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前世今生之回到当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件意外的事令我惊讶不已,《无用博览》(Vanity  Fair)杂志出刊,称我是迈阿密的导师。
    有一次,白天将近尾声,所有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办公室融在夕阳余晖,非常安静。我进入很深的冥想状态里。今天是以挫折收尾,这几年来,我发现在黄昏时刻找个安静地方冥想,可以让我平静。
    那一天的最后一名病患一直无法找到前世回忆。她一直无法放松,进入更深的意识里,甚至在放松过程的某一关键处,变得非常不安。她常不由自主地回到意识状态,然后恳求我领她进入更深的状态。
    这名女士是饥渴的读者,阅读过非常多的形而上学书籍与文章,也参加过无数的“新时代”研讨会与工作坊。她阅读,也目睹别人的经验,可是自己到现在都无缘体会。她拼命地想要有属于自己的经验。
    后来她读到有关赛巴巴(Sai  Baba)的书籍,赛巴巴是印度非常出名的导师。她曾考虑是否要去印度亲访赛巴巴。也许赛巴巴可以帮她走出死巷。
    在这个安静傍晚的冥想里,突然,有关这名受挫病人的讯息与影像般流入我的意识。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追随赛巴巴。”这道讯息说:“而是成为赛巴巴。”我耐心地等待更多的讯息。
    “他是爱的行动者,你们也必须成为爱的行动者。她今生的任务是示现爱的服务。”
    这时候,我开始看到病人的前世景象,像万花筒在我面前闪逝。我看到好几个隐修的前世,她之所以受挫的答案越来越清楚。
    好几个前世里她都是独处的,是修士或是修女。她有娴熟地往内走回光返照的本领,冥想时候可以达到很深的层次。但是今生中,她必须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活在人群中,活在困难中,并去帮助这些人。她必须以公开的方式表达爱与同情。
    所以,一个阻碍已经放在她的冥想里,以免又重走老路进入内在领域,因此忘掉此生的灵魂目的,忘掉要在这个世界、在人群中行动。
    第二度诊疗时,我把这个冥想体验跟她讲。她松了口气,宛如肩上重担被卸下来。她不是失败者,只是依照今生的道路前行。
   “亲自到场,直接助人”就是她走向人间的态度。开始当志工,帮助穷人与游民,而且为慈善团体筹款。她这一辈子没这么快乐过。
    更奇妙的是,当她不断推行慈善工作,冥想能力也找了回来。她感觉到整个人平衡起来,然后我们的诊治也自然告一段落。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跟随赛巴巴,而是成为赛巴巴。”
答案未必是答案
    每件事对你而言,都会自然清澈起来。
    但是,你必须消化我们早已给你的知识。
    多年前,我在洛杉矶 “新时代”的大型集会上说话。将近四千人付费核准进场,聆听各式各样专家的演讲,从严肃的大学教授、科学家到司机叫卖商品的敛财分子。物理学者与各教派领导人龙蛇杂处。我非常迷惑。你该如何鉴别这些人的良莠?我真想保护这四千人。
    首先,排除挂羊头的人士很容易。其次,百分之九十五的演说者的讯息既不是与潜意识心灵的沟通,也不是超越的。第三,会场里虽有数百个亭子贩售琳琅满目的水晶,而我有能力无视于它们的存在。只能说,大会播放的音乐很好,人也特别友善。
    我参加过很多的演讲与工作坊。有些演讲人很出色,特别是科学家,他们教导很多清晰的东西。有些人很恐怖,他们奇说怪论层出不穷,可是却没有研究或证据佐证。我试着观察听众的反应,结果令我气馁:太多人只是点头,毫无异议就全盘接受。
    这四千人之所以来参加聚会,大部分是想要在生命中增添什么。有些人希望他们的灵异或直观经验能获得证实。他们想要新的经验、新的启悟。他们想成长,想受到激励。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想要发现、经验平静与喜悦的方法。
    但是,大部分的人却把批判的心灵留在家里。
    我真希望能对这四千民众演讲,我要告诉他们,停止向外在找寻迅速疗愈与有所得的答案。我要告诉他们,应该往内找寻,向内心回光返照!现在,对这四千名渴望改变生命的人,我的忠告是:排出傲心、自私、愤怒、内疚、虚荣、野心。减少累积财货的时间,少去烦恼过去或未来,不要伤害别人,不用暴力解决问题。
    在你还没有用直觉的智慧探触之前,不必急于接受任何观念。某个说法鼓励爱、仁慈、平静、整体吗?还是促人脱离、破裂、仇恨、自私自利或是残暴?
    你是不朽的。你来这里是要学习,增长智慧,成为像神一样的存在。你在这里学习的东西,会在死后带走,其他什么也带不走。一切就是那么简单,天堂之国就在内心。不要再去找寻导师,反而要发现自己。没多久,你就找到真正的家园。
 常职业,可是会去帮助穷人或需要治疗的人。他们工作上要请假,也自付交通费,可是对帮助的人却分文不取。而且一、两个星期就出动一次。
4。真正的成长是内在的。通灵的人只是帮你向内在的智慧学习,透过充分的冥想,你会成为自己的通灵们,并超越外在的需求。初开始时,从灵媒那里获得的证实虽然多少有些扭曲,但是却非常有帮助。
5。通灵人的能力跟灵性进化没有必然关系。有些能力超强的通灵者,他们表现出自私行为,甚至举止粗鄙。不要因某人有超能力,就去咨询这些没有信誉的通灵人士。如果盲目相信某人因为可以通灵,就有高道德标准,那么你很容易吃亏上当。
6。最重要的就是记住,通灵人并非治疗师或心灵健康咨询人员,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治疗训练。不能期待只看过一次通灵人,你的恐惧或其他症状就会消失,或是突然找出生命疑难的解答。这些并非他们的专长。他们可以觉察问题、呈现你的问题。你可能匆匆瞥见另外一个世界,这匆匆一瞥对你可能非常有价值,也可以治疗你,但是这种瞥见并不是心理治疗。
如果通灵人告诉你的讯息不正确,甚至有害,记住,他们不一定是智慧、慈悲的治疗师。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评判通灵人,就像你可以判断别人一样,不要随便相信他们。
7。虽然我们羡慕有通灵能力的人,但我们仍然不能忘却真正的目的。我们都是灵的存在体,是来学习成长的,要成就更多的爱与慈悲。在生活中达到平衡,而且去感受并维护内在的平静。我们来这里的目的不是成为有名的通灵人。当我们继续沿着灵性之路前进,通灵能力或许会增长,但这绝不是目的。
我曾听过佛陀与他弟子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在安静的花园里打坐,一名弟子进入很深的境界,突然浮了起来。他察觉到身子从地面飘浮起来,非常兴奋,非常得意。这一干扰,他出了境界,又降回地面。他站起来走向佛陀。
“我有能力浮起来。”他报告说。
“很好。”佛陀说:“但是打坐不能因此而分心。”
8。有些通灵人能与另外一个世界的灵魂沟通,然而有些事我们是可以解释的。因为人刚去世时虽然进入灵魂状态,但是还未进入大智慧的境界,灵魂引导者与守护者也是这样。灵体是有高低层次的,有无知、愚昧的灵,也有高度进化的大师灵。所以认清这个区别很重要。如果有人与愚昧的灵魂搭上线,你又何必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
如果去分辨?请善用你的直觉智慧。你可以从他们的讯息中有没有爱的内涵判断是不是高等灵,然后辨别讯息的正确程度。他们通常用隐私的细节证实这个经验。
9。通灵人可能以象征、隐喻、影像的方式接收另一世界的讯息。这个沟通可能非常准确。但是要去解释象征时,可能就有扭曲。通灵人的解释也许会误导或不正确。例如,灵媒可能感应到玫瑰,然后问委托人是否家中有花园,或花对他很重要。委托人很可能大惑不解。结果可能是委托人去世的祖母小名就叫“玫瑰”。理想上,通灵人应该只是描述他所看到的,然后说:“这“玫瑰”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10。有天生能力通灵人,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特别是让我们一瞥另外的世界,或是带来亡故亲友的讯息,透过他们,我们经验到死后的另一种真实生命,也经验到不朽的灵魂,而且有机会与死去的亲友再相逢。他们也指引我们该如何过活,指引什么是我们的重要价值。但是终极而言,我们必须在内在直接去经验这些事。有了经验,然后我们才真正知道。能够直接感受到、含量、听到亡故的亲友,我们才能体会分离只是暂时的。当我们以惊异与欢乐直接经验这种神性,我们才能觉醒,就像圣哲或神秘示现在跟前。
愿意邀请神秘经验
    有许多方法可以增加你的灵异感应力。倾听并信赖你的直觉,观察正确率。譬如,电话响,感受一下会是谁打的。第一个跃入脑海的名字通常是最正确的。只要有机会,练习一下这种直觉游戏(像是等一下要见面的朋友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还有其他的练习我们随后会在书上提到,像是心灵占卜,“看脸”、能量扫描、观想等等,都可以强化你的直觉能力。经常练习这些技巧,通灵能力也可能出现。书上附录的长时间冥想法,可以让你的练习更深入。
    有意愿开放自己的通灵经验也非常重要的,临睡之前,告诉自己愿意接受灵异之梦或通灵讯息。邀请这种经验的降临,醒来的时候,记得写进日记。
    你的真实本质是灵性的,不断强化这个意识,就可能增加神秘经验的发生机率。然后对这些现象,你能更坦然舒服面对,甚至鼓舞更多的神秘经验呈现。有句名言说:“相信它你才能看见它。”
    我的一名病人十三岁的儿子在一九九四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儿子死得很突兀,是未诊断出的心脏扩张。去世时妹妹陪着。
    整个家庭向我求助,希望克服伤悲。两年后,母亲带着丈夫、十二岁的女儿还有襁褓中的小女儿一起来看我。小女儿好像饿坏了,吵个不停,她抱着女儿去喂奶,其他两人跟我一起在办公室等着。
    我们开始闲聊,谈到开车时父亲突然暗淡下来,很悲伤的模样。
   “怎么回事?”我问。
   “儿子如果还在,已经十五岁了。我就会教他开车。如果他还活着……我一直期盼跟他一起开车,现在我永远不会有机会了。”他平静地说着。
    我们稍微讨论他的悲伤,然后转到其他话题。
    母亲带着婴儿回来后,我引导母亲与大女儿做想像练习。父亲则边走边哄小女儿入睡。我请母女俩观想美丽的宝盒,并把生命里所欠缺的东西放进去。静悄悄地,母亲啜泣起来。
    没多久,我问她经验到什么。
   “我看见儿子。”她回答:“栩栩如生,就像真的。我正想把他放进宝盒,他说话了!”
    “你可以不必把我放到宝盒里。”他说。
    “可是,我想要你永远陪着我们。”母亲说。
    “我随时都陪着你们。”他答道:“我爱你们……告诉爹地,他是对的。我喜欢跟他开车,特别是他在旁边的时候。”
    母亲并不知道丈夫的伤心以及我们之前的谈话。母亲所看到的鲜明影像,以及跟孩子的交谈,对于治疗悲伤有很大的助益。这是她“自己”的经验,而且马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