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才子-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了几本国学的研究资料,等读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晚上的时候,吴节闲着无事,将松潘卫的资料找出来翻了翻,这才知道这是明军的一个卫所,驻扎了上千军户,主要任务是防备乌斯藏都司的土人。所谓的乌斯藏都司,就是现在的西藏。名义上归中央政府管辖,其实,大多由当地的土官自行管理地方政务。明朝实行的的土官制度,由当地的土司世袭地方政务官一职。这一制度又延续了两百多年,直到雍正时期实行改土归流之后,中央才派遣驻藏大臣。
也因为如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明帝国大多不怎么在意。地方驻军的待遇自然很差,来这地方当军官,就是变相的流放。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照例回到明朝。
早晨空气新鲜,正好锻炼。最近,吴节从网上学了一套陈氏太极拳,就出了房门,走到院子里一招一式,缓缓地打了起来。云手、单鞭、斜飞式、野马分鬃……
若换成赵本山的话:摸牌、洗牌、听牌、和了……
活动了片刻,筋骨已经完全伸展开来,感觉无比舒爽,吴节刚要叫蛾子打盆水来洗脸,却听到一声“好”,转头就看到连老三端着一口大陶盆站在一边,眼睛发亮地看着自己。
吴节被他淫荡的眼神看得不自在,微笑着打招呼:“早。”
连老三被吴节的问候弄得非常局促,放下手中陶盆,想跪下问安,又发现吴节没有功名,只得拱手连连作揖:“小人见过吴公子。”
“请起。”吴节心中一动,这家伙不是个武林高手吗,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武艺究竟是怎么回事。实际上,穿越到明朝之后,吴节发现这个异时空的明朝和现代社会也没什么区别,无论是人的思想行为还是社会形态,好象也就是那么回事。
想穿了,也没什么意思,也就武学这种东西因为一直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棉纱,让吴节非常好奇。如今,正好有一个大高手在身边,何不向他打听一下。
吴节笑眯眯地说:“老连,你刚才叫好,我这趟拳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啊?”
“小人觉得,公子这趟拳其实也不叫拳法,也就是五禽戏那种强身健体的功夫。不过,若是长期练下去,筋骨却会逐渐强健,对人好处极大,有些武当山味道。”

第七十六章 此刻平阳(二)
“老连你眼光真是不错啊,我自小身体孱弱,吃了很多药都没作用。后来,一个道士主动找上门来,教授了我这套拳术,说是只要练上十来年,身子就会慢慢好起来。”吴节点头,据说太极拳起源于武当派,由张三丰首创,连老三一眼就看出自己刚才所打的这套陈氏太极有武当山的味道,确实厉害。
但这好象都是传说,在真实的历史上,陈氏太极传自洪武七年的温县陈家。如果真有这套拳法,连老三应该知道的。
想来这个时空的历史已经大不相同,很多东西都面目全非了。
让吴节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受到一个读书相公的夸奖,连老三高兴得一张老脸都抖动起来。神情更加恭敬:“原来如此,那道士应该就是武当山的高人了,可惜啊。”
说到这里,连老三叹息一声:“据小人看来,应该有一套相应的拳经,那才是这套拳法的精髓,可惜了,好象公子没学过这套口诀。”
吴节这才留神了,的确,正如连老三所说,陈氏太极套路极多,共有拳法六路,还有散手和短打。每套都有拳经、口诀,比如什么: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这讲的是实战。
“这套拳法真的很厉害?”
“回公子的话,如果有拳经,确实是一等一的武艺。”
当初读大学的时候,吴节跟人学过一套,知道一些。只不过,现代人学太极,就当一个锻炼身体用的体操,也不想练成高手。
现在听连老三这么一说,吴节大为意动,心道:如果能有武艺在身,倒是不错。
现代人都有个武侠情节,吴节也不能免俗。
不过,估计是看出吴节的心思,连老三又说:“练武一事却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不但要有明师,还得配合上大量珍贵的药材,什么人参鹿茸三七当归,还得大量肉食补养,否则会练出内疾来。还有,都从小练习,人一过十二,筋骨定型,再练也是白搭。就算练成一流好手又能如何,最多不过是给人看家护院。”
说到这里,连老三叹了一口气。
吴节暗自点头,对他来说练武不过是为强身健体,对自己来说每天跑上几千米就能够达到这一效果,没必要自己折腾自己。不过,将来有了儿子,倒不妨让他练练,等下次回现代社会,干脆把陈氏太极拳中最有实战价值的散手和短打的口诀背下来好了,反正也没几个字。
“哎哟,小人只顾着回公子的话,倒忘记要给小女送饭了。”
“好,快去吧,等下饭就凉了。”吴节点点头。
连老三忙告了一声罪,低头捧着陶钵朝牛栏屋走去。
吴节本欲回去洗脸刷牙,突然想起一事。这个连老三好象同锦衣卫探子认识,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听他们所说,好象以前接触过,何必从连老三口中打听一下这两人的消息。
微一沉吟,吴节就有了主意,也不回屋,径直朝牛栏走去。
刚走到地方,就听到里面有个女孩子在轻声咳嗽,然后是连老三的声音:“月儿,你怎么才吃这点,再来一口。”
“爹爹,我实在吃不下去了,没胃口。”
“月儿,你平日间食量不是这么小的,怎么了,可觉得身子不好。”
“还好,近日感觉身上有了些力气。”
“那就好,那就好。”连老三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再吃一口,等下乖乖地躺在这里歇着,爹爹还得出去一趟。”
“爹你又要去卖艺了……还是别去吧,昨天你弄丢了铜锣,那小二说话难听得很……再说,外面的恶人也多,爹,你的脸不会是被人打了吧。”声音里充满了担忧。
吴节定定睛看过去,牛栏屋里堆了许多稻草,一个又瘦又小的女孩子躺在草堆上,伸出一根柴禾般的手摸着连老三脸上的淤青。
而连老三则用木勺子舀着糨糊一样的米粥去喂自家女日,一脸的慈祥。
“没……没被人打,痴儿,爹一身本事,寻常十来条汉子近不了身,只有我打人家的,怎么可能被人打?”连老三小声说着,忙将头扭到一边,就看到了吴节。
忙放下陶钵和勺子,拱手:“原来是吴公子,这里又脏又黑的……”
吴节一摆手:“无妨,老连,咱们借一步说话。”
他的目光落到连老三女儿身上。这个小丫头瘦得跟骷髅一样,也看不出年纪。不过,看她五官倒也周正,年纪应该不大。
也不知道她生的是什么病,大热天的,身上居然还盖着一窗破棉被。
说句老实话,连老三女儿长得跟非洲难民一样,昨天锦衣卫说是要拉她抵帐估计也就是说说,这种女孩子随时都有可能死掉,送都送不出去。
“是。”连老三应了一声,就跟吴节走了出来。
吴节斟酌着语气问:“老连,昨天我看你同那两个人挺熟的,那两人好象是锦衣卫的吧。你一个边军出身的军人,怎么会认识他们?”
连老三道:“原来公子也知道他们是锦衣卫的呀……哎,公子什么身份,那可是四川第一名士,场面上的人物自然都是认识的。那两人一个叫况贵,一个叫牛立春。以前在陕西时曾经在我们边军办过案子,勾留了半年,同我认识。后来被派到成都府,也不是什么官。”
“哦,这样啊,听他们的话中意思,你好象欠了他们的钱,欠了多少?”
连老三立即满面通红,低声道:“也不多,就十两。前阵子小人去松潘卫投奔老上司,手头窘迫,只能求到这二人头上。反正他们是放印子钱的,借谁都是借。本以为只要到了地头,以小人同上司的香火情分,告借个几十两把这债还上也容易。可谁曾想,我那老上官却病死了……只能,只能又转回了成都府。到如今,借况贵他们的钱利滚利,已经变成了三十两。”
弄明白连胜和两个锦衣卫探子的关系之后,吴节却没再问下去,又道:“老连,你也是一身武艺,怎么如此潦倒?看你年纪,也是在军队里干了一辈子的,怎么着也能积些战功,左右也能得个官职啊。”
连老三:“公子,真若有军功,上官自己就抢去了,什么时候轮得到我们这些小人物?小人口舌笨拙,又不会讨好人,所以……所以……”
“哦,明白了。”吴节又问:“你女儿怎么回事?”
这事触动了连老三的伤心事,眼泪就不住落下:“小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从前年起就一直瘦下去,郎中说只也活不了几年,只能靠人参吊命,活一天算一天。”
吴节:“可是,好象你已经没钱买药了。”
“谁说不是,可怜我的月儿啊!”连老三哭了一声,大概是怕惊动女儿,死死地咬着嘴唇,有一丝鲜血流了下来。
吴节心中禁不住一阵同情,忍不住想掏钱出来递过去。当然,平白无故地帮连老三,他却不想做这个冤大头。
吴节缓缓地说:“老连,有一事我想请你帮帮忙,当然,工钱是少不了你的。做好了,你女儿半年的药费包在我身上。”
连老三也不说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只不住磕头,只磕得额头上全是灰尘。
“你找时间把那况贵和牛立春约出来,至于到时候该说些什么话,我通知你。”吴节蹲下身去,在他耳边小声说。

第七十七章 大动静
安排好一切之后,吴节递给连胜一两银子,让他给女儿买药,又让客栈小二给这父女找了间干净的房间。
连老三大高手一个,却丝毫没有高手所具备的傲气。这年头,文官治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武人军户的地位比农民还低。
连老三是个老实人,得了吴节的雪中送炭,感激得不住流泪,千恩万谢,不表。
吴节对锦衣卫盯上自己一事心中疑惑,细想了想,锦衣卫肯定是为杨宗之著书一事而来。不过,自己同这事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却被牵连进去,实在让人担心。因此,他决定让连老三去约那两人,顺便探探口风。
可惜第二天连老三就说况贵和牛立春有公事外出,至于去什么地方,又做什么,锦衣卫办案,一般人自然不会知道。
如此,又过了几日,眼见着明日就该进考场了。
院试是童子试的最后一关,只要被考官录取,就能获得秀才功名,享受一系列免税、免除徭役的优惠政策,初步挤进了明帝国的统治阶级,主流社会。
不但如此,只要得了功名,吴节就可进县学或者府学去做廪生。每月都有六斗米的生活补助可拿,现在的吴节身上有一百多两银子家当,在新津县至少是一个小康人家,不用为未来几年的生活发愁。可是,童子试结束之后,马上就是秋闱,然后就得赶去京城参加进士科。
从四川去北京,千里迢迢,开销极大,也不知道这一百多两银子够不够。做了廪生,就没有后顾之忧,至少心理上也安稳了许多。
关系实在太大,由不得吴节不小心。
如果说,童子试的前两场还可以揣摩考官的口味,甚至走些门路。到这一关,人情面子都没有任何用处。考生的卷子作完之后,官府会另外找人誊录,然后用纸糊住考生的名字,就算考官有意放你一马,也不知道自己看的究竟是谁的卷子。
只有等名次排定之后,撕掉封口,才知道你过没过关。
对于这次考试,吴节志在必得,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了。光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