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比如说吧,1996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只招23个人,却有来自全国四个主要大城市的4000名学生报考,最后只出了赵薇、陈坤两位当红明星。如此残酷的竞争,不能不让人深思。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拍完了《看看他们》。这时候我才想起,离电影学院的考试还有不到两个月,我得抓紧时间准备一下,否则到时准得抓瞎。不过,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让我改变了以前报考编剧专业的想法,决定改报导演专业。
我的这个临时决定绝不是心血来潮,一个多月的“导演”生活,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一行,我觉得做名导演,远比编剧过瘾。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想到的事,会毫不犹豫地干。当初,辞了电视台的工作是这样,辞了工作后选择到北京也是这样,如今又决定改报专业,也是这样。
为了让自己能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搬出了与“泰森”他们合租的地下室,到更适合学习的清华附近租了间平房。我躲在屋子里,开始埋头读书。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我顺利地通过了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的专业考试。坐在电影学院的教室里,我开始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地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活。
有人说,干导演的什么都要懂,可是什么都不精。所以又有人这样说,你如果写不了剧本,做不了摄影,又不屑于做场记或剧务,就去做导演吧。
这句话明显在贬低导演这个职业,我可不这么看,我觉得导演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综合。我喜欢这种挑战人的智慧与耐力的职业,我会把它干好。
电影史、美术、音乐、文学、摄影、录音还有表演,我都认真地学习。尤其是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作家导演,让整个影片完全贯彻我的意图。我每天熬夜看书,总是黑着个眼圈上课。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有精力都被电影占据了。
电影学院虽然离平常人的生活较远,但也远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在这儿,一样离不了要与人打交道。在人们的印象中,主持人的性格大多是外向的,但我却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内向的人的最大特点是不善交际,电影学院其实是个交际很多的地方,刚迈进校门,学生们就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整天出入于各种交际圈,提前为毕业后找出路。
我除了与同室的张国宝相处得较亲密外,似乎也没什么说得上话的朋友。张国宝是那种比较理性的人,虽然性格外向,但交友却极为谨慎,他之所以愿意交我这个朋友,大概是看在我比较朴实这一点吧。
来电影学院“充电”前,张国宝就做过导演,拍过几部影响不大的电视剧,也拍过一些纪录片。在进修班临近结业前夕,一次我们在探讨法国纪录片时,我突然想起我曾经拍过的那部“纪录片”:《看看他们》。
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各方面的素质都提高了不少,在导演技巧上更是进步了许多,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初拍的那部所谓的“纪录片”,我觉得那不过是小儿科罢了,哪里好意思在高手如林的电影学院显摆。
张国宝听说我有部《看看他们》,非要我找来给他看。我从箱子里翻出尘封已久的《看看他们》,和张国宝去教室用学校教学用的放映设备看完后,张国宝非常激动,极力鼓动我把片子送到海外,若我愿意,他可以托一个在海外的朋友把片子捎出去,参加即将在多伦多举行的一个国际影展,作为非参赛作品展映。
说实话,当时拍这个短片,完全出于一种兴趣,不过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东西作为纪念,根本没想过用它去做些什么。经张国宝这么一说,我也动了心,于是便把这事托付给了他。谁知,不久后就从多伦多传来了好消息:我这部非参赛作品,在展映期间大受好评,已有海外华裔投资商要给我投资为他们拍片。
青春易逝心中有梦就去追(6)
消息传来后,张国宝也很激动。为了庆祝这个喜讯,我特意请他到学校附近一家饭店吃了一顿饭。喝了几杯酒,张国宝的脸就红得像缎子面,他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你睡的那张床,曾是×××和×××睡过的。据说睡过这张床的人,都会有大出息,都会成为名导演!”
张国宝说的那两位,都是如今在影坛上大名鼎鼎的导演。我虽然不相信一张床会给人带
来什么好运,但听了张国宝的话后还是相当高兴的。
我应华裔投资商刘大维之邀,赴澳大利亚与他洽谈拍片事宜时,是从电影学院结业后不久的事。刘大维想拍一部类似于《北京人在纽约》反映华人在澳大利亚留学生活的电视剧。我对澳大利亚不熟悉,也没有留学的经历,为了让自己能尽快熟悉这些,我在澳大利亚停留了一个月,一边体验生活,一边修改剧本。
剧本是刘大维给我提供的,作者是位澳大利亚留学生,故事写得很感人,但作者显然没有经过一些必要的专业训练,不太懂得影视剧写作的基本技能,所以看起来就显得有些杂乱,我的任务就是帮他润色一下,好让剧本更适合拍摄。这个工作很快就做完了,完稿后让刘大维看了一下,他感觉不错。不久,这部电视剧就在澳大利亚实地拍摄了。
3个月后,拍摄工作完成,后期制作又用了一个半月,半年后就在国内电视台播出了。播出后,反响不是特别大,但也还没糟到让刘大维赔本的地步。本以为刘大维会对我有意见,谁知他并没有怪罪我的意思,相反还安慰我说,第一次拍电视没有赔本,已经算不错的了。
听了刘大维的话,我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如果他以后还敢给我投资,我一定把片子拍好,让他赚个盆满钵满,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后来,刘大维果然又给我投了资,让我拍一部反映“海龟”生活的电视剧。
“海龟”就是“海归派”,指到国外留学或创业的人看到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就动了归国创业念头的那批人。我觉得对我来说这个题材较之上部比较好驾驭一些,毕竟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对国内的生活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相比较走马观花的澳大利亚,我相信有能力把这部片子拍好。
这部22集电视剧播出后反映果然不错,收视率居高不下。这回,我终于让刘大维狠狠地赚了一笔。
这为我以后与刘大维的合作,打下了比较稳固的基础,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知名度。找我拍片的投资商慢慢多了起来,应该说,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人,在北京没吃过太多的苦,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这不能不让别人觉得我“运气好”。
人怕出名猪怕壮,有了点虚名后,就有不少写剧本的人找上门来,希望我能把他们在电脑上敲出的那些文字,变成在电视屏幕上蹦来跳去的活动人形。当然,这些剧本中,也有一些是熟人推荐来或投资商“命令”我看的。总之,每天都有那么多的剧本要我看。
就像看电视会让我感觉到痛苦一样,现在,看剧本对我来说也成了一种负担。谁都知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优秀的影视剧首先得益于优秀的剧作,优秀的剧作出自优秀的编剧之手,这应该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可我接触过的那些编剧们,他们中绝大多数却竟然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他们写剧本并不是想把电视剧变得好看,而完全是为了一个目的:出名!出名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为了利!以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写剧本,怎么能把剧本写好?
就像我不喜欢看电视,却为了工作不得不看一样,无论怎么烂的剧本,我也总得看下去,否则我就成了位不负责任的导演;就像我不喜欢交际,却为了工作不得不与各种各样、三教九流的人交往,否则就拉不到赞助找不到投资商一样。我虽然找不到合适的剧本,却也不得不一部接着一部、永无止境地去拍那些能给投资商带来丰厚回报的电视剧,否则我就不能被别人再称作导演,而导演是我热爱的职业,从事这个职业能让我从中得到莫大的快乐,但为了这个职业我又会忍气吞声、自找不快,却又是一件与快乐背道而驰的事——这是最为典型的矛盾心理,我们每个人不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中的吗?
为了让拍摄的剧本更能符合我的意图,我不得不一遍遍地改,一遍遍地在痛苦中让自己的烦乱心情趋于写作所必需的平和。我敢说,凡是投资商看中的剧本,最后作为导演工作台本拿去拍摄的,都是我在原有基础上一遍又一遍改出来的。其实这时的剧本,除了保留了原剧作者的故事轮廓外,基本上都是我的创作了。
如果说,写剧本的人还算是有点文化的人,起码还识得几个字的话,那么到了演员这儿,就全乱了套了:只要你脸蛋长得还算过得去,哪怕一个字也不认识,也照样能当演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搬到娱乐圈这儿,好像一下子就失了灵。因为对一个艺人来说,只要有一些表演天分,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好的机遇,就有成为闪亮新星的机会。
就像著名作家阿城说的那句话:”现在中国人的眼神特虚,你跟他说话,他总在躲闪好像心怀鬼胎的样子。“作为一个导演、一个因拍了几部所谓的青春偶像剧而浪得虚名的导演,在演员脸上找不到清纯的眼神,实在是件让我束手无策的事。
青春易逝心中有梦就去追(7)
虽说,偶尔可以从电影学院的那拨在校生里“淘”到几个较纯的解我燃眉之急,可过一年或两年,等他们快毕业时,你再去看他,就已经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拨人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得面目全非了!
现在的女孩子大多表面浪漫,其实早已现实到了骨子里。我就认识一个女孩,她现在已是当红明星了,她当年在电影学院上学时,与我是同校不同系的同学。入校之初,她看到不
少女生一次次被“男友”用豪华小车接走时,开始她还鄙夷,撇着嘴骂她们“比妓女还贱”。
其实,她在骂人的时候,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些“比妓女还贱”的女生有了一些嫉妒,等这嫉妒发展为羡慕时,她就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我长得比她们中的谁差呀,我也可以像她们一样过那种挥金如土的日子呀,妈的,我干吗还死撑着呀,又没有人愿意给我树个贞洁牌坊!”
没多久,她自己也住上了别墅,开上了宝马。
拥有了一个漂亮女孩应该拥有的这一切后,她又开始变得不满足起来,她的“对象”虽然有钱,但长得太难看,没什么文化。
于是,她就甩掉了这个没档次的“对象”,不久又傍上了一位电视台的小导演,小导演虽然没第一个“对象”那么有钱,但却能在事业上帮助她。他先是安排了个节目让她主持,又接连不断给她在几个广告片和电视剧中安排镜头,使她渐渐出了名。
这个女孩开了窍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傍上了更大的导演,更大的制片人,在这些“男友”的帮助下,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冲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
面对这个变得有些畸形的演艺圈,作为编导,作为当初怀着美好的梦想不远千里来到北京的“北漂”一族,我真的很失望,但身处其中,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大概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出污泥而不染吧。
我想说的是,在演艺圈,导演有很多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