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鉴宝人生-第8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东西?”大家听了这话,连忙快步走了过去。

周文平指的东西是一只高度将近五十厘米的青花酒坛,酒坛的表面青花开光绘二幅纹饰。一面方形开光内人物故事,另面叶形开光内绘寒江独钓图。

从纹饰的表现和青花的发色等方面来看,这应该是明末时期的酒坛。不过。青料发色不太正,画工也并不出色。只不过是一件非常普通的民窑作品,估计就值个两三千块钱。这还是因为这个酒坛比较大,做起来并不容易的关系。

现在,酒坛被人用什么东西把上半部给砸坏了,就更不值什么钱了,但正因为这样,反而让大家看到酒坛底部非常明显的隔层。

见此情形,赵学义也有些呆愣,不可思议的说道:“我是因为觉得这只酒坛卖不出去,才把它临时放在这里,真没想到它居然有夹层。”

朱大富笑呵呵的说道:“老赵,那你也太马虎了一点吧,当初把它买下来的时候,你就不知道检查一下?”

赵学义皱着眉头回忆了片刻,说道:“这东西是我去年掏宅子的时候,主人家把它当添头送给我的,我哪会认真检查啊。”

吴叔笑着说道:“好了,好了。咱们还是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吧。”

话音刚落,楚琛就找了个工具,把那隔层打了开来,只见里面是一叠用厚厚的纸张包裹起来的东西。

楚琛马上提议道:“走吧,这里有些不方便,咱们到八珍玉食再说。”

大家没有异议,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和保安交待了一声,就一起走向了饭店。

“没到我老赵也有这一天啊!”

进了包间,赵学义就哈哈一笑,连忙戴上手套,迫不及待的把纸给拆开了,就见里面放着三本经折装的册子。

经折装是我国书籍法帖装裱形式之一,它是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经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赵学义激动的搓了搓手,接着就把其中一本折本打开,看到里面的内容时,顿时就瞪大了眼睛,惊道:“居然是石鼓文的拓片!”

石鼓文,是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在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甲骨文那样的象形图画痕迹,也不似其他东周列国文字的散漫变体,而完全由线条组成。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致,甚至已相当注重章法布局。各篇字字独立,但又注意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偃仰有序,向背和谐。

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现在这些石鼓被保存在故宫。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了,既然石鼓现在故宫,那拓片又有什么珍贵的?如果上面的刻字全都清晰的保存,那么拓片的价值当然有限,但目前其字已多已经被磨灭了,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在这种情况下,拓片就拥有了研究的价值。

而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了岛国人。此外,社会上所流传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锋》、《中权》、《后劲》三种,其中天一阁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为最。然原拓己失,现只能见到郭沫若30年代在岛国收集的此三种拓本的照片……

p:感谢“浪哩个儿踉”投的月票!

第一千零一百零六章赤霄?

正因为唐代的拓本最为清晰,却没有流传下来,而且原石阅世已久,残缺过半,造成了后世的拓本字数不一,到了现在,石鼓上的文字,只能识别出两百字,所以石鼓文的各种拓本才异常珍贵。

当然,珍贵不珍贵,也得看是什么拓本才行,如果是现有的拓本,或者字迹看不怎么清楚,那价值肯定不会高。相反,如果不但清晰,而且还是以往的版本中没有出现的字,那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对于眼前这三册拓本,大家对还是挺有信心的,不然,又何必这么隐秘的保存下来?

不过,刚看了折本的题跋,赵学义脸上的笑容就止不住的流露了出来。

朱大富笑着拍了拍赵学义的肩膀:“行啊,居然是顾炎武收藏的折本,老赵你还真是时来运转了。”

说起顾炎武,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而这句话就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社会主张,语自他的《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不但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还是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而且这三位大儒都终生拒绝仕清,都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顾炎武为石鼓文的研究也做出了贡献。这些研究内容。都记录在他的《金石文字记》之中。由此来看,顾炎武收藏有石鼓文的拓本也是有据可查的。至于说为什么被藏在青花酒缸中,那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对大家来说,东西为什么被放在酒缸里都是次要的,现在最主要的是研究清楚这三本折本的价值。

接下来,大家仔细把东西鉴定之后,朱大富就说道:“以我的经验判断,这上面的题跋、落款、印章应该是真迹。”

其他人对这个结果都表示肯定,对此,赵学义的脸上好像乐开了花一样。高兴的都有些找不到北了,因为就算拓片就算没有新字,光凭顾炎武的名气,这三本折本的价值也低不了。

吴叔笑着打趣道:“好了,别笑了,像个傻子一样!”

“这不是高兴嘛。”

赵学义哈哈一笑,脸上的肥肉都笑得抖动起来,随即,他连忙问道:“你们之中谁对石鼓文有研究?这里面有没有新的字啊?”

除了楚琛之外。其他人都表示不知道,于是大家都看向了楚琛。

楚琛虽然对石鼓文并没多少研究,不过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现有的石鼓文都被他记在脑子里了。于是笑着说道:“赵叔,要恭喜您,这三册折本上都有没有发现的石鼓文。我刚才数了一下一共七个。”

“真是?!”赵学义惊喜万分。

吴叔笑骂道:“你这不是废话吗?小琛这么说还能有假?我告诉你,今天你可得请客。”

赵学义开怀大笑:“没问题!咱们今天不醉不归!”

朱大富嘿嘿一笑:“既然你这么说。一会我可就不客气了。”

“这有什么……”赵学义挥了挥手,突然想起来这可是一盆菜都能价值好几千的八珍玉食。连忙朝着大家拱手讨饶道:“各位,别忘了咱们在哪里,希望大家能够悠着点,别钱还没到手呢,就被花出去了。”

朱大富哈哈一笑道:“看你这抠样,放心,我们吃不穷你的……”

由于有了这个意外的发现,原本由于店铺被砸而凝重的气氛,也都一散而空了,甚至饭局到了最后,赵学义醉醺醺的说,还要感谢林老三的帮忙,不然这三本折本能不能到他的手上,还真不好说。

当然,这种话也是说说而已,就算赵学义想要放过林老三,楚琛也不会答应,而且事情到了现在,已经不单单是面子之争,而是到了深层次的较量了。

要知道,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到了楚永宁最关键的时候,几天之内他的位置就会有变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林老三的所作所为,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当然,这一点,楚琛原先并没有想到,还是先前打电话的时候,赵齐瑞告诉他的。同样的,这种情况,也不是对此不擅长的他能够处理的了的,现在他也只能和赵学义等人一样,干等着事情的结果。

…………

第二天,吃过了早饭,除了还要上班的楚永宁,楚琛带着其他人一起来到现在已经变更为他的名下的四合院。

一路上,大家都颇为兴奋,纷纷猜测井下到底有没有宝藏,如果是宝藏的话,那到底是藏的什么东西。

“我觉得珠宝的可能性比较大吧,如果是金银器,那不是早就被主人用掉了,还能留到现在啊。”楚雨兰推测道。

赵芸琳有别的想法:“这到不一定,也许里面的东西就是金银呢,毕竟以当时人的观念,珠宝变现不太容易,而金银拿来就能用了。”

吴可呵呵一笑道:“反正没一会就要到了,费这个心思去想它到底是什么干嘛?”

两人一想也是,于是大家立马把话题转到了楚琛和吴可即将的蜜月之行。本来,楚琛和吴可考虑去珠城游玩,但想到九月份的珠城还比较炎热,于是就把地点定在了四季如春的滇南。

三女讨论着比较好的景点,才感觉没一会,楚琛的车子就停在了四合院的门口。而此时。左山已经把设备都架设好了,正穿着下井的服装等待他们的到来。

和大家打过招呼。左山就说道:“楚少,可以的话。我就下去了。”

“行。”楚琛点了点头:“你记住,是离井口四尺,朝南的方向,那里的砖和其他地方的不同,应该很容易的看到的。”

“好的,我这就下去了。”

“嗯,注意安全。”

左山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已经准备好了,楚琛就按下了电机的开关,他开始慢慢的往下降落。

“到了没。”楚琛拿着手电注意着井下。

“还有一点……好。可以了!”

楚琛连忙按下电源开关,就见左山在矿灯的照射下,一点点的在井壁上寻找,没一会,他就兴奋的说道:“找到了,这里的砖头确实不一样。”

“好……”听到这个消息,吴可她们都欢呼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工夫活了,再加上这口井还有作用。左山也不能把挖出来的砖头随便往井里扔,就放在楚琛吊下来的竹篮里。

就这样一点的把砖头撬掉,片刻之后,一个四方型的洞口就出现在了左山的眼前。

“来了。来了!哎!没到还真得是金锭啊!”

楚雨兰没想到还真就是金锭,显得非常失望。

不过,楚琛看到这两枚金锭时。却有些惊讶,因为这是天启年间制作的。五十两足金金锭。

明代五十两金铤发现极为少见,据考古记载。荆楚明代梁庄王墓曾出土两件,晋省历史货币一书曾著录一件,再加上零星的发现,可谓是屈指可数。

明代黄金主要来源于金矿开采、赋税、海外贸易等,金矿基本是由皇室控制的,并用太监监理;据史书记载:明代神宗时,曾派大批太监到各地督开金矿,收敛了大量的黄金,同时,黄金课税也是相当重。

例如,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黄金税课高达五千余两,它不仅反映了金矿的重税,同时也折射出黄金开采量的巨大。郑和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