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日拂晓,第5装甲师开始向西北方向的卢维耶推进。德军在这里的防御力量很弱,但他们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还是迟滞了第5装甲师整整五天。

  与此同时,第19军在左翼向埃尔本夫发起进攻,至25日,全面占领该城。

  上述部队完成任务后,全部撤回了原防区为英国第2集团军留出一条畅通的大道,以便他们去封闭韦尔农和莱桑德利之间的塞纳河地段。

  作为“美军中顶呱呱的打气人”,巴顿在这段日子里充分发扬了他“事必躬亲”的作风,亲自鼓舞士兵的斗志,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将军们在他的激励之下,也都亲临战场,不断以个人英勇的行为来鼓舞他们没有战斗经验的部属。

  21日,第12军在新任军长埃迪的率领下,继续向前猛冲。第4装甲师巧妙地绕过德军固守的穆塔吉斯,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桑城。桑城的德国守军对此浑然不知,许多军官穿着假日礼服去圣艾蒂安大教堂去做礼拜,结果正好碰上了进城的美军。22日晨,第4装甲师在塞纳河对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几天后,穆塔吉斯的德国守军也被全部肃清,第4装甲师推进到特鲁瓦市郊。

  第20军在左翼以同样的气势向默伦至蒙特罗一线推进。21日,第5师粉碎了德军在埃索讷河的防线,次日推进至枫丹白露,23日抵达塞纳河畔的蒙特罗,并占领了渡口,与此同时,第7装甲师的装甲洪流也在向默伦涌去。

  至25日,第3集团军已在巴黎以南塞纳河的上游和特鲁瓦河段上占据了四个桥头阵地。

  这时候,德国人意识到自己再一次面临被围歼的危险。整个8月下旬,他们拼命向东撤退。由于第3集团军早已占领了塞纳河上的大部分渡口,德军重武器、车辆的撤退严重受阻,结果在奎恩的南面和西南面两个河道大转弯处,挤满了急着过河的德军和各种车辆,盟军空军乘机出动,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给德军造成了灭顶之灾,击毁坦克二百余辆,其他各式军车近4000辆。要不是友邻部队动作稍慢,使奎恩的缺口未完全封闭,是役几乎要将德军主力完全吃掉。最后,约有近3万的德军再次逃脱覆灭的命运。

  在巴顿痛击塞纳河畔德军的同时,已从第3集团军划拨给第1集团军的法第2装甲师,在勒克莱尔将军的率领下,八面威风地开进了巴黎,随即被湮没在欢迎的人群、鲜花、彩带和气球的海洋之中。这一天,巴黎全城狂欢。

  巴顿是以酸溜溜的心情关注着这一切的,不过他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后,逢人便说他们属于第3集团军,而不属于第1集团军。巴顿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巴黎的解放,标志着“霸王”战役正式结束。1944年8月的历史,记载的是巴顿和第3集团军这样辉煌的战绩:他们向前推进了500英里,解放了近4。8万平方公里土地,毙伤俘德军10万余人,摧毁、缴获坦克500辆,火炮200门,而他们自己仅付出1。6万人伤亡的代价。

  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奠定了巴顿无可争辩的战神地位。此刻,这位战神没有沾沾自喜,他盯着作战地图,把目光越过塞纳河,指向远方的德国心脏地区,在他心中,一个更加伟大的进军宏图正在酝酿之中。

            
            

            
            


                        第八章  最后的较量


  1。 步履维艰
 
  “霸王”战役结束以后,第3集团军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巴顿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眼下,他已经勾画出一份战役计划的蓝图,这个计划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上看,都是非常惊人的,它甚至使巴顿本人都感到吃惊,他把它称之为“必胜的计划”。

  “必胜的计划”主要内容是,以第3集团军3个军的力量迅速地渡过塞纳河去,向东挺进,穿过德军空虚的“齐格菲防线”,直抵莱茵河,而后直捣柏林,力争在秋雨把战场变成无法通过的沼泽之前,彻底赢得欧洲战争的胜利。

  8月23日,天气阴冷而潮湿。这一天,巴顿把这份“必胜的计划”,交给了布莱德雷。同一天,第15军被调往第1集团军,使巴顿手头现成的军只剩下两个,而凭这个兵力是无法完成“必胜的计划”的,因此巴顿试图说服布莱德雷支持他的计划,并允许他偷偷使用或借用第7军的全部或一部分兵力。

  布莱德雷对巴顿的计划基本上表示赞同,因为这同他的想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他主张使用六至七个军,而巴顿认为三个军就足够了。

  眼下,布莱德雷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就要飞往谢尔柏斯特,围绕盟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与蒙哥马利进行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霸王”计划原来规定,在“霸王”战役基本任务完成后,盟军应在塞纳河边暂时休整,补充损耗,并建立瑟堡和布列塔尼半岛上各港口到塞纳河的后勤补给线,然后再发起下一次进攻。但战局发展之快超出了原来的预料,德军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艾森豪威尔认为原地休整已无必要。他认为盟军应冲过塞纳河去,把目光瞄向莱茵河。8月19日,他把这一决策告诉了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取得了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是,在制定具体的作战方案时,双方出现了分歧。随着事态的发展,这种分歧最终变成了一场将军们之间的“战争”。

  蒙哥马利建议渡过塞纳河后,采取“一路突击”,由他率三个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加拿大集团军和美第1集团军),向鲁尔河方向阿登以北实施进攻。至于巴顿的第3集团军则留在默兹河边坚守阵地。蒙哥马利这一建议,从纯军事观点讲,无可指责。但是,在这一计划的后面,却藏着两层美国人所不能接受的意思:一、按此计划,蒙哥马利将指挥盟军所有地面部队,在事实上架空了艾森豪威尔;二、骁勇善战的第3集团军将变成一支后卫部队,最终打败德国的荣誉之冠将落在英国人头上。

  布莱德雷针锋相对,提出分两路进攻的计划。按这一计划,第1集团军只能抽出一个军给蒙哥马利,支援他进攻鲁尔区,而该集团军剩下的几个军则派给第3集团军,支持第3集团军开展第二路进攻。

  布莱德雷告诉巴顿,目前他没时间同他讨论“必胜的计划”,他要去谢尔柏斯特,迫使艾森豪威尔在两种计划中作出抉择,这不是一般的计划的抉择,而是两个国家间的抉择。

  从巴顿的战术观点来说,他赞同实施“一路突击”,“必胜的计划”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不同的是,这种“一路突击”的主角是由第3集团军来唱的。但是,在听了布莱德雷的话后,他转而同布莱德雷站在了一起,因为现在“一路突击”代表的是英国的利益,“两路进攻”代表的是美国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巴顿不会固执地犯糊涂。

  8月25日,布莱德雷从艾森豪威尔那儿回来了,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艾森豪威尔仍在考虑两个截然对立的计划,举棋未定。布莱德雷这时已经决定,不管最后确定计划是什么样,他得首先越过塞纳河去。

  布莱德雷煞费苦心地下达一项命令,这是一项弹性极大的命令,即部分满足了蒙哥马利的要求,也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巴顿的要求,并且还可以根据艾森豪威尔最后确定的计划。随机应变,向北向东,可灵活机动。

  根据布莱德雷的命令,第1集团军应在默伦和芒特越过塞纳河,向法国北部城市里尔进军,这个方向正是蒙哥马利所主张的进攻方向。

  第3集团军此时已拥有七个师,它的任务是分成左右两路,沿巴黎向东的两条公路干线平行追击,目标是梅斯——斯特拉斯堡一线,这与

  “必胜的计划”差距很大,但这个方向却是该计划的一部分,巴顿对此还是比较高兴的,他在日记里情绪很高昂地写道:“我坚信,如果我们现在狠狠地打击德军,战争可望在近期结束。”

  第3集团军立刻开始了跨越塞纳河的战斗。

  8月26日这一天,巴顿先后视察了第20军军部、第5步兵师、第7装甲师和第4装甲师,给他的士兵们打气。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第3集团军在所有战线上大踏步前进,但巴顿并不满意,因为他看到德军的抵抗极其软弱无力,他要求部队以更快的速度推进。

  27日,第3集团军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

  这时,出现了两个令巴顿头疼的问题,显示了某种不好的预兆。

  一个问题是,蒙哥马利坚持要在图尔奈实施空降,这一行动占用了为巴顿运送物资的所有飞机,使第3集团军本已紧张的燃料和物资供应更加吃紧。

  第二个问题是,担任翼侧保护的法第2装甲师的官兵,大都掉进了温柔之乡,此时仍在巴黎的酒馆里大吃大喝,享受着巴黎女郎醉人的温存,致使第2装甲师迟迟不能到达战斗岗位。最后,还是在布莱德雷的强烈干预下,巴顿才把这支部队“收”了回来。

  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8月29日,艾森豪威尔终于对塞纳河以后的作战计划做出了抉择。在蒙哥马利软硬兼施的游说与威胁之下,他终于站到了蒙哥马利一边,同意了其“一路突击”的计划,但同时,他还做了一些调和,他命令蒙哥马利在北路进行主攻,巴顿在南路实行辅助进攻,不过第3集团军的后勤供应(主要是汽油)将被大幅度削减。

  巴顿对此怒不可遏。虽然第3集团军也被赋予了进攻任务,但仅凭汽油供应减少这一项,便足以使他不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对艾森豪威尔如此妥协求全,他十分不解,他说:“蒙蒂一意孤行,而艾克却一味地‘是,先生’……”

  8月底的形势,对盟军非常的有利。艾森豪威尔的情报处长肯尼思·斯特朗少将的报告称:“8月的战斗已成定局,敌人受到了应有的打击。两个半月的鏖战,最终使德国人血流成河,其规模之大,即使对于胃口极大的德国人来说,也是够吃的。德军已不再是一支像样的军队,他们成了一群散兵游勇,他们组织涣散,士气不振,缺乏武器和装备,结束欧洲战争已为期不远,几乎是近在咫尺了。”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巴顿决定即使没油,也要大踏步前进。他认为,只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轻出奇兵,一定可以“像天鹅一样射进齐格菲防线”。8月28日晚,巴顿的部队已接近默兹河,正在他准备一举杀过默兹河,直捣“齐格菲防线”时,原先按计划已同意拨给第3集团军的14万加仑汽油却没有运到,造成一些部队因缺油被迫停止前进。造成巴顿断油的原因是为了保证蒙哥马利的突击计划,汽油被调往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巴顿为此怒不可遏,他抱怨说:“我只要能得到一滴汽油,就能保证打赢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顿曾领着他的坦克旅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战斗,如今他决心故伎重施。当晚,巴顿下令将所有汽油集中起来,用于1/4的坦克,他自己则登上第一辆坦克,进行战地指挥,领着这支队伍向默兹河猛冲过去。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战术行动,如果被德军发现进攻部队已经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