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ψ纯觥⑷饲槔渑⑹兰湎斩瘢髦智榭龆剂私饬酥螅拍芄辉诟髦执诚露寄芩婊Ρ洌矶恕N颐怯惺焙蚪病八嬗龆病本褪钦飧龅览怼H瞬荒芴粗虿灰滴乙欢ㄒ趺囱欢ú辉趺囱N鞣接芯溲栌铮骸熬圆灰稻圆弧!逼┤缒闼怠拔蚁乱淮尉圆焕砟懔恕保硐乱淮文阋欢ǚ抢聿豢伞N裁矗恳蛭蹦闼怠拔宜滴揖焕砟恪钡氖焙颍砟愫投苑接蟹浅I羁痰墓叵担欢杂谝话闳耍揪筒挥盟嫡庵只埃匀痪筒焕砹恕K远匀魏问虑椋季×坎灰党鑫曳窃趺囱豢傻幕埃蛞蛔霾坏剑倩毓防此翟缰牢业背醪荒敲此盗耍伪啬兀
  庄子对人生是一个非常清醒的观察者,他的很多策略建立在对人情世故的了解之上。他对人性看得很透彻,有时候人们会认为庄子好像太消极了,他对人生冷嘲热讽,讲了很多愤世嫉俗的话。要不然就有点儿滑头,他说自己的处境要在“材与不材之间”,好像是虚与委蛇。没错,“虚与委蛇”这四个字就出自《庄子》(注: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与委蛇,不知其何谁,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庄子·应帝王》)翻译成:刚才我显示给他的是完全不离本源的状态。我以空虚之心随顺他,使他不知我究竟是谁,一下子以为我顺风而倒,一下子以为我随波逐流,所以立刻逃走了。)但它的原意是好的,不是虚伪,而是顺着情况去发展。所谓“形势比人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看时机,看条件是否成熟,条件不成熟,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成果,还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条件成熟时,你就顺其自然去做,就算结果不好,也要太在意;因为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是一个整体,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根本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失意和得意加起来的总和是一样的。
  4。从容的风度
  道家的思想,有时难免浪人觉得有点抽象。譬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名字,只好称它为“道”,勉强形容的话,就是“大”。换句话说,“道”只是一个勉强取的名字,很难解释它是什么。庄子与老子不同,他喜欢说故事。他说的故事有什么特色呢?简言之,就是虚虚实实,根据某些历史资料,再搭配他的想象中的人物和言论,然后画龙点睛一般,展现他的基本观念。他的观念不但发人深省,而且可以付诸实践。兹举一例说明。
  《庄子·田子方》有一段记载如下:“百里奚不把爵位俸禄放在心上,所以养牛而牛肥,让秦穆公忘记他地位卑贱,把国政交给他。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孝行感动世人。”(注1)从时间先后来说,舜在前而百里奚在后;就困难程度而言,不在乎生死显然高于不在乎爵禄。庄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修养的顺序。百里奚要感动的是秦穆公一人,舜所感化的则是天下百姓。关键在于:他们都是无心而为,一方面不考虑外在的利害,不存着刻意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专心尽好自己的本分,然后顺其自然。接着这两个历史人物之后,庄子才道出了他所编的故事: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譠譠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打算画些图样,所有的画师都来了,行礼作揖之后站在一旁,调理笔墨,半数的人都站到门外去了。有一位画师稍晚才到,悠闲的走进来,行礼作揖之后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到画室去了。宋元君派人去察看,他已经解开衣襟,袒露上身,盘腿端坐着。宋元君说:“行了,这才是真正的画师。”
  画师是有专业的技能的人,但也要守规矩。因为守规矩,所以给国君画像时,难免有点放不开,变得太拘谨了。有一位画师很特别,他迟到了,进来之后,作了揖,行了礼,就直接到画室去了。他认为你既然要我来画画,我就画,其他外在礼节点到为止,我要表现出的是一个画师的风范,把自己的专长展现出来,而不在意别人的称赞或批评。所以他到了画室,就解开衣襟,袒露上身,盘腿坐好,干什么?准备施展他的绘画技术。一个人要在很自在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意,要不然画画的时候穿那么整齐,施展不开怎么办?所以,宋元君不用看他的画,只看他的态度、行止,就断定他是一位真正的画师。
  《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一个追随道家的人所应表现出来的潇洒风度。这故事显然影响到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王羲之,因为《世说新语》里有个关于他的故事。说郗鉴与王导都是朝廷大官,门当户对。郗鉴想去王导家挑女婿,就派了一位使者,言明来意。王导说:“你到东厢房去挑吧,那里住的都是子侄辈,有好几位年轻人。”使者就到东厢房去看,看了之后回去跟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子侄都是人才,每个人都庄重沉稳,只有一位比较特别,“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这人好像没有听过选女婿这事一样,不像别人那样打扮的整整齐齐,而是躺在东床上,露出上半身在那儿睡觉呢。郗鉴一听,说:“好,就是他吧。”打听之下,原来这个人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了。
  以上这个真实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新词“东床快婿”。当时的上层社会常是家族聚居,子侄辈也生活在一起。王家是大户人家,众子侄听说郗太傅挑女婿,自然梳洗打扮一番,刻意表现得文质彬彬,希望可以雀屏中选。只有王羲之保持他原来洒脱的个性,“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结果反而获得青睐。郗鉴所欣赏的,是不做作的自然本性,因为唯有真实的面貌才能持续一生。若是为了讨好别人而装模作样,将来结婚之后还能如此文雅吗?而对王羲之来说,挑女婿是别人在决定,谁能预测其判断标准呢?因此与其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不如老老实实表现出平常的态度,“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世事岂可强求?
  郗鉴和王羲之显然都念过《庄子》,知道这段故事。这种潇洒的态度就是道家思想在生活上的应用。因为道家思想是要以“道”来看待万物的变化,“道”是一个整体,既然一切变化都含括在整体中,我们又何必在意一时的得失成败呢?既然人生的起起伏伏也在这个整体中,我们又何必放弃真实的自我呢?放弃真实的自我,所得到的又是什么价值呢?庄子身为道家,一再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劝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5。虚已以游世
  “虚已以游世”是庄子讲过的一个比喻。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庄子·山木》)
  乘船渡河时,被一艘空船撞上了,就算是急躁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有一个人在船上,那么快要碰撞时,就会呼喊要他避开;一次呼喊不听,二次呼喊不听,到了第三次呼喊时,就会骂出难听的话。刚才不发怒而现在发怒,是因为刚才船上无人而现在有人。人若能空虚自我而在世间遨游,那么谁能伤害他呢!
  通常我们都把自己当做船上的人。我这艘船上有个主体,这个主体是“我”,我有尊严,尊严不能被侵犯,所以我跟别人互动时,发生任何一点误会或摩擦,别人都会生气。为什么?因为我有一个自我,别人也有他的自我。庄子认为,如果你把自我化解掉,让自己变成空船的状态,你就算不小心碰到别人,别人也不会怪你,因为知道你是无心的;你很谦虚,不狂妄自大,不会为一点小事跟别人争,别人也不会跟你计较。所以,你活在世界上,能够让自己空虚——并不是说真的没有“自我”,而是不要以“自我”跟别人对抗,就没有人可以伤害你。“自我”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做身心灵不断向上提升的主体,这种修炼不一定是道德方面的,更是一种智慧的觉悟。
  庄子说“精神生于道”,我们的精神是从“道”中产生的。你怎么样让“道”产生出你的精神呢?要设法让你的心进入空虚的状态。这其实是从老子一路下来的方法,叫做“虚静”。我们把心中的各种欲望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心就静下来,静下来,“精神”层面才能够展现。换言之,要学习“把自己变成一艘空船”,这是关键所在。当你的心虚静时,你的“自我”才能够消解掉。这种消解绝不是虚无主义,只是不让自己跟别人出现对立的状况。别人要这个,我也要;别人要争,我也争;真的有所争,也不在于有形可见的层面,不在于身体多么强壮或者书念得多么好,而在于身心与“道”是否能够结合。一旦结合,心灵的状态是无所不包容的,就好像“道”无所不在一样。你进入到这样的修养境界,在与人相处时,就没有什么对自我的执著,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成功了不欣喜,失败了不难过;你不必离群索居,就可以虚己以游世。
  也许有人会觉得,道家是不是有避世倾向?如果我总是不与人争,设法避开各种复杂的情况,那不就意味着把天下交给另一些喜欢争斗的人了吗?庄子认为,外表我跟别人一样,做我该做的事,但关键在于我不要求非要有什么样的结果不可。通常人类的各种争端,都来自于非要有什么样的成果,为什么别人做得到我做不到?为什么别人有的我就没有?他不能忍受。再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因缘和合,条件、时机到了,自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学庄子有个心得叫做“不得已”。所谓“不得已”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你就顺其自然;当条件还不成熟,你就不要勉强,否则做起来事倍功半,再怎么努力也效果不彰。
  所以学习道家,第一步是要先知道“人情世故”,要去判断条件是否成熟。如果你对人情世故不了解,光凭一颗赤子之心,很单纯,跟小孩子一样,那也不是办法。道家认为的智慧不是天真幼稚,而是深深了解世界的各种规则,包括竞争的原则,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变化等等之后,再从中判断,条件成熟了吗?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条件成熟再去做,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目标了吗?学习道家,这一步是基本功。
  庄子说,人活在世界上,“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待物者也”,吃饱之后到处遨游,飘飘然就像解揽的船,空荡荡地到处逍遥。“泛若不系之舟”这六个字非常地潇洒。我们可以想象,一艘小船,没有系在岸边,风往哪里吹,它就往哪里走;风停了,它也停了。人的一生如果能达到这样自由洒脱的境界,夫复何求?
  6。外化而内不化
  庄子的思想不论如何精妙宏伟,最后总要落实于日常生活。这时如果选择一句简单扼要的口诀,大概就选“外化而内不化”了。外化是指因循世间的规范,外表上跟别人同化。譬如别人穿什么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