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破坏了市场规则,有钱的人又有势;有势的人方便地弄钱。如果有大量的人,其基本权
利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会出现危机。清楚地划分市场的界限,或许是既保证安定,又实现繁
荣的基本之道。
1995年12月20日


  

第三编 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六)

社会贴现率

贴现率原是用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时,银行扣取自贴现日至到期日之间的利息
率。当商业银行用此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贴现时称为再贴现。再贴现所用的利率或再贴现
率山中央银行统一公布。再贴现率的高低可以调剂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而且银行执行的各
种长短期借贷款的利率都要参考贴现率,因此,贴现率成为计算通行利率的一般标准。
经济学家将贴现率用来衡量未来收入和支出折算成现值的一个桥梁。贴现率越高,则同
样一元钱发生在将来的收入或支出折算成今大的货币价值就越小;在经济学中贴现率是一个
中性概念,它的高低是市场上对货币的供需形势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并无所谓好
坏。
但是社会学家却从贴现率中发掘出更多的意义。贴现率越高,说明将来发生的经济损益
越不重要,只有眼前的损益才是重要的。如果将适用于经济活动的贴现率的概念推广到一般
社会活动,可以得出非常有意义的社会贴现率概念,它表明人们对将来发生的各种事情有多
重视。一个高的社会贴现率,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责任感减弱,说明人们只追求眼前利益。
变得鼠目寸光。商业上的毁约,政治上的失信,对设备保养掉以轻心,对环境破坏无动于
衷,对下一代人不负责任,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社会贴现率高所表现的心态。所以社
会贴现率上升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人与人的联系减弱,机会主义的泛
滥。
社会贴现率既然如此重要,我们有办法测定它吗?经济贴现率是可以观察的,然而社会
贴现率却无从观察,而它又确实存在。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虽然未能提出一个客观的测
定办法,却了解了社会贴现率依赖于哪些因素而变动。
首先它依赖于经济贴现率,这是不言自明的。我们知道,高通胀导致高贴现率,从而会
导致高的社会贴现率。经济学家常将通货膨胀仅看成是货币现象,而不重视它的社会后果。
高通胀是对未来预期不确定的原因之一,它造成人们恍恍惚惚,暴躁不安。即使人生活在富
有诗意的田园景色之中,一想到笼罩着一切的高通胀,就会感到担忧。其次,社会的安定,
特别是政治安定对社会贴现率有重大影响。极而言之,在一个战争环境中,人们生死未卜,
与处于安定环境的人相比,肯定会有更高的社会贴现率。同样的理由,人的平均剩余寿命会
影响社会贴现率,平均剩余寿命越高,社会贴现率越低。与此相联系的是社会的犯罪率、交
通事故率、职业保障程度,都会对社会贴现率产生影响。甚至人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人与人
互相信赖的程度,社会的道德风尚都会反映到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社会贴现率,值
得注意的是在政策评价中应该注意到政策对社会贴现率的正负影响,有的政策虽能获益于一
时,却会损害社会贴现率。这种政策是否值得肯定就应慎重对待。可惜至今我们未能提出一
套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社会贴现率作客观的评价。
1996年1月6日


一封国际情函引起的思考

由我负责筹资,在山西临县贫困山区设立的一个村民互助基金,由于《八小时以外》杂
志的报道(见1995年第5期);为许多读者直接间接所了解。其反应出乎意料的热烈。有写信
去了解情况的,有表示慰问和支持的;也有捐钱捐物的。人都说;市场化以后,人人向钱看;
良心都变黑了。但从这件事看;天下充满着热情的助人为乐的好心人。我相信,我们的世界
是一个正常的世界,而且将来阳光会更灿烂,空气会更清新。
在许多来信支持的故事中,有一件事令我联想到扶贫以外的事。新加坡一位名叫华运海
的华侨写信给临县龙水头村小学负责管理基金的雒玉鳌老师,表示愿意出资襄助,井要了解
基金的管理办法及汇款到国内来的方式。雒老师很负责地作了回答,写了回信寄去,当地山
村的邮政所从来没有办理过国际邮件,不知道如何处理,只从邮资表上查出该贴6.7元邮
票。滩老师如数贴上了邮票,可是被太原市邮政局邮件处国际科退了回来,并将6.7元邮
票盖章注销。理由是没有使用国际标准信封。试想一下,一个偏僻山村,连邮政所的人都不
知道国际标准信封为何物,怎能用这样的规定来要求寄信人呢?按太原市邮政系统的要求,
只有一个办法能解决问题,那就是让滩老师请上两天假,花上上百元旅费到太原去买一个国
际标准信封寄走。这样可以满足邮政系统使用标准信封的要求,可以让邮局使用邮件自动分
拣机。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可以作出判断,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代价太高了!邮局节省的
只是用机械分拣代替人工分拣,大概只值几分钱(一个分拣工每天可分拣两万封信,一天的
工资才几十元),而寄信人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两百元钱。
雒老师没有想得那么多,只是心痛那6.7元的邮票。什么事都没办成,6.7元邮票倒
是被盖章注销了。他没办法只好把信寄到我处,由我替他把信寄走。
写信要用标准信封,信封上要写收件人的邮政编码,这个规定已经有18年的历史,
1995年开始“强制”执行。可是至今推行并不顺利,各方反应很强。邮政系统的调查说,
虽然己有96%的信函写了邮政编码,但由于信封纸质太差,邮码红框不合规格,书写的字
体过于潦草,仍有约20%的信要经人工分拣。一套新设备据说要上亿元的投资,可是它还
远不够聪明,只能处理80%的信件,强制推行“标准化”发生了滩老师那里给寄信人带来
巨大不便的事,而邮局得到的利益又甚为有限,这种措施是否明智,值得我们认真重新想一
想。
我并不否认,写邮码用标准信封有利于加速分拣,但使用机器分拣是否有利于节约成本
则大成问题,一台分拣机只能代替20个分拣工。而光是投资应付的利息可能是人工费的若
干倍。为什么这一可以提高邮政效率的规定不断受到各方的责难呢?原因很简单,此项规定
是只考虑邮政系统的效率,还是考虑了全社会的综合效率?换句话说,是否也考虑了寄信人
也有他的效率要求。
一般而言,用标准信封和普通信封对寄信人的负担几乎是相同的。在信封上多写上6个
邮政编码仅举手之劳。所以要求寄信人予以配合是完全有道理的。但这是指一般情况,在特
殊情况下,这两项规定也可能给寄信人造成巨大不便。前面提到的锥老师的遭遇就是一个例
子。也会发生这样的事,寄信人只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却不知道他的邮码。如果邮局有权拒收
未写编码的信,寄信人势必跑到邮政局去查编码。这也正是目前邮局要求寄信人做的事,所
以邮局里备有几大本全国邮政编码专供顾客查询之用。然而就社会分工而言,查编码理应是
邮局的事而不是寄信人应做的事。邮局雇人专门查编码,日子长了成了查编码的专家。由他
们代查代写编码肯定比寄信人自己去查效率高得多。为了公平起见,可以要求寄信而不写编
码的人多贴几分钱邮票,以支付查编码人的工资。使用标准信封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有人用
标准信封有困难,有人偏爱用特别古怪的信封,因为人各有志趣。对这些信封邮局元理拒
收,倒可以要求多贴一点邮票。
只顾本单位自己的利益,侵犯用户的利益,只有垄断部门才有这个条件,不光是邮政系
统有这类问题,电信系统的问题恐怕更严重。许多电话用户都可以诉说他们从电话安装到每
月收费中的种种困难和无礼对待。因为他们是垄断部门,不像买早点,这家服务不好马上可
以换一家,用户无法改变选择。与他们讲理,根本不会理你。所以百姓害怕和他们打交道,
他们也才能吾行吾素,巍然不动。
垄断行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远远不止邮电部门。如果我们用保护自身权益的新观点对
周围垄断业作一番巡视,可以发现许多例子。北京地铁设计时一般的站都有四个出口,可是
几乎所有的站都有出口通道被挪作它用的事。中国银行办理支票托收,要45天至60天才能
提现,铁道部对用户迟交运费有严厉的罚款规定,每迟交一天罚欠款的1%,一年下来一元
欠款就变成4.65元,比全世界最高的高利贷还高出10倍。这些都是明目张胆的损人利己
的行为。可是他是垄断部门,他甚至还是政府部门。至于服务窗口开一个不足一尺见方的小
孔,刁难顾客的事,那就更多了。百姓的权益被侵犯的事,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许多年了,近两三年来的情况非但未见好转。还有越演越烈之势,
因为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了几乎一切人的办事原则,一切都在向钱看了。向钱看并不错,错
在一切都向钱看,尤其是政府部门,他的任务不是赚钱,而是维护社会公正。政府目前还经
营着一些服务项目,这些业务严格来说,与政府的基本职责不一样,倒是更接近于企业。像
邮电、铁路、银行、城市公共交通等实质是企业,他们应在公平的原则上通过内部效率的提
高做到能创利创收。他们元权对顾客实施监督管理。为了提高效率而作的各种规定必须兼顾
顾客的权益。顾客与他们是地位平等的。当然更彻底的办法是将竞争机制引人这些行业。
199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联通公司,打破了邮电部对电信业的垄断,电信业的服务很快有了
大的改观。数字型大哥大的价格降了1/3;原先的高柜台服务改成了低柜台。但这些改善仅
限于联通开展了业务的几个大城市,其他城市仍是邮电部一家把持着,高价格高柜台依然故
吾。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许多习惯于政府独家经营的,都可以变为竞争经营,如银
行、铁路、邮政、保险。事实上有许多国家已经这样做了,我国的航空业也这样做了。这些
行业的服务改进,将大大有助于提高我国百姓的生活质量。
1996年1月24日


从中国的经验看:经济制度改革的一般规律


1.改革的开始和结束;改革和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改革的紧迫性:积累的政治、经济压力,特别是国际信息的交流;
改革的契机: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对过去政策失误的责任的淡化;
改革的结束: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问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
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
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
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
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