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者的初心-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开悟,这才是佛陀的主要旨趣。开悟的人具有一种完美的、值得追求的人格。佛陀想找出某些人是怎样发展出这种理想人格的,也就是过去时代的各个圣者是怎样成为圣者的。
为了研究面团如何才能变成上好的面包,佛陀把面包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烤出上好的面包为止,这就是他的修行方法。
当面团变成了面包……
但我们也许会对于“每天烤一遍面包”的做法没有兴趣。“那太乏味了!”各位也许会这样想。但如果失去重复的精神,你的修行就会变得困难重重。要是你充满活力与精力,你的修行就不会有困难。毕竞我们不可能静止不动,总是得要做些什么事情。
一且你明白了面团是怎样变成面包,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开悟”。我们不关心面粉是什么、面团是什么,也不关心圣者是什么。圣者就是圣者,对人性的任何形而上的解释都是无关宏旨的。
所以我们强调,修行不能太过理想主义。一个艺术家如果太理想主义,到头来只有自杀一途,因为在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一条大鸿沟。因为没有够长的桥梁架接这条鸿沟,他就会绝望。这是一般的精神道路。
但我们的精神道路却不是这样的理想主义。在某些意义上,我们也应该是理想主义的,起码我们应该想办法把面包烤得好看又好吃!实际的修行是重复再重复的,直到你找出把自己变成面包的方法为止。我们的禅道毫无不平凡之处:只管打坐和把自己放入烤箱里,就这么多。

3 远离兴奋
 
禅不是某种兴奋,禅只是全神贯注于我们一般的日常事务。
 
师父在我31岁那年入寂。尽管我希望可以到永平寺潜心禅修,却不得不留下来继承师父的禅寺“住持”一职。我变得十分忙碌,而且因为年轻,所以我碰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带给我一些经验,但与宁静祥和的生活方式相比,这些经验的价值不值一提。
学禅不是要你兴奋
把我们的禅道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是很必要的。禅不是某种兴奋,禅只是全神贯注于我们一般的日常事务。当
你太忙或太兴奋时,你的心就会动荡不安,这并不好。如果可能,应该让自己保持宁静喜乐,远离兴奋。但通常我们都会一天比一天忙,一年比一年忙,现代社会的生活更容易让人如此。
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重访一个熟悉的老地方,我们常常会讶异于它的变化如此之大。这是无法制止的,但如果我们让自己太兴奋,我们就会完全被卷入忙碌的生活,然后迷失方向。如果你的心是宁静、恒常的,那么哪怕你身在喧闹的世界中,仍然会不为所扰。尽管身处喧嚣和变迁的中心,你的心仍然会静默而稳定。
禅不是一种要让人兴奋的东西。有些人会修禅,纯粹出于好奇心,这样,他们只是使自己更忙。如果修行会让人变得更糟,那真是荒谬之极。我想,各位一星期只要坐禅一次,就已经够忙的了。不要对禅太感兴趣,一些对禅太兴奋的年轻人往往会荒废学业,跑到深山野岭去坐禅。这种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兴趣。
忙个不停很难有好修行
只要能够对宁静、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恒,你的人格特质将可建立起来。如果你的心老是忙个不停,就不会有时间去建立你自己的人格,而你也将不会有所成就,修行得太卖力尤其会有这种危险。建立人格就像做面包,你只能把面粉少量、少量地搅拌,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来,而且烤面包时必须是用中等的火候。
最清楚各位的人是各位自己,你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火候,你们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反过来说,要是你太兴奋,就会忘了什么样的火候才适合你,你将会失去方向。这是非常危险的。
佛陀说过:“善于修行的人就像牛车夫。”牛车夫知道他的牛能拉多重的东西,绝不会让牛负荷过重。你知道自己的心灵状态和能力范围,千万别负荷过度!佛陀还说:“建立人格就要筑好堤坝。”筑堤坝必须非常小心,如果急于求成,堤坝就会漏水。小心翼翼去筑堤,最后你就会有一座可以蓄水的好堤坝。
我们“不要兴奋”的修行方式听起来很消极,但事实却非如此。那是一种明智而有效的方法,而且非常显浅。但我发现人们很难理解这一点,尤其是年轻人。另外,或许有人觉得我在谈的是渐悟法门,其实也不是。实际上,这就是顿悟法门,因为如果你的修行是宁静且保有平常心,那么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开悟。

4 要努力,不要骄傲
 
如果你修行得很好而因此心生骄傲,这个“骄傲”就是多余的成分。你表现得很好没错,但你却把某种多余的东西加在你的表现上,你应该丢掉那些多余的东西。
 
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正确的努力。朝正确方向所做的正确努力,是不可少的。如果你的努力指向不正确的方向,尤其是你也没觉察到的话,你就会白忙一场。修行时,我们的努力方向应该从“有所成”转向“无所成”。
不以追求结果为目的
通常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都是想要成就些什么,得到些什么结果。而所谓“从有所成转向无所成”,则意味着我们的努力不应该以追求结果为目的。如果你以“无所成”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它就会包含正面的素质。相反的,如果你投人一些特殊努力去做一件事,它就会多出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成分。
你应该丟弃多余的成分。比方说,如果你修行得很好而因此心生骄傲,这个“骄傲”就是多余的成分。你表现得很好没错,但你却把某种多余的东西加在你的表现上,你应该丢掉那些多余的东西。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往往不够精细,也不了解这一点,以至于让自己的修行走向错误的方向。
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就会犯更多错
因为我们全犯了同一个错,所以不了解自己是在犯错,因为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犯更多的错。我们为自己制造了各种麻烦,这一类不好的努力称为“法缚”。你被某些错误的修行观念缠住了,走不出来。当你被卷入某些二元观念,就表示你的修行并不清净。
所谓“清净”,不是指擦拭某样东西,使其从不干净变回干净。所谓“清净”,指的只是让事物“如其所如”。
当有多余的东西加到其上面,它就不再清净。当某样东西变为二元,它就不清净。如果你认定“坐禅”可以让你得到些什么,你的修行就已经不清净了。
“修行可以带来开悟”这句话并无任何不妥,但我们不应该被这语句本身所囿限,不应该被它污染。如果你在坐禅,就只管坐禅,如果开悟来到,就只管让它来。我们不应该执著于得到开悟,哪怕你察觉不到,但坐禅的本质#、是存在于你的坐禅之中,所以不要去想你也许可以从坐禅中得到什么。只管打坐就够,坐禅的本质会表现出它自己,而你也会得到它。
有人问我,何谓不抱持计较心理的坐禅?而哪一种努力又是这种修行的先决条件?那一种努力就是:“把多余的东西从我们修行中除去。”如果有多余的观念闯进来,你应该制止它,你应该让修行保持清净。这是我们的努力要指向的目标。
一只手也可以鼓掌?
有一句禅语说:“聆听一掌的鼓掌声。”我们通常以为鼓掌需要两只手,而一只手是鼓不出任何声音的。但实际上,一只手的本身就是声音。哪怕你听不到声音,声音还是会在那里。如果你用两只手鼓掌,就会听到那声音。但如果那声音不是在鼓掌之前就已经存在,你也不可能把声音制造出来的。在你制造出声音来之前,声音就已经存在,因为有那声音存在,你才能把它制造出来,然后你才能听见它。
这声音无所不在,如果你练习一下,自然会听见。不要刻意细听那个声音,如果你不刻意细听,声音就会无所不在。如果你只是去听听看,声音就会有时在,有时不在。
各位明白这个道理吗?即使你什么都不做,坐禅的本质都随时与你同在。但如果你企图把它找出来,企图看看它的本质,结果就是什么都找不到。
修行使你无惧于失去
各位是以人的形体活在这世上的,但在你拥有人的形体以前,各位本已存在。你以为你出生前并不在这里,但如果本来不是有一个你,你又怎么可能出现在这世上呢?因为你早就已经存在,你才能出现在这世上。同样地,任何不“存在”的东西也就不可能“消失”,一样东西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它存在。
也许你会以为,你死的时候就会消失,就不再存在了,但就算你消失了,有些存在着的东西仍不会消失的。那只有魔法才办得到,我们没有那个能耐对世界施以魔法,世界就是它自身的魔法。
如果我们看着某个东西,它就有可能会从我们的目光消失,但如果我们不去看它,它就不可能从我们的目光消失。因为你看着它,它才会消失,如果你不看它,一样东西又怎么可能会消失?如果某人看着你,你可以逃开,但如果没有人看着你,你就不可能从自己逃开。
所以,不要把目光放在特定的东西上,不要想取得某种特别的成就。在你自己的清净本质中,你已经拥有了一切。倘若你明白这个最终的事实,就会一无所惧。你也许会碰到一些麻烦,却不会感到恐惧。一个人碰到麻烦时不知道那是个麻烦,这才是真正的麻烦。
他们看起来也许非常自信,也许以为自己朝正确的方向做出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但他们有所不知的是,他们的作为是出于恐惧。某些东西也许会从他们面前消失,但如果你努力的是正确的方向,就无须恐惧会失去任何东西,而哪怕你努力的方向是错误的,只要你能觉察得到,就不会为其所惑,没有什么是可以失去的。正确修行的清净本质,是常住不变的。

5 不留一丝痕迹
 
如果你执著于你做过的事情,你就会被自私的观念所缠缚。我们常常会以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实际情形也许并非如此。
 
坐禅时,我们的心是平静而相当单纯的。但平时,我们的心却忙碌而复杂,难以专注于手边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做事情以前会左思右想,而这种思考会留下一些痕迹。我们的活动会被某些先入之见的阴影所笼罩,这些痕迹和阴影使我们的心变得复杂异常。当我们带着一颗复杂心做事,我们的活动也会变得十分复杂。
别再一心二用!
大多数人做事情时都是一心二用或三用。俗话说:“一石二鸟。”这正是人们常想要做到的。但也正因为他们想要同时抓住许多鸟,结果一只也抓不到!
这种思维方式会在人们从事的活动中投下阴影,这个阴影事实上并非思考本身。当然,我们做事情往往有必要先想一想,但正确的思考是不会留下任何阴影的。会留下痕迹的思考是来自我们相对的、混乱的心。相对心是一颗自我对比于别物的心,也因此是颗画地自限的心。会制造贪念和留下自身痕迹的,正是这颗“小心”。
如果你的思想在你的活动上留下了痕迹,你就会执著于那个痕迹。例如,你会说:“那是我做的耶!”事实并非如此。回忆时你也许会说,你以某种方式做过某某事,但实际发生的情形并非如此。当你这样想,就会限制了你曾经有过的实际经验。如果你执著于你做过的事情,你就会被自私的观念所缠缚。
别自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