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玄宗-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成器此时却将话锋一转,说道:“儿子又想,让三弟历练固然必要,然三弟刚刚继位不久,要历练非仅为边关之事,其在京中面临的事儿更多。儿子以为,或者过个年儿半载再让三弟巡边,如此时机最为适宜。”

李旦听明白了儿子话里的意思,他今日来先捧上自己一句,然后还是认为巡边不宜。李旦脸有不悦之色,说道:“你那日来说此话,我已然回答过了,怎么还要旧话重提?”

李成器突然伏地叩首,说道:“儿子非是愿提旧话,只是又想明白其中的事儿,就想来向父皇禀报。若其中触忤了父皇,还望父皇恕罪。”

“起来说话。你说吧,就是有过头的地方,我不怪罪你。”

李成器依言起身,躬身禀道:“父皇,若三郎巡边,那么朝中的大小事儿皆由父皇署理?”

李旦雅不愿接手这些繁乱之事,遂叹道:“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届时三郎巡边,你们兄弟就要多做一些活儿了。”

“儿子听说,如今朝中重臣除了一个郭元振之外,其他人皆由姑姑安插。这些人参加过朝会之后,首要之事就是入姑姑府中问安,然后再回各衙署办公。”

李旦有些惊奇,说道:“是吗?还有这等事儿?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父皇若是不信,明日可派人到姑姑府前蹲守,这些人届时是否前来,一看便知。父皇,儿子其实想说,如今姑姑在父皇面前所请大多被准,朝中又有一帮嫡信之人为重臣。若三弟出外巡边,其实父皇不用儿子们,可借姑姑之力处置好朝中之事。”

李成器此话,明显是用激将法了。

李旦当然明白儿子的意思,说道:“唉,你们都是用如此眼光来看待你们的姑姑吗?我和她毕竟为亲兄妹,你们怎么把她看成外人一般?”

“姑姑当然是外人!天下是我李家的天下,姑姑若论私情当为至亲,然她染指我李家天下,那就不该了。”李成器这句话虽话音不高,然掷地有声。

李成器接着道:“儿子说句不孝之话,其实自则天皇后之后,多为女主天下,此为祸乱之渊薮。三弟诛灭韦氏之后,正是正本清源的时候,然姑姑又来横加插手,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父皇难道没有觉察吗?”

李旦闻言不喜,斥道:“你怎么也学会了这些无稽之谈?这些话是三郎教你的吗?你不要说了!则天皇后是你的祖母,你出此不逊之言,即为不孝。”李旦非常纳闷,此子平时甚为谦和,从不说过火之言,今日大反常态,令人奇怪。

李成器没有惧怕之色,说道:“父皇息怒。儿子今日想把心里话都说出来,事后任从父皇责罚。则天皇后是儿子的嫡亲祖母,然她的不当之处难道后人不能评说吗?则天皇后为执权柄,不惜罗织宗室罪名大加屠戮,儿子的三个伯父,两个莫名其妙被废身死,还有一个被贬外地,就是父皇那时,整日里也在惴惴不安。则天皇后为何不顾亲情这样做?儿子现在想来,都是权力惹的祸。儿子那时伴在父皇身边,心中的滋味也实在难受。”

李旦听到此处心中一软,顿时想起那些被圈禁的日子。李成器为长子伴在身边,深明父亲的心情,时常谈谈说说以宽慰父亲之心,令李旦倍感温暖。李旦想到此节,心中温情再生,喃喃说道:“嗯,你那时很好。”

李成器又使出柔情的招数,看来效果甚佳,李旦的脸色变得缓和起来。其实李旦与李成器皆为同路之人,他们皆重情重义,颇为感性。如此之人作为家庭角色最为适宜,然在冷酷的官场里极不适应。

李成器时刻观察着父亲的神色,知道继续说下去不妨:“想起那日来俊臣带着刑具入宫的场面,儿子至今犹心有余悸。现在事儿已然清楚了,那时武承嗣为争父皇的皇嗣之位,所以指使来俊臣入宫来罗织罪名,若不是乐工安金藏剖腹明志,使则天皇后生出了恻隐之心,我们一家的前途实在未卜。”

李旦颔首,说道:“是啊,安金藏真义士也,天降此人来佑我家。”李旦当了皇帝之后,对安金藏大加褒奖,并擢其为右武卫中郎将。及李隆基即位之后,又专门下制褒美,并奏请为右骁卫将军,还令史官录其事迹。安金藏以乐工之身,重义忘身,不惜以死替李旦辩冤,由此博来了一世美名和富贵。由此来看,凡事以功利之心考虑,往往难得大利且所失甚多,如安金藏这样没有功利之心,而所得甚多,是为人世间的大道至理。

李成器接着道:“后来则天皇后没有让武氏承继大统,将天下复归李唐,说来还是缘于狄公的一席话,此事天下皆知,儿子不再复述。”

则天皇后革唐命自立为大周皇帝,马上面临着皇位是传子还是传侄的问题。武承嗣与武三思当然想当太子,数次派人对女皇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他们认为,女皇姓武,那么继任者也应该姓武,这是比较过硬的理由。

女皇也一直在犹豫不决,是时,狄仁杰被召为内史,即为宰相职。女皇对狄仁杰甚是尊重,甚至呼其为“国老”。她在立储之事有疑虑,当然要询问狄仁杰。狄仁杰没有讲大道理,仅从情感上来打动女皇,告诫她说:“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说的话非常平实,若侄子当了皇帝,人家今后供奉的是自己的祖先,有自己父母的牌位,注定不会有姑母的牌位,所以女皇也就不要为她人做嫁衣裳了。如此平实的话反而最有力量,女皇最终决定将天下复归李唐。

李旦叹道:“是啊,将天下复归李唐就在母后的一念之间,狄公此言可谓立了大功。”后来李显当了皇帝,此时狄仁杰已逝,李显感谢其复立之功,将其追封为司空;及李旦即位,又将狄仁杰追封为梁国公,让狄仁杰在地下享尽了哀荣。

李成器话锋一转,问道:“儿子想问父皇,兄妹与父子皆为人间至亲,然在国家大统承继上孰亲?”

李旦道:“你又在胡说了。你姑姑一直忠心帮我忙,根本没有承继大统的心思。”

“对呀,姑姑若没有承继大统的心思,就不该在朝中培植嫡信之人,就不该三番五次诋毁三弟。她位望既尊,其食邑过万户已逾常制,好好在府当一名富公主即可,为何还要如此不安分呢?”

李旦此时觉得儿子说的话虽有些刺耳,然也有理,遂默然不应。

李成器看来事先准备妥了言语,拼着李旦责罚,也要把话说完:“父皇,三弟虽性格异于我等兄弟,然他孝顺父皇,亲爱兄弟,前有大功,今后治理国家也有办法,我等兄弟万不能及。乞父皇亲之爱之,万不可有废黜之心。”他言罢流泪不止,复伏地叩首不已。

李旦闭目摇头,颓然说道:“罢了,你退出去吧,让我好好想一想。”李成器的话又让他犯了难,一边是嫡亲的妹妹,一边是几个朝夕相处的儿子,确实让他难以取舍。

李成器觉得话已说尽,遂脸挂眼泪退出殿外。

终李成器一生,如此犀利的谈话唯此一次,其打动了李旦的心弦,极大地挽救了李隆基的颓势。太平公主运筹帷幄,根本想不到不起眼的李成器在关键时刻竟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太平公主确实对李成器不以为然,她力图拿掉李隆基,想的就是让李成器继位,这样就可以把他们父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以图自己的大事。其实太平公主这样想大错特错,人之智识虽有短长之分,然常人只要不是白痴,终归有自己的利益和思虑,不会任人摆布。假若李成器处于李隆基的位置,他断不会沦为姑姑的附庸。

李成器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李旦对李隆基的憎恶之心,情感的重心又渐渐倾向于李隆基。

李隆基这日带着郭元振入太极殿,禀告出行人员及诸事已备好,募兵业已开始,意欲十一月上旬出京,他们第一站意欲直奔幽州。

李旦听完沉默良久,然后淡淡说道:“我让你们明年二月前出行,马上就近年关了,你们急什么?待过完年再说吧。”

李隆基闻言心中窃喜,父亲不急着催自己出京,自己也就乐得糊涂了。

李旦如此犹豫,不觉秋去冬来,很快就到了年关。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即将出京巡边,欣喜自己终于大功告成,也没有什么后续新动作。朝中双方息兵相处平安,于是有了相对平静的数月日子。

中国人最重过年,过年之时,朝廷照例放假,并在元日举行大典,以庆贺新年。民间立竿悬幡、张灯结彩,人们皆身着新衣,见面后共贺新年,然后饮酒推盏,极尽快乐。

太平公主眼见李隆基被自己打败,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宽容,过年之时见到李隆基不再冷面相对,变得言笑晏晏起来,努力展示自己作为长辈的慈爱之情。然而到了正月下旬之后,她看到哥哥依旧没有让李隆基出京的意思,自己到哥哥面前数次打探,皆被哥哥笑语岔开话头,使她终究不能得知李隆基巡边的日期。

太平公主由此变得有些着急,渐渐对哥哥有了怨怼之情。

群臣这日参加完李隆基主持的早朝后逐渐散去,崔湜与萧至忠等十余人照例入公主府问安。太平公主今日心情很不好,与众人说了几句话即令他们退去,单留下萧至忠说话。

室中仅剩下太平公主和萧至忠相对,太平公主道:“萧公,我总想皇兄的行为有些蹊跷,他令三郎出外巡边,然数月来无声无息,马上就进入二月了,已经到了他规定的最后时限。他还是按兵不动,到底意欲何为呢?”

“是呀,属下过年之时就想着这个事儿,然终无头绪。按说太上皇诰命已发,募兵业已结束,则圣上巡边为必行之事。太上皇又不催着圣上,看来其中还是大有文章。”

“萧公,你说皇兄会不会不让三郎巡边了呢?”

“下官以为,有这个可能。”

太平公主起身绕室,看来其心情更坏。萧至忠当然明白公主的心思在何处,不敢说话,唯注目公主的动静。

太平公主停下脚步,决然道:“不行!我还是要找皇兄说这个事儿。唉,皇兄犹豫不决,真是让人着急。”

萧至忠道:“公主,太上皇之所以犹豫不决,估计有人在其耳边说了要紧的话儿。下官一直在想,公主不喜圣上,然圣上步步为营,至今毫发未伤,今后宜变换一些法儿。”

太平公主颔首道:“萧公所言有理。我这些天一直在想,此前对付三郎的法儿失于简单,动静颇大,而收效甚微。萧公,你认为当用何法?”

“下官以为,公主与圣上在太上皇面前可谓不分轩轾,掌控朝臣一节公主处于优势,然掌控军中力量一节,公主则处于完全的劣势。”

太平公主道:“不错,三郎以兵起家,明白其中的利害所在,所以竭力掌控兵权。”

“是啊。姚崇与宋璟的眼光,实在比下官要犀利多了。我们直到今日方始明白,确实有些晚了。”

“嗯?此话怎讲?”

“当初姚宋向太上皇建言三策,其前二策让公主和宋王成器离开京城,后来这二策先后停行,然第三策还是施行了,岐王范和薛王业成为东宫左右卫率。下官当时没有在意,现在愈发感觉姚宋二人的眼光果然深远。”李隆基当了皇帝,两名弟弟因避讳去掉“隆”字,称之为李范和李业。

太平公主叹道:“是了,此二贼处心积虑,竭力替三郎着想。他们先劝皇兄罢诸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