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茫挥猛耆揽课壕
在姜维的刻意支持之下,钟会的野心开始膨胀,加紧了与姜维等原蜀汉官吏的关系,准备开始谋反,这正中姜维的下怀。
姜维,蜀汉大将军,不用在此介绍了,在回军成都时,他得到刘禅的投降命令,向钟会投降,继而成为钟会器重的左右手,钟会对他十分重用,更是以他为谋反的重要环节,在他的计划中,原来的魏军将领都不能用,而由姜维为前锋,出斜谷攻打长安。姜维也积极的参与了他的计划,不过,姜维则另有想法。
《华阳国志》中记载:“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而孙盛在《晋阳秋》中称到蜀中时见过姜维给刘禅的密书。
若是如此所言,姜维在当时知晓了钟会的谋反之心后,故意推波助澜,使其谋反,等得恢复了兵权,再除魏军,恢复蜀汉,假如说邓艾是蝉,那钟会就是螳螂,而姜维就准备做黄雀。
若是姜维这个黄雀最后成功,那蜀汉不单光复,还是得了大利了,魏军此时在蜀中二十多万,而且多是精兵强将,一旦大半丧于此地,曹魏必然元气大伤,就算蜀汉无力再进,东吴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那时三国局势就要大大的扭转了,不过这最终没有成为现实。
这第一个原因在于钟会,当时之后身死的三士之中,形成古怪的现象,三士之中长期带兵,一呼百应,有着相当数量忠诚部下,也就是说有着造反能力的两人邓艾姜维一个被擒,另一个被限制,都丧失了兵权,而唯一一个有兵权的钟会却带兵时间尚短,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私人武装。也是因为如此,当钟会得到了姜维的支持后,才有了谋反能力和决心,但是正是如此,钟会也对姜维的提议迟疑不决。
姜维什么提议呢?姜维提议将魏军将领全部杀光,只留魏兵,没了将领,那些兵就好控制多了,若是钟会谋反,在没办法拥有属下忠诚的情况下这一招确实是必要的,但是钟会也担心这点,魏军的将领被杀,那些魏兵还是需人带领,这时就不得不倚重甚至说依赖姜维的部下,这样一来姜维就拥有了实权,而钟会则被架空了。
钟会此时就遇到一个复杂的命题,要谋反,需要得到魏军支持,因为得不到魏军支持,就要依赖姜维,而一旦依赖姜维,自己就会被架空,而不依赖姜维,就要倚重魏军支持,而魏军是不可能支持自己的。回到了一个原点之上。
说到底,钟会的兵权受限太大,他的造反,就算成功最终也是为邓艾和姜维这样的人做嫁衣而已。钟会不是不明白这点,所以一直犹豫,也希望能多些时间拉拢那些将士。而司马昭不给他这些时间。司马昭此时给钟会写了一封信,表面上说的还是邓艾的事。
“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但是钟会大惊:“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遣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钟会为什么大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谋反被发现了,也因为自己根本没有真正的兵权,司马昭令贾充前锋只不过万人,自己也就十万兵而已,要真是他手握二十万魏军,还用担心这点吗?但是实际上他所谓的二十万大军只怕司马昭一纸诏书就会成鸟雀散,甚至倒戈相向,所以他害怕。
而钟会的害怕令他开始冒险,他不单没有放弃权力,反而加紧了谋反计划。
其实到了此时,钟会的脑子已经有些紧张,害怕,甚至糊涂了,他说“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这前半句还有点道理,事成的话到了洛阳,节节胜利人心向归,说不定真让他得了天下,但是事不成还想到蜀汉做刘备是根本不可能的。钟会才到蜀中几日,成功就也罢了,失败的话钟会手下那些魏军自不会理会钟会,而蜀中的官民军队更不会理会钟会这个失败的外来者,钟会失败只有身死一途。
或者钟会不是不明白,而纯粹是拿这个作为心理的安慰而已,或者是姜维给他灌了一大堆迷魂汤,让他相信自己在蜀汉之中人心所向了。
于是他开始行动,在行动前他准备做最后一次努力,正好曹魏皇太后死,他借举丧名义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矫太后遗诏,说死去的太后要钟会起兵讨伐司马昭,这点那些将领自然不会相信,而钟会也料到了这点,将这些人软禁在屋中,此时姜维再度提出了杀光这些将领的建议,钟会犹豫再三,没有做决定。
钟会确实足智多谋,但是决断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比不上姜维邓艾,而决定谋反之后,心志犹豫不定,做出了许多失策的举动,其中放过监军卫瓘就是他失败的第二大原因。
卫瓘为监军,钟会要谋反,先要过其这一关,于是开始在得到收押邓艾之命令后,钟会遣卫瓘前往,自然,这本也是该监军所做,但是钟会心中希望的就是邓艾杀了卫瓘,再钟会剿灭邓艾,没想到结局却不如钟会所料,卫瓘不单成功收押邓艾,而且邓艾钟会姜维实际上最终都死在卫瓘手中。
钟会谋反后,钟会逼卫瓘站在自己一边,并试图监禁之,卫瓘假装生病,使钟会放松了警惕,而卫瓘乘机外出召集魏军,魏军此时已盛传钟会姜维要杀尽魏军的消息,而此时钟会才下了决心,但是此时已经来不及了,最终魏兵攻入,姜维和钟会被杀。
事件尚未结束,成都大乱后,邓艾部下追上邓艾的囚车,准备将之迎回成都,而卫瓘派遣与邓艾有仇怨的田续前往,杀邓艾父子。(尽管卫瓘杀邓艾颇有担心其报复的缘故,但是另一方面,邓艾当时还是获罪之身,其部下私自劫车,又不去洛阳,回转成都,一旦邓艾到了成都,局势会怎么发展确实令人担忧。)
昔日二桃杀三士,今日为了蜀汉这个已经落下的桃子,天下三大名将却接连死亡,仿佛是蜀汉灭亡的殉葬品一样,这是公元264年的事。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曹魏而代之,国号晋,此时当年的三国只剩下东吴了。
三国随章侃 最终章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三国随章侃 最终章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公元279年冬,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西晋皇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公元280年,在丞相张悌率领的吴军全军覆灭,张悌殉死之后,孙皓请降,东吴灭亡,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在这一日划上了句号,自公元220年曹魏篡汉算起,已经过去了60年,自公元189年,何进死,董卓入京,关东诸侯讨董,天下由此分裂开始,已经过去了91年。
这九十余年的乱世岁月中,无数英雄豪杰,能臣勇将在历史的篇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就好象无情的流水一般将他们都带走了。无论是乱世伊始雄视天下的董卓袁绍袁术,还是在大浪之中脱颖而出成就三国鼎立的曹操刘备孙权,或者是承接前人伟业的诸葛亮曹丕,以及如孙坚孙策吕布荀彧周瑜关羽这一干诸侯能臣武将,这都被岁月带走了,即便他们当年创立或为之搏杀的功业,也已经被新兴而起的司马家所夺取,在此时,没有了刘备维系的汉,没有了曹操父子创立的魏,也没有了孙家建立的吴,在公元280年的天下,只有司马家建立的晋笑到了最后。
当年的那些旧时英雄功业已无存,他们的子孙们有的殉死,有的落泪,而有的则整理好衣冠,朝拜新君。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旧人的故事已经过去,功业也已经消逝,留下的只是那留于后人评说的故事而已。
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不会停止脚步,旧的英雄做下了他们想做的事,而新的英雄也正做着或准备做着他们要做的事,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是永不会结束的。
只是,三国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结束语: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三国随章侃》一文今天终于结束了,仔细算来,从最早的版本开始,已经过了二年多了,而开始新的版本连载,也已经有一年多了,今天总算结束,没有拖到春节,实在是兑现了我当初许的一个心愿了。
《三国随章侃》成文的起因是2004年11月吧,我一时兴致大发,找了《三国演义》,以评注的方式写了二章,现在有些地方也能找到那个旧版本,和现在的版本比,那时的评注是真正的侃了,说史的有,说文的有,调侃的也有,一章评注下来也有几千字,比正文还要多些,可见我善于闲扯的习惯,现在的版本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也是老毛病了。
老版本写得挺顺手,不过最终还是写了两章就结束了,一来是当时身体不是很好,要休息一段时间,二来是仔细看了看,这样写太散了,尤其一些要紧之处,完全可以写得多一些,但是作为评注来说,一处写上几千字有些太过,读起来也不舒服,而一些地方虽然很重要,则几次重复,评注不提自然不好,但是总不能让我写上几十处:“此处道理见于XX章第几评注”吧。
所以,在养病期间,我就重新划定了《三国随章侃》的方式,也就是现在的一章或几章一主题了,等到2005年末的时候,重新连载新的《三国随章侃》。
这是《三国随章侃》的由来,而下面要说说《三国随章侃》的本身,或者说,我对历史的看法了。
在写《三国随章侃》的时候,常有朋友问此文和演义的关系,在此文结束的时候,我在此正好解答一下,《三国随章侃》虽然是按照《三国演义》的章节顺序而且每章的故事都是选择演义的故事桥段引申开去,但是《三国随章侃》之中是将历史与演义分开的。
只要读完《三国随章侃》的朋友,都应该注意到,其实《三国随章侃》中光说演义的内容不多,或者说,很少,少的可怜,随章侃这一百二十章类型基本上是这三种:
其一:说三国的历史,这也是《三国随章侃》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这不用说,这些历史都是出自于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和演义不同,这一种倒是常涉及演义,只是往往在说历史与演义的不同,这里是以正史为主,提到演义的内容都会加上注明这是演义杜撰,不是真正的历史。
其二:说历史现象,这种形式在《三国随章侃》仅次于上一种,往往是借文中一个故事来说历史现象,不用说,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但是实际上是个由头,说的是历史。
其三:前两者之中涉及演义的其实都不少,因为往往每章都会花一大段文字说明演义中如何,真实历史如何,但是实际上这并非在说演义,而是在说史,真正在说演义的其实是好象第二十一章《煮酒话英雄》,第三十三章《群雄的前三国时代》,那才是真正品读纯粹的演义。
演义是什么?说到底,小说而已,不是历史,虽然常有说文史不分家,不要纠缠于历史细节的话,但是文学就是文学,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最基本是真实,而文学为的是好看,为了好看,可以虚构,可以胡编,但是绝对不能把演义说成历史,小说说成历史。
为了噱头,把小说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