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连海说甄嬛 作者:纪连海-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忠找到包括王文祥(中国收藏家协会原秘书长)、杨伯达(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富绪(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原主任教授)在内的5位专家,专家对“金缕玉衣”写出文字说明,称其估值为24亿元。这份文字说明成为谢根荣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的凭证。持有者借此从北京建行5家支行骗取贷款6。6亿余元。事件一出,各界一片哗然。

第十七章 和亲的历史和种类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三十三、三十四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准噶尔使者入宫求亲,皇帝将先帝幼女朝瑰公主嫁给准噶尔可汗……不料,准噶尔老可汗娶得朝瑰三日后便暴毙,公主按当地习俗下嫁给老可汗之子。

这里,就有个问题:大清王朝的历史上,是否有过和亲一事呢?

我们要知道,这段故事,取自历史上的三段故事:一是西汉初年的和亲;二是西汉后期的和亲——昭君出塞;三是清朝的和亲。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西汉,终于清代,但“和亲”之名及华夏与夷狄之间的政治婚姻却出现于先秦。

从和亲的类型上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唐代衡阳公主与阿史那社尔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

从和亲的动机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西汉第一位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与汉相比,乌孙是个相当落后的民族。细君生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又是汉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远别家人,来到乌孙,除了其他各种困难和痛苦,还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这对于一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子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细君最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后世流传的她的《悲愁歌》便反映了她当时的心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中国和亲史到了清代才达到顶峰,虽然目前很难做出精确统计,但据秦永洲和华立的统计,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从公主到乡君就有七十余人之多。见诸《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额驸有六十九人,八旗中的尚不在内”。

雍正时期的两次和亲,一次是怡亲王胤祥的女儿,一次是庄亲王胤禄的女儿,而且这两个孩子分别嫁给了喀尔喀亲王之子和科尔沁郡王,并没有将先皇之女嫁给准噶尔的事情发生。

第十八章 贡茶的背后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三十五、三十六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甄嬛以茶叶之事告知皇帝宫中贡品都是先入年羹尧与敦亲王府邸,剩余的才送入宫中,建议皇帝不必动怒,而将此事刻意宣扬出去,使年羹尧和敦亲王等人失尽人心。

这里,就有个问题:不管《甄嬛传》的故事是真是假,这历史上有没有“宫中贡品都是先入他人府邸,最后才送入宫中”这样的事情呢?

告诉您吧,这样的事,不但有,而且还不少呢。

明清两代,皇家所用的东西,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为地方贡品;二为上林苑(专为皇宫生产食品的“皇家农场”)自产,三为负责皇家饮食的光禄寺向民间采办。采办是一种商业活动,按道理说比皇家自己办农场更节省成本,比向各地官府索贡更仁慈,但由于在权力通吃一切的体制下,皇家采办和卖东西的商户并非平等的民事主体。一方面,采办的光禄寺官员勾结中介,虚报价格,所吃的回扣惊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言:“天家营建,比民间加数百倍。曾闻乾清宫窗槅一扇,稍损欲修,估价至五千金。”宫廷修房子如此,采办食品亦是如此,这是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下一切政府采购的通病。而另一方面,又如白居易《卖炭翁》所描写的那样,把持这一买卖的官商欺压那些小供货商,先拿货后给钱,而且给钱时七扣八减。明朝皇帝中最为体恤民情的孝宗曾下令:“买办供应,即宜给价,不许行头用强赊买。今后但有指称报头等名目,强赊害人,所司严以法治之。”

和明朝不一样,清朝有个特殊的机构内务府,专司皇宫日常生活的用品采购和管理,是一大肥缺。而光禄寺便边缘化了,沦落为仅仅负责朝廷节庆、典礼等大型政治活动的饮食。这类“国宴”并不常有,所以光禄寺的油水比起内务府差多了。因此清代民谣中,“光禄寺的茶汤”居“十大可笑”之首,说它完全是摆设,中看不中吃———好不容易有机会揩油,光禄寺官员连茶汤也不会放过。再说个明朝末年的故事。

《桐城县志》记载了下面这样一条歇后语:“何夫人吃鲥鱼——拣大的”。这条歇后语的出处是:明天启年间,熹宗请礼部侍郎何如宠夫妇及朝臣们品尝鲥鱼。席间,何夫人嗔道:“我道是什么,原来是鲥鱼。我们桐城鲟鱼嘴产的鲥鱼又大又多,我在娘家吃鲥鱼是常餐。”熹宗不悦,何如宠忙说:“白鲢与鲥鱼相似,臣妇无知,有眼不辨鲥鲢。”搪塞过去。这条歇后语在民间流传的本意是说何夫人不分场合,不知礼数,胡乱吹嘘。但我却从中觉出何夫人的可爱来。你想,皇上请客,作为大臣之妇能够出席就该诚惶诚恐了,何夫人不仅不恐慌扭捏,反而大大咧咧地挑三拣四,编排皇家的不是。当然她说的是实话,桐城鲟鱼嘴产的鲥鱼确实又大又多,而她做为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在娘家常吃鲥鱼也绝非吹嘘,更不可能将白鲢与鲥鱼搞混了。

然而仔细想来,此事也可反衬出当时政局的尴尬。天启皇帝朱由校,一生只活了23岁。可怜他16岁当皇帝时,还是个小小少年。而他接手的所谓江山社稷,是在他的爷爷神宗皇帝罢朝二十多年之后、他的父亲朱常洛继位不到一月就被害死之后的烂摊子。朝政掌握在宦官和后宫的手里。可怜的朱由校,他本就不喜欢当皇帝,也不知该怎样当皇帝,他喜欢干的活是土木工程,他的木工工艺水平是很高的。可惜生在皇家,必得做这个傀儡皇帝。他得了几条在北方京城难得一见的鲥鱼,好心好意请大臣们共同品尝,还落了何夫人一个不稀罕。你说这皇帝做得多窝囊。而何夫人这样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私下里一定也不稀罕他家老爷给这样的皇帝当臣子。

史载何如宠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与其兄何如申同时考中进士,但兄弟相约,两人轮流,一人在朝做官,一人在家奉养老母。这样,断断续续地他做过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保等职,他哥哥断断续续地做过户部主事、处州知府、嘉湖参政、浙江布政使等职。所谓奉养老母虽是体现儒家子弟的孝,但也常常是逃避官场是非的一种借口。天启年间,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其中就有桐城人左光斗,何如宠和左光斗同乡相好,当然要救左氏,也当然要受牵连。儒家经世,讲究的是“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对着无道昏君,来个“道不同,乘槎浮于海”岂不快哉。然而,如果何夫人是个愚妇蠢妇,贪权好财,何老爷想随时退步抽身也是不容易的。我私下里觉得,对于老爷的辞官不做,何夫人不仅不阻挠,说不定还推波助澜,催他快点还乡——家乡有又大又好的鲥鱼哩。

说起来,皇宫中的茶叶本身质量不好,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有些东西,本身就不易保存,皇家吃不到;二是长途贩运,保鲜技术不过关;三是各级官员的克扣。

第十九章 弘历是谁的孩子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三十七、三十八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甄嬛在避暑山庄遇见自幼不得父爱的四阿哥弘历(日后的乾隆皇帝),对其怜爱有加。

这里,就有个问题:甄嬛为什么会在避暑山庄遇见自幼不得父爱的四阿哥弘历呢?乾隆皇帝到底出生在哪里呢?

关于乾隆皇帝的出生地点,有的朋友就会问了,乾隆皇帝的出生地点在哪里不都一样么?这个还会成为一个疑案不成么?

这您就不了解了。出生地点在哪里,对于一个普通百姓,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对家庭来说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对民族、对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然而,乾隆皇帝却不同,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谁密切关联。大家为什么关心乾隆的生母是谁呢?因为乾隆皇帝的母亲“出身名门”或“出身微贱”,会直接影响乾隆皇帝的皇位、事业;如果乾隆皇帝的母亲是汉人,则又关涉到更为复杂的政治问题。因此,这个谜案实际上是下一个谜案的序曲!

那,这个谜案是怎么产生的呢?关于乾隆皇帝出生的地点到底有几个呢?

乾隆皇帝的出生地点,历史上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雍和宫的东厢房说;第二个是承德避暑山庄狮子园说。

我们首先给大家介绍这个雍和宫说。

这个雍和宫说最早是怎么产生的呢?

关于乾隆皇帝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没有留下明确的说法,倒是乾隆皇帝自己曾经反复说明,这就是关于乾隆皇帝出生地的第一种说法——雍和宫说。

乾隆皇帝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

雍和宫坐落在今天北京城的安定门内,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皇帝时期,这里原是雍亲王的府邸,也就是雍正皇帝做皇子时的王府,当时并不叫雍和宫。乾隆皇帝登极后,把他父亲雍正皇帝的画像供奉在这座府第里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诵经,后来这里就改名叫雍和宫。乾隆皇帝曾经多次以诗或以诗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雍和宫。这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下面的六种记载:

第一,1778年新春,乾隆皇帝在《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中,有“到斯每忆我生初”的诗句。这说明乾隆皇帝本人认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宫。

第二,1779年新春,乾隆皇帝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宫瞻礼》的诗中说:“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在这里,乾隆皇帝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指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