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骁将-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度,此乃武陵廖立,廖公渊,楚之良才,为军师所举荐,现为长沙太守。”刘备一见来人,了了一笑却不见怪,还当即为刘宪介绍道。
“廖立廖公渊,现任的长沙太守,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一点印象都没。不过——楚之良才,这评价可不是一般的人能得的。就是不知道谁给他许的,刘备亦或是诸葛亮?”刘宪心中这般想着,嘴上却要老实的客气一番,“久仰……”
一百三十八章 马谡之论
“军师,宪在荆州也有渠道耳目,对各郡县的在野贤才多有耳闻,可却从没听闻过廖公渊的名号。;不知此人是何方神圣?竟值得军师如此看重。”刘宪并肩诸葛亮徐徐徒步,眼睛望着的却是刚刚快步离去的廖立。
“呵呵”,诸葛亮一声轻笑,羽扇遥指廖立匆匆而去的背影,“公渊乃是水镜先生高徒,与元直系属同门。八年前其父病殇,遂转回临沅(属武陵)服孝三载,之后一直在家侍奉母亲,未曾再踏足荆襄,才名自然也就被埋没了。不说是将军不知,便是荆襄之中也无几人知道公渊大才。”
大才,诸葛亮对廖立真的很看重啊,刘宪眉宇间不由得一皱,“守孝三年,侍母五载,八年的时间本该让人更加的沉稳、厚重,可这人身上还是带着一丝浮夸之气,可见绝非是心性坚韧之辈。这般的人,初来就委以长沙重任,真是不知道是福是祸。”想到刚刚廖立未经拜见便于屋外插话,进的屋来时还是一副神采飞扬之态,刘宪心中不由的暗暗摇头,“少磨练!”这样的人便是有才,也绝不能一来就付之高位,应该好好的磨砺一番才是。
就像……就像是自己的那个心高气傲的小内弟——马谡,马幼常!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多有名的桥段啊,可现在里面的某人竟然变成了自己的小内弟,真是不能不让人感慨世事啊!
“刘将军,今日公渊之提议,以为如何?”
“一试倒也无妨!”刘宪剑眉一扬,“如今曹操北方之敌,也就是西凉的马韩二人了,与之结下盟约却也可起到一定的牵制,互通气息总是胜过孤身自立的。不过主公兵力还是太过弱小,淮南之事结后,也该再招来几万兵马了。”
“此话甚是,荆南五溪蛮实力不弱,而零陵、桂阳、武陵三郡兵马却还都不足万人,委实弱小了些。长沙虽有万余兵马,但其可通豫章,只有万余人马驻守我心中也难以放心。”诸葛一生谨慎,自家后院不稳的情况下,绝不会再轻起刀兵的。
“不但荆南要需补充二万到三万兵马,那江夏同样也要充入万人步卒,至少要放两万步骑,一万水军在那里,才能有自保之力。而江陵、襄阳同样要重兵相驻,主公想要有西进之力还需招募十万之兵才行。”轻出一口气,刘宪有些讪讪,那是十万兵啊!
诸葛亮也有些无奈,谁让孙刘两家不是真正的一条心呢?虽然现在处的不错,可都有自己的一番小九九,不防不行啊。
“对了,刘将军,你可知道季常(马良)、幼常(马谡)如今都已被主公招为侍从了,现在已经随到了公安。”诸葛亮不知道刘宪心中就廖立一事已经转过如此多的念头,马谡赫然在列,只是照着自己所想说了下去,反正是顺口说谈,自己也就尽尽人事。“听季常言,幼常对将军极是仰慕,常欲从将军麾下,奈何将军总是不受。今日无奈之下才从召主公,而就文职。”
“不错,是有这事。”刘宪当即点了点头,对这一点他用不着否认,马氏一族上下可谓是人人皆知。只是季常为何要告诉诸葛亮呢?
“亮观幼常才器过人,且好论军计,虽还有稚嫩,可已有不凡之姿。不知将军为何不受呢?”
“该不是让诸葛亮做说客来的吧?”见诸葛亮就这马谡不放,刘宪心中不由得暗叫道。“呵呵,军师莫是不知。”刘宪轻轻一笑:“幼常虽少有才名,且熟读兵书,但性情太过倨傲,自视甚高。常常欲语出惊人,实则是言过其实,不经磨练难堪大用。”
“他于主公帐下从文职,我自然无话可说,可要是想入军……哼”,一声冷哼,刘宪双眼一眯,语意坚决的说道:“先给我去做百人将再说。”
“百人将?”诸葛亮真的吃惊了,惊讶的望着一脸肃色的刘宪,“刘将军此话也太过了,幼常之才统一军也绰绰有余啊。”
“一军?”刘宪笑了,转过身来目光坚毅的看向了诸葛亮,“军师还记得赵括否?与幼常是何等的相似,都是精通兵书策略,满腹的才华。然长平一战,其因何痛失四十万了赵卒?”
“满腹兵书又怎样?不经历百战磨练,那便是精通再多的兵书也是一空谈之辈。”望着诸葛亮,刘宪怅然一笑,“古往今来如军师这般的人物能有几人?但便如军师之才,则你一军争锋于沙场之上,那也不是云长、翼德之敌手。”
“军师有统帅之才,有统帅之机,幼常却无这些。他除非是做一辈子的军中参军,否则想要功成名就就必须老老实实的在军中历练几年。
没读过什么兵书的人,只要仗打得多了,也能统得一军;可没打过仗,只有一肚子兵书的人,这样的人永远也不能放在军中阵前为将。”
诸葛亮任军师之前,也没在军中历练过,但刘宪话中隐意并没有丝毫诋毁他的意思,甚至着意还说的很明白。
诸葛亮有做统帅的才华,也有做统帅的时机,他出山是正逢其时。而马谡却不是这样,论才华他自然比不得诸葛亮,而时机也不是时候。
如今刘备声势大涨,投效来的文武之士多如鲫鱼,马谡的才华没于众人之间并不见得光彩怡人。
就像刘宪说的那样,马谡此时入军除非是为参军,否则想直接跃居一统军之职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马谡又心气高傲,军中低阶的职位他根本就看不在眼,所以刘宪之前在察觉了他心思后便直接是拒绝了事。
“幼常之才或许日后能独挡一面,但绝不是现在。人无生而知之者,为将为帅者亦是如此,不经日积月累难有盛果。便如军师这般高才,不也是潜心治学二十载,始才一出隆中便天下扬名。”
“将军夸奖了。”诸葛亮两眼之中光波离幻,显然脑中有所思,片刻后种种念头化为一声长叹,“既然将军不纳,幼常此后便随在亮左右了。”
“军师自便。”淡然一笑刘宪却是知道,今日之后诸葛亮待马谡便是再深厚,也绝不会像演义中那般,徐徐历练应该是少不了的。
两人相视一眼,不由得再是一笑。
一百三十九章 周瑜不气
时间转到七天前。!
江东,京口。
“刘宪,刘元度。”孙权合上手中周瑜的上表,面色几经变化终究化作了一声长叹,“古之名将由可及也!”
立在下手的张昭,初见孙权眉头紧锁心中便生出了一种不好的预感,待到孙权口出“刘宪”二字时,那是“咯噔”一下暗叫“大坏”,“主公,可是刘宪背约出兵,大都督失了一局?”
张昭辅政想来忠謇方直,以严见惮,在孙权面前从不说什么虚词,心中有甚,口中直言。
便如今日,若是他人见了定当是旁探侧击,哪里会像他这般自言周瑜。
“张公且看。”孙权轻举手中周瑜上表,自有随侍接上恭递到张昭手中。
“唉……”快的看完上表,张昭的脸色也变得同之前的孙权一样阴晴不定,叹息一声向孙权禀道:“主公,荆州大局已定,我们只能着眼淮南了。”
“可惜了江夏郡了。”孙权两眼遥望殿口的天空,心中想到了鲁肃之前的提议,荆襄换淮南+江夏。
“江夏”,鲁肃的提议张昭如何不知,听到孙权此刻还在念想着江夏,他不由得一声苦笑,满面的愁容向孙权禀道,“主公,江夏就不要去念想了,还是先着手准备淮南的困局吧!”
“淮南困局?”孙权一愣,“淮南有什么困局?莫非刘备还敢赖皮不曾?”江东得淮南不但是因为地利,还因为如此可为刘备集团分去三分曹操的压力。孙权看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刘备是万万不会在这点上耍滑头的。
张昭再是苦笑,“主公忘了曹操兵败赤壁后的举动了么?半月之内就迁走了荆襄二十万百姓。那淮南,刘宪盘踞多年,单是屯田之民就有三十万之多,加上另有归心百姓,少说也有四五十万的人口,刘备如何会放弃?”张昭论军谋不及周瑜、鲁肃,可论到民政江东是无出其右,他就好比是那汉之萧何,对这方面极为敏感。
孙权脸色唰的一下变了,阴沉沉的,眼光犀利无比。“四五十万,四五十万,江东有几个四五十万,定不能让他迁走。”
占据了偌大的地盘,历经三代可江东却只能凑出十万水6军,原因在哪里?还不就是地广民稀,治下百姓太少。
淮南的八十万百姓,都顶的过半个江东了,可要是被人迁走了四五十万,那可不仅仅意味着自己少了这四五十万百姓,还意味着淮南的空虚,意味着江东要巩固淮南,就必须花大力气迁移二十万以上的人口前去填补。
迁移百姓,不仅会惹得江东动荡,还要花去一笔无法统计的钱粮,“不能让他们迁走,决不能。”孙权双拳紧握,脑门出青筋一鼓一涨……
“主公,刘备势大,我们如何能阻止的下。”张昭摇了摇头,“老臣以为,为今之计乃是要让刘备放弃强迁之心,如此淮南还可留下一丝元气。”
孙权没有啃声,紧咬着双唇,双拳握得白。良久之后,才见他长出了一口气。“召还公瑾所部,连同水师精锐一同扎于柴桑以作震慑。令遣使前往荆州,质问刘备背盟,尽快敲定淮南之事。”
“老臣以为,可令诸葛瑾前去,他是诸葛亮的兄长,有这层关系在,刘备定然不会相为难的。”
“子瑜么?也好。”孙权脸色稍缓了些颜色,“就让他去,直接到公安等着刘备,他现在不是已经出江夏两日了么?”
“是,主公。老臣这就去办。”张昭一施礼就向外退了出去。
“慢着,去寻吴先生(吴普),请至柴桑,与公瑾医治。”淮南虽然重要,可周瑜在孙权心中的份量却是更重。平生让他最喜爱的就是周公瑾,否则也不会就因庞统口出对周瑜的小视之语,就誓永不用其人。这可是凤雏啊,与卧龙齐名的凤雏!
一抹担忧之色在孙权眼中闪过,周瑜的脾气他如何不知,此次荆襄之战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可偏偏在此之前还中了毒箭,如何能不让他担心。
吴先生,吴普也,华佗弟子。自从华佗北去,江东之地便以此人医术最高。
“遵命。”张昭再拜。
“哗啦……”见得张昭退去后,大殿之中孙权再也忍不住心中郁火,挥手一扫,书案上的十几卷书简顷刻间洒落一地。
孙权、张昭这对江东君臣的对话,那个时候还在襄阳驻守的刘宪自然是不会知道的,可这番对话中牵扯到的一个人,被孙权紧紧挂在心头的周公瑾,却是同样牵连着了刘宪。
刘宪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周瑜是不会贸然交兵的,尤其是知道刘备集团愿用淮南来补偿江东的时候。
但刘宪不能肯定,周瑜心底到底会不会铭记南郡一战这个奇耻大辱?如果他心中放不下这个疙瘩,那以周瑜的心性早晚必会生出事端来,同样受了毒箭又心存闷气的他应该也活不长久。
刘宪不愿不愿孙刘两家交恶,更不愿见到周瑜身死。现在的局势已经变了,江东得到淮南后,屯兵合肥必然会直面曹操,这个时候周瑜活着要远比死去更有价值。
他死了,自然是解除了刘备集团的一个威胁,但同样也便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