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工程师-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轮在钢轨上缓缓转动,最终带动了机车和车厢前进。在众人的惊叹声中,整辆火车一点点加速,在钢轨上跑了起来。
  没有马的车子自己跑起来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官员们十分吃惊。他们跟着缓缓移动的火车一起往前跑,在铁路旁边的土路上追着这个吐着浓烟的怪兽。
  李植也颇有兴致,撒开腿跑在所有人的最前面,要看这个火车头到底能开多快。
  但两条腿哪里跑得过火车?火车头越跑越快,最终把追在后面的围观官员们全部甩开了。火车头喷着黑烟一骑绝尘,跑出了健马才能拥有的速度,一路朝铁路的终点开去。
  众人追不上火车,停在了铁路边上,望着越开越远的火车头摇头叹息。
  李兴跑得出了些细汗,擦了擦汗说道:“大哥,这火车头也太厉害了,这速度起码是装货马车的七、八倍啊。这么算下来一个火车头就能当一百五十辆双轮马车。”
  祖大寿说道:“而且这火车不吃粮食,不吃豆子,只需要一点煤炭就能跑动。一辆双轮马车加上车夫,一个月要三、四两银子。这火车只需要几个车夫就能驱动,这样算下来运输的成本恐怕连原先的十分之一都不要。”
  众人都是欣喜地看着李植,都道这蒸汽机车厉害,不知道要为辽东的庄园主们省下多少运费。
  如今辽东的铁路网建设如火如荼,起码有十万逃到山东南部的河南难民被李植征召,发往辽东修铁路。按照天津日报的说法,等今年秋天春小麦成熟的时候,第一条贯通锦州和沈阳的铁路就能通车。
  到时候,像潮水一样的辽东麦子就会通过铁路涌入天津,再从天津发往大明缺粮的各个灾区。
  当然,以后世的标准,这个蒸汽机车实在很原始。载重量很低,只能拖动十五吨的货物,只能说是火车的雏形。但对于李植来说,不能对第一型火车要求太高,这个雏形机车已经有了实用价值。
  李植看着越跑越远的火车头,点头说道:“这火车头不错,已经像个模样了。”
  “赏苏老三团队二千两银子,让蒸气机作坊全力生产这种火车头,要在七月份第一条铁路通车前生产五十台以上。”
  ####
  十二月二十五,震天响的鞭炮声中,李植和二叔李道率领喜气洋洋的各大工厂总管、总监们,一起走进了新落成的“理工学院”中。
  这个理工学院位于范家庄新城的东南角,有两层教学楼一座,教室二十间。五层高宿舍五幢,学生宿舍二百五十间。这个理工学院可以容纳学生一千人,将成为李植领下工程师的摇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李植领下的工业水平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时代,各个工厂中大量使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技术,生产出各种领先世界的产品。
  如果是墨守陈规,按照李植的发明创造生产产品,那是不需要懂得科学知识的工程师人才的。即便是十九世纪的机器,使用和维护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匠人在岗位上锻炼一、两年基本上就能掌握。
  但是李植对各个工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植希望各个工厂的技术能够不断进步,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出来。
  靠李植一个人,是没有精力兼顾这么多工厂,一个一个地搞发明创造的。李植需要一批工程师,帮助自己改进机器。
  改进机器,这就不是一般的工作了,普通的熟练工匠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这就需要懂得理工知识的工程师站出来,根据掌握的理工科科学知识对机器进行改良,搞发明搞创新。
  因此,范家庄的理工学院就应运而生。
  李植决定把高中水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在这个理工学院中传授。
  掌握了后世高中水平的知识,工程师们就拥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去各行各业搞创新和改进了。


第七百一十一章 秘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理工学院的建立,便是把知识的种子埋进了华夏民族的土壤中。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拥有一个李植是不够的。李植一个人即便三百六十五天不停地带队搞研发,也只能在少数几个行业把技术水平推进到十九世纪水平。
  十九世纪的工业生产还很简单,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李植在穿越前看过很多这个时代的工业设计图,对各种机器了然于胸。但是再往后,工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不但李植未曾学习了解过那些复杂的机器,就算李植了解过一些,也无法无中生有地生产出那些复杂的机器。
  因为工业到了十九世纪末,到了二十世纪,就变成了一个系统。大型机械的任何一个零部件的生产,都牵涉到大量的其他行业。对于十九世纪末的工业品来说,任何一个工业品的成功,都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配合。
  打个比方说,即便把内燃机的全套图纸给这个时代的印度人,毫无工业基础的印度人也产不出这种产品。就是内燃机上的一个螺丝钉,一个打火器,印度人都做不出来。
  工业越往前发展,就越发成为一个系统,需要一个社会分工协作,需要几万、几十万工程师集体攻坚。
  而对于工程师来说,理论知识是发展一切技艺的基础。只有培养出一批具备基本科学知识的人才,才能从这些人才中培养锻炼出合格的工程师来。
  李植带着一众工厂高管走进理工学院,走进教室里,看到了放在课桌上的两本课本。
  一本是《物理》,一本是《化学》。
  李植这半年来整理编撰,亲自写出了这两本书。这两本书上有高中水平的科学知识。李植准备从天津的小学毕业生中招募理工学院学生。当然,念过小学的现役工人是优先招募的对象。对于读过小学的学生来说,用三年的时间学习这两本书并不困难。
  理工学院的一千名学生学费全部由李植负责,就连伙食、服装和住宿开支都有财政拨款。学生们在学校里只要安心读书便可,即便是贫寒的家庭也能读得起。
  李植的二叔李道翻开了课桌上的物理课本,随便看了看。
  但李道很快就皱起了眉头,很不幸,李道一页都没有看懂。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物理和化学知识无疑是高尖科学。
  以前李植是不可能将这些科学知识普及出来的。以前对于李植来说更重要的是技术保密。只有把技术秘密藏起来,李植面对其他势力时候才能获得技术优势。那时候,李植甚至要派人监视掌握技术的工人,更要尽量把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以方便保密工作。
  但是随着李植势力越来越大,技术保密的难度就降低了。以前李植势弱的时候,技术员只需要投靠天津的其他高官就可以出卖李植的技术。但如今技术员想出卖李植,把技术卖到其他的省份都不行,李植显然会一路追杀过去。
  阮大铖在安庆府造假钞都被李植灭门,可见如今李植报复手段的犀利。
  所以如今除非是一些精尖军事科技,李植并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时刻提防。对于一些民用科技,尤其是理论知识,李植完全可以向特定人群大量传授。这些人才向外界出卖知识造成的损失,远低于这批人才走上工程师岗位后给李植带来的贡献。
  当然,目前阶段李植还是做一些基本的保密工作的。以防止这些科学知识流入西方,被残暴的西方殖民者利用。
  李植正在那里打量教室,却看到教室外面已经站着一百名学院新学生。
  李植走了过去,走到一个小个子的年轻人面前。
  “你入学前是做什么的?”
  “小民是轴承厂的工人。”
  “课本看过了吗?看懂了多少页?”
  “物理课本看懂了前面十页,再后面就看不懂了。”
  李植笑了笑,问道:“你毕业了准备做什么?”
  年轻人挺胸说道:“我准备回到轴承厂做工程师,提高范家庄精密轴承的质量。”
  “好!”
  李植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点了点头。
  ####
  巴达维亚的一间火枪作坊里,来复枪匠人巴斯滕坐在椅子上,仔细地看着他手上的一颗米尼步枪子弹。
  那是李植麾下虎贲军使用的米尼弹。这颗子弹在新竹射入了荷兰士兵的身体,后来被荷兰的医生用手术刀取了出来。这样的子弹在军医斯塔姆那里有十几颗,一直被他收藏在器械室里。直到最近,新任巴达维亚总督库恩上任,巴达维亚的官方才重视起这些新式步枪子弹。
  这个时代荷兰人使用的长度单位叫作”ell”,长约六十九厘米。得知李植的步枪可以精确射击三百“ell”上的目标,而且一分钟可以射击三次,新任总督立即下令把器械室里的步枪子弹交给来复枪匠人研究。
  其中一枚外形完好的子弹,就被分配到巴斯滕手上。
  巴斯滕是个技艺精良的来复枪匠人。
  实际上,来复枪诞生的时间非常早,在欧洲大陆普遍使用火绳枪的十六世纪已经诞生了来复枪。15世纪初的意大利人已经发现在火绳枪枪管中刻上膛线能够让子弹飞行更稳定,在那个骑士和扈从的时代已经造出过来复枪。
  但是来复枪的子弹装载一直是一个难题,要让子弹和枪管中的膛线咬在一起,必须使用略大于枪管口径的子弹。装弹的时候,来复枪手必须用锤子锤打钢质通条,将子弹从枪管里敲进去。一般需要三分钟以上,来复枪手才能完成一次击杀。
  更别提这样装弹对膛线的损伤了。
  巴斯滕是第一次看到米尼子弹,他看到这种铅制子弹的尾端比前端大一些,尾端上面有和膛线咬合形成的凸起。经验丰富的巴斯滕知道,毫无疑问,这种明国人的子弹是一种来复枪子弹。
  巴斯滕朝站在旁边的下士问道:“明国人的步枪一分钟可以射击三次?”
  下士答道:“是的,巴斯滕先生。”
  巴斯滕把玩着手上的子弹,把子弹转到了背面。他看到了子弹屁股上的凹洞。
  巴斯滕愣了一会,拿起身边的一把来复步枪。他将这颗子弹装进步枪枪膛,然后又倒了出来。
  他突然间欢喜起来:“聪明的明国人。”
  他转身朝身边的下士说道:“你去报告总督,我知道明国人步枪的秘密了!”


第七百一十二章 大雪

  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总督库恩站在巴达维亚训练场上,满脸的惊喜。
  枪匠巴斯滕在试射他的新步枪。这个熟练的枪匠用上好的钢材制作了一把燧发来复枪,然后用从李植那里学来的后空锥形子弹射击,在训练场上打出了一分钟三发的可怕射速。
  燧发枪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秘密了,这种枪机在欧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许多欧洲国家都在军队中批量装备。巴斯滕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枪匠,自然也能做出燧发枪机。
  只不过燧发枪的成本高一些,对弹簧的钢材要求很高,大规模换装部队需要很多钱。而且有些部队的军官们都习惯了火绳枪,拒绝接受燧发枪这种新鲜事物。所以在燧发枪的普及过程中,时不时出现一些倒退。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黄金时代,在全世界疯狂地屠杀土著,殖民各个大陆。火绳枪的威力已经足以让西方人随意欺凌各地的土著。
  但在东亚,荷兰人遇到了李植。李植的新式武器把荷兰人打得满地找牙。在东亚的战场上,火绳枪无疑是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