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替换定律不良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清除掉,惟一的办法就是像婴儿那样去培养一种新的习惯来替换它。
一种神奇的力量
孙悟空明白了,原来一个人可以通过精气神的修炼,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超越任何困难。他感到自己获得了一种操之在我的力量,这种力量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无比神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裔心理学家法兰柯(VictorFrankl)再一次发现了这种力量,并因此引起心理学领域的极大关注。当时,法兰柯被关进了纳粹死亡营,遭遇极其悲惨。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则屡次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悲惨命运中的法兰柯,有一天赤身独处囚室,忽然顿悟,心灵之中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这种感受在日后被人们命名为“人的终极自由”(Thelastofthehumanfreedoms)。他明白了,这种自由是纳粹军人永远无法剥夺的。在客观环境上,他完全受制于人,但他可以自由决定如何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换句话说,自我意识是可以独立、可以自由地超脱于(禁止)之外的。
面对纳粹的折磨,法兰柯发现自己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选择伪装,也可以安慰自己:“一顿毒打算不了什么!”他为活着的每一天感到欣慰,也为腐烂皮肉之中的新生感到高兴。他甚至在设想,有一天获释后他将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年轻的学生们。当然,他并不知道,早在3000年前中国就有一个死囚发现过这种生命现象,这个名叫姬昌的死囚就是演绎八卦、创建周朝800年基业的周文王。
法兰柯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和操之在我的能力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他变得安详,脸上重新有了宁静的微笑。他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甚至赢得了狱卒的尊敬和爱戴。
法兰柯是极少数从死亡集中营活下来的囚犯之一,后来成了卓有成就的心理学大师。从精神的层面上讲,他就是古代中国人所说的神仙。
人分两种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像周文王和法兰柯那样超越困难。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都习惯于坚持下面的论点:



箴言二(3)



1。认为你的个性是父母种下的因。你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你父母的基因通过遗传沿袭到了你的身上。既然生来如此,也就只好如此。
2。强调环境的制约因素。你的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家庭环境太差。你的事业没有进展,是因为没有人支持你。你过得不快乐,是因为没找到一个理想的伴侣。你之所以失态,是因为别人把你激怒了。
3。认为既成事实和习惯无法改变。你胆小怕事,是因为小时候老师总是打击你的信心。你喜欢拖拉,是因为习惯如此没有办法。别人已经在某一方面做得很优秀了,所以没有办法跟人家比。
于是,人群就可以据此分成两种:一种受制于人,另一种操之在我。受制于人者易为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就兴高采烈;在晦暗阴霾的日子,就无精打采。如果你能做到操之在我,心中就会自有一片天地,很难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果你认定工作品质第一,即使天气再坏,依然不改敬业精神。
受制于人者,也会受制于“社会天气”的阴晴圆缺。受到别人夸奖或尊重时,就心情愉悦。受到怠慢或指责时,就生气或心情压抑。这样,你的心情被别人的态度所牵动,使得你像一只无舵的小舟,随着风波摇摆。
的确,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受到父母的基因和过往经历的影响。可是,如果你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你就应该知道,有些弱点是必须被克服的,因为,一个受制于人的懦夫永远不可能造就成功的人生。
我们虽然没有周文王在囿里、法兰柯在死亡集中营的苦难经历,但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困难,已足以需要我们培养那种操之在我的精神,来应付人生不断扑面而来的压力。不论是同事的刁难,或者顾客的无理要求,或者亲人的误会,都需要用这种精神来解决。它表现在我们的心智与态度以及如何遣词用句上。别人如何待我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我如何待人,要紧的是我如何通过每一次的努力和改善去赢得人生的进步。
操之在我与受制于人
“操之在我”与“受制于人”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如南辕北辙,如果再加上聪明才智上的差距和作用,两者之间简直是云泥之隔。如果说前者之中半是英雄半是狂夫的话,那么后者则是清一色的平庸之辈。
你有没有想过,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其实仅仅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呢?例如:
1。受制于人:我已经无能为力
操之在我:让我再试试看有没有别的可能
2。受制于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操之在我:我可以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
3。受制于人:他使我怒不可遏
操之在我:我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4。受制于人:他们不会接受的
操之在我:我可以找到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
5。受制于人:我不能这样做!
操之在我:我应该怎样做?
6。受制于人:有怎样的条件,我将会怎样去做
操之在我:我将会怎样去做,因为有怎样的条件
通过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你就能像孙悟空一样,源源不断地获得菩提祖师的秘诀中“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的精气神。而在聚精会神之后,也就有了操之在我的力量。



箴言三(1)



正确看待职业初期的现实冲击
就像许多学生毕业之后第一次进入职场,孙悟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个体人格去适应组织的文化。个体人格追求平等自由,而一个组织却有着它既定的文化以及它对成员在行为规范上的要求。孙悟空任性而为,与天庭之间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
成功的三要素
话说孙悟空师从菩提祖师,已知成功之要诀,在于蓄精养锐。精之所蓄,则锐之所出。锐之所出,则势不可挡。势不可挡,则功必成矣。
菩提祖师说:“你已经深得聚精会神之妙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好,很好。可是,你知不知道,凡事若只凭一腔气势,不过只是莽汉作风。因为,有些问题光凭一腔气势是解决不了的。气势汹汹之后,必然气急败坏,顶多落个事倍功半的结果。从成本上讲,是很不划算的。”
孙悟空问:“老师,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菩提祖师告诉他:“凡成功者,目标、方法、行动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孙悟空一愣,问:“原来这成功学里面,还有许多奥妙!请问老师,这三要素之中,哪一种要素更重要呢?”
菩提祖师笑了笑说:“都重要。在目标面前,方法比目标更重要。在方法面前,行动比方法更重要。在行动面前,目标比行动更重要。”
想那孙悟空何等灵光,一经点拨,便恍然大悟。当下自修自练,功力自是大有长进。这些功力包括:
1。应变力:七十二般变化。
2。行动力: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孙悟空究竟有哪七十二般变化,《西游记》没有一一枚举。所谓七十二之数,大约是形容他面对困难时灵活善变的解决方法。人们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却很少有人去探讨七十二般变化的由来。
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培训师常常使用这样一道测试题:“假设成功是由意愿和方法组成的,你认为两者各占多少比例?”答案有十一种之多。有意思的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强调方法的学员往往比较消极,总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方法而裹足不前。与之相反,强调意愿的学员则通常会表现出百折不挠的斗志,因而也总是能够神奇地突破难关。
譬如我们欣赏杂技,常常情不自禁地为那些奇妙惊险的高难度动作而喝彩。可是,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只有艺人自己才深深地知道个中的奥妙与艰辛。台上一场红,台下十年功,因为有了一颗百折不挠的真心,这才能够训练出如此娴熟的技巧。
古人云:“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意思是说,只要你真心热爱你的事业,只要你专注于你的目标,那么,你也可以像孙悟空一样,练就一手得心应手的技艺,生出各种高妙绝伦的办法,来解决你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成为一个能办事、会办事的实干型人才。
能办事与能懂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聪明伶俐的孙悟空居然被菩提祖师开除了学籍。
那天大伙儿在一起闲聊,有人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和老师怎么这样投缘呢?前些日子,老师教给你的七十二般变化,可都会么?”孙悟空洋洋得意地笑道:“不瞒各位师哥师弟、师姐师妹,一则是老师传授,二来也是我刻苦练习,那几招功夫呀,我都会了。”大伙儿说:“你表演表演,让我们看看吧!”孙悟空也是有意卖弄,兴致勃勃地说:“请各位师哥师弟、师姐师妹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伙儿说:“就变棵松树罢。”孙悟空抖擞精神,摇身一变,就变做一棵松树。大伙儿见了,鼓掌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喧闹声把室内静修的菩提祖师都给惊动了。
菩提祖师拽着拐杖出来了,对孙悟空说:“悟空,你也太浅薄了!所谓技艺,所谓方法,是用来解决困难的,你怎么好在人前卖弄呢?卖弄必然招惹是非,引出一些祸患。”孙悟空一下子跪在地上,低头认错说:“老师,我错了!”
菩提祖师仰天长叹道:“我也不怪罪你。只是,你就到此为止,回家去吧!”就把孙悟空逐出了校门。临走之前,祖师又叮嘱说:“你这一去,必然惹祸。所以,随你怎么闹事,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免得牵连到我!”
后来发生的许多风波,证明菩提祖师所言不虚。
去年我和一位作家朋友谈起孙悟空学艺的这一段公案,作家朋友甚是为孙悟空叫屈。他说:“人嘛,难免有一点虚荣心。孙悟空就那么显摆了一下,菩提祖师也是太较真了,非要把他逐出师门。再者说了,既然菩提祖师料定孙悟空会惹事生非,为什么不让他继续接受教育,反而要把这个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呢?”
我笑了笑说:“你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吧?他现在状况如何?”作家朋友摇了摇头,感叹说:“就跟这个孙悟空似的,聪明归聪明,可就是调皮得很,很难管教。”我问他:“难道你就准备把他关在家里,等管教好了再让他出门吗?”作家一愣,说:“那怎么行呢?他需要接触这个社会,然后才能学会适应社会,进而才能与社会积极互动。”我说:“你说得没错。孙悟空也是这样。”
南宋时期,宋孝宗常常感叹手下缺少能办事的臣子。右文殿修撰张南轩对他说:“你应该去寻找能懂事的臣子,而不仅仅是能办事的臣子。”什么叫懂事呢?就是懂得人情世故。一个关在象牙塔中的狂人,纵使有天大的学问,也不可能懂事。



箴言三(2)



菩提祖师与孙悟空相处那么久,自然熟知他的性情。孙悟空虽然天资聪颖,如果不懂事,自然只会胡闹。然而,要学会懂事却颇不简单,不经历一番磨难,是无法知道个中滋味的。
有本事,就要大闹天宫吗
被逐出师门的孙悟空,不久之后就成了一个新闻人物。天上的神仙,地下的鬼怪,水底的精灵,几乎没有谁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