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满江红之崛起-第5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营企业取得成绩仍然不逊于国有企业。

而现在陛下的话语无疑就是在表明,政府最起码将从“衣食住行”这类日用消费领域退出,不用想他都知道如果这个消息传出去的话,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那些民营工商业股票肯定会大涨。

“我的意思就是,”

转向黄会允,陈默然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把生产资源市场化,然后,如果他们的资金没问题的话,可以把国营企业卖给他们,就像过去一样,但凡是收回建设成本的,都可以廉价转让给民间企业,从而促成他们做大做强”

尽管现在中国的工商业远比过去更为发达,但与其它国家不同,即便是那些所谓的工商业界的巨头们不是如西方那样由手工工场发展而来的,而是通过政府扶持而形成的,而作为回报这些工商业界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接受帝国工业委员会的指导,而作为回报,他们则可以得到一些政府出售的中小企业。政府主导工业、政府主导经济在过去的九年间,早已经渗透了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而现在是政府收手的时候了,让那些企业充分的自由发展,让市场去考验中国的企业,而不是用政治去帮助企业,这顶多是最后再帮一次

“陛下……”

不待黄会允说话,陈默然便肃声说道。

“九年,九年的计划经济,可以说计划经济的使命已经完成了,现在的中国已经摆脱了工业创建时期贫弱,这一次不单要出售二四计划中的轻工企业,如果民间资本足够的话,就是鞍山钢铁企业联合体都可以对外出售”

什么

双眼一睁,管明棠、黄会允、熊希龄无疑惊讶的看着陛下,鞍山钢铁企业联合体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联合体,而就单个工厂而言,其同样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钢铁厂,一四计划、二四计划,历时八年才完成鞍山钢铁企业联合体的两期建设工程,而现在陛下竟然要卖掉鞍山钢铁

“陛下……”

“只是说说罢了,”

耸下肩膀,陈默然笑了笑。

“现在的中国,有钱人是不少,可是能买得起鞍钢的,恐怕还真没有……”

鞍钢太大,生产了中国三分之二的钢铁、还拥有一座大型铁矿、两座大型露天煤矿,这个规模空前的超级工业企业绝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

“有”

熊希龄倒是插了一句来。

“谁?”

听到有人能买得起鞍钢,陈默然倒是一愣。

“就是陛下您啊”

我?

熊希龄的话却只令陈默然露出些苦笑,现在自己依然是全中国最有钱的“个人”,可……

“可陛下并不是民间企业家,即便是要向民间出售企业,也应该以民间企业为主,陛下之所以要出售企业,目的即在培育真正之企业,唯一真正之实业家方有资格获得国售企业”

从始至终很少发言的黄会允这会倒是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而陈默然听到他的见解后,则露出深体朕意的笑容来。

“诸卿要知道,现在咱们中国最缺的就是企业家”


第23章 民企龙头

第23章 民企龙头

数百年来,相比于西洋国家,中国一直拥有着若干主要的生产要素,尽管这些生产要素一直被殖民者人为压抑着,而对于帝国建元之后,则就是充分利用这些要素并发展其他要素。

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极为顺从的劳工、农业人口多,可以把一大部分人口转移至工业部门、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最为重要的,却是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市场,多达四亿四千万消费人群。

但中国所缺乏的却是科技与企业家。

科技方面的缺陷,包括机械设备与科学技术,在短期内迅速地弥补过来,这大多是以进口外国装备、雇用许多欧美技术顾问以及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等方式达成。

因为满清殖民统治对愚昧和无知,使得中国没能赶上工业**,这是中国落后于其它国家的根本原因。但在另一方面却因晚发展工业而受益,中国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昂贵的试行错误后才发展出来的最新科技。而在这个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国恰好抓住了的以电力为核心的工业**,并迅速建立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工厂。

至于企业家人才,这显然不可能依靠外国我,建立与拥有主要现代工业的至少应该是中国人自己。尽管,经历了庚子之变后,众人皆知无工不强,可是对于中国传统商人而言,他们通常不太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资于重工业,因为他们认为太冒险,回收周期实在太过漫长。

而相比于无工不强,传统商人向实业商转变时,他们更倾向于“无商不富”,他们更乐意投资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之类替代进口的替代型产业,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

在帝国初期的两个最出名的企业家,大生集团的董事长张謇与启新公司的周学熙,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儒生。前者状元出身、后者举人出身,一南一北都是自主创办企业的代表。

而且两人都颇受到政府的照顾,而且两人还有一个共通点,都认为商业成功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以及个人的利益,这同样也是政府想听的。他们在民间投资建立学校、医院与养老院等慈善行为,也使他们在民众之间受欢迎。

但是这两者同样还有一个共通点,却不是政府所喜欢的,两人不愿意投资投资大、回收长的重工企业,相比于纺织厂、面粉厂的高回报、高利润,他们更倾向于前者,而不是钢铁厂、机械厂,后者还投资煤矿、铁矿,但是张謇却只有纱厂。

也正因为民间工商界对重工业项目的抵触,政府才会对民间企业家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和国家的需要又使得政府必须自己建立许多企业。政府希望这些企业的成功将成为民间企业跟着做的模范,但实际上,最终政府却痴迷于计划式经济带来的奇迹般地发展。建设性地干涉经济,不让经济听任市场力量的支配,以便以适合于国家利益的方式指导与发展经济,这无疑是有效的而且成功的。

一开始,政府投资的主要是国家急需的钢铁、军工、造船以及化学等方面的工厂,但面对计划经济模式的成功,政府迅速收购了民间的矿场与造船厂、机械厂。而为扩大政府企业的融资渠道,又颁布新的银行法规,钱庄被取缔、银行资本被提高,从而促成帝国中央银行、交通银行、通商银行、帝国信托银行、江淮银行兼并小型私有银行、钱庄。

九年来在中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之强远超过外人想象,在这种干预下,中国的工商业变成了一部机器,完全按照政府制定的运行机制运行着,正是这种强制性的、计划性的经济模式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民营企业却在苦苦支撑着,一四计划时,政府投资集中于重工业项目,在政府投资空白之处,借助关税保护,民间企业在轻工业上大获其利,而在二四计划期间,随着政府加大在轻工业项目上的投资,刚刚获得发展的民营企业,几乎陷入了苦苦支撑之境,短短四年间,超过一万三千家民营企业或是破产,或是选择的与政府合营的方式,借助政府的力量寻求生存,只有一些规模较大、技术较强的民营企业在国进民退的过程中苦苦支撑着。

在中国做生意很难

几乎每一个中国商人都会这么说,只要企业的头上没有“国”字头,甚至都不可能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立足下去,但也不是全部,或许是因为“灯下黑”的缘故,在江苏、安徽、浙江三地的民营企业,却是非常活跃,或许是因为三地存在着大量的“皇产”,当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大同广场是下关通往南京内城的光复大道上的一座大型街心广场,与南京内城不同,下关区是以大同广场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的,大同广场外径300米,中心岛直径220米,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是下关区最大一座街心广场,而在广场四侧则是五栋标志性建筑,其在易经中被视为财方的西北方耸立着一栋具有欧洲宫殿风格的大楼,建筑设计采用希腊古典风格的正门,配合欧美现代风格为主的楼体,独具特色。正门处有十根整体花岗石雕刻而成的“多立克”柱,巨柱撑起厚重墩实的檐口。整栋建筑外观,都是用花岗岩贴面,在整体效果上简洁厚重、雄伟大气。

而这栋欧美现代风格建筑在下关区算是一个异类,事实上,下关区的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规划与南京内城欧洲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在下关区的规划中,大量年青的中国设计师介入其中,尽管同样采用西式钢铁混凝土建筑,但在建筑风格中,却以中西合壁也就是在主要架构和雕饰上混合东西建筑风格,也就是西方现代建筑的结构,而整体样式上却很像东方宫殿式建筑,也就是东方式的房顶与抖拱为主要风貌。

在现代中国建筑史上,浦东至多只是一种尝试,而真正现代中式建筑却是起源于南京下关,这与南京城内大量都是西洋建筑形成了截然的对比,而在下关区的心脏大同广场,而且是“财位”上却耸立一栋西洋式建筑,着实显眼无比。

而这栋外观华丽,内部更是设计豪华、功能齐全,便是中国第二大民营银行——秦淮银行,而十年前,秦淮银行不过只是一家小型的民营银行,可现在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秦淮银行的影响力甚至不逊于帝国中央银行,规模逊于产业银行,但影响力却超过产业银行。

至于这栋地下两层,地上四层的秦淮银行总部,不过是两年前方才投入使用,历时四年、用钢筋量高达5000吨,造价600万华元,众所周知,这秦淮银行总行刚一投入使用便赢得了“亚洲第一坚固”之名,而且绝不是徒有虚名。

任何人踏入有着28根天然大理石柱,显得富丽堂皇的银行大厅时,都会为之惊讶不已,当一个八九岁的儿童步入银行时,看着那巨大的大理石柱、豪华的大厅,脸上同样流露出惊讶之色,他的双眼睁大。

这是他第一次来银行,好不容易收起那双好奇的眼睛,刘子念便径直走到大堂经理的桌前。

“请问,勤务课怎么走?”

大堂经理打量着眼前这个穿件白衬衫、黑裤子的儿童,心里寻思着没准是那家的孩子来找家长有事的。

“小朋友……”

一听小朋友,刘子念的眉头顿时便皱成了一团,在他们的眼中自己只是一个小孩吗?

“从楼梯上二楼左拐,就能看到门牌了。”

“谢谢……”

道谢时,他又看一眼那人的胸牌。

“方经理”

这小屁孩,真没家教。大堂经理在心下嘀咕一声,看着这没“家教”的小孩上了楼。

“你好,我是刘子念,这是我的学校作保信……”

一进勤务课,刘子念便向办公桌后的人拿出了自己的作保信,

“咦?你才多大啊?”

李新搭眼看着眼前这小孩,这才多大的孩子啊?顶多也就十岁,在中国很多未成年人都会利用假期做杂工,不过那大都是中学生,而他……摊开信,果然是一所小学开出的作保信。

“李课长,我爹死的早,家里生活困难……”

在提着爹死得早,刘子念的心里却没有任何负担,从小到大,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爹是谁,娘也没谈过他,即便是问,反正对于刘子念来说,这就是一个说头,这次是好不容易才说服娘同意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