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3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赵元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且不说元佐是长子,就是次子赵元佑也不错,性格沉默寡言,但听说此子不简单。因此未来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这个老三。所以这门亲事并没有引发太多联想。

“你看吧,挑一件名贵的。”

“小妹喜欢那件朱红珊瑚树……”

珊瑚未必是红色的,蓝色的,白色的,黑色的,金色的。五颜六色皆有,但现在对颜色不是很挑剔,主要看大小,造型,以及色泽。若是株大,造型好看,色泽纯正,不带有败灰色,不管什么颜色的,都十分昂贵。

然而宋九可能受后世影响,收藏了数株造型奇特,株又很大的红珊瑚。

其中有一件朱红色珊瑚高达两尺多,色泽也好,浑身朱红似宝石,造型更不差,就象一株五老松一般,宋九十分喜爱。

潘怜儿指的就是这株。

宋九感到牙齿有点酸,最后咬了咬牙说道:“就那件吧。”

潘家在准备嫁女。

不过婚礼还有一些日子,是在年底,正好让潘美回京叙职,呆上一段时间再去河东。

但这次未来的宋真宗娶潘美女儿并不吃亏,不但长相好,潘家在宋九带动下,这几年赚了不少钱。

女儿是嫁给皇子的,因此准备了无数的嫁妆。据潘怜儿从潘家回来说,大约田氏准备近二十万缗钱铺嫁。

“没谱了……”宋九喃喃道。

然而只隔了几天,宋家便来了一个奇怪的客人。

乃是宫中的一名女宫,她替赵匡义四儿子赵元隽求亲的。

“不行啊……”潘怜儿说道。

自己小妹嫁给了赵匡义家的老三,女儿再嫁给老四,这整乱了。

宋九也不同意。

不但辈份乱了,万娘还小呢。潘美女儿十六岁就嫁人,但他可不想自己女儿十几岁就嫁人。想嫁人,最少也在等到二十岁以后。

但是宋九感到很奇怪。

虽说赵元隽是老四,怎么轮也轮不到他成为未来帝国接班人,但自己终是宰相,并且岁数不大,赵匡义一点忌讳也没有?这不是赵匡义啊。

难道赵匡义暗示什么?

更奇怪的是女宫看到潘怜儿婉拒后,也没有多说,笑咪咪地回去了。

“皇上在乱来啊,”潘怜儿也感到不对劲。

若自己真同意了,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窅娘在边上说道:“万娘有才有貌,真要嫁,也要嫁给皇太啊。”

“胡说八道。”宋九笑骂道。难道让赵元佐不成亲,一直等着自己的女儿?

况且他不知道因为什么,但知道最后不是这个赵元佐做的皇帝。

并且与皇家联亲,也未必是好事,那怕是迎娶公主。无论怎么算,最少是一个外戚。尽管是四皇子,非是皇太子,也会对宋九仕途多少产生一些影响。但在这几年,宋九还渴望中手中有一定的权利,说为国家那个太高大全了。然而玉苹还没回来呢。

夫妻俩人猜了半天,也没猜出赵匡义的用心。

 第三百八十八章 新人

很快答案揭晓。

第二天宋九早朝,大家进奏。

不过今天奏本不多,赵匡义再三的暗示赵普,大多数人都知道了。

但天知道赵普会不会离开相位,这时言事言得不好,可能会让赵普产生联想的。

试问有几人不忌惮赵普?

一会儿没人言事了,按照规矩,有事早奏,无事退朝。这时黄门突然宣旨,元佐进封楚王,元佑进封陈王,元休封韩王,元隽封冀王,元杰封益王,并加同平章事。

皇子做王爷很正常。

况且再想想赵匡胤犯的严重错误,若是他早早将赵德昭培养起来,能轮得了赵匡义做皇帝吗,或者说能轮到他死得不明不白吗?

赵匡义是不可能再犯赵大错误了,应当来说,这次封王时间还来得晚了。

然而黄门还在面无表情的继续宣旨,司徒兼侍中赵普罢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

轰!

这是发自所有人内心的一声暴响,但大殿里却是鸦雀无声。

但还没有结束,以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琪、工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昉并本官同平章事,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石显加检校太保加枢密使,兵部尚书枢密使宋九加检校太傅枢密使。

检校太保太傅与兵部尚书是职官,但没有实权,枢密使是差官,它才是有实权的,而且加了检校二字代表着临时的,不是真正的太傅太保,迁一迁表示宋九仍在石显班上。

然而所有人又一起愣住了。

没道理啊。

凭什么宋李二人能做首相,宋九却原居不动,而且又将石显任为枢密使,这明显是牵制啊。

特别是柴禹锡,他当场呆住了,宋九做西府首相倒也罢了,凭什么石显跑到我上面,还上了一大截。

皇上。你节操呢?

宋九也傻了眼。

不是他想做真正的首相,实际上赵匡义就是让他做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也未必会接受。他非是历史教授,记的历史没那么清楚,但也隐约知道这三四年内宋朝是最关健的时候,一是西北李继迁,二是雍熙北伐。若处理不好,自己一家不得团圆,宋朝说不定还会走回头路。但处理得好,最少能将西夏危害减去了。说不定还能为收复燕云打下基础。因此这段时间他也不想离开西府。

然而为什么让李宋二人为平章事?

敢情赵普离开中书。还丢了两个大尾巴在中书。随时能起死回生啊。

这个就不提了,宋李二人因为附和赵普,已经公开与宋九有敌意了,若是没有中书支持。自己能做好事吗?

宋朝不是没人哪。

如开封府尹李穆,那怕就是赵普提上来的良臣辛仲甫,他也比宋琪识大体啊。老臣王祜,贾黄中,许仲宣,王明……宋九能说出十几个大臣,这些人要资历有资历,要政绩有政绩,要能力有能力。若做平章事,也不会弱于宋李二人。

难道这就是自己苦苦盼来的结果?

然而他忽然醒悟过来。

赵匡义数次敲打赵普,让他下,赵普就是不下。赵匡义也没有好办法,毕竟赵普替他做了那么多事。至于过去的仇恨。若连这个都放不下,还能做好皇帝吗?

可是灾害在逼,长子在逼,包括自己也在逼,赵普不得不下了。

于是赵匡义与赵普做了一些交易,不让自己去东府,免得自己打击报复,就是自己不打击报复,其他大臣看到这个动向了,也会纷纷向赵普开火。两个尾巴在中书一丢,其他大臣就不敢开火。那么赵普至少能过一个平安的晚年,算是赵匡义一个回报。

赵匡义又怕自己理解不了,于是派女官上门提亲,亲不亲的赵匡义无所谓,也料到自己必然会拒绝。主要是释放一个意思,朕还看好你,但你得理解朕。

想到这里,宋九不由苦笑起来。

宋李二人不怕,可这样一来,赵普还能东山再起啊。

接下来发展验证了宋九的猜测。

赵普在准备收拾行李,再度去洛阳。

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进入中书视事。

听到这个消息,宋九反而感到幸庆。赵元佐五兄弟进入中书能干嘛,这是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学习的。那么教还是不教,不教不好,教更不好。他五个儿子能独立理政了,赵匡义又会有何感想?

也许赵普也会有这个想法吧,因此他反而走得很快。

赵匡义刻意于长春殿设宴,赐赵普一诗送行。

赵普捧着诗当场泣不成声:“陛下赐臣诗,当刻于石,与臣朽骨同葬于九泉之下。”

“好忠心”的老臣,赵匡义为之动容,不由掉下几滴眼泪。

反正换宋九,肯定眼泪挤不出来的。

第二天赵匡义仍不能释怀,对左右大臣说道:“赵普为国立有大功,朕在布素时就与之从游,素有友情,我看到他年岁渐衰,不忍烦以机务,故择善地助他养天年。这也是我诗里的意思,没想到赵普感极且泣,朕也忍不住掉眼泪了。”

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反正宋九想吐了。

但也能反应出赵匡义的一些心情。

毕竟赵普这两年抹下脸皮为他做了那么多事,连金匮之盟都弄出来了,屁股在首相位子上还没有坐热呢,就下去了,赵匡义多少感到过意不去。

作为赵普手下大将,宋琪立即站出来替赵普表示忠心,也替自己表示忠心,说道:“赵普昨天至中书,执御诗对我流涕说道,此生余年没机会报效皇上了,愿来世再替陛下效犬马之劳。臣听了赵普的话,今再听陛下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也。”

好个尽善……

然而好景不长,隔了几天,赵匡义又下了一道诏书,以翰林学士李穆、吕蒙正、李至并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张齐贤、王沔并为右谏议大夫、同签署枢密院事。

李穆不用说了,是老臣。宋九说他是宰相之才,刻意将赵匡义拉到他家中替他平反。

主要是下面几人。

吕蒙正,三十九岁,太平二年进士。

李至,三十六岁,太平二年进士。

张齐贤,四十一岁,太平二年进士。

王沔,三十三岁,太平二年进士。

也就是他们花了六年时间。就从一个小进士升到了堂堂的东西两府副相的高位上。

特别是李至与王沔二人。初为将作监丞。再通判鄂州,然后成了知制浩,连一个独立知任州府的阅历都没有,就成了参知政事。

李至知过怀州。可才三十三岁……

大家再次傻了眼。

论升得快,宋九当年升得也快。

可实际从他在办学舍时就授官,也等于是一种磨砺。然后为农场察看了北方大部分地方,又南下荆湖岭南,西下巴蜀,用一串串耀眼的政绩点缀成最明亮的珍珠项链,中间起起浮浮,这才成了参知政事。

但就是这样,宋九进入中书后。对老臣们表达了足够的尊重,对部下也表达了足够的谦虚,同时又有才干,这才渐渐被大家接受。

这四个小家伙从哪儿冒出来的?

因此一起看着宋九。

宋九也摸着胡须苦笑,尽管他早就猜出新时代到了。可真到了,还是让宋九大吃一惊。

而且四人当中,除了张齐贤与吕蒙正那是他记得的名字,因此在中书刻意与他们交流,去辽东前又让赵匡义让他们二人去登州与密州,替自己掩护。

当然,这也是有私心,虽不说培养班底吧,最少以后能在朝堂上不会反对自己。

至于李至与王沔,他还真没有太注意。若让他选,最少能选出五十名官员才能在他们二人之上。就是在新进士中选,他也能选出二十人才能在这两人之上的。

只能说这两人运气好,李至为知制诰,时常与赵匡义打交道,王沔在赵匡义北征北汉时,曾到行营里觐见,因此留下了印象……

不过宋九稍稍松了一口气,吕蒙正去了中书,对自己还是有利的。

就不知道宋琪与李昉会不会打压他,将他生生逼出中书。

打压来了,但不是吕蒙正,吕蒙正很聪明的,他上朝时,有一个老官不服气,在后面指着他说道:“这小子也能混到副相了。”

吕蒙正很郁闷,便将此事对李至说了,李至道:“是谁?我去向他论理去。”

吕蒙正却劝住了他:“算了,一旦让你知道他姓名,恐怕终身难忘,还不如不知为好。”

但是他们四人所至之处,几乎吸引了所有人视线。

然后苏易简悲催了。

苏易简与王祜儿子王旦皆是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王旦在知平江县,这也不错了,前面一中进士,后面就成了知县。但与苏易简相比呢,二十六岁的苏易简就成了堂堂的知制诰。

而且苏易简持才为傲,再加上四个新人莫明奇妙地成了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