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三国-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儒思忖一会,道:“如今温侯新败,战士士气低落,汜水关和虎牢关皆是易守难攻,派上守兵,半月该是攻不下来。不若引兵回了洛阳,然后……”
董卓看着李儒道:“然后……?”
徐朗的心中一个激灵,想起了这段历史,莫不是要挟天子迁都?
李儒却顾左右而言他:“主公一直操劳国家大事,对民间民谣或许没有耳闻吧?不少字”
董卓奇道:“什么民谣?”
李儒道:“最近洛阳街头传唱‘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私难。’某在寻思此言‘西头一个汉’所言是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了一十二帝;现在‘东头一个汉’乃是说光武旺于东都洛阳。现今也是传了一十二帝。此乃天运轮回。”
这时李儒顿了一顿,接着说道:“鹿走入长安,方可无私难。我想,乃是明示主公迁都长安,方是正道。而且长安拥有天险,南边群山环绕,中原之兵想要进犯,只有东进一条,然而又有潼关天险可守,可谓迁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董卓听后,一脸的惊奇,道:“文优,民间真有此言?”李儒点头称是。
徐朗现在终于明白了,徐朗一直在市井留走,哪里听得这个民谣?只是李儒想让董卓迁都,便说了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董卓哈哈大笑:“看样我董卓果真是应天命之人啊。好,既然如此,引兵回洛阳,准备迁都!”
董卓便留着校尉赵岑守卫虎牢关,交代不可出战,若是前来袁绍前来攻关,只是固守便可,一定要拖上半个月的时间。若是事成,便封中郎将,若是不成,取项上人头。
赵岑领命退下。
董卓率着众人归回洛阳。
徐朗回到洛阳,第一时间来到了蔡府,此时的蔡琰已是痊愈,看着徐朗安然归来,欢喜不已。蔡邕急切问道:“少杰回来,中原诸侯退了么?”
徐朗笑了笑,答道:“没有,我们吃了败仗。”蔡邕听后一惊,道:“既然如此,丞相为何收兵回来?倘若中原诸侯攻破虎牢关,该是如何?”
徐朗看着蔡邕,知道像蔡邕这样的循礼之士要是知道董卓迁都的话,一定会暴怒如雷,但是,终究也是要知道,便道:“先生,丞相预备要迁都长安。”
果然不出蔡邕的所料,失色道:“迁都长安?”徐朗郑重的点了点头。
蔡邕双眼泛泪道:“长安早已落魄,若是迁都,岂不又是亡了天下百姓!不行,老夫要去力劝。”徐朗急忙制止道:“先生,万万不可,董卓心性,谁人不知,先生此去,必然徒伤性命。”
蔡邕大义道:“为了天下百姓,老夫死不足惜。”
徐朗这时看着蔡琰道:“先生是大义了,那么,您的女儿呢?”
“这个……”蔡邕犹豫了,看着自己的宝贝女儿,便是沉默不语。
徐朗接着说道:“董卓已是决定,已是没有办法之事,我们先且静观其变,看看时局的发展再做定论吧。”
此时的朝堂,已是乱作一团。
董卓迁都的意见一下,群臣大多数都是群情激愤,议论纷纷。
这时司徒杨彪上前,道:“长安如今残破零落,实也不是安都之选,加上抛弃皇陵,只怕天下百姓震动啊。若是如此,则社稷安危啊,想要再安抚百姓,却是至难了。请丞相明察。”
董卓看着这个胆大之人杨彪,道:“你这是阻挡国家的大计吗?”。
正在这时,又有一人上前,众人视之,乃是太尉黄琬,只听黄琬道:“司徒之言甚是。当年王莽改制,更使赤眉之时,焚烧长安,整个长安化成瓦砾。人烟稀少。如今弃皇宫而入蛮荒之地,实在是不宜啊。”
董卓此时的脸色已是挂上了一层霜,冷冷的说道:“如今关东诸侯作乱,天下不宁。长安拥有崤函之险,反叛诸侯皆是不得进入。加上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汝等无须多言了,吾意已定。”最后一句不是劝诫,而是命令。
然而总有不识趣的人出现,司徒荀爽走前一步,道:“丞相迁都,天下百姓必然骚动不安啊!”
董卓大怒:“吾是为了天下大计,何顾小民乎!”当即下令,罢了杨彪,黄琬,荀爽的官职,贬为庶民。
众人一见,更是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此时在台下已是咬牙切齿,暗暗骂道:国贼,等着,总有收拾你的一天!
董卓这时看着众臣没有“异议”,便向汉献帝说道:“陛下,不知您的意下如何?”说完,满脸威胁的看着汉献帝,等待着汉献帝的答复。
这时的汉献帝战战兢兢地看着面目狰狞的董卓,哪里还有自己的主意?便道:“一切便依丞相之言。”
董卓听后大喜,心中已然明了,此事一成,自己就是真正掌控天下的人了!
之后,董卓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让李傕郭汜领着五千铁甲,在洛阳城内捉拿富户,将其资产全部划入自己的囊下,李傕请示董卓道:“这些富户如何处理?”
董卓斜眼看着李傕道:“稚然,你跟了我多长时间了?这个还用我教你么?”
李傕看着董卓,终于会意,邪笑着退下。
李傕的方法非常简单,将洛阳数千富户连其家人全部砍了头,通告便是:全部都是“逆臣乱党”。另董卓命令樊稠等人暗暗去撅了皇陵,取得珍宝黄金无数。临行,一把火将皇陵烧为灰烬。
为了保证长安的人口,洛阳百姓全部都要迁徙,为了防止逃跑,各自戴上脚镣,数十人一组,每组有五人士卒看押。迁徙百姓,绵绵绝绝,竟然数十公里看不到尽头。死于沟壑者,不计其数。
吕布在马上不语,默默的驱马前行,虽然自己是前军,走在前头,离着百姓尚远,但是耳边啼哭之声,仍是丝丝传来,吕布知道自己的身后发生着什么,心中不禁一阵波澜,望向天空,我做的是对的么?
正在思考处,这时一个娇声从身后传来,“吕郎!”
原来是身后的步辇传来,车上坐着的正是貂蝉,吕布听到,急忙驱马到了貂蝉身旁,关切问道:“蝉儿,什么事?”
貂蝉一脸的惊恐,更是显得美丽,道:“吕郎,这是什么声音?听着叫人好生难受。”
吕布不知该怎么和自己最深爱的人解释,便道:“没事的,蝉儿,等到了洛阳,就好了。”
貂蝉听后,放下车帘,便不在言语,这时吕布转头望向身后,只见洛阳城已是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原来是董卓在临行时已是差樊稠殿后,将宫殿点着,焚烧民居,总之,一个目的,就是将洛阳变成死城!
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虎牢关之外的诸侯皆是看在眼里,心中一惊!洛阳到底发生了什么!
火烧洛阳,难道董卓不在洛阳,?跑了!?
众诸侯更是没命的攻打虎牢关,守将赵岑一开始还是顽强抵抗,乱箭射下,但是,看着诸侯完全是殊死一搏,又看着身后的火光冲天,心中也是焦急,这是怎么回事?我该不会被当棋子给抛弃了!?
然而,另一头,孙坚在败给了华雄之后,便驻扎在汜水关不远的地方,是夜遥遥看着洛阳火光冲天,不知发生了何事,便纠集了剩余不多的将士,再攻汜水关!
事情出乎孙坚的意料,汜水关竟然仅仅几


 第七十一章 瓮中捉鳖


1228
却说孙坚先夺了汜水关,虽然地处洛阳较虎牢关远,但是由于先入,孙坚也不含糊,直接率军直驱闯入洛阳。成为第一支挺进洛阳的诸侯。
孙坚一路之上,遥望洛阳火光冲天,黑烟铺地,浓烟滚滚,直入云霄。遥望二三百里,毫无人烟,除了烈火厮烧的声音,再无其他声响,洛阳极其附属周边,俨然成了一座死城。
孙坚入得了城,急忙差了五百士兵救火,孙坚心中焦急天子安危,便领着程普,黄盖,韩当以及剩余兵士直奔未央宫。
大火已是燃烧了很长的时间,孙坚赶到宫殿,救火时也不是很吃力,终于,未央宫的火被孙坚一众等人扑灭,别说陛下,哪里还有人的影子?
孙坚看着四处东倒西歪的残垣断壁,尚自在哪里冒着青烟,加上宫殿里战乱时太监,宫女的尸骸,不由长长叹了口气,仰望天空,眼中泪水竟不由滑落。
孙坚望着天上繁星点点,看着正北的紫薇星宿,正在隐隐闪闪,更是不明,似有一团白雾,心中更是不由伤感。黄盖看着主公望着天空似乎很是惆怅,便道:“主公,再为何事担忧?”
孙坚锵然而道:“公覆,你看紫薇星桓之中白气漫漫,乃是帝星不明,如今看贼臣乱国,万民涂炭,洛阳城中已是杳无人烟,果然如此啊。”
黄盖听着只是沉默不语。
这时,突然一个士兵来报:“将军,建章殿南的一口井中有五色毫光升起。请将军定夺。”孙坚听报,急忙和黄盖走到殿南的那口井处,走到近处,发现自己的大将程普也在此处。
众人见这孙坚前来,便纷纷让出了一条道来。
孙坚走到井口处,果然奇妙,只见青赤黄白黑五色于井口之处若隐若现,有如胜景。孙坚也未见过如此异状,便唤来两名士兵,点上火把,去井中查看。
须臾时刻,孙坚喊道:“怎么样,如何?”
士兵喊道:“没有异状,只有一个妇人死在井中。五色光似乎是从这妇人身上发出。”孙坚听着大是奇怪,死人的身上还可发出光芒?便觉着事有蹊跷,道:“将这个妇人拉上井来!”
那士兵听到命令,片刻时分,便将这妇人带了上来。
那士兵将妇人平放于地,孙坚众人便是上前查看,只见此妇人已死多时,但是尸身不烂,装作似乎是一宫女打扮。五色毫光似乎是从此女的项下的一个锦囊中发出。
孙坚便是拽下锦囊,打开看之,又是一个朱红小匣,有一金锁锁着。孙坚正要开启,黄盖急忙制止道:“主公,不可,小心有诈。”
孙坚听着,看着黄盖一眼,环视一圈,孙坚本来也是胆大之人,便笑道:“公覆,且放心,此匣若是有诈,也是我孙坚的命数。”接着,孙坚大喝一声,两只胳膊粗壮数倍,一下将金锁弹开!
众士兵见着主公如此勇猛,心中皆是叫了声好!
孙坚将盒中之物取出,一见,正是一块玉玺:但见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钮;旁缺一角,用以黄金镶之。仔细查看,孙坚发现上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看到如此宝物,虽然孙坚是领军打仗一把好手,但是对于这等东西,实在了解不多,知道身边大将程普博学多才,便将玉玺交予程普,问道:“德谋,你见识广泛,看看这是何物。”
程普拿着玉玺在手仔细端详,须臾,脸色凝重道:“主公,这是传国玉玺!”
孙坚听着也是大惊,道:“传国玉玺?”
程普郑重的点了点头,道:“此玉昔日是卞和在荆山之下,看到一只凤凰栖息在此石之上,卞和便将此玉献给了楚文王。开始并不相信,后来,将此石解之,果然得到美玉。秦二十六年,始皇帝另良工将此玉雕琢为玉玺,李斯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
程普顿了顿接着说道:“二十八年的时候,始皇巡守在洞庭湖上,突然风浪大作,船只将倾,无奈,始皇只得将玉玺丢于湖中,风浪果然停止。后来,三十六年时,有人又将玉玺奉上,不料次年始皇帝便是驾崩。后来,此玉玺由子婴献与了汉高祖,便是代代相传。再后来王莽篡逆,孝元皇后将此玺打王寻,苏献。导致蹦其一角,后这缺口以黄金镶之。后光武帝又得此宝于宜阳。便一直传位至今。听闻此玉玺在十常侍作乱,携少帝走北邙之时,回来便是寻找不得这个玉玺,不料今日被主公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