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国大盗-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甚好!”施琅笑道,“不过干得好不好以什么为凭据呢?!”
“这个简单!——第一个是看银子,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偷也好、抢也好,做买卖也好敲闷棍也好,反正谁上缴的银子多,那就是谁干得好;第二个是看实力,眼下你们两个实力平均,日后当然会各自添购船只招募人手,谁发展得兴旺自然是谁有本事嘛;第三一个就是看战绩了,咱们都是军人,刀枪上的事自然是最重要的,若是以后和别的水师翻脸开战,那谁打沉的船只多、谁俘虏的人手多而自己损失又最小,那就是你行了!”
“哈哈,不错不错,合我的意思!”杨海生听得眉开眼笑,心道大哥果然还是心里头向着我,这么个搞法当然是自己膨胀得最快了。
施琅神色郑重,思索半天,缓缓道,“那……依据大帅的意思,咱们第一舰队好像没什么好买卖可做吧?!”
“唉……老施啊老施,你看你这不又犯倔了不是?”林风苦笑道,“我说你是官面上的舰队,是要正儿八经和别人打交道,可我说过不许你打劫、不许你做生意了么?!”
“那……这个……”施琅觉得林风的逻辑有点矛盾。
“老施,我说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当今这个世道,还真有哪家的水师是秋毫无犯——你看看人家英格兰不列颠、看看人家荷兰西班牙,哪一个是圣人下凡?!”林风没好气的道,“我这里给你提个醒,你说你第一舰队打着咱们汉军的旗号,这不就是一个优势不是?——你说你吧船队开到琉球啊、琼州什么的,光明正大的买地皮做生意,甚至强占人家的地盘,抓些土人来筑城种田不行么?——你是堂堂正正的官军,不是海盗,干这种事情天经地义,这就和在海上打劫不同嘛,海盗那是人人喊打,但你这个营生不同,若是别人要来找麻烦,那就是向我们大汉军政府宣战,不管是谁都得掂量掂量不是?!”
施琅想了半天,阴沉严肃的面容上终于绽开一丝笑容,站起来朝林风躬身拱手,诚恳的道,“谢大帅教诲!”
“没事、没事!”林风摆摆手道,话题一转,“我说老施,咱们都是兄弟,什么事都可以摊开来说,你这次有了舰队,可别急着找台湾郑家的麻烦——老实说我除了郑成功老大之外,对其他的那帮孙子也没什么好感,收拾他们那是早早晚晚的事,不过眼下时势复杂,人家的舰队实力雄厚,我们这边做起事来也得慎重——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久为大将,想来也不用我提醒吧?!”
“呵呵,大帅太小看我施某人了,施琅不才,这个公事私怨,一向还是分得很清楚的!”施琅咬牙笑道,“大帅英名睿智,施琅合家满门数十条冤魂,日后还请大帅主持公道!”
林风郑重的道,“老施,咱们第一见面我就跟你打了条子,咱们一个锅里搅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那时咱们连舢板都没一条我就放了话,眼下咱们都有舰队了,你以为本帅会食言么?!”
施琅感慨万千,俯身拜倒,“大帅恕罪,那时施琅本以为大帅不过宽慰之言而已,今日本人以灭门之仇立誓,终此一生誓死效忠,若有不臣,必将天打雷劈万箭穿心不得好死!”
对于林风来说,发誓这个东西好比大白菜,想吃就吃,若真要保证那还是得看制度,不过看施琅激动,也只好陪着表演一回,当下扶起,“呵呵,老施你这就是看不起兄弟了——不过我话先说在前头,郑成功将军有大功于民族,要断他血脉肯定不成,我会给他留个孙子做种,至于其他的董国太偏房儿子什么的,那自然是按你的方法办!”
把施琅按到在椅子上,林风回到自己的座位,摆出大帅的架子,发令道,“你们这就各自就位,挑选旧部赶赴天津勘验港口船坞,等我这边把紫禁城的事忙完,就会打发商会跟你们接洽。”

第八节
李光地领导下的政府机构在这段时间内成为整个汉军体系的亮点,实际上这支草草促成行政班子经费之匮乏、编制之简陋可为历史之冠,但尽管如此,他们在流民编组、迁移、紫禁城拆卸以及占领区城市管理方面依旧取得了卓越成绩,无论是在工作效率还是在官员的自身规范方面都做得极好,与军方的那些大肆为个人牟利的军官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这里并非是缺乏人才,其实上自图海战败林风控制京畿直隶的广大区域之后,当初被俘的清廷中层官吏就开始大批大批的投降,但是出于忠诚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这些人并没有及时的被接纳入新的统治集团,除了少部分能力极好的被临时任命为吏员之外,绝大多数处于赋闲考察状态,这里倒不是林风的心胸气魄不够——到底眼下的政治态势实在太过复杂,整个中国四分五裂,这些京官籍贯五湖四海,而最重要的是汉军的军事实力并不占优,谁也担不起后院起火这个风险。
当北方的第一场大雪结束之后,李光地政府的第一波征集任务就已经超额完成,虽然因为下雪的干系,各处道路泥泞不堪运输艰难,但被奉命征集的流民民夫爆发了可怕的潜能,依靠简陋的运输工具,硬是肩挑手提的把这些活命物资按时送进了仓库,随后林风立即派出了大批军队,配合李光地的官员衙役们为这些流民分发了两天的口粮。
紫禁城拆卸下来的大批木板在北京城外熊熊燃烧,围绕着巨大的火堆,一百七十万衣不蔽体的灾民如绵羊一般顺从,服服帖帖的按照大汉军政府的指令行动——其实当时在场指挥的绝大部分官员和衙役都感到极度恐惧,尽管李光地在这次行动中派出了所有能派出的官吏,但这些人一撒入那无边无际的人海之后就几乎完全找不到影子,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才对汤斌的“火堆集合法”充满敬佩之情。
大批大批的流民毫无意识而又非常自觉的按照各自的地域扎堆,尽量靠拢着火焰取暖,在这样拥挤的情况下安徽的流民当然不会朝山西的流民哪里凑——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被人忽略的小常识,在十七世纪普通话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山西农民听到安徽方言和中国人听到外语的感受是一摸一样的。
一向以懒散著称的国人在这样的场景下表现了极其超卓的纪律性,当外围警戒的军队敲起大鼓的时候官吏们吆喝着肃静的口号粉墨登场,其时天寒地冻,流民大多数身着夏季单衣、手捏着刚刚发下来的草根树皮和马料饼子瑟瑟发抖,但一听到官府号令之后却立即安静下来。一百七十万人的会场点缀着点点火星,连绵数十平方公里,人流拥挤所产生的热量几乎融化了所有的积雪,三三两两的衙役象征性的手持水火大棍,清理出一些小小的空地,让官员们宣讲汉军朝廷的政令。
汉军集结了所有能够集结的军队,搬出了所有能开火的大炮,全数安置在北京城头,林风统帅着军方所有将领,冒着寒风在城楼上亲自坐镇。
事情并没有任何恶化的迹象,当汉军政府的官吏们声嘶力竭的把所有的律令解释清楚之后,一百七十多万草民用默然表示了顺从,大汉的官吏们悬在半空的心脏顿时落到了实处,老人一个接一个的站了出来,当众跪在火堆之前接受了汉军政府任命,然后指挥着宗族的青壮扶老携幼,按照汉军骑兵的指示引导,朝辽东方向进发。
京畿地区的流民编组工作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北京市民看到了一生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准军事行动,将近两百万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浪潮,按照宗族地域整整齐齐的排出了无数层梯队,一波接一波的离开了北京野外,而人流一侧的官道上,六万匹骡子、驴子、甚至黄牛在三万多民夫的驱策下,拖着简陋的两轮车,装载着食物和各种破烂木板随同前进,从北京开始至山海关之前汉军控制区域内的所有县城农村,大户人家被勒令建立粥棚,小户贫民被命令烧好开水,提供力所能及的安家援助。
经过反反复复的慎重试验,大汉政府给出了安家的标准建筑样式——即赶在北方地表未曾上冻之前,在地上刨出一个深坑,利用砖块、石头和木板在大坑周围垒起一道矮小的墙壁,然后横过几根木头或者竹竿搭上枯草或者其他什么覆盖物建成一个小小房子,这样的建筑模式来自于辽东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它的优势在于几乎不需要什么建设周期,也不耗费什么建筑成本,如果有一定的燃料供应的话,一个健康人类是可以依此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环境下生存。
百万多人的迁移对于十七世纪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一个近乎“挑战极限”的工作,汉军政府在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下,发挥了异乎寻常的工作能力,根据事后的统计,除却意外事故,在这场大移民运动中,大汉政府有近四百名衙役和七十多名官员患病身亡。而路途中死亡的和安家过程中死亡的流民更是不计其数,人类在生存的挑战中变得极为坚忍和英勇,大面积的死亡并没有消减掉他们哪怕一丝一毫的生存希望,人流踏着同类尸骨铺就的道路继续前进,而默默死去的人们被随后的收尸队随意掩埋,从此抹掉了在这个世界生存过的一切痕迹。
当这次流民危机在地域上从北京地区转移出去之后,汉军政府获得了北京豪门富户以及占领区内地主阶级毫无保留的支持,而林风本人的政治声望更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整个黄河以北几乎遍地农民战争的境况下,这样一个具有卓越政治能力的政权显得醒目非常,事实上在流民被转移之后,留在北京的各式各样的文人墨客当即弹冠相庆,在各大酒楼妓院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诗会,热烈歌颂沉着勇敢的汉军将士和“大汉中兴”的林大帅,一时之间人文荟萃佳作无数,如果忘却了一百多公里外的遍地尸骨,恍然望去几为太平盛世,
直到现在,林风占领下的北京地区的政治局势才真正稳定下来。李光地政府在这段时间获得了大量捐助,而中南海的汉军大元帅府邸在同一时间内接到了无数求见名帖,之前无人问津被士林当作笑话看待的科举一夜之间炙手可热,接待士子的驿馆连续征收了附近的数片宅院。
这是林风的胜利。
本来根据传统模式,林风在当初占领北京之后就应当非常殷勤的拜访京畿地区的豪门和“名望之士”,事实上当初观望的这些人也矜持无比,未尝不想在这位军阀新贵面前摆摆“名士”的架子,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来自福建的土包子似乎更本不懂打天下的传统程序,居然对他们不理不睬,我行我素的发号施令毫不顾忌地头蛇的意见,于是双方进入了某种“冷战”状态,而其中一拨毫无远见的地主甚至还一头扎入图海的怀抱,稀里糊涂的得到血的教训。所以在汉军这次精彩的政治表演之后,这帮人终于认清了政治形式,争先恐后的跑过来向林风献媚。
迟到的政治投机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收获,林风在草草打发他们之后不由感叹,看来真的是时代变了,这些“儒学名士”的政治嗅觉居然还不如一帮商人。
率先卖身投靠的晋商、徽商在京畿名士的嫉妒中成为汉军林大帅的宠儿,待那些名士离开之后,他们就被大帅特意留了下来,沾沾自喜的端坐在中南海大堂内与林风商议大事。
“许先生,上次我叫你们弄的那个‘委员会’整好了没有?!”林风懒洋洋的坐在上首,漫不经心的问道。
比起上次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