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扬州八怪传-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匾彩侵档每悸堑模┤缢蛋迩旁凶樱峁礁龆泳彩牛姿当闶俏藓螅黄┤缢蛋迩旁胫绽闲嘶61岁便已归老,但十几年卖画扬州,在客乡长住。

老朋友李鱓帮助了他。李鱓家产“水田千亩”,晚年破落,但占地还是很多的。他在城南建了一处浮沤馆,作为别墅,周围有若干空地。板桥回到兴化,居处狭仄,便在浮沤馆之旁,让板桥围了一处小园,内栽兰竹,以便板桥回兴化时作诗画之所,范围自然要比范县时设想的要小些。板桥取名为“拥绿园”,题了一块匾额,叫做“聊借一枝栖”。在老人看来,成天能够看兰看竹这就够了,即便到了生命的晚年,仍然借住在他人的地皮上,那也是无足轻重的了。

板桥70岁的壬午之年(1762年),他的老朋友金农、黄慎、李方膺以及后生罗聘为他合作了一幅图像,板桥题诗道:“老夫七十满头白,抛却乌纱更便服。同人为我祝千秋,勿学板桥烂兰竹。”⑩此年板桥为人诗画题跋甚多,撰写的对联也不少。他的兰竹多题七绝,且看看这几首:

七十老人写竹石,不更崚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

七十衰翁澹不求,风光都付老春秋。画来密筿才逾

尺,让尔青山出一头。

老夫自任是青山,颇长春风竹与兰。君正虚心素心

客,岩阿相借又何难。

日日红桥斗酒巵,家家桃李艳芳姿。闲门只是栽兰

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

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焦山石块焦山竹,逐日相看坐古苔。今日雨晴风又

便,扁舟载得过江来。

兰竹芳馨不等闲,同根并蒂好相攀。百年兄弟开怀

抱,莫谓分居彼此山。

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荫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

时,对此浑如在石屋。

从题句看,这一年他常有红桥诗酒之会,也曾去过焦山,说明他身体很好,兴致很好。他自比青山,自比劲竹,颇有老当益壮之概。他还有若干长跋,纵论文同、苏轼、梅道人、陈白古、郑所南、石涛的兰竹。他特别欣赏石涛的竹,认为“深得花竹情理”。这一年夏日,他给静翁先生作竹,跋中说起读书人对声色的追求,最高雅的境界是耳闻风声竹响,眼中是雪白纸窗,微侵绿色。置身于这等清风静响之间,啜一盏雨前茶,画两笔折枝花,其乐也何如?这位静翁和他的后代想必都是雅人深致,否则,这幅画是不会完好地保存到现在的。

70岁时的板桥去过焦山,71岁的癸未年(1763年)的九月,板桥又去过焦山。焦山和尚啸江请他题字,他写了“秋老吴霜苍树色,春融巴雪洗山根”的对联。这年春四月,他还为郭昇伦写过怀潍县两首,一写潍县春光,一写潍县少女。这时候正值离潍县十年之际,在那里有他的子民,有他的政绩,那片土地他还是十分想念的。

72岁的板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作。现在可见的最著名的是两幅画,一幅是在扬州所作的兰花,题为“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因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是一幅板桥画品、人品的自画像。在山石缝隙中怒放的兰花,叶片纵横盗肆,花朵密密丛丛,浓浓淡淡的墨笔之间,幽香瀰漫。还有一幅是在兴化杏花楼面的。这一年的秋末,他从扬州回到兴化。秋雨绵绵,他在杏花楼独酌,醉后画了三竿老竹,几竿小竹,在竹竿竹叶之间,一反常规,自左至右分六处写了169个字的长题,别开生面。他说画竹以写神为上乘;画竹,不独写神,而且写生、写节、写品。他觉得他笔下的竹也活了,石也活了。竹子有知,称他为解人;石头有灵,向他点头。

板桥生命的最后一年是他73岁的乙酉之年(1765年)。按常情推测,他上年秋末返里,可能身体不佳,应该在拥绿园休养了。但是73岁的那一首“暗里赃私遍鲁东”自嘲自赞的题竹诗注明作于“客中”。那么,老先生这一年又曾去过扬州是很有可能的。70岁以后,板桥作诗只有绝句、短句,不再有当年动辄几十韵的豪情,但生命末年,在书画方面板桥不仅未见颓唐,反而越加显得笔力苍劲。依笔者所见,在这一年的作品中,留给后人的一张扇面、一副对联和一张墨竹,当属老人告别人间的三件墨宝,臻于板桥书画的至高境界。这副扇面是为蔚起先生写的“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末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一绝,用墨较淡,行款随心。这一年板桥写过几副对联,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琢开云雷成古器,辟开蒙翳见通衢”,加以别开生面的边款,有书法可以欣赏,有好句可以流连,有故事可以咀嚼。笔墨苍劲,人书皆老,堪称极品。这年板桥还有一幅墨竹,题句是“参差错落无多竹,引得春风入座来”,字体苍劲秀挺,完全不像是即将告别人间的老人的手笔,字体和另一副对联“百尺高梧”一样,峻峭、硬朗、挺秀。⑾

板桥是在乙酉之年(1765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殁于拥绿园竹丛之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遗体安葬于管阮庄的“椅把子”地。坟旁有一片竹林,以遂老人遗愿。为怀念先贤,板桥同学之弟周榘画了一幅《板桥先生行吟图》。画像力求传神,反映老人个性。这幅画被郑家后人奉祀于拥绿园。郑府每有大事,郑田观察画像,似乎板桥脸色或喜或怒,都有变化。于是周榘便有“分明老板髯掀白,仿佛丫头脸带麻,闻道近来欢喜事,早从画里露些些”的题诗。

板桥谢世以后,风流余韵绵延200余年,追随者、研究者日益众多。有关他的民间故事在扬州、兴化、潍县广为流传。目前,兴化市桥板故居与纪念馆业已开放,扬州、焦山与潍县也都有若干纪念陈设。

注:

①此诗流传于兴化。见兴化郑板桥纪念馆《板桥》1986。4期乔省予文。

②见《郑板桥集》《村居》。

③见蒋宝龄《墨林今话·卷一》。

④见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研究资料·诗词书信》。

⑤见《高南阜画册》中乾隆五十五年黄易跋语。

⑥见黄俶成《郑板桥的晚年生活及身后事》,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4期。黄为兴化人,家近板桥故居,对板桥在兴化情形悉之甚详。

⑦见陈宝祐《中国书法美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

⑧见《郑板桥集·四子真迹序》。

⑨见项穆《书法雅言·取舍》。

⑩同注⑥。文中说明此图乃郑祖谦所藏。

⑾上述三项作品,分别见《郑板桥书法集》(江苏美术出版社版)《郑板桥书画艺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版)两书,均为周积寅编著。

附:郑燮《板桥自叙》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板桥外王父汪氏,名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女一人,端严聪慧特绝,即板桥之母也。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就。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簿之类,靡不览究。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炫烂。以文章之法论经,非《六经》本根也。

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金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好山水,未能远迹;其所经历,亦不尽游趣。乾隆十三年,大驾东巡,燮为书画史,治顿所,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亦足豪矣。

所刻诗钞、词钞、道情十首,与舍弟书十六通,行于世。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又以余闲作为兰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庋。然板桥从不借诸人以为名。惟同邑李鱓复堂相友善。复堂起家孝廉,以画事为内廷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师及江淮湖海,无不望慕叹羡。是时板桥方应童子试,无所知名。后二十年,以诗词文字与之比并齐声。索画者,必曰复堂;索诗字文者,必曰板桥。且愧且幸,得与前贤埒也。李以滕县令罢去。板桥康熙秀才,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丙辰进士。初为范县令,继调潍县。乾隆己巳,时年五十有七。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鞭心入微,才力与学力俱无可恃,庶几弹丸脱手时乎?若漫不经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贾、董、匡、刘之作,引绳墨,切事情。至若韩信登坛之对,孔明隆中之语,则又切之切者也。理学之执持纲纪,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板桥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指远之处。

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求精求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板桥又记,时年已五十八矣。

《郑板桥集·补遗》

第六章 三朝名士大布衣

——金农

清代,有一位诗名甚大的名士先生客居扬州,成为各大盐商竞相延致的座上客。一次,一位盐商在扬州名胜平山堂大宴宾,这位名士先生被奉在主宾席。席间有人提出一句古人有关“飞红”的诗句来以助酒兴。依次轮到这位盐商时,苦思了好一阵未想出一句。众客要他罚酒,他忽然说我有了,随口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听了大笑,齐说是他胡诌的,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红”吗?要他交出出处来。正在尴尬间,名士先生起身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要这位名士先生念出全篇,这位先生从容诵道: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听了,一致对这位先生的博学表示叹服。而事实上,是这位先生自己随时作成为盐商解围的。受窘的盐商当然很高兴,过了一天,送了不少银两给这位先生作酬谢。

上面这则故事,出自清人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文中交待得很清楚,这位先生不是别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