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89红色攻略-第3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当安…124到达内蒙巴市上空的时候,它没有按照既定的航向继续朝西飞行,而是突然提升了飞行高度,然后一个九十度转弯,拐向了正北方向。

外蒙的几部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早期预警雷达很快就捕捉到了这个庞然大物,这货的雷达信号实在是太强烈了,以至于外蒙那些接收前苏联淘汰了几十年的雷达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它的踪影。

只是,预警雷达基地的军官看着雷达显示屏上的不断向北移动的信号,又看看手里的那张电报纸,什么都没说。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这架偏离了航线的货机大摇大摆地飞去。

事实上,外蒙有击落万米高空飞机的能力么……

安…124的驾驶舱里,两名赫然穿着空军飞行服的飞行员对视一眼,开始调整联络频道。

“任务台,9527已经转入任务航线。任务台,9527已经转入任务航线。”机长用匀速的语速呼叫着。

不一会儿,伴随着一阵轻微的电磁干扰声,中央区指的回复到了。

“很清楚,9527,我看到你了。调整航向201。4,保持航速航高。”

“9527收到,调整航向201。4,航速航高不变。”

旋即,机长操控着庞大的安…124调整一下方向,由正北转向了偏东方向。

“9527,很好,保持你的状态,直至投送完毕,祝一切顺利。”

“保持状态直至投送完毕,多谢!”

机舱里,偌大的机舱空空荡荡的,哪里有什么电子产品货柜的踪迹。在一边的座椅上,却是坐着四个人,他们身着抗荷服,戴着多能头盔,背着小小的氧气包。

从着装来看,这些人显然是来自军队的特种兵。

没错,第101特种作战大队的四名精英。

原本计划的两组八人最后被李路取消,改为派出由骨干组成的单个四人小组。因此,带队的是一名中校,101大队参谋长吴军。三名组员是沈涛、梁伟军和于智。此三人皆是第17侦察大队出来的精英,李路一手带出来的特战军官。

他们曾是最默契的搭档,现在是101大队中最优秀的特战军官。由他们组成的特战小组,显然比由普通士兵甚至士官搭配组合的小组更加的具有高智商化。

“频道测试,123,123。”

耳麦里传来吴军的声音。

吴军是指挥员兼突击手,沈涛是突击手,于智是观察手,梁伟军是火力支援手。

“123,清楚。”

他们依次回答,确保了频带通信的畅通。

或者,许多人会奇怪,为什么他们没有自己的代号,那啥那啥特种兵可不是这样的哦。如果有人向步枪提出这个问题,步枪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抱歉,起码我的相关经历没有“特种兵”都会有自己的代号。

什么老鹰、雷神的,对不起,鄙人孤陋寡闻不知道陆军特种部队有这样的规定。

不过,类似于9527这样的代号,是会出现在集训营里的。

李路有后世从军的经历,那么他也只会按照后世的经验来带101大队。该有的有,不该有的他不会跟傻逼一样去弄出来。显然,这与任务代号是无关的。

在执行任务中,通常情况下,指挥员会直接唤队员的名字,比如“李路,你迂回到侧翼”这样子,又或者是“老胡,你掩护我撤退”这样子。

很普通,很直接,很明显。

当然,如果是协助地方的军事行动,一般是会临时整个代号,比如9527。

此次渗透赤塔的任务,同样是没有任务代号的,特战小组也没有代号,但是在备案中是有任务编号的。备案中会很详细地记录着此次任务的各个要素,时间地点执行者作战目的作战准备等等等等……

“吴中校,我们快到了。”

机械师是个军士长,兵龄15年的军士长。一般而言,像安…124这种战略型运输机,是会有一个机械组。但是这次任务不同寻常,上级只安排了一个机械师,最能的一个机械师。

往往而言,拥有丰富经验且知识没有断层的资深士官,是比那些只有高文凭的军官更让上级领导放心的。

接到机长的指令,机械师就转到货舱来,转达给吴军。

货舱里偶尔闪过的光亮中,吴军朝机械师竖起大拇指,表示他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了。

机械师点点头,就在边上找一个位置坐下,等待着机长的下一步指令。因为吴军他们的联络系统是无法直接和机长他们进行联系的,所以,中间必须通过机械师来中转。

吴军与其余三人都冲机械师点头,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个军士长,服役时间是远超他们的。往往,真正厉害的干部,对资深士官是非常的尊重的。因为这些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

真正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某舰队后勤维修部门的一位服役20年了的军士长,仅凭一双耳朵,就能听出舰艇的动力系统是否存在问题、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步枪又忍不住吐槽了,后世的国防军军官的平均素质是每况日下的——想起当年几个人拉着那个胖子排长跑五公里,我就蛋疼。

忘了上面这个段落……

安…124一阵倾斜,机身在微微颤抖。

不一会儿,机械师握着耳麦凝神倾听了一阵,“明白。”

随即,他站起来,一只手抓住上面的固定带,另一只手对着他们打着手势扯着嗓子说:“五分钟后到达空降空域!”

这就是命令,吴军他们站起来,首先相互检查身上的降落装置和武器装备箱子等等,然后再进行自我检查。最后,沈涛、梁伟军和于智朝吴军竖起大拇指。吴军点点头,对机械师竖起大拇指。

机械师指着后舱门喊道:“准备跳伞!”

说完,他首先走过去,吴军他们跟在后面。

机械师摁下摁钮,电动液压后舱门缓缓打开,尾板形成一个向下倾斜的角度。货舱里的还算安静的安静被打破了,冷风灌入,吹得众人负重上百斤的众人微微摇摆。

舱门边上的几个信号灯中,红色的灯在闪烁。

吴军他们按照队形排列好。

机械师盯着信号灯,举起了拳头。

红色信号突然灭掉,绿色信号灯亮起!

机械师竖起的拳头朝外面黑漆漆的夜空打出一个收拾:“走走走!”

吴军拍了拍头盔,朝机械师竖起一根大拇指。启动往前走去,其余三人跟着走下斜板。在斜板尾端,吴军纵身一跃,接着是沈涛、梁伟军、于智。

很快,四人便飞快地消失在万米夜空中。

机械师站在那里看了好一阵子,缓缓举手敬礼,这才缓缓地关闭后舱门。

安…124马上做出了一个掉头的飞行动作,进入了返航航线……

第409章会合

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时分,苍穹之中点缀着点点星光,黑暗之中,四朵深色降落伞缓缓地随着地心引力的牵引,在下降着高度。

此时,如果有人在高处使用夜视仪有目的性地进行观察,一定会看到,那四朵降落伞下面吊着四个人。他们的脚下却是吊着一个长方形的箱子,看上去很奇怪。

在空中,吴军空出一只手把防风镜推到额头上面,同时把夜视仪也推到了一边。即便夜视装备已经成了101大队的标配,但是在野外作战时,吴军以及很多人都还是习惯依靠裸视。

最可靠的终究是人的眼睛,除非是在完全无光的室内环境,经常使用夜视装备是最为可靠的。

赤塔市区此时湮没在浓重的黑暗之中,只有那道路两边的路灯以及超高建筑物上面闪烁着的红色警示灯,在刺破黑色的同时昭示着这是一处拥有许多建筑物和居民的城区。

吴军抬起左手小臂,扫了一眼绑在那里的pda,代表着他们四人的绿点在慢慢地朝红色的区域降落而去。那是红色防务公司开发的第一代单兵电脑,配合着定位装置通过北斗卫星系统,能够让士兵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目标在哪里。

“高度100,准备降落!”

吴军发出第一道指令,很快就陆续收到了其余三人确认明白的回馈。

操控着降落伞,吴军朝着一块树林中间的空地落去。他一边看着高度表上的显示,一边精确地操控着降落伞控制着下降的位置。

绑在他腰上的是一根十几米长的麻绳,吊着一个长方形的箱子。

他首先感觉到身子一阵轻,随即是一声轻微的“嘭”的声音,长方形箱子首先着陆。随即,吴军绷直了双腿,迎接着陆的冲击。

一阵巨大的冲击力通过伞兵靴、双腿一直传到他的脑袋,双脚接触地面的时候,他顺势向前扑去,然后一个侧翻滚,以此来卸掉残余的冲击力。

人的一条腿可以承受大约200斤的冲击力,而两腿一起的话,可以承受大约1000斤的冲击力。所以,伞兵部队跳伞的着落标准动作是双腿并拢绷直触地。

翻滚之后,吴军第一时间爬起来,用力地拉着伞绳,以最快的速度把降落伞收起来。次等着陆的其余三人,同时在这块小空地上做着同样的事情。

把降落伞收拾好,吴军跑到长方形箱子前面,打开箱子,里面赫然是81式战术改步枪、92式9毫米自卫手枪以及各种弹药。

原来,这是一个空降武器箱。红色防务研制的这种提供伞兵部队使用的空降武器箱,可以让国防军现役的所有类型的单兵武器安全着陆。从此,伞兵部队摆脱了“捆绑时代”。

沈涛他们处理完降落伞,猫着腰朝吴军跑过来,四个人单膝跪地,围在一起。除了梁伟军用的是一支加装了夜视瞄准仪以及弹鼓的美制m249式轻机枪之外,其他三人都是使用发射7。62毫米子弹的81杠战术改步枪。

他们所使用的武器,没有发射国防军特有的5。8毫米子弹的。

他们手持步枪,警惕地注视着四周,而吴军则在快速地操作着单兵电脑,敲击几下,最后摁下确认键,进入任务模式。

进入这个模式,pda会根据事先输入的目标区域资料提供最为详细的情况反馈,同时能够通过北斗系统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陆空战斗群指挥中心进行直接的联络。

不仅声音,文字、图片甚至实时视频,都可以由单兵终端获取然后通过卫星传送回到指挥中心。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是以秒计算的。但是,整套系统还略显粗糙,而且因为北斗系统还处于试验运行阶段,有时候信号并不十分稳定。

但是对于此时的国防军,这种作战样式已经是令人难以想象了。

不过,美帝早已经在8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华夏要追赶上美帝的步伐,尚需时日。

“我们偏离了大约800米,a166路口在东北侧约2000米处,距离和接应小组的会合时间还有15分钟。我们要加快速度!”

确定了所在的具体位置,找到了代号为a166的分叉路口。

说完,吴军合上单兵电脑的盖子,提起放在膝盖边上的步枪,猫着腰就朝东北方向运动。

沈涛默契地越过他,前出十米左右,充当尖兵角色。于智身上有激光引导仪以及备用电台,他跟在吴军的身后。梁伟军端着轻机枪,走在最后,殿后的同时清理掉部队运动的明显痕迹。

特战小组就成这样的箭型队形,快速地向a166路口搜索前进。此时,他们不得不把多能夜视仪调整到微光模式,借助淡淡的月光快速前进。红色防务研发的第一代单兵多能夜视仪有微光、红外、热成像三种模式。

可以说,这是世界领先水平的夜视仪,技术含量非常的高,轻量化更是走到了世界前列。有心人发现,里面所运用的某些技术与美日二国的几种专利技术非常的想象……

吴军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