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朝当皇帝-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就可以调节快慢了,而一旦把阀门开到最大,就能让带动这个转盘,从而使整个织机也跟着动了起来。”

朱由校看了看这个半自主化(有些重要零部件来自系统购买)的大明版蒸汽动力机和与它连接的纺织机,不由得笑道:“再转给朕看看。”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大明版蒸汽动力纺纱机与文化产业兴起

茅元仪应了一声就忙吩咐人往看上去有些笨重的大锅炉里继续添加煤。

没多久,朱由校就听见嘎吱嘎吱的转动声,紧接着就见那台大明版珍妮纺纱机上竖着排列的几十个纱锭在纺轮的带动下飞速运转起来。

朱由校不由得朝茅元仪竖起大拇指来,皇家科学院的研究虽然不追究经济效益,但只要有一个划时代的成果拿出来特别是这种能解放人类双手的发明足以让皇家科学院给他朱由校带来数不尽的财富。

对于珍妮纺纱机,由于制造难度不大,只是增加了纺轮和改进纱锭的装置从而使得梭子由人力变成了间接机械力带动,因而在此之前,就已经被尤老三制造了出来。

不过,还没来得及推广应用,茅元仪这边就给它添加了更为便捷的机械动力,这样一来,大明版的珍妮纺纱机无论效率还是纺纱质量将远远超过一个多世纪后的英国。

朱由校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概念的超越,他甚至能想象到当这种纺纱机一旦应用起来,带来的纺织业革命绝对是空前的。

朱由校犹记得他在天启八年新年时于各大报刊上刊载的新年贺词上的话,其中有条内容就是要在五年之内保证每一个大明百姓能有衣穿有饭吃。

“如今看来,让天下老百姓人人有衣穿这一个目标至少是能实现了”,朱由校不由得感慨了一句后,茅元仪也随声附和道:“是啊,以往一个织工要十来个纺纱工帮忙,但即便这样,忙活一整天也织不出多少,而现在,只要有这个机械,就能省出更多的人力,反而织出更多的布,更多人力都老老实实的回家种田,更多布拿来做衣服,有吃有穿就都能实现了。”

听茅元仪这么一说,朱由校不由得笑了笑,心想这不会就是茅元仪苦心孤诣研制这蒸汽动力的纺纱机的目的吧,为的就是让人更多市井百姓回家种地当农民。

虽然想法有些天真,但也算是殊途同归,毕竟大家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朱由校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吩咐工部左侍郎徐光启立即为茅元仪等团队注册专利,既然人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朱由校自然不能亏待,除了赏钱赏官爵外自然还是要让其享受到发明的好处的,这个好处自然就是专利。

在此之前,朱由校就将什么是专利,为何要有专利都给徐光启说过,其早在天启八年前,军械司的毕懋康和李老头就成了第一个专利的受用者,就因为他们制造了燧发枪而现在每个月都能从军械司多领上千两的专利福利。

见陛下已让徐光启为自己申请专利,茅元仪也不由得大喜,他自然明白这专利一旦注册成功,自己日后即便是坐在家里也能收不少银子。

而对于自己这个专利能不能带来这么多银子,他是毫不怀疑的,因为他自己家就有纺织作坊,他很清楚这个机械给纺织业带来的效益。

徐光启也跟着笑说道:“如此说来,三年之内无饥馑也。”然后,徐光启又对朱由校说道:“陛下何不亲自给这新织机赐名?”

“止生是归安人,而这新织机又是你发明的,就取名为归安织机吧,寓意天下归安”,朱由校说着就又对茅元仪道:

“既然这归安机造出来,就得赶快用出去,朕命人拟封密旨,你到时候就带着所有的技术资料去找巩永固,他现在皇家工业公司的总负责人,他现在正好要去南0京谈一笔玻璃订单的生意,你和他一起走,到时候把密旨给魏忠贤,你们二人立即在江浙把纺织厂给朕开起来,朕要从郑芝龙这些海盗手里再赚一大笔银子,这些日子为了赈济北方百姓从他们手里购买了不少高价粮,让他们赚了不少钱,现在也该是我们赚回来的时候了。”

朱由校说毕,徐光启不由得提醒道:“陛下只怕忘了人家茅兄家本就是开织丝作坊的。”

“既然如此,茅元仪你就同巩永固一样,以你自己的产业为基础成立皇家织造厂,你们茅家占有十取一,你自己占二十取一,其余皆归朝廷,同时你直接担任江宁织造负责此事,你意下如何?”

听朱由校这么说,茅元仪不由得大喜,他自然知道这表面上看是无条件把自己家族的产业献给陛下,但实则是陛下赐给自己茅家的千秋富贵,换一种话说,自己茅家从今日起将成为皇商了。

“微臣谢陛下隆恩!”茅元仪深深下拜后,朱由校就让他立即下去准备。

看着茅元仪满面春光的样子,朱由校也不觉得惊讶,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也是正常,只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值得鼓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由于各项改革的进行,百官们的合法收入也已经大幅度提高。

技术性官员可以靠专利赚取无数钱财,而对于那些学者型或者对自然科学不感冒的官员也可以通过在各大报刊媒体上发表文章赚取稿费。

报纸这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几乎完全契合了大明本来就好争辩的社会风气,且顿时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娱乐方式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即便是大多数黎民百姓也喜欢用闲钱买张报纸回去让附近识字的人念念,毕竟上面皇帝陛下干了什么,对他们而言都是很新鲜的事。

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广告,还有的人会请一些官员在报纸上面留言推荐谁家的文房四宝好,谁家的姑娘色艺俱全等等。

之所以是请官员,因为这个时代知名人物几乎都是什么才子,而衡量才子自然是功名,有功名者自然大都是官员,因而这样一来,官员们又多了一项收入即代言费。

当然,不止官员,一些才华横溢的秀才或举人,以及一些有几分才学的清倌或者ji女也因为报纸的出现而更加红火。

当然,最赚钱的还是要数报社,现在无论是礼部的京城快报和南0京镇守太监府大明日报都为朱由校的国库添加了不少进项,而一些地方官员也开始逐渐办起地方报社来,甚至一些本就卖书和做印刷的商人也开起了私人报社。

地方财政也因此得到了改善,而一些新的媒体运营商业开始出现。

朱由校对此并不阻止,能让大明文化产业也跟着活跃起来并不是什么坏事,等到有朝一日开始明文规定收商税时还能收更多的税收。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九章要有上国之臣的威风

与鞑子和谈的事依旧是各大报刊刊载的热门话题,口诛笔伐的笔墨战场上硝烟弥漫,被朱由校压抑着的读书人们都在竭力表达着自己的政治欲望。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皇帝陛下朱由校已经确定了和谈的流程和人选。

礼部左侍郎温体仁为正使,兵部武选司郎中加了个四品中顺大夫的杨嗣昌为副使。

朱由校本来是想给温体仁再加一级再让他作为正使去参与和谈的,但当他从锦衣卫这里得知皇太极派的是贝勒多尔衮和李永芳,且皇太极还因此提前加封了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授予李永芳三等子爵时,他就决定暂不加封温体仁,一个三品侍郎和一个四品衔兵部郎中也算是够看得起他皇太极的了。

谁让他皇太极的什么后金国本就是大明的羁縻之地呢,甚至还没朝鲜在自己天朝上国面前的地位高。

所以朱由校没打算要给这皇太极什么面子,谁让现在求和的是皇太极。

在得知皇太极的正副使已经进了山海关后,朱由校也立即宣召了温体仁和杨嗣昌。

“此次与鞑子和谈,有一点你们得认识清楚,那就是这一次和谈不是我们向鞑子摇尾乞怜,而是鞑子向我们求和,我大明宽仁天下,才答应他的和议之举而已,因而你们不要丢了大明的脸面,要有上国使臣的威风;

“另外,此次和谈,朕提出几点原则性意见:第一:鞑子不得称帝,只能建父子之国;第二:不得让鞑子与蒙古结盟;第三:恢复每年朝贡,但贡品要比往年加三倍,第四:大明只承认其拥有辽北之地,海州卫以南,三岔河以东,豹子河以西的辽东半岛之地还给大明;第四:允许大明在沈0阳建立使馆。”

朱由校说着就又道:“以上四点,若一条不能达到,就不答应和谈!”

温体仁和杨嗣昌连忙称是,但二人也不得不承认陛下提的几点意见有些为难,其中任何一条估计皇太极听了都难以接受。

皇太极自出关回到沈0阳后就加快了对后金八旗的扩充工作,并提前改国号为清,自立为帝,且改元崇德。

也不知道,皇太极此举是不是因为受了朱由校的羞辱所导致,并以此来宣告自己并非再是大明之臣,而是堂堂正正的一国皇帝。

不过,这样一来,历史在这一刻又发生了改变,原本要在八年后即公元一六三六年才改国号为“清”的历史被提前了八年,而崇德这个年号也相应的被提前。

除此之外,皇太极还开始了对满清八旗的改组工作,同时成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并提拔大量正黄镶黄以及正白等嫡系年轻将领做汉蒙两旗都统,准备掌控这新成立的两股势力。

不过,由于皇太极怒杀代善,且还抛弃大贝勒阿敏,已使得其他满洲旗主对他产生了不满。

因而,皇太极现在也没办法再举兵南下,对于这次和谈,他也看得很重要。

也因此,他专门派了最有谋略的多尔衮为正使,甚至还加封他亲王,而让李永芳为副使,也是为了能更好的交流,毕竟李永芳也是汉人。

……

此时的蓟州城,卢象升已按照朱由校的旨意将禁卫军骑兵营和步兵第一营都调到了这里。

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要给来和谈的鞑子们以军事压力,当然最好是能直接吓破他们的胆,让其在和谈上只有听话签字的份。

温体仁和杨嗣昌这时候也到达了离蓟州城不到十里的双凤镇,但温体仁却在这时下令停止前进,并派人前去蓟州城打探情况。

杨嗣昌见此有些不解,忙请问道:“温侍郎,这眼看就要到蓟州城了,你怎么又停下来了。”

温体仁和杨嗣昌自然不知道在历史上他们二人可是相互倾轧了数十年而且几乎是水火不容,但在这个世界却是难得的一起谋事。

因而,温体仁也没对杨嗣昌遮遮掩掩,很是淡然地坐在摇椅上,品着雨前龙井:“杨兄可别忘了我们临走前陛下的嘱咐,让我们不要自降了上国的身份,现在若是急着进城,让我们等着皇太极的人,岂不是自甘下风?”

温体仁刚说完,一兵丁就急忙跑了进来:“禀告两位老爷,鞑子的使臣也到了双凤镇,也没有立即进蓟州城。”

“是吗?”温体仁听此忙起身走出了驿所,看见远远的一处酒店里,有三十个鞑子围在一张桌子周围,而那桌子上就坐着一人,那人正往嘴里送着花生。

“他就是多尔衮!”杨嗣昌忙说了一句。

温体仁愕然问道:“你认识他?”

“鞑子掠京畿时,下官刚好经过鞑子所到之地,恰好认识了此人”,杨嗣昌说着就又道:“温侍郎,看这人的架势,似乎也是要等我们先进城等他们啊。”

“哼,想得倒美,继续喝茶,现在求着和谈的又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