就在演义笔下两章带过,须知曹操自初平元年起兵算起到官渡之战的建安五年,也不过十年而已。
更令人郁闷的是,罗贯中在这两章开始写了个年份,后来就再没提及,而故事便如流水帐一般写下,中间没啥停顿转折,就好象一场战事接着一场,也没休息过。这和之间的详尽叙述反差太大了。所以我小时侯看过这章,再到下一章看到刘备和刘表说自己髀里肉生,不由一怔,心想这没过几天啊,才两章时间,您刘老大这肉也长的太快了吧。后来一看历史,才知道自建安六年刘备投奔来此(演义中刘备说此话是在劝说刘表偷袭许都之后,那是发生在建安十二年的事。)已快七年了,难怪刘备说自己日月蹉跎了,他刚来荆州时才四十出头,此时已经快半百知天命了,眼见曹操在一统北方,自己却在刘表这仍做这宾客,无怪乎要哀叹了。
好了,我们既然知道这两章是近五年的时间,我们还是就着演义说说这五年的事吧。
第三十二回一开始,袁绍就死了,袁绍乃是汉末的重要人物,其历史地位不亚于三国的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东汉最终成为一番诸侯割据的局面,他其中作用不小,劝何进引边兵入京,杀宦官,联军与董卓对峙,引发诸侯混战,这些都是他起的主要作用,可以这么说,假若没有曹操,那最终北方还是会有人出来统一。(曹操那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只是曹操的自夸之词,信不得,没他其他人照样能出来一统。)可没袁绍,那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诸侯混战,之后的三国,说不定我们都看不到了。当然,就这点上来说,他没起什么好作用。
袁绍所谓四世三公,靠这点在诸侯争霸中占了不少便宜,但是他也并非只靠家族的无能之辈,他能最终在北方雄居四州,最终成为曹操的头号大敌,并压得曹操一度陷入困境,便可知他的能力,我们切不可因为他的最终失败,便认为他一无是处,尤其不能将演义中的袁绍当作真实的袁绍,因为袁绍在演义中被大大贬低,成为一个头脑简单,耳根子软,行事糊涂的窝囊废了。这也可以说是失败者的代价之一吧。
袁绍被罗贯中等这样的后人丑化,很大程度上是他对于人才的态度,须知大多数的读书人做不了皇帝君主,只能做人才,所以他们对于那些能提拔人才的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都予以赞颂,而对那些不能提拔人才的便贬低之。就拿陈寿做的三国志来说吧,他在武帝本纪中写到曹操入邺后在袁绍坟前哭祭时,回顾了一段往事,颇有为袁绍之败,曹操之胜的原因做解释的意思。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后世人常以这段话来说明袁绍重视地理不如曹操重视人才,更认为曹操重视人才是胜利的关键。
不过我对这点颇有不同的意见,不知这段对话是否真实,假如是真的对话的话,曹操这话颇有逃避问题,偷换概念的味道,袁绍问的是哪里可以作为发家的地盘,或者说日后的战略方针问题,这种问题,就好象袁绍的回答就是一个很标准的回答,“南据河,北阻燕、代”,再比如说隆中对也是之类的标准回答,占据荆益两州再度进取。(要是诸葛亮和刘备谈大道理,说您要重视人才啊,重视人才就会发达,具体怎么做一点不说,你看诸葛亮会得到重用吗?)
可曹操却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偷换了概念,他说“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表面上回答的很漂亮,重视人才,以道驾御这些人才,便哪里都行。可是仔细品来,他什么都没说啊,就好象以某某精神为指导,便无往不胜,道理对,但是具体怎么做都没,假如他说了怎么行使措施吸引人才,那到还罢了。可现在就好象有两个领导人在竞选,一个人说的步骤很详细,第一步如何如何,第二步如何如何,而另一个人只喊口号,你相信谁呢?
可偏偏就是这个喊口号的胜利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看要么这段话就是后人的附会,以他们两之后的行径加上的。要不就是曹操诓了袁绍这个冤大头,把袁绍的话骗出来了,(袁绍问他问题,他回了一句,您说呢,先把问题踢回来先。)自己就用大道理敷衍过去。
当然,不管是如何,这段话倒也不是没有道理,袁绍在对人才的使用上比曹操确实有差距,但是切不可认为袁绍不重用人才,袁绍对谋臣的话还是听的,沮授等人还是得到袁绍的重用的。更不可认为只需要人才就可以无往不胜,须知人才这个东西比较虚,这一方面是说无法量化,象战略方针一般都说占据哪里哪里,从来不说吸引人才若干,因为人才这东西变化太大了,你根本不知道哪个是人才哪个是庸才,没办法象地盘这样实打实的。另一方面是人才流动性太强,而且都是逐强流动,你没有立锥之地的时候,人才根本不会来理你,就拿两个典型例子,一个曹操一个刘备,他们是三国中重视人才的典型,但是曹操要不是得了东郡作为地盘,他手下还就是自己的那干家中兄弟,得了东郡兖州,才有荀彧等人的投奔,刘备也是如此,关张固然一直在他身边,但是却一直流离失所,无象样的谋士来投,但是等得到了荆州半壁,投奔的人才就络绎不绝。为何?因为你没有地盘,就不可能养得起人才,(是人才就要花大价钱来养,不然就被挖走了。)没有地盘,人才也对你没有信心(连立锥之地也没,怎么叫人才跟着你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有会空手道的人才也不一定跟着你了。就拿我们现在来说,是世界五百强能招到人呢,还是注册资金刚满十万在酒店办公的小公司能招到人呢),所以说地盘实力人才什么都不能缺。
而谈到袁绍的失败,除了人才等因素之外,更关键的还是他的接班人问题,袁绍官渡虽败,但实力尚存,曹操虽胜,也是惨胜,冀州在官渡之后虽然一度许多地方叛乱,但是在袁绍镇压之下,都告平定,以四州实力,若是与曹操周旋,未必不能自保,可是袁绍偏偏在此时死去,而留下一个继承人问题。
演义中说袁绍点头同意袁尚接任,但是在三国志的记载,并没有看到这点,只说“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这样看来袁绍没有立遗嘱甚至审配假造遗嘱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究根问底,继承人的问题还是出于袁绍身上,假若不是他喜欢袁尚又因为袁谭是长子而在继承人问题迟疑不决,也不会导致谋臣之间分裂的局面。假如他早早立了袁谭为继承人,那也不会有审配等人会站在袁尚这边,假如他想立袁尚为继承人,那虽然麻烦,但是也并无不可,将袁谭处死或者软禁即可(虽然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是非长子继承的也屡见不鲜。)可是他偏偏长期迟疑不决,对袁谭方面:他一方面将袁谭委以重任,长期领兵,在官渡时便和袁绍一起带兵,另一方面却在重病时仍不将其召回,滞留外地,导致继承权旁落。对袁尚方面,他一方面喜爱之,审配等重臣亲近袁尚也不反对,另一方面却不明确他的地位,更不削弱袁谭等人的势力。袁绍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迟疑不决才是他最终失败的最大原因。
其实假若四州共奉一主,无论是袁尚还是袁谭,借助四州实力,都有自保的力量,但是袁绍没有解决继承人的问题导致两人分裂,相互攻伐,甚至引曹操为助力,这样不覆灭才怪了。(在袁谭袁尚相互攻伐之下,曹操仍旧花了五年才将之平定,可见袁家的实力。)
袁尚袁谭两人,就好象袁绍袁术的翻版,袁家两代都遭到这样的命运,而且都被一个人曹操所占据胜利果实,也不知是袁家的传统呢,还是曹操命中是袁家的克星。
曹操这次出征,可以说策略远过战术,尤其是第一次暂时撤军诱使袁尚袁谭两人内讧,第二次不攻引发公孙康斩袁尚袁熙,两次其实都是同一种方式,却能连连奏效,可见内乱犹胜于外患也,我看三国志在袁绍传谈到此时注引魏氏春秋中的刘表遗谭书遗尚书,汉晋春秋中的审配献谭书,便不由叹息,刘表审配之书信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