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渡北归i,ii,iii-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很坦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一切。当然,除了一些做客的人不便说的话之外。他对于我们的实际帮助是使我们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永远不忘的。”又说:“他的夫人也是一位生物学家,在民国三十三年年底来到中国帮助他的工作。他的夫人先回英国两个月,现在他也将离开重庆启程回国,我们对于他们的离别,感到十分凄楚。我们觉得我们与他们像是一家人,不愿意他们走。在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的友人,是最使人想念的朋友。”(重庆《大公报》,1946年3月7日)

1990年9月4日,李约瑟在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受奖纪念讲演会上说道:“1946年,我收到了我的朋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朱利安•;赫胥黎的一封电报。电报上写道:“速归,帮助我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于是我回到巴黎,在这个组织工作了1年又6个月。鲁桂珍后来也在那里工作过9年。

又说:“我原配妻子多萝西•;玛丽•;莫伊尔•;尼达姆(南按:李大斐),于1987年去世,时年91岁。我们共同度过了64年幸福生活。后来,我和鲁桂珍于1989年结婚。结婚仪式是在基兹学院的礼拜堂内,由学院院长同时也是我的导师约翰•;斯特德主持举行。那是在仪式结束后举行的三明治午餐会上的话了,两个80开外的人站在一起,或许看上去有些滑稽,但我的座右铭是:“就是迟了也比不做强!”(李约瑟《以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曾维才、曹永刚译,载《李约瑟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按计划共有七卷,前三卷皆只一册,从第四卷起出现分册。剑桥大学出版社自1954年出版第一卷起,迄今已出齐前四卷,以及第五卷的9个分册、第六卷3个分册和第七卷一个分册。由于写作计划在进行中不断扩大,分册繁多,完稿时间不断被推迟,李约瑟终于未能看到全书出齐的盛况。

1981年9月23日,李约瑟于上海所作题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计划的缘起、进展与现状》学术讲演中,在感念王铃的同时,还说过这样的话:“在1957年王铃离开剑桥去澳大利亚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二卷业已出版。我认为剑桥大学出版社是值得称道的。当时他们接受的是一项不寻常的任务,知道这部书至少得出七卷,谁知以后竟要出到二十册之多。当时我作为汉学家,也完全默默无闻;人们只知道我是一个生物化学家兼胚胎学家。然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董事会却具有远见卓识,认为我们的编写计划应当得到支持,而且给了我们这样的支持。”又说:“王静宁去澳大利亚后,我说服了今天在座的鲁桂珍来代替他作为我的助手。当时她已经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秘书处工作了九年。九年的暌违,使她不太愿意再回到实验室去搞营养科学和生物科学了。我就劝她改行成为医药史、医学科学史和生物科学史的专家。我劝说她来到剑桥,全力投入我们的编写计划,甘苦与共。现在,她是剑桥大学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副馆长。”

'37'《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李约瑟著,王冰译,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38'在中国,翻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一直受到特殊重视。1964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有关部门把这部巨著译成中文出版,中科院即组织力量着手翻译,因“文革”爆发,此项工作未能顺利实现,一直到1975年才由科学出版社分为七册出版了原著的第一卷和第三卷中译本。在此前后,台湾方面在陈立夫主持下也组织翻译并陆续出版了第一卷至第四卷以及第五卷二、三两册的中译本,共14册。1986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与有关部门组织成立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为主任,一大批学术名流担任委员,并有专职人员组成的办公室长期办公。所译之书由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十六开精装,远非“文革”中的平装小本可比拟。所出各卷书目如下:

第一卷导论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4

第二卷科学思想史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6

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9

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物理学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罗宾逊(K.G.Robinson)部分特别贡献;1962

第二分册机械工程

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65

第三分册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

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协作;1971

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纸和印刷

钱存训著;1985

第二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74

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

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协作;1976

第四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席文部分贡献;1978

第五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内丹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83

第六分册军事技术:投射器和攻守城技术

叶山(RobinD.S.Yates)著,石施道(K.Gawlikowski)、

麦克尤恩(E.McEwen)和王铃协作;1995

第七分册火药的史诗

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王铃协作;1987

第八分册军事技术:射击武器和骑兵

第九分册纺织技术:纺纱

库恩(DieterKuhn)著;1987

第十分册纺织技术:织布和织机

第十一分册非铁金属冶炼术

第十二分册冶铁和采矿

第十三分册采矿

PeterJ.Golas著;1999

第十四分册盐业、墨、漆、颜料、染料和胶粘剂

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一分册植物学

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黄兴宗部分特别贡献;1986

第二分册农业

白馥兰(FrancescaBray)著;1988

第三分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

丹尼尔斯(C.A.Daniels)和孟席斯(N.K.Menzies)著;1996

第四分册园艺和植物技术(植物学续编)

第五分册动物学

第六分册营养学和发酵技术

第七至十分册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和药学

第七卷社会背景

第一分册初步的思考

第二分册经济结构

哈布斯迈耶(C.Harbsmeier)著;1998

第四分册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总的结论。

'39'《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正如李约瑟本人所言,《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的撰写,得到大批学者的协助。其中最主要的协助者是王铃和鲁桂珍,另外有黄盛宗、何丙郁等华人。当然还有一大批海外华裔和外籍学者。据已公布的名单,至少还有R。堪内斯、罗祥朋、汉那一利胥太、柯灵娜、Y。罗宾、K。提太、钱崇训、李廉生、朱济仁、佛兰林、郭籁士、梅太黎、欧翰思、黄简裕、鲍迪克、祁米留斯基、勃鲁、卜正民、麦岱慕等人。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与合作者,后来曾担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的何丙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长期以来,李老都是靠他的合作者们翻阅《二十五史》、类书、方志等文献,搜寻有关资料,或把资料译成英文,或替他起稿,或代他处理别人向他请教的学术问题。他的合作者中有些是完全义务劳动。请诸位先生千万不要误会我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诉苦,或替自己做些宣传。我只是请大家正视一件事情:那就是请大家认清楚李老的合作者之中大部分都是华裔学者,没有他们的合作,也不会有李老的中国科技史巨著。李老在他巨著的序言中也承认这点。我还要提及另一个常被忘记的事情,那就是李老长期获得中国政府以及海内外华人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连他晚年生活的一部分经费都是来自一位中国朋友。换句话来说,我们要正视中华民族给李约瑟的帮助,没有中华民族的支持,也不会有李约瑟的巨著。假如他还在世,我相信他也不会否认这个事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中国科学技术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努力的成果。”(何丙郁《李约瑟的成功与他的特殊机缘》,《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9日)

斯言是也!

第四章?山下旌旗在望

◎?一号作战计划

李约瑟走后,李庄小镇复归平静。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中国的抗战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击,大道小道的各种消息水陆并进向这个长江尽头的古镇传来。

1943年6月18日,蒋介石下令把陕北洛川防犯日军的国民党胡宗南部40万大军,调往陕甘宁边区包围中共就地坐大的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和军队。

9月6日至13日,蒋介石主持召开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并致训词,指出“现在最后胜利已在望”,强调“在这次全会期中,特别要集中心力于建国的问题,以期得到一个圆满的方案”。'1'这次会议推选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南按:原主席林森已于这年8月1日去世)。

11月23日,蒋介石以堂堂中国国家元首和世界级政治巨头的身份,出席了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其间与罗斯福单独举行会谈,主要讨论中国领土被日本占领地区的归还问题。双方一致同意:东北三省、台湾及澎湖列岛在战后一律归还中国,琉球群岛由中美共管;日本天皇制要否维持应由日本人民自决;朝鲜的独立可予保障。

12月3日,在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著名的《开罗会议共同宣言》,于重庆、华盛顿、伦敦同时公布。也就在这一天,侵华日军为策应太平洋战场和印缅作战,以4个精锐师团的优势兵力攻占湖南常德。国民党守军第57师将士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师8529人仅321人突围而出,其余全部阵亡。4天之后,中国军队联合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共同作战,一举夺回常德,围困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的日军全线撤退。'2'

1944年1月1日,蒋介石向全国军民发表广播讲话,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中国国誉日隆,围攻并彻底打垮日寇,中国须担当主要任务云云。

就在抗战曙光照亮东方地平线并向浩瀚辽阔的天际放射之时,风云突变,深感危在旦夕,即将全面崩盘的日本大本营,决定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拼死一搏,打通大陆交通线,力争“一战而挽回颓丧之民心士气”,'3'死里求生。日本大本营制定的战略构想是,以黄河南岸之“霸王城”为基点,先征服平汉铁路之南半段,进而攻占长沙、衡阳、桂林、柳州以迄南宁,打通湘桂及粤汉两铁路线,全程共1400公里。这一作战构想,即抗战后期著名的“一号作战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在全面崩盘之前已经杀红了眼的日本小鬼,于4月初正式从北线发动攻势,先后发起豫中战役、长衡战役、桂柳战役等系列大规模决战。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连连败绩。

4月18日,集结在中原以冈村宁次为总指挥的14。8万日军,开始向以蒋鼎文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中国守军8个集团军近40万人展开攻击。日军攻势凌厉,所向披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