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的敌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商谈此事的负责人是美国石油商、后来的总统胡佛,胡佛一直认为可以借助伊朗对英国的仇恨来为美国获得更多的股份。而这也的确是个事实,就当时的英伊关系来看,伊朗很可能以此来发泄对英国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也不得不改变原先坚定的立场,让美国得到40%的股份,而且还降低了伊朗的赔偿额度。至此,美国成功地解决了英伊矛盾,而且还从中捞到了自己所要的好处,并取代了英国在伊朗的地位。美国再次以其出色的外交手段,在英伊两败俱伤的情况下获得了渔翁之利。狡猾也好,奸诈也罢,美国最起码敢于实践自己的梦想,并努力让其成为现实,这点精神恐怕是美国在国际上逐日追风的重要武器。     
二 愤恨从政变开始 当英国在伊朗的利益被削弱之时,美国与伊朗之间看似建立了鱼水情深的情意,然而,在1953年政变之后,美国却无形中在伊朗人心里埋下了愤恨的种子。确切来说,1953年政变让伊朗人失去了民主、改革、自由的希望,换之是对美国的唯唯诺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许美国还能保持与伊朗〃亲密〃的外交关系,可当更多伊朗人觉醒之后,伊朗就是美国在中东的另一个棘手的敌人。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正式成为白宫新主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伊朗这把火在新总统外交策略的转变下变得尤为重要。艾森豪威尔的重心都在如何对付苏联上,他的目标是将苏联周边的国家都拉到西方阵营之中,在苏联周围建立一个密不透风的防御系统。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尽快解决英伊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掐断伊朗投靠苏联的可能。然而,英伊双方的执拗让艾森豪威尔大伤脑筋,于是,摩萨台的爱国热情便成为美国最大的阻碍。伊朗政局越是动荡,美国越是认为摩萨台无法胜任攘外安内的角色。在这种情绪的唆使下,艾森豪威尔决定答应英国,消除摩萨台这个不安定因素。     
政变的详细计划于1953年6月全面出台。为了让政变看起来天衣无缝,美国不得不让国王参与进来。当然,巴列维对摩萨台也十分不满,可一直忌惮于摩萨台的个人威信而隐忍不发。     
政变以摩萨台的倒台结束,8月27日,艾森豪威尔兴高采烈地给巴列维发去了祝贺函,表示美国将会在未来继续支持国王政权。然而,艾森豪威尔大概没有想到,这场具有战略意义的政变竟然会点燃伊朗对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仇恨,他所认同的战略方针恰恰影响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摩萨台的倒掉,给了巴列维一个圆梦的机会,在有生之年过了回独裁的瘾。不过,当统治者对权力的热爱大于对人民的关切时,独裁就是民众最痛恨的字眼,换来的也必定是怨声载道。巴列维也不例外,他享受独裁带来的心理满足时,也在受着民间反对声音的煎熬。     
贪心的巴列维把国家搞得千疮百孔,毫无顾忌地挥霍金银,在一些无法实现的发展计划上浪费财力。伊朗石油就是再多,也无法填补国王急功近利的野心。于是,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加上天灾,伊朗在1959年~1960年经历了严重的饥荒。国王手忙脚乱地甩出了所有的外汇储备,可仍然不见效果。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巴列维采取了一些相对缓和的政策来压制国内的改革呼声。就在巴列维千方百计维护独裁的时候,美国完毕了新一轮的总统竞选,肯尼迪政府正式成立。           

第7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4)         
肯尼迪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务实的总统,除了当时轰轰烈烈的美苏争斗外,他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第三世界的发展上。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光是拉美,第三世界的民族运动一样惹人注意。肯尼迪能从众多总统所贪恋的美苏争斗中解脱出来,本身就是个突破。而且对于肯尼迪来说,当时的伊朗的确是个烫手的山芋,如果不实行民主化和改革,很难有实力对付苏联。     
肯尼迪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巴列维实行改革和民主统治。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巴列维有多固执,单是美国内部就有若干势力加以阻挠。美国的反对派认为实行改革只会使伊朗更加动荡,而且会增加其倒向苏联的可能性。     
就在这个时候,伊朗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国王游行。在各方压力下,巴列维不得不改变立场,1961年任命偏向改革的阿里·阿米尼担任新首相。阿米尼是伊朗有名的大地主,家庭富庶,而且思想先进,原先是民族阵线的一员,但他在经济上的理念不被认可,被迫离开民族阵线。简单点来说,他是个经济内行。但他犹如一匹烈马不容易被驯服,让巴列维感到不舒服,使得阿米尼的仕途暗淡无光。     
阿米尼的到来可以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间〃,给死气沉沉的伊朗注入了强心剂。他就是有一种能力,让人信服的能力,不管是守旧派还是改革派都愿意无条件地信任他。有了美国的支持,阿米尼更是如虎添翼,做起事来也底气十足。大概在这个时候,巴列维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仅仅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     
可惜的是,阿米尼并没有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可否认,在美国的帮助下,伊朗的经济有了起色。但是,当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阿米尼的经济改革措施,不被理解的政策寸步难行。更重要的是,阿米尼在改革上表现出的无畏让美国感到害怕,害怕他会脱离掌控。于是,内外兼忧阿米尼最终被迫辞职,伊朗的改革再次搁置。     
在阿米尼辞职后不久,伊朗便爆发了著名的〃白色革命〃。这项革命是由巴列维国王策划的,改革内容基本上顾及了百姓生活需求,但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王权统治。     
肯尼迪对〃白色革命〃持认可态度。自从巴列维推出这个计划后,来自白宫的夸赞声就不绝于耳。还没有哪次改革像〃白色革命〃一般受到了华盛顿上下的一致肯定,并且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     
尽管这期间,一些美国改革专家并不看好〃白色革命〃,但都动摇不了肯尼迪继续信任巴列维的决心。在肯尼迪看来,巴列维在尽力使伊朗的农业、工业得到发展,而且与苏联寡淡的关系深得美国之心,即使在伊朗还有不少反对国王的人存在,但伊朗的军队绝对能保证巴列维政权的稳定。对于一个既能保证政权稳定,又能使伊朗实行深度改革的人,肯尼迪没理由不力挺到底。     
然而可惜的是,巴列维的个人影响力并没有因为〃白色革命〃而得到恢复。伊朗内部仍然是有大把的人反对国王的统治,当然了,再完美的改革计划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人有益,就必定会伤害到另一些人的利益。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宗教界就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开始以信仰之名发起对国王的抗议。     
霍梅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变成举世瞩目的宗教代言人,他对信仰的无比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染了很多人。他厌恶外国干涉伊朗的内政,特别是美国。霍梅尼曾经针对1963年美国要求在伊朗的美国军事顾问能获得法律豁免权而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演讲,他指责这是殖民主义的残余,是一种变相的奴役,而伊朗王权就是美国的帮凶。霍梅尼的演讲的确起到一定的效果,当人们逐渐认清真相时,美国的在伊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霍梅尼与王权的针锋相对,让巴列维如坐针毡。1963年爆发了几次暴力冲突,其中也有传教士死亡,这便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不满。霍梅尼站在风口浪尖上,对国王嗤之以鼻。巴列维盛怒之下,逮捕了霍梅尼和其他几名传教士。国王泄愤的举动换来了更大规模的反对浪潮,德黑兰的示威活动层出不穷。在经过政府惨烈的镇压后,示威活动被迫停止。           

第8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5)         
巴列维的统治已经成了一个死循环,破坏民主,然后想尽办法弥补民主。在血腥镇压之后,就是象征民主的议会选举。这些被选举人无一不是国王的崇拜者,伊朗在他们的手里,彻底变成了一个王权独裁的国家。     
1963年对于巴列维来说,意义重大,他在这一年走向了更加极端的独裁道路。然而美国却无视这一事实,仍以巴列维是〃改革者〃来标榜这种独裁。巴列维的〃白色革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改革的幌子加强了王权,而且还让美国人满意。事实上,巴列维并不打算将改革进行到底,而且也无法进行到底。他依然把大量经费用在了发展军事上,而且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也有欠考虑,不符合伊朗国情。有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阻挠,改革的寿命不会长久。美国中情局也同样提出过,在他们看来,伊朗当下的状况并不如表面那么风光,巴列维的种种改革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上,显然,国王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在肯尼迪坚定不移认为伊朗国王是位改革者时,大多数伊朗人还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们看得清楚国王与美国之间的暧昧关系,也同样认识到美国贪婪丑恶的嘴脸。     
伊朗人的这种觉醒在1963年更为明显,不管是与美国合作的政府官员,还是学者专家,都知道美国在伊朗民间是被唾弃的对象。当然了,不否认肯尼迪本人在学生中间颇受尊重,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美国支持独裁这个事实。伊朗几乎将近90%的人,不希望美国继续影响伊朗,觉得美国的〃帮助〃只会让伊朗更加贫穷。     
因为在〃白色革命〃中的反抗,霍梅尼被巴列维流放到他乡,这一走就是15年。流亡日子是在伊拉克度过的,伊拉克政府用接待上宾的礼遇接待了霍梅尼。对于伊拉克来说,霍梅尼是他们用来对付巴列维的最好武器。霍梅尼在伊拉克又吃又喝,安心搞起了他的宗教渗透事业。他在伊拉克制作一些宣传资料,然后通过伊拉克将这些资料送回伊朗。于是,霍梅尼成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指挥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精神领袖,这也是最让巴列维头痛的一点。     
1979年初,霍梅尼影响的反王权宗教运动接连上演,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巴列维几乎窒息。无奈之下,巴列维舍弃了王位狼狈地远走他乡。国王前脚出走,霍梅尼后脚跟进,立即填补了国家领导人的空缺。1979年3月3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让美国大惊失色。霍梅尼带领的原教旨主义在疯狂的信仰中寻找治国方案,美国人不得不考虑,这位宗教领袖是在怎样的屈辱后得到重生,然后再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美国。     
在伊斯兰中,原教旨主义也并不都是被统一化了的思想,在保证遵守原教旨主义的基础上,分裂出不同的思想派别。有保守派,像霍梅尼这样的;有自由派,他们不赞成宗教学者在政府任职;还有激进派,其最主要的代表就是被西方国家视为恐怖组织的〃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既然所具有的理念不同,就难免会产生冲突。     
1979年,美国驻伊朗使馆的大使,被一群德黑兰学生扣为人质。当然,光是一群学生还没这种本领,这后面是霍梅尼的支持。这不仅仅是霍梅尼与美国的较量,也是保守派和自由派的争斗,以巴扎尔甘总理为首的自由派认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