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首富100位人物发迹史-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 : 张剑
就世界而言,超过第三代控制一个公司的家族只占3%…4%,许多由家族掌控的公司一旦上市,家族的控制就将消失。在由家庭控制的世界大公司中,福特公司在规模上排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沃尔玛零售公司,在历史年份上,福特公司也屈居第二,比不过建于公元578年的日本建筑公司株式会社金刚组。但在汽车工业中,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年份上,福特家族都居第一位。其他由家族控制的汽车制造公司有法国的标致、意大利的菲亚特、德国的宝马和韩国的现代。
053当年米店小学徒今日亚洲塑料王
他当米店学徒,后来自己开了米店;他对塑胶一无所知,却成了世界塑胶大王。由于他的存在,从而改写了世界化学工业的排名。王永庆是中国台湾人,曾是一位贫穷的茶山仔米店小学徒,如今已成为世界超级富豪。他于1916年1月18日出生于台北县,正值过年时日,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有值得庆贺的成就,就取名〃永庆〃了。
王永庆15岁时,家境十分困难,吃不饱肚子,小学读完,就无法再上学。只好背井离乡去打工,到一家米店当小二,专司送米。几个月的送米生活,他从开始有饭吃、有活干的兴奋与满足,已变得不满足和有野心了,想自己开个米店。
1932年,他16岁,他积攒的工钱和父母帮他借200元台币起家,开了个小米店,从此开始了他人生创业之路。如今,他成为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台塑集团拥有大企业公司16个,每年营业额1650亿新台币。
他是一位超级富翁,但他的俭朴让人惊讶。坐飞机很少坐头等舱;穿的鞋是经补过后再穿;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竟然跟随他30年;他的手下人给他花1000美元换了办公室的地毯,他大怒,一定要把旧地毯换回来。但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确十分大方,曾给一家私立医院一次性捐助25亿美元。
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料大王〃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出名不仅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还因为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
大王始于米贩
根据台湾《天下杂志》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拥有近7万员工、近3800亿元新台币营业收入的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台塑集团六轻厂完工投产后,乙烯产量将超过日本、韩国,居亚洲第一,跻身全球十大厂之列。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如今声名显赫的〃塑料大王〃王永庆当初竟是一个卖米的。
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此举深受顾客欢迎。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展了送米上门业务。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何时需要买米等,到时候便送米上门,尽量不使顾客为买米操心费神。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庆的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当初他一天卖不到12斗米,后来一天就可卖出100多斗。小有积蓄后,王永庆又办起了碾米厂。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他把日本人办的厂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台塑〃),并把发展触角伸向海外。
简朴无人能及
王永庆的生活非常俭朴,他对穿着的要求是大方整洁,从不计较衣服的新旧及款式。他生平最喜欢收藏名人字画,然后就是听戏,并常年坚持慢跑锻炼。他的子女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他们的父亲是个富豪。王永庆认为长途电话费太贵,除了生意上的必要联系外,他不赞成子女们常打电话回家。但他又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几乎每周都要给子女们写信。为省邮资,他常用一种很薄的信纸,每封信都是密密麻麻好几张。他生活之俭朴和工作之勤奋,在台湾企业界人士中恐怕无人能及。
王永庆共有3个老婆,因此儿女很多,长子王文洋是他最器重的一个。王文洋出生于1951年,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物理系毕业,1975年同时获得该校的企业管理硕士和化学博士两个学位,1980年返台后任南亚塑料塑胶课长、厂长及经理等职务,1993年升任协理,再任职南亚科技公司总经理,南亚(广州)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职宏仁企业集团、及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中国)公司董事长,并曾于辅仁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及政治大学担任副教授,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商学院讲座教授。但是,由于王文洋在婚姻问题上和父亲闹了很长时间别扭,因此几年前就已经被赶出家门。目前,谁能接掌台塑的帅印,已经成了王永庆最大的心病。不过,据消息人士透露,王永庆还是比较倾向由王文洋接他的班。
拟建全中国最大医院
随着台塑集团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岛内的基地早已不能满足需要,用王永庆自己的话说就是,〃弹丸之地,已经难以容下'石化王国'了〃。可是,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湾当局一直死守〃戒急用忍〃政策,石化产业也在禁止投资大陆之列。
目前,台塑集团只有南亚塑料与台化公司在大陆有投资。已经80多岁高龄的王永庆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在祖国大陆建成一个大型石化基地,形成台塑进军大陆市场的桥头堡,牵制美国埃克森等国际石化大集团抢占中国大陆瓜分石化市场的步伐。据悉,王永庆已提出在厦门建立两座轻油裂解厂的投资案以及在宁波实施梅山岛石化区投资案,总投资额约80亿美元。
另外,王永庆还计划独资150亿元新台币在大陆设立医院。2000年9月从大陆考察回台后,王永庆就打算兴建全中国最大的医院,在北京、厦门、福州3地,以基金会经营的方式,建立病床总数高达11000张的大型综合医院。
054〃萝卜筐〃里的韩国大宇集团
第81节:奇迹中的奇迹
作者 : 张剑
金宇中卖过萝卜,当过报童,跑海外发过〃洋财〃,也开过银行,他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却总是胜券在握。大宇集团是韩国最具实力的3大企业集团之一,拥有外贸、造船、钢铁、直升机、汽车、电子、机械、建筑等数10个系列产业。经过短短20年的奋斗,其总资产高达80亿美元,年销售额也达200亿美元以上,堪称韩国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大宇集团的创始人金宇中,白手起家,赤手空拳闯天下,从卖萝卜小贩、报童,一跃而成为集〃输出大王〃、〃速成财阀〃、〃金融鬼才〃于一身的世界最著名的50个大企业家之一,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在战乱下求生少年报童持四口之家
1936年12月19日,金宇中生于大邱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金宇中的父母只得暂时离开汉城外出避难,大哥、二哥在外读书,三哥也离家出走。家中仅留下金宇中,带着他的9岁弟弟和7岁妹妹,艰难谋生。这时,金宇中刚满15岁,是汉城京畿中学2年级学生。为了不让弟弟、妹妹挨饿,他产生了挣钱的念头。
做什么买卖呢?他先是自制冷饮出售,但并不赚钱。后来,他发现自家菜园里萝卜长势格外喜人,便决定做萝卜生意。他到菜园里拔了些萝卜捆成几十捆,用小推车推到市场叫卖。半天工夫,那几十捆萝卜就全部卖光了。第二天,他又发现在15里外的孤岛上,有一大片无主萝卜地,便更加起劲地做起了萝卜生意。
在外〃避难〃的母亲突然回家了,告诉孩子们半月前父亲外出后失踪。
寒冬来临,大雪纷飞,家徒四壁,母亲被迫领着儿女们离开汉城回老家大邱市。哪知大邱的生活比汉城更艰难,母亲找不到工作,全家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金宇中勇敢地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他决定去当报童。
当时卖报的报童很多,但金宇中与别的报童不同。他卖报不仅腿勤口勤,而且善于动脑。报童们喜欢到离报社近的西门市场卖报,那里来往人虽多,可大多数是本地人。金宇中偏偏与众不同,他发现较远的防川市场更有利可图,因为,那里左右居住的多是躲避战火的北方难民,他们要比当地人更爱看报,希望从中得到故乡的消息。
通常,报童们总是一边卖报一边收钱,金宇中却别出心裁,他除了预先准备好零钱外,还采取了先看报后收钱的办法。每天一大早取到报纸后,他就急忙跑到防川市场,从市场入口开始,他便把报纸迅速发给面熟的老顾客,直到市场末尾把100份报纸分发完,然后再回过头来一一收钱。到了下午4点,已卖完报纸的金宇中,又从别的报童手上低价买进报纸,拿到市内热闹市区去卖。晚上9点,他又蹲在风山洞邮局门口把剩余的报纸卖给下晚班的工人。如此一来,金宇中一天就能卖上150份报纸,最多时高达200份,收入基本能维持一家4口人的生活了。
就这样,金宇中成了大邱出了名的报童,并且成为10名报童领班人之一。他每天取报分发给报童,收领班费,此外他还亲自外出卖报,实际上就拥有了双份收入。
求学求商独出心裁使企业起死回生
金宇中在大邱卖报期间仍坚持读书。家境稍有好转,他又返回汉城读完中学。1956年,他考入延世大学商经学院经济系。由于家庭贫困,金宇中在大学读书期间的费用,绝大部分由汉城实业株式会社社长金容顺提供。1960年,年满24岁的金宇中以优异成绩结束了大学生活,加盟汉城实业株式会社。
汉城实业株式会社在韩国化纤制品进出口业占据突出地位。金宇中主要负责纤维制品进出口业务。他大胆地从日本大量进口尼龙纤维制品,使汉城实业的进口额激增。但是,朴正熙上台后,股票市场的混乱和实施货币改革,使汉城实业株式会社陷入了困境,金容顺社长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由于金容顺早先曾许诺让金宇中赴英国留学,所以在会社倒闭之前,他把赴英护照交给金宇中,两人心事重重,久久无言以对。
但在金宇中的出国途中,事情却出现了转机。金宇中决定借出国之机,了解一下各国市场行情。首站是中国香港,紧接着是马尼拉、西贡、新加坡,每到一地,他就坐上出租车,逛市场,跑商店,参观企业。经过周密计划,权衡得失,他确信向新加坡出口纺织品是桩大有前景的买卖他运用娴熟的推销技巧,很快就与新加坡商人签订了总额为34万美元的出口合同;然后断然放弃了留学机会,怀揣这份巨额合同书兴冲冲地赶回汉城。
经过努力,金宇中圆满地完成了这批纺织品的出口任务,使汉城实业株式会社起死回生,并进入鼎盛时期。金宇中乘胜前进,不断扩大出口市场,使1964年的出口额达70万美元以上。他在对外贸易中恪守信誉,保证质量,交货准时,从而在东南亚一带声名鹊起,被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