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配角演义 (完结)作者:马伯庸 txt下载[出书版]-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带着儿子、侄子和爱将抵达宛城之后,受到了张绣的盛情款待。在席间,曹操看到了一个生得极其秀美的女子。这个女人是张济的老婆、张绣的婶母。她的姓名早已经失传,《三国演义》里称她为邹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如此称之。

邹氏的相貌一定很漂亮,否则也不会引起曹操的垂涎。曹操这个人十分好色,他看到美人当前,竟不顾她孀居寡妇的身份,公然纳她为小妾。这个举动让张绣大为恼火,自己刚刚投降,曹操就把婶母纳为姬妾,这若是传出去,天下都会以为张绣是卖婶求荣。这时候的张绣,心理开始失去平衡。

然后曹操又在这座天平上加了另外一个重量级砝码。

曹操看到张绣麾下有一员大将叫胡车儿,生得威风凛凛,不由得起了爱才之心,从兜里掏出金子亲自赏赐给他。任何时代,收买贴身警卫员都是件极其敏感的事情,曹操这么做,让张绣以为他打算买通左右来刺杀自己。

曹操在宛城的横行无忌,让张绣心中非常恐惧,他开始对投降这件事感觉到后悔。这时候,贾诩向他献了一条毒计。

在贾诩的策划下,张绣假意向曹操请求,说我军驻扎在城外低洼处,想搬迁到高一点的地方。曹操允许了。张绣又说,这次搬迁路过您的营地,我们的车子少,承受不了太重的物品,士兵的铠甲能不能让他们自己穿着。曹操也同意了。

按说这种要求应该会引起曹操的疑惑,可他那时候沉迷于邹氏,根本无暇理会。

于是,张绣军身披重甲,进入曹军营地突然发难。猝不及防的曹军大败。曹操在惊慌之际夺马就逃,典韦守在门口,力抗几十倍的西凉士兵,最后英勇战死。曹操杀出营地以后,又被射中坐骑,长子曹昂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自己却与曹安民一同战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宛城之战。

宛城之战以后,张绣与曹操恢复了战争状态,多次争斗。一直到官渡开战前,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第二次投降曹操。曹操当时正处于与袁绍对峙的紧要关头,张绣的投诚无异于雪中送炭。曹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给自己的儿子曹均跟张绣的女儿订了一门亲事,还封了两千户的封邑给张绣——要知道,连曹操最亲信的将领都没被封过这么多封邑。

曹操让全天下人都看到,他曹孟德爱才如命,连宛城的仇都可以一笑泯之。

在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张绣跟随曹操北征乌丸,还没抵达,便离奇地死掉了。《三国志》里没提他是怎么死的,《魏略》里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有点让人心寒的故事——

曹操的儿子曹丕多次请求会见张绣,见到以后,曹丕怒发冲冠,大声叱责说“你杀了我兄长曹昂,怎么还有脸敢在我家混吃混喝。”张绣听了以后非常害怕,很快便自杀身亡。

这一条记载里充满了疑点。张绣是曹操为了宣扬自己爱才而竖立起来的统战人物,是摆在橱窗里给天下人看的。所以曹操绝对不会追究张绣在宛城的黑历史,否则就会让天下人看到笑话,把他曹孟德当成一个沽名钓誉、毫无诚信的伪君子。

曹操尚且不敢提及那段历史,曹丕又怎么敢跳出来乱讲话?曹丕那一年,已经二十岁了,不是个口无遮拦的小孩子,不会不知道追究宛城之战的严重性。

除非是有人在背后授意曹丕这么做。

再者说,曹丕当时不过是曹操的子嗣之一,是否是曹操接班人尚无定论。张绣身为统军大将,何至于对这么一句话害怕到要自杀?

除非张绣觉察到曹丕是被人授意这么做。

综合种种迹象表明,张绣自杀的幕后推手,正是曹操本人。

曹操从来没有忘记宛城的仇,只不过恪于袁绍强大的压力,不得不厚待张绣,以示自己有容人之量。现在袁绍已经灭亡,整个中原无人能抗衡曹操。这时候,曹操觉得差不多该秋后算账了。

可把张绣直接推出去杀了是不行的,政治上影响太坏。于是曹操便授意自己的儿子曹丕出马,张绣面对曹丕的指责,完全心领神会,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曹操不会放过自己,为了自己家族的安全,这位西凉将领只能无奈地选择了自戕。

之前的隐忍,是曹操身为一个政治家的手段;如今的翻脸,是来自一个父亲的复仇。就这样,曹操双手干干净净地除掉了张绣,没有背负任何挟私报复的骂名。

疑点就在这里出现了。

如果我们没记错的话,宛城之战,是张绣和贾诩两个人联手做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策划,才反叛曹军,袭杀曹昂、曹安民与典韦。

现在真凶之一的张绣死了,那么另外一位主谋贾诩呢?

贾诩没有被打击报复,更没有被杀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贾诩的地位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曹魏阵营举足轻重的谋士,几能与荀彧、荀攸叔侄抗衡。甚至在魏国最关键的立嗣问题上,曹操别人都不问,偏偏要问这位贾诩的意见。贾诩的看法,最终给曹丕、曹植的立嗣问题一锤定音,决定了魏国接下来的政治走向。

等到曹丕篡汉当上皇帝以后,贾诩被封为太尉,位极人臣。这位老人一直活到七十七岁才去世,结束了传奇般的一生。与张绣相比较,贾诩的人生可谓是风光无限,当了大官,出了大名,长寿人瑞,而且还得以善终。

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当我们带着这种想法重新去看史书的时候,便会发觉许多有趣的细节。

在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中,《曹操传》《张绣传》《典韦传》里都提及了宛城之战,写得都非常详细。可是,这些记载里都绝口不提贾诩的名字,只说“绣掩袭太祖”“绣复反”云云,仿佛贾诩根本不存在。到了《贾诩传》里,更有趣了,整个宛城之战这么一个重大事件干脆被全部删掉了,前头讲完贾诩投奔张绣,下一段便非常突兀地开始讲张绣与曹操的第二次交战。

一直到等到许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才明确地提出了“绣从贾诩计”。

在这个分歧上,我更相信裴松之。张绣对贾诩一向言听计从,前期与刘表结盟,后期放弃袁绍投降曹操,都是出自贾诩的建议。宛城之战这么大的决策,张绣绝对不可能绕过贾诩单独行动,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贾诩的怂恿,即使曹操睡了张绣的媳妇,他恐怕也未必敢反叛。

陈寿的史料都采集自魏国的档案,他在《魏书》里的记录,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魏国的政治态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得出来,魏国朝廷对于贾诩在宛城之战中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干脆提都不提。

裴松之引用的“贾诩策划宛城之战”的记载,注引自《吴书》。《吴书》是东吴国官修的史书,不必避讳魏国的政治事件,裴松之是南朝宋时人,更不会替曹魏隐瞒什么。所以这一条非常关键的记录被魏国删除,却保存在了吴国的历史记录里,并被裴松之补注到《三国志》里,得以流传后世。

也就是说,终曹魏一朝,都在极力避免谈论贾诩与宛城之战的关系,并删除了所有的直接记录。

这就真叫人有些糊涂了。

曹操、曹丕父子对张绣恨得咬牙切齿,却对真正的策划者贾诩倚重有加,甚至不惜抹煞他这一段黑历史。如此厚此薄彼,实在是诡异之极,其中必定隐藏着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曹氏父子对待张绣与贾诩两个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给我们揭开了幕布的一角。现在,让我们重新检视一下宛城之战,看看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细节被遗漏了。

在《三国志》《吴书》《傅子》《魏书》《世说新语》等史料里,对于宛城之战的记载或详或略。《典韦传》里说“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吴书》里说“绣降,用贾诩计……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三国志·武帝纪》则最为简略,只说“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

综合这三条史料,可以捋清一个大概的脉络:曹操至宛城,张绣开始热情迎接,然后忽然叛变,把曹操杀了一个措手不及。但这三段史料都没提及张绣叛变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记录在《三国志·张绣传》里:“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两件事。一,张绣叛变的原因,是因为张济的老婆被曹操睡了;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先动手的不是张绣,而是曹操。

也就是说,真正的宛城之战,与我们脑海里想象的有所差异。在一般想象中,曹操是抱着邹氏在大营淫乐,完全失去警惕,方被张绣趁虚而入;可实际上,曹操早就有了除掉张绣的计划,都已经打算动手了,可惜被张绣或者贾诩抢先出招,占了先机。

可是,这样一来,一个巨大的矛盾浮出了水面。

暂且回顾一下张绣突击曹营的战前准备:他报告曹操想要把部队移动到曹营附近的高处,曹操同意了;他又报告曹操,说车子太轻,希望把甲胄都套到士兵身上,曹操也同意了。于是他打着“移屯”和“车轻”两个借口,把身披重甲的西凉精锐送到了曹营附近。曹军没有防备,结果一冲即溃。

假如曹操此时忙于淫乐,那么有可能会答应张绣的请求,可实际上,从《张绣传》里我们都知道了,曹操自从睡了邹氏以后,已经觉察到了张绣对自己不满,也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杀绣之计”。

这个时候的曹操,对张绣一定充满了警惕。试想,当你知道一个人对你起了杀心的时候,又怎么会轻易允许这个人的部队身披甲胄靠近自己营地呢?

除非,曹操认为这支部队逼近曹营,不会对自己的计划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他认为对自己的计划有好处。

在刚才引用《张绣传》的史料里,有这么一句:“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有四个字特别值得注意——

“密有”,“计漏”。

“密有”,意味着曹操的“杀绣之计”正在悄悄地筹谋着,而且要保密。

这个保密,显然不是针对曹军自己,而是要隐瞒住张绣的人——可是曹操试图隐瞒什么呢?

要知道,曹操前往宛城时,把主力部队都留在了舞阴,随身带的兵力不多,而张绣的全部主力此时都集结在了宛城。两相比较,曹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曹操如果想要干掉张绣,硬拼是不可能的,势必要在张绣内部寻找一个内应。

曹操试图隐瞒的,正是这位张绣营中的“内应”。曹操对这位内应提出要求,要求他配合自己攻杀张绣。他们之间的合作极其敏感,所以这里才用了“密有”二字,来渲染这两者来往的保密程度。

让我们再看下两个字:“计漏”。意思是计划泄漏了。

到底谁把这个计划泄漏出去的?

这是个“密有”的绝密计划,曹营知道这件事的人除了曹操,恐怕只有曹昂、典韦等高级干部,他们绝不会向张绣泄漏机密,唯一一个既参与了“杀绣”计划、又可能会泄漏出去的人,只有那个宛城的“内应”。

进一步想,恐怕那个“内应”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他只是假意与曹操合作,目的是为了套取情报,并让曹操丧失警惕。先“密有”、再“计漏”,四个字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