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皇-第5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没有好过,拿下这三州,不但无法为平卢带来多少收益,反而要背上巨大的包袱,所以在平卢文官群体中,异口同声的坚决反对打泰宁军。
  不打泰宁军,平卢要想扩张,就只能向北面跨过大河入河朔,或者从东南入海州。
  河朔的情况与泰宁军相似,无论是棣州、德州还是博州,这几年都是水旱不断,张处瑾自顾不暇,若是要打,不是没有机会,但是拿下棣州和德州又如何?且不说隔着一条大河守御困难,要在那边驻军光是人吃马嚼的耗费就让平卢吃不消,所以几经考虑,都只能颓然放弃。
  唯一的选择就是南下海州,有盐利,且孤悬一隅,实在是最好的选择,但没想到就这么一选,立马就招来了大祸。
  不,王守信也知道淮右兵发平卢绝不是因为平卢占了海州,海州不过是一个火引子罢了,或许让淮右提前动了手,迟早淮右也得要对平卢动手。
  就这个问题上,已经归降的王守信和枢密使王邈谈过。
  之前王守信单人独骑赴青州见了江烽,长谈了一次,但谈的内容却是平卢军的未来,并未涉及到整个淮右日后的战略,但是王守信也已经感觉到了江烽话语中流露出来的勃勃雄心,分明不会就此罢休,只是淮右军的兵锋将指向何处却没有深谈。
  在王守信看来,淮右极大的可能会在北面采取守势,而在南方有所作为。
  毕竟晋梁之战虽然大晋开始占据上风,但是大梁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晋要想一下子就把大梁给彻底灭了,恐怕也不容易,光是大梁现在也还在郑州、汴州和宋州的十多万大军,就不是谁都能一口就能吞下的。
  王守信觉得淮右是不是要在光申二州的问题上做文章,要不就是要重夺颍亳,要知道颍亳和光州都是划在了郡公规划的五镇之内的。
  尤其是光州,那是南阳硬生生从淮右手中夺走的,现在缓过气来的淮右岂能不报这一箭之仇?
  还有颍亳也差不多,蔡州袁氏趁火打劫多了颍亳,淮右会不反击?
  没想到和王邈的谈话却给了王守信一个截然不同的信号。
  王邈也很坦率,直截了当的表明,淮右要想确保整个淮北淮南的领土稳固,那么在北方拥有一个战略纵深就是必要的选择,还不仅止于平卢。
  最后一句话让王守信也是浮想联翩,还不仅止于平卢?难道淮右还想用兵河朔?!
  郡公大人准备要与天下人为敌不成?!
  想一想这个念头都觉得恐怖。
  江烽在南面与南阳、蔡州敌对,与李吴因为和滁二州的归属,一样龃龉不断,沙陀人一旦攻灭大梁,双方就会在兖郓徐一线形成对峙,沙陀人与淮右之间的关系肯定就会绷紧,如果江烽还欲北上征伐河朔,其敌人就不仅仅是河朔三镇,还有早就对河朔三镇怀有野心的契丹人了。
  南边结仇于南阳、蔡州,哪怕李吴暂时不算,中原有取代大梁的沙陀大晋为敌,北面还要与河朔三镇乃至契丹人交锋,这真正就是在逆天行事了。
  虽然觉得这里边肯定不完全是自己所猜测的那样,但是淮右肯定不会止步于平卢这个观点却早已经从王邈的语气中流露出来了。
  这非但没有让王守信感到恐惧,反而让王守信说不出兴奋期待,为将者不就是期望能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敌手一战么?
  以前在平卢,畏首畏尾,打泰宁军没价值,打大梁不敢,打河朔得不偿失,好不容易南下海州,却弄得灰飞烟灭,非战之罪,而是平卢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实力决定了命运,这也让像王守信这样的武将内心也是充满了沮丧。
  现在归附于淮右了,有着淮南雄厚的钱粮基础,还有超越其他藩阀的术法力量以及远程打击武器做后盾,王守信觉得没有理由惧怕任何人。
  管他沙陀人还是河朔军,抑或是契丹人,王守信觉得就一个字,干!
  至于蔡州军和南阳军,王守信觉得更是应当好好教训一番这些只会在背后龇牙咧嘴的家伙,让他们明白,什么人可以招惹,什么人却招惹不得!
  所以当江烽设立五镇,并任命他为武宁军都督之后,他没有任何犹豫接走马上任了,南下徐州,就意味着也许要争夺宋州,只不过被刘延司的淄青军居然走到了前面,让王守信很是着急。
  论理,武宁军才该是打宋州的第一主力才对,好在王守信也明白真的要动宋州的话,势必要和蔡州军全面爆发冲突,这绝不是淄青军一镇能扛得住的,到时候自然少不了武宁军。
  “都督,该进城了。”柴永催马赶了上来,“小军来报,郡公到城门外迎接我们来了。”
  “啊?郡公来了?”王守信吃了一惊,极目远望,“这如何使得?”
  老远的确看到了城门外似乎有人群聚集,他也想到可能枢密院会有人来接,毕竟自己不远千里率军从密州引军而来,但没想到会是江烽本人亲自来接。
  王守信率领在沂州与柴永率领的老淮右左军一部完成了整编,合计十个军,合成了现在新的武宁军,原来的老武宁军还有一部三个军则在徐州城中等待汇合,最后定板为十三个军的新武宁军。
  “都督,不仅仅是郡公,好像还有朝廷的使团,听说包括朝廷的枢密院同知和公主殿下。”柴永微笑道,也是颇为自豪。
  从淮右左军副兵马使转任武宁军副都督,柴永却并未有什么不满意。
  一来随着郡公大人麾下领地不断扩张,归附在郡公麾下的雄才俊彦也越来越多,像平卢镇军中,王守信、刘延司以及张君越都有着小天位的实力,就算是王国禧都有着逼近小天位的水准。
  当然不是说有武道实力就能独当一方,但是像王守信、刘延司和张君越都是领兵多年的宿将,连秦汉都对王守信和刘延司颇为佩服。
  像朱茂的归附更是让人震动,朱茂本人已经是潤丹中期甚至接近潤丹后期的强者,比起郡公大人的武道水准都要略强,像朱密和高金忠二人都有着逼近潤丹中期的实力,比自己都要略胜一筹。
  可以说现在郡公麾下是群雄荟萃,具有小天位实力的强者已经有十余人,在诸藩之中,恐怕除了梁晋之外,就再无任何一个藩阀有如此众多的武道强者,哪怕是南阳都要逊色一筹。
  要知道这不是纯粹的武道强者的汇聚,这些武道强者都是能征惯战的宿将,这才是关键。
  像长安城里几大公卿家族中也能找出十来个小天位强者,但那种纯粹的武道高手,单打独斗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要决胜千里领军冲锋就力有未逮了,否则朝廷军队也不会在面对党项铁骑时屡战屡败了。
  二来武宁镇麾下十三军,也比往日的淮右左军规模更大,而且下一步还会进一步扩充到十六军,尤其是马上可能就会与淄青军一道参与到中原争霸之战中去,想一想都让人禁不住热血沸腾。
  这也是这一段时间里王守信与柴永关系急剧走近的主要原因之一,两个人都迫切的希望能与沙陀人或者蔡州袁氏来较量一番,沙场争雄才是武将最大的宿命。
  “哦?那郡公是不是有意要在朝廷面前展示一下我们武宁军的风采?”王守信整理了一下盔帽,正色道:“让儿郎们给吾打起精神来,若是堕了我们武宁军的威风,吾饶不了他!”
  说实话柴永很喜欢王守信这种比较单纯的武将心性,不愿意掺和太多的政治,这也许是他能迅速获得郡公大人的信任的一大主因,与这样的主将搭档,也更轻松自在。


第一百八十一章 使团
  当接到从寿州传过来的消息称朝廷使团已经过了光州时,江烽就知道自己恐怕需要南下回徐州了。
  让朝廷使团专门跑一趟青州无疑是不合适的,尤其是使团里边不但有瑾公主殿下,还有枢密院同知郭韬。
  对这郭韬江烽还是有些了解的,算是枢密院的实力派,郭家在关中势力也不小,比起尉迟家不遑多让。
  虽说现在关中九大公卿家族日益没落,但是顶着朝廷正朔这个幌子,只要没有人灭了这个朝廷,它就始终是正朔,在民间的正统地位就无法被取代,这也是各家藩阀对关中有着复杂的心绪的主因。
  没有谁愿意年复一年的向关中朝贡,从钱银到粮食、布帛、盐铁、马匹、药材,什么都要,只要你承认朝廷正朔,你就得给,不给,那也就意味着你这个藩阀是没有去的正式认可的,你想要对治下百姓统治就失去了道义的支持,很容易为邻居们所乘。
  朝廷派出了偌大的使团前来淮右,这是对淮右的看重,对自己的高看,且不说郭韬身份,光是李瑾到来带来的重要意义也都让江烽不得不南下了。
  好在随着五镇的划分,各镇都督府组建很顺利,无论是朱茂执掌天平镇,还是刘延司接掌淄青镇以及王守信执掌武宁镇,这几个很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就要介入中原战事,虽然江烽到现在都还没完全考虑周全,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介入战争。
  其实在之前,江烽也考虑过放弃介入,顶多也就是接手曹濮二州,对宋州最好是支持庞元自立,但现在看来庞元恐怕没有这份心思,而天兴左军也做不到这一点,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得不面对宋州可能会被蔡州袁氏所占的这一威胁了。
  宋州对蔡州袁氏很重要,对淮右也很重要,但是对淮右的重要性却远不及对袁氏,所以这一点上也让江烽很纠结。
  若是因为宋州而与袁氏开战,无疑会促使袁氏倒向沙陀人,淮右的局面就会变得更难。
  对沙陀人,江烽已然没有太大的把握,如果再加上一个蔡州袁氏,恐怕本身根基上不牢固的淮右就会难上加难。
  不过对平卢军和平卢诸州的迅速归附让江烽内心多了几分信心,尤其是刘延司和王守信率领平卢军很顺利的接受了整编,哪怕这种整编更像是名义上的,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意味着平卢军对他们原来的处境并不满意,他们更希望更渴望获得更大的表现舞台。
  这一点从王守信和刘延司对接受命令赶赴前线的执行力上就能看得出来,这也变相的增强了江烽要和蔡州掰一掰腕子的决心。
  宋州的位置实在太好了,这么白白便宜给袁氏,怎么都有些让人过意不去,而且在拿下曹濮二州之后,宋州如果被袁氏所得,那么就像一把尖刀一样顶在曹州的下方,对于整个天平镇都会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江烽觉得应该要在这上边有所作为才行。
  也许肢解宋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项?江烽琢磨着。
  “郡公,武宁军到了。”崔尚的声音将江烽从沉思中唤醒。
  要看武宁军是郭韬的要求。
  照理说像朝廷使团来迎一个藩阀麾下的军队,是不合时宜的,江烽来接说得过去,但作为大唐帝国枢密院同知的郭韬也来迎,就过了。
  不过郭韬这么要求,江烽当然也不能拒绝,再说了郭韬提出这个要求肯定有其用意。
  江烽当然也清楚现在朝廷的状况,被党项人教训了之后的朝廷已经被打得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意识到久未经历过战事的朝廷军在剽悍狂野的党项铁骑冲击下不堪一击,在杨文昌与吐蕃人血战多年历练出来的山南军面前也一样显得稚嫩无比,所以朝廷急切的希望能够有一两支给朝廷以底气的军队来支撑他们的信心。
  武宁镇新建,本不是适合的对象,谁让武宁镇军刚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