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首辅-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守文爽朗一笑,谢慎却是如遭电击。

    他前世对明史的研究极深,最崇拜的人当然是千古名士王阳明。王守仁老先生的心学影响了几代人,谢慎对王阳明爱屋及乌,对他老人家的亲戚自然也做了一番了解。

    要说王阳明可算是出身世家,他的老爹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历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最后做到了南京吏部尚书的高位。王华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王守仁,次子王守俭,三子王守文,四子王守章。

    他眼前的这个少年自称是王守文,不会这么巧就是王守仁的三弟?

    “守文兄,你是不是有个哥哥叫王守仁?”

    王守文听后很高兴的说道:“是啊,那是我的长兄,学文可是好的很呢。要不是他现在在准备来年的乡试,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我还想把你引荐给他呢。你对的出县尊的对子,想必学问也不会差,你们两个在一起肯定聊得来。”

    谢慎心中直是一阵无语,看来这王守仁的弟弟真让自己撞上了。王阳明如今应该年纪在二十上下,属于典型的毛头小子。此时的王阳明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这个时候主动结交说不准还会对他未来的心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想到此,谢慎便觉得心潮澎湃了起来。

    “不急,不急,等令兄考完了乡试,某再去拜会。”

    谢慎此刻就像突然解锁了隐藏剧情,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王阳明不但是一代大师,开创了心学,其八股文的造诣也是超出常人的。能够抱上这个大腿,再蒙他提点一二,谢慎对八股文的理解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管可以去问王阳明,再不行就让王阳明开小灶辅导,谢慎还不信搞不定区区几篇八股文。

    啧啧。。。。。。这哪里是什么金手指啊,这分明就是金大腿啊。

    。。。。。。

    。。。。。。。。。

第十四章 一诗既出;谁与争锋!

    谢慎的心情很好,非常好!

    购置了一大套文房用具,谢慎便向自家竹楼走去。

    反正这些文房用具不用他花钱,能多买一些就要多买一些。

    王守文怎么也算是个世家子,自然不会差这些银子,他听闻谢慎颇有才名,得了县尊的赞许,自然也有意结交。

    可以说这是一件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谢慎拿着这些文房用具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不过话也说回来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请王守文吃一顿便饭还是应该的。

    王守文今年虚岁十三,比谢慎还要大上一岁,听闻要作客谢家他倒也是大方的应下了。

    二人结伴回到竹楼时天已经黑了下来,谢慎的大嫂谢陈氏正在一层的灶房中做饭,见谢慎回来了,她忙放下手中的活,笑道:“小郎回来了?咦,旁边的那位公子是?”

    “嫂嫂,这是我的同窗王守文,今日晚饭便跟我们一起吃。”

    谢陈氏莞尔一笑道:“也好,那奴家便多准备一些饭菜。”

    “多谢了。”

    王守文显然是那种拘束的性子,见到谢陈氏冲他笑一时涨红了脸。谢慎看出了他的尴尬,便拉着王守文往二层走去。

    二层的阁楼是谢慎的内室兼书房,虽然有些陈旧但东西都很齐全。

    不过这些在王守文这个世家出身的公子哥眼中就有些寒酸了。

    谢慎大大咧咧的坐在一处方凳上,招呼着王守文坐下。

    王守文却是皱了皱眉道:“想不到谢贤弟家世如此清贫。某家世虽然比之谢贤弟好了不少,可学问却是差了许多,实在是惭愧。”

    谢慎爽朗一笑道:“学问这种东西哪有什么定论。我不过是得了县尊几句夸奖,也不见得学问就比你高。再说了,这种东西争个高下有甚意思,倒不如一起饮几杯酒来的畅快!”

    “谢贤弟倒是爽快人。”

    王守文面上的凝重终于散去,朗声道:“以后谢贤弟若是有什么需要,尽管和某提,某一定竭力相助。”

    谢慎心中自然大喜。这个王守文虽然是个标准的世家公子哥,但看的出来他并不骄横跋扈,品性还是很端正的。跟这样的人结交做朋友,绝对是有益无害。何况他还有个宗师级的长兄,通过此关系和王阳明称兄道弟,对谢慎的科举之路绝对是大有裨益。

    谢慎不是一个处心积虑设计谋划的人,但当机会摆在他的面前时,他也绝对不会放过。

    二人坐在阁楼没多久,谢陈氏便来喊他们吃饭了。

    谢慎和王守文下了阁楼,与谢陈氏围坐一桌用起了粗茶淡饭。

    虽然谢陈氏特地加了菜,但那棕黑的咸菜疙瘩实在不是王守文这种公子哥吃的惯得。王守文礼貌性的吃了几片咸菜,便不再进食。

    谢慎心中慨叹,有些东西并不是想要改变就能改变的。

    用过晚饭,谢慎将王守文送出家,便返回了阁楼。

    明日便要正式在三味书院进学了,今晚可要好好休息。

    。。。。。。

    。。。。。。

    一夜无话,晨光熹微之时谢慎便起身洗漱。

    之后照例吃了一块薄饼,进了一碗米粥,谢慎便背着布包去往三味书院。

    三味书院针对学子的年龄不同分为两级,低一级的学子年岁大多在十二三,需要准备的是来年的县试。而高一级的学子准备的则是乡试一级的考试。

    谢慎早早来到书院大厅,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取出文房用具和朱子集注,便闭上了眼睛小憩。

    早起实在是困乏,读书也是个体力活啊。

    “谢贤弟,你来的这么早啊。”

    听声音便知道是王守文,谢慎睁开眼睛道:“守文兄来的也不晚啊。快坐。”

    王守文在谢慎的身边坐下,淡淡笑道:“昨夜我回到府中偷偷去灶房捡了一块饼子吃,可是饿死我了。”

    谢慎没好气的翻了一记白眼道:“你自己吃不惯咸菜疙瘩,活该饿肚子。”

    二人一番嬉闹后,孔教谕背负着双手施施然从屋外走来。

    见学子已经到的差不多了,孔教谕沉声道:“今日春盎然,百花盛开,汝等便以早春为题做一诗罢。”

    童子三试是典型的基础性选拔考试,出的题目并不很难,但要求文章作的取巧,有特。故而许多教书先生功利起见都会要求考生大量写时文,用题海战术训练写文章的敏感性和立意。

    孔教谕是进士出身,自然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最为讨考官的欢心,但他显然不希望学子们只是被时文捆绑,故而才会对诗歌也有所要求。

    谢慎心中一沉,刚刚书院一开课,孔教谕就叫他们作诗,这节奏还真是快。作诗这种事情难不倒谢慎,虽然此时已经是明朝中叶,唐宋大把的好诗抄不了,可明清的许多名诗却还是可待采撷的。

    谢慎略作思忖便提起笔来蘸墨挥毫。

    短短片刻的工夫,一首七言绝句便欲然纸上。

    恰巧孔教谕走到谢慎的身旁,见谢慎短短时间内竟然做出一首诗来,自然也是来了兴致。

    “江暖波光映日光,几家同住水云乡。

    槿篱茅舍繁花里,也有秋千出短墙。”

    吟诵了一遍,孔德道频频点头。

    “好诗,好诗啊。此诗短短几句便将水乡早春之景勾勒出来,那句也有秋千出短墙更是点睛之笔!”

    “多谢夫子。”在三味书院,孔德道的身份是教书先生而不是县学教谕,谢慎称其为夫子显然是更为合适的。

    谢慎心道抄诗果然就要抄最好的,明代三才子之一的杨慎果然不是凡人。

    他也想写一首临江仙之类的词来装逼,可是实在是没有机会。若是强行装逼,反倒会引起孔教谕的怀疑。而这首《早春》作的就十分应景,也不会让人生出突兀之感。

    在孔德道心中谢慎显然已经是神童了。

    实际上明代科举出的神童并不少,像谢慎这样十二岁擅作诗词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孺子可教也!”

    孔德道捋了捋下颌长髯,笑道;“你小小年纪便能作出此诗,果然天赋不凡。看来县尊把你推介到老夫这里进学果然是有缘由的。”

    。。。。。。

    。。。。。。。。。

第十五章 君子之风

    谢慎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露出了这个年龄孩童应有的笑容,一双天真无邪水汪汪的大眼睛巴巴的看着孔教谕。

    “咳。”

    孔老教谕被谢慎盯得一阵发毛,便轻咳一声道:“继续努力进学吧,如无意外,你必定能取得生员资格的。”

    谢慎心中直是大喜。孔老夫子是何许人也,他可是进士出身的本县官学教谕。换句话说,将来若是谢慎考取了生员资格,去县学读书还是会和孔德道再续师徒情谊的。有这么一尊大佛赏识谢慎,谢慎的科举之路一片光明,至少在院试之前完全不必担心。更何况本县县尊吴有甫对谢慎也是赞赏有加,有了县尊和教谕的赏识于谢慎来说便有了双保险,这秀才看来是做定了。

    接下来的日子,谢慎只要稳扎稳打把四书五经和朱熹那本《四书集注》过一遍,再把不太懂的问题虚心向王守仁请教,怎么也不会在童生试折戟沉沙。

    毕竟,大明的官场就是一个人情场,而作为通往官场之路的科举更是人情大于规制。

    孔老教谕背负双手又在学堂之中转了一圈,时而点头时而皱眉,虽然间或也看到几首写的还算不错的诗,可比之谢慎刚刚所作的那首《早春》立意和意境上就要差上不少。

    倒是王守文做的一首《黄鹂》还算出挑,这也难怪,毕竟龙泉先生王德辉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王家是诗书世家,王守文文采好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是休学之后重新授业的第一天,孔老教谕并没有一上来就加很大的强度。之后只讲了几篇时文,他便挥了挥手道:“下学吧。”

    这些学子都是十二三岁的年纪,虽然平日里表现的老成持重,可到底是孩童心性,闻言都大喜过望的起身朝堂门奔涌而去。

    唯有谢慎和王守文不紧不慢的起身,缓步慢行。

    “谢慎,既已下学,你为何不急着出去嬉耍呢。”

    孔德道走到谢慎身前,淡淡捋须问道。

    谢慎闻言转过身来先是冲孔德道拱手行礼,再沉声道:“回禀夫子,学生之所以不急着嬉耍,是因为要修习心性,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苏明允曾经说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虽然苏明允本意是阐述为将统兵之大道,但学生以为此理同样可以用于求学之中。如果不能做到心如止水,求学时不被外物所动,便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孔德道连连点头,苏明允的这句话出自《心术》,谢慎知道并不足为奇,可他能够触类旁通,将对将领行军打仗的告诫应运理解在求学上实在难得。

    何况谢慎不过十二岁,如果能够加以培养,必定会成为治世之能臣。

    王守文在三味书院进学已经两载,他的心性孔德道自然是清晓的,至于谢慎倒真是一个意外的发现。

    如果说谢慎之前是靠文采打动了孔老教谕,那他现在则是凭借君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