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3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倭寇手中有什么?倭刀?

    倭刀脱胎于唐刀,虽然锋利无比但那也是刀啊。刀怎么能跟枪比?还是佛郎机人引以为傲的燧发枪。

    他谢慎要的是让新军一战成名,从而堵住那些反对新军人的嘴。

    唯有如此新军才能渐渐代替卫所军队,完成升级。

    “嗯,那便用南直、浙省本地新军吧。”

    朱厚照虽然好战但对谢慎的意见却很尊重。

    谢慎说不宜调神机营平倭,他也就不再争了。

    “依先生之见,该由谁统兵?”

    朱厚照话锋一转问到了实际性问题。

    皇帝陛下这一问谢慎可是犯了难。

    要说明代抗倭名将,肯定要数俞大猷和戚继光。

    可问题是这两位都是嘉靖朝名将,一个现在才是几岁的娃娃,一个干脆还没投胎,谢慎总不能把还是娃娃的俞大猷推荐给皇帝陛下吧?

    要说其他优秀将领嘛其实也有,但都不似这二人出名。要谢慎这么立马推荐一人还真是有些为难。

    “怎么先生有难言之隐?”

    “陛下误会了,臣只是觉得由臣来推荐有些不合适,毕竟这不是臣的职责,臣还是要避嫌的。”

    朱厚照大手一挥道:“避嫌?先生避的哪门子嫌。”

    谢慎苦笑道:“陛下,人言可畏啊。陛下也许觉得臣推荐平倭将领没有什么问题,可有的人却不会这么认为。他们会弹劾臣越权擅专的。”

    “那先生觉得朕要去问谁?”

    朱厚照闷闷不乐的问道。

    “陛下自然该问兵部。”

    “兵部?”朱厚照被逗乐了,一边摇头一边道:“现在的兵部可不是几年前的兵部了。朕是去问吕维那个和事佬,还是去问张谦那个马屁精?若是马文升还在就好了。可那个老货一不开心就拍拍屁股走人,把烂摊子都留给朕!”

    看的出来朱厚照对马文升的辞官还耿耿于怀。这也难怪,弘治朝的老臣之中清流文官无数,但精通兵略的只有马文升。

    兵部有马文升坐镇那便不会乱,再看看现在从正印尚书到左右侍郎全是一副混日子的架势,哪里有一丝一毫为国做事的觉悟。

    “陛下若是实在要问,那臣推荐一人。”

    “哦?先生快说说看。”

    “王守仁。”

    谢慎一字一顿道。

    这个名字朱厚照自然不陌生,平定宁王之乱时王守仁便立有大功,展现出了不俗的领兵能力。但他领的毕竟只是小股军队,要他总领东南平倭大局,恐怕有些冒险吧?

    谢慎看出朱厚照的犹豫,沉声道:“陛下,比王守仁更适合统领抗倭大局的人自然有,譬如杨一清,譬如杨廷和。但他们身上的担子都很重,陛下也不想看到西北,宣大出问题吧?”

    谢慎这话直说到了朱厚照的心坎里。

    相较于东南,西北宣大的安稳朱厚照更看重。

    如果要让他做出选择的话,朱厚照肯定也会选择优先保全西北宣大。

    “王守仁是不错,但资历尚浅,叫他主持平倭朕担心有人不服啊。”

    朱厚照的担心不无道理。要知道大明官场是最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

    你的资历没到便是再有能力也只能乖乖的排队,前面的人空出位子了才可能补上。

    但更多的情况是上面的人不愿意腾出位置来。道理也很简单,官场带来的隐性收益实在太多了,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家族。

    做到了封疆大吏,部堂大员有几个想提前退休的?

    还不得替子孙铺好路赚的盆满钵满再“功成身退,衣锦还乡”?

    “陛下若是因为资历原因弃用王守仁,臣担心会令有上进心的年轻官员心寒啊。”

    做领导的最重要的一条素质就是要明白下属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年轻官员最希望的自然是高升,不断升,一路升

    而如果他们看到最有能力最有前途的王守仁都因为资历问题被天子弃用,还有那个有心气继续好好干?

    既然干的好也没可能向上爬,那就混着熬着吧。

    反正老家伙们总有一天得乞骸骨,等到那一天就能出头。在此之前就混着呗,多干也是那些俸禄,少干也是那些俸禄。

    谢慎不认为朱厚照不明白这点,但朱厚照却不想承认,无非是害怕面对整个文官集团的抗议。

    一个两个人抗议没什么,几十上百人抗议也没什么,但要是所有官员都撂挑子不干了怎么办?

    现在掌权的可都是老家伙,他们登高一呼必定有无数人响应,朱厚照可不敢冒险。

    沉默了良久,朱厚照无奈道:“那朕得安排个人辅佐他,这样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多个人商量。”

    谢慎知道朱厚照也只能做到这样了,便拱手礼道:“多谢陛下。”

    天子降下圣旨,授予王守仁南直巡抚之职,总制东南平倭事宜。

    此圣旨一下,立刻引起了朝野大震动。

    部院堂官从邸报上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出意外的抱团抗议,联名上书向天子示威。

    在他们看来王守仁不过是个官场新人凭什么担任南直隶巡抚?

    他们慷慨激昂,要求天子在南直巡抚上再加上一个浙直总督,这样平倭的实际负责人就变成了浙直总督,王守仁就变成了一个僚机。这样就好接受多了。

    但朱厚照却不打算多此一举。

    他给王守仁配备了副手已经是对文官们做出妥协。现在这些文官竟然蹬鼻子上脸想要他再设一个浙直总督架空王守仁,实在是欺人太甚。

    朱厚照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他既然已经决定启用王守仁就绝不会画蛇添足再设什么浙直总督。

    这样一来到底是听总督的还是听巡抚的?

    听总督?王守仁可是抗倭的总负责人。听巡抚?总督官位又更大。

    最后,天子索性把这些奏疏压下不发,用冷处理的方式回应文官们的舆论暴力。

    文官们惯用的伎俩无外乎一哭二闹三上吊。

    见天子对他们没有反应,文官们便赶到豹房外长跪不起,企图用这种方法逼朱厚照就范。

    朱厚照也无所谓。你们愿意跪着那就跪着好了,反正我就当没看见。

    渐渐的文官们发现节奏不对啊。他们跪的膝盖酸痛,饿的头晕目眩,可天子连一点触动都没有。照这么下去,他们便是跪死估计天子都不会眨一眨眼睛。

    这个买卖稳赔不赚,他娘的太亏了啊。

    文官们都是无比精明的,亏本的买卖他们自然不做。不知何时在豹房前跪谏的臣子开始撤了,一个两个一百个,如鸟兽散。

    天子就这么巧妙的化解了危机,直是让谢慎哭笑不得。

    看来文官都都是些外强中干的家伙,别看平日里一副铁骨铮铮的样子,只要一涉及到核心利益就都软了。

    王守仁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是激动万分。

    做臣子的哪个不希望出将入相,王守仁读的是圣贤书自然也不例外。

    现在他连升数级,一跃成为南直隶巡抚,那种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而且王守仁对倭寇也是深恶痛绝,毕竟他的家乡绍兴府也是倭患重灾区,此次他一定要一举清除倭患,还东南百姓一个太平日子。

第五百四十二章 真倭假倭 【4000字二合一大章】

    新任南直隶巡抚赴任的消息一传出,各府州县官员纷纷赶到苏州府迎接。~~

    南直隶原设两位巡抚,一位是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一位是凤阳巡抚,驻淮安府。正德皇帝合二为一,以表达对王守仁充分的信任。此次南直隶巡抚主要职责是平倭,故而王守仁决定驻在更靠近抗倭前线的苏州府,总领平倭大局。

    松江府与苏州府毗邻,合称苏松。

    苏松赋税之重,冠绝大明两京十三布政司。

    盯着一两处府城薅羊毛实属罕见,只能说苏松太富庶了,连皇帝陛下都忍不住想要分些利。

    王守仁此次肩负重任,自然心情沉重,没什么心情搞大排场。

    他抵达苏州府后并没有待多久便去了松江府。作为抗倭前线松江府的压力更大。王守仁直接住进了知府衙门,可怜的松江知府只能搬到别院居住办公。

    王守仁虽然官职只是南直隶巡抚,但因为被天子钦命主持平倭大局,故而可以调动浙省福建的军队,尤其是新军。

    当然福建相较于浙省、南直隶,倭患没有那么严重,王守仁主要还是要在南直和浙省平倭。

    倭寇的行事风格十分谨慎,虽然烧杀劫掠但没有把握从不深入腹地。

    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杀红了眼到腹地劫掠,但那是特例不能用来作论证。

    王守仁来南直隶前谢慎曾特地嘱咐过他,对付倭寇一定不能用蛮力而是要智取。

    倭寇中有不少浙商、闽商子弟。他们对当地地形十分熟悉,故而即便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明军仍然可以轻巧的脱身。

    往往是明军得知倭寇踪迹后蜂拥而至,结果却扑了一场空。

    王守仁的优势是手中有新军,但如果不能和倭寇正面交锋,这个优势便发挥不出来。

    所以如何确定倭寇的位置,诱骗其出战才是最重要的。

    王守仁看着屋内墙上挂着的厚厚的挂图陷入了沉思。

    他发现倭寇往往会盘踞在距离沿岸不远的小岛上,这些小岛大小随着涨潮落潮变化极大,不容易被发现。再加上明军水战外行,不敢轻易上岛更让倭寇有恃无恐。

    这样倭寇上岸劫掠后可以从容离开返回小岛休整。

    等过一段时间便又卷土重来,时而往复。

    要想永绝倭患,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把这些小岛夺下来,断了倭寇的退路。

    但这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毕竟很长一段时间明军的水师都是名存实亡的,士兵都是旱鸭子。虽然这一情况在谢慎新政推行后得到了改变,但毕竟前期差距太大,不是几年时间能够弥补的。

    贸然调动大军去拔除这些倭寇据点,很可能让士兵们陷入险境。

    王守仁不是那种生性凉薄之人,要他为了所谓功绩牺牲掉无数弟兄的性命他做不到。他所寻求的是用最小的损失解决掉倭患。

    “抚台大人,下官有一计,可诱使倭寇上钩。”

    正在王守仁愁眉紧锁之时,松江府华亭县县令任延彬朗声献策道。

    “哦?你说说看。”

    兼听则明,王守仁还是想听听下属们有什么意见的。

    任县令恭敬道:“松江府内有一批要进献宫中的绢布,按说这几日就要装船了,倭寇可是对其垂涎三尺。要是抚台大人放出消息,那些倭寇必定按捺不住。”

    王守仁闻言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倭寇竟然如此嚣张,连贡品都敢劫?”

    “抚台大人有所不知,这些倭寇穷凶极恶,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再说,贡品又不是没有被劫过。”

    王守仁沉默了。这些倭寇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拼命的作恶仿佛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若是贡品真的被劫了呢?”

    那可是贡品啊,用这个作饵会不会太过冒险了?

    任侍郎叹了一声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抚台大人不愿意冒险是不可能诱骗倭寇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