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满江红之崛起-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政,如果说他除了吨位大、适合远洋之外还有什么特色,那么就是她的动力系统,因为排水量的增大需要更大输出功率的发动机来推动,而旧驱逐舰安装的燃煤锅炉和往复式蒸气机已经就不适应需要了。由于相等质量的重油比燃煤发热量高,当时在各国海军中已经出现了用重油取代燃煤的做法,这能使相同的锅炉在使用中输出功率增大,同时采用目前尚未被各国采用,但功率远大于往复蒸汽机的蒸汽轮机,汽轮机由英国帕森斯公司提供。而在这里我们又对其传动装置进行了划时代的革新”

说着,史添阁伸手想摸胡子,又扑了个空。这时他才记起来自己已把胡子刮掉了。

“自蒸汽机应用于军舰后,舰用蒸汽动力装置最初都是直接传动的,即蒸汽机和蒸汽轮机的输出轴直接螺旋桨。但直接传动有很大缺点,即主机的转速不能与螺旋桨良好匹配,且产生空泡问题。蒸汽轮机的出现加剧了以上矛盾的发展,因为汽轮机要达到与蒸汽机相同的效率必须采用高转速,这无疑更进一步加剧了空泡问题,为止我……”

史添阁特意加重了最后一个字,或许是在英国呆了太久,以至于他早已不再习惯中国式的谦逊。

“为改进这一点不足,而研制出减速齿轮装置,解决了这个矛盾。我将与之配套的蒸汽轮机称为齿轮蒸汽轮机,利用齿轮减速器传动,而非轮轴直接传动”

在得意的时候,史添阁全忘记了自己的的减速齿轮是从那里吸取的灵感,那是从野马汽车的行星齿轮传动系统中吸取的灵感。

“江南制造局现在有制造高速、重载、高精度齿轮减速器的能力吗?”

听着史添阁的话,陈默然随声反问一句,上个月海军部曾递交报告,要求划拨特别经费引进蒸气轮机的技术专利,没有一丝犹豫便批准了,毕竟动力从来都是舰船的心脏,后世中国的动力设备是全面落后于世界,在野马汽车的齿轮传动系统制造时,都碰到了技术问题,最后靠着进口齿轮,现在又引进齿轮技术才得已解决,军舰上用的高速、重载、高精度齿轮减速器,江南制造局能解决吗?

“这个……”

“执政,目前所需要的齿轮减速器部件,我们已经委托英国、德国制造商代为生产,船厂目前正准备似交报告予海军部,拨款以添制新型设备生产齿轮减速器”

跟在史添阁身旁的 显然比他更适合应对这种事情,几句作出解释的同时,又顺道争取着经费。

“桐侯,你回头似个报告,报行执政府,这个钱是省不得的执政府的经费再紧张,我也会想法挤出一笔钱来”

陈默然一口同意时,又不忘记表示了执政府的困难。对于他而言,周围所有的一切皆是工具,

和张靖谈容忍异端是,让查志清组建调查局亦是,和孙中山谈建国同样也是,即便是现在向叶祖圭说出这番话时,亦是如此。

“单靠买军舰是不行的,我们在修海天的时候,马鞍山根本不能提供舰用装甲钢,可现在已经能造装甲钢,虽说质量或许比欧美差点,但总能赶上的,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像这军舰,我们设计出最好的军舰,但工业技术上的落后却限制了我们,买军舰不行,同样买发动机、买部件是建不成大海军。”

“这两艘驱逐舰上的锅炉、蒸汽轮机都是从英国买的,在买的时候,我们连同专利技术一起买了回来,生产机器不行就买新机器,等将来我们造巡洋舰和战列舰时,就可以用国产代替进口,这个钱值得花,等到将来打仗时,若是买不来,或来不急,就后悔莫及了”

“执政所言甚是”

叶祖圭深以为是的重点下头,甲午战时,黄海海战的失利主要由于船炮落后之故,而当年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材料和工艺还未达到较高水准,以至于所制炮弹,大小不合膛有之,弹面皆孔亦有口,引信、拉火,亦也有不过引者,买的炮弹又不可能第一时间运回国,自己不能造,总是解决不了根本。

整整一天之中,叶祖圭一直在思考着上月自己同萨镇冰两人从上海前往南京任职后的所遭遇的一切,执政府对于海军的重视远超过他的想象,除去建训练舰队为海军储备人才之外,执政甚至规划着在未来五年内,以建造、购买轻型装甲巡洋舰和重型装甲巡洋舰为主,编建重型装甲巡洋舰舰队3队,轻装甲巡洋舰舰队3队,作为巡弋全球、培养水兵的载具。

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却是为在五年后,扩充海军力量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执政府未给海军一个详细的海军扩建计划,而作为海军部长叶祖圭亦知道,今年别想再谈海军扩建计划,但执政府却制定了一个5年期的船舶工业计划,而江南造船厂的驱逐舰正在这个工业计划中的一部分。

“海军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按照船舶工业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扩建计划”

问题的关键还是人,等两艘战列舰回国后,仅两艘战列就需要1600名官兵,海军几乎为之一空,人啊还是要靠训练舰队一点点的训练出来

“桐侯”

陈默然扭头看着叶祖圭。

“工厂、技术、军舰,这些都会我都会给海军,但是海军……到时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卷吗?”

这一声反问让叶祖圭整个人陷入沉默。

陈默然不露声色的心下一笑。

“现在别急着回答我,你知道的,书写这个答卷意味着什么,而现在……”

把视线投向船坞中的军舰,陈默然继续说下去: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赴考场作好准备”

离开位于高昌庙的江南造船厂后,陈默然并没有和叶祖圭一行前往码头,而是直接驱车去了位于埔东的东序大学,此时的大学依然是一片繁忙的工地,大学的主楼依在建设着。

“暑假结束后,两千一百名学生将入大学”

心想着一个月后,这所大学不再像现在这般,仅只是一座工地,而是一所正经的大学陈默然的心下不禁有些得意,这所大学将会是“新中国”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虽是东序但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理工类大学,南京正在兴建的辟雍大学,更偏向于法律、经济、人文,至于南京理工大学则偏重于精英教学,甚至于在未来几年内,南京理工大学都不会公开招生,按照规划那里将是中国理工大学的最高学府,至于东序才是真正为中国理工科专才的地方。

虽说是暑假,但步行在大学校园内,借着路灯,陈默然依然能看到那些因家在外省,未能返乡的学生,他们大都在那里抱着课本练习英语或是德国,同海军军官学校相同,东序大学同样实行英语或德国教育。

这种外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学校里除去国学教授之外,几乎所有的专业教授都聘请自英、美、德三国,中国即没有合格的教授,也没有合格的专业翻译,这使得东序大学甚至没有足够的人材去翻译专业教材。

自然的就造成了现在东序大学内,学生们拿着英文或德文专业教材上课,英国或德国教授、讲师在课堂里用英语或德语讲课,从东序大学创立至今,读着预科的学生更多的是在学习外语,为的只是上课时能听懂,为创造语言环境,校园里的学生,自发的决定在校园内交谈不说中文。

“哎……这个国家……”

心想着创办一个现代中国的筚路蓝缕之程,陈默然颇为无奈的摇头轻叹着,一个国家,不仅不能为大学提供合格的教授,甚至于都不能提供足够的小学、中学教师。自己真的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给出一张满意的答卷吗?

心中略带着些苦涩的陈默然继续朝前走着,在树林中传出一阵德语交谈声,顺着灯光看去,可以清楚的看到几名学生,正在灯光下和一个外籍老师在那里用德语讨论着什么,而其中还有几名学生在对话的时候,甚至还翻看专业语译手册。

离的近时,陈默然突然瞪大了眼睛,因为他看到一个熟人,准确的来说一个后世诸人非常熟悉的老外,现在的他非常年青,但依稀可以看到那张熟悉到极点的脸庞、发形。

他……他怎么会在东序?难道只是模样像?

就在震惊之余,正好身旁有人经过,陈默然连忙一把拉住从身旁经过的人。

“同学,你知道那个人是谁?”

而这会被陈默然拉住的学生刚一开口提醒对方用英文说话时,学生的两只眼睛同样瞪大了,是执政而陈默然的眼睛却依还盯着那个正和学生们交流着的人,他……难道是东序大学的教授?


第230章 枪与笔



《民族光复,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

虽只是一道普通的考题,可这道题却是出给整个民族的,最初这道题只是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大学的考题,但最后这道题最终还是在从考场转向社会,在光复后的社会上引起一番不少的争论,而这种争论的根源实际上是由执政府内教育部与农商部争夺经费所导致,最后在的“教育主脑”、“实业主躯”的争论下,这场争论得以结束。

如果说争论带来最大效果是什么,恐怕就是国人开始正视现代教育,“普法战争的结果于讲台前便已决定。”、“甲午之败,从日本大办教育起便已注定”教育强国或许正是从争论中得到国人的认同。

同样的师范学校免则学费、膳宿费,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教师工资由县、省、中央三极保障,也使得不少人相信这或许是个谋生的好职业,更何况“师者为尊也”,当教书先生,也不辱没体面。

虽说一些人还梦想着新朝重开科举的举动,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光复至今,先是“公务员”招考,又是用公务员为诱使他们的念那些用曲里拐弯的“横行文”写成的“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学和外国文。”的现实,虽说科举梦并没有顷刻间醒成一枕黄粱。但也彻底绝了大多数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虽然说一部分士大夫并没死去那份读“四书五经”,钓“布衣卿相”的侥幸之心,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报纸上教育部的编成,公务员的招考,“不废而废”的现实,虽说令自认被国家遗弃的举子们变得有些失魂落魄,可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还是给了这些人指了一条路,教师,对于绝大多数穷书生来说,教师成为了他们最后的生计。

虽说一些前朝候补为官的士大夫精英们,依然的在等待新朝开恩,许前朝补官为用,可面对新朝重视的新学,他们也不得不去学习新学,而更多的穷书生却没有他们的那份休闲,为了生计,纷纷投身于各县、府创办的师范速成学堂,也有一部分人投考省城办的半年预科,五年学制的高等师范学院。

国立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京城外紫金山下,与国立南京理工大相领,背对郁郁葱葱的紫金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显得极为优美。从学校附近,又可看到马鞍山至南京铁路上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满天飞扬的烟尘,不绝于耳的“咔嚓咔嚓”声,长长的蒸汽萦绕在机头,这似乎带着时传来时代的气息。只不过这条从马鞍山延伸的铁路在光华门站便成为断头路。

国立南京师范大学是南京最早招生并投入使用的大学,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优先保障的,甚至执政府还提出了“最优秀的人才去师范大学”的要求,由此可见执政府对的师范教育这“群学之基”,国家教育建设根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