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何衙门任职,俸禄几何,以及出行享受之待遇后。查验完毕之后,依旧是按照惯例,颇为礼貌的让一个小黄门,领着王玄策进了这朱雀门。

    随着小黄门的引路,穿过这承天门,过了这太极殿,沿着大兴宫内雕梁画栋之走廊,就来到了这弘文馆。引领王玄策进来的小黄门和弘文馆之小黄门,交接完毕之后,就按照原路返回到了朱雀门口。

    此时这弘文馆内,侍候在李世民身旁的,则是太子李治。随着李治年龄的增长,到今日已到了弱冠之年。李世民看着自己年事已高,感觉是到了让太子到独当一面的时候了。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历练这个储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考验他的治国理政之能力。故而一遇到重大事情,李世民就让李治在一旁侍驾。

    今早,太子李治恰好前来请安,李世民于是就让其留在了这里。语重心长的对其叮嘱到:“朕,年事已高,百年之后,这个国家自然是要你来治理,你不仅要内外兼修,更要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内一定要让百姓富庶,因为民富方可国强;只要国家强大,就可抵御一切外敌,让他们丝毫不敢来犯。对外要结交诸番,分而制之,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方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针对李世民的这番话语,这李治也听得颇为仔细与用心。看着他如此用心的神态,李世民于是又将昨日谋划之平定西南诸藩之大战略,说给了李治。听得父皇这番宏大的战略构想,李治也是连连赞叹,深表赞同。

    紧接着李世民又接着说道:“过会王玄策将过来,朕有意让其做一个和平的使者,出使列国,你也听听,好好向他们学习学习。”

    “唯”李治赶忙欠身答道。

    此时细细揣摩起这个李治,只见他二十来岁的年纪,不仅面容清秀,更是仪表堂堂;虽然没有李世民二十岁之时的飒爽英姿,但是也颇有几分仁君之相;搭配一身淡黄色公服,看起来也很是温文尔雅。

    但见此时,弘文馆侍候的小黄门,迈着小碎步就进来禀告到:“启禀陛下,王玄策他来了”

    “请他进来吧”

    “唯”

    “这王玄策,是个机瑾之人,做事一丝不苟,过会他进来之时,一定是右手提着袍子,一溜小碎步,也不抬头,过了这门槛,往前走五步,直接跪下叩头,然后得到朕之旨意之后,才抬起头!”李世民对李治随口就说到了他对着属下臣工的细致观察。

    “父皇怎能记得如此之清楚”李治带着疑惑的神情向李世民问到。

    “这就是父皇今日给你说的一件事情。当皇帝的,自然要了解自己的臣子,只有这样才好驾驭他们。只有知己知彼,在治国理政之时,方可有的放矢,收放自如。你也要学会观察这些细小的事物。想王玄策如此机瑾之人,才不容易出现大的错误,才能胜任这出使列国的差事”李世民语重心长的给李治传递着他的治国理政之思想。

    李治听得这番话语,也是连连点头,甚为称善。

    果不其然,正如李世民刚才所述。这王玄策跨过这弘文馆的门槛之后,右手提着袍子,一溜小碎步,低着头,走了五步,直接跪下叩头,高呼道:“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拜见陛下”。

    这李治看到这个年龄,比自己大了十来岁的中年官员,果真如父皇所言。不仅被父皇的细心所打动,更为王玄策的严谨细致所折服。

    李世民抬头看了一眼李治,李治也望了一眼李世民,两人相视一笑。就见这李世民开口说道:“王爱卿,快起来吧”。话语之后,随即就又向一旁侍立的小黄门说道:“赐座”。

    谢恩之后,抬起了头的王玄策,猛地看到太子李治也在这里。赶忙又跪下来行礼到:“不曾想太子殿下也在这里,都怪臣一时莽撞,失了礼节,万望太子殿下赎罪”。

    “王长史快快起来吧,这不算什么,刚才我和父皇还在说起你的心细呢”李治宽厚的回礼道。

    “谢陛下,谢太子殿下”王玄策依旧端端正正的答复这。

    这时候小黄门已将一个镂空雕花红木秀墩,放在了王玄策面前说道:“王长史,请坐”。

    “谢近侍”王玄策依旧颇为有礼的答谢这,这个小黄门。

    今日不经意的又一次验证了王玄策的这份细心,正是因为他的这份细心,才让李世民颇为放心。才让他感觉到他应该能够秉承使节应有的原则,处理好随时出现的问题;也让他感觉到他应该能够勤勤恳恳的为国家,为大唐朝廷鞠躬尽瘁。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常有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这三不朽在古代,不仅仅是衡量一个文人成功与否的基本准则,更是这些文人为之奋斗一生的标准……

    小知识:唐代皇帝着明黄色服饰,太子则是淡黄色服饰。公服:是从北魏北齐至明朝的官员在公事、常朝、谒见、婚礼时所穿的一种汉服。

    (本章完)

第124章 弘文馆世民教李治 御案前玄策主请缨(下)() 
    上节说到这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而纵观现在的社会,不少人在立德方面不仅假仁假义,更外廉内贪,一副道貌岸然的道德作秀。

    在立功方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是比比皆是。就拿在古代被先贤古哲视为生命的立言方面,时下更多的则是速成,更别说什么流传千古了。

    而完成三不朽之人物,至如今也只有两个半。孔子是首当其冲的天子第一号,而余下两位则是在大唐以后,一位就是开创心学一脉,言传知行合一之王阳明。而另半个则是中兴大清王朝之曾国藩曾文正。

    他们正是古人追求的楷模,虽说三不朽之要求甚高,但是完成其中一项足矣。于是乎,秉承师父之遗命,在历史长河之中,又是一个毛遂自荐,又是一个君臣策论,又是一个威武霸气,又是一个天佑大唐。

    望着端坐的王玄策,李世民从容的对他说道:“自从年初,两国使臣出使咱们大唐之后,赠送拘摩罗王的老子画像,前几日阎立本已经绘制完毕。而这译唐为梵的《道德经》与《大乘起信论》也有译经院翻译妥当。对了,这个事情你是知情的吧?”李世民话锋一转,就向王玄策问起。

    “启禀陛下,此事微臣是知情的,前些日子已在译经院,看到了这两本经典翻译完毕,只等陛下查阅”王玄策颇为有礼的回复这李世民的话语。

    李世民点了点头,卖着关子向他问到:“既然这书已经翻译完毕了,就得有个使节,代朕将其传至五印度。不知你感觉这事谁最为妥当,有你为朕举荐一个人可否?”

    “微臣感觉,自己就颇为合适”王玄策想也不想的就脱口而出。

    李世民和李治望着这个,坚定与自信的右卫率府长史,尽管颇为诧异,但是转念一想,这就对了!但见这李世民宛然一笑道:“好你个王玄策哈,你就这么大把握,毛遂自荐?朕还没把话说完呢!”

    “启禀陛下,微臣毕竟去过一趟五印度,这些年又跟随玄奘法师多番了解西域,了解五印度,对各国风俗,位置等大体情况都些微了解,自感可以胜任这个差事。”王玄策有理有据的诉说这自己的见解。

    虽说这李世民和李治也甚为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李世民接着又说道:“你先别急着应承,听朕先把话说完。这吐蕃国虽说自文成公主和亲之后,两国已成了秦晋之好;但是这些年吐蕃之变化,你也有目共睹。朕不是盼着他们过不好,而是对松赞干布这个人,有一些不放心。他也如朕这般雄才大略,如果两国时代友好,自是好事。

    如若其趁着吐蕃的强大,离经叛道,背叛咱们大唐,兴兵来犯,咱们也不能不防备不是?故而昨日也和江夏王、赵国公他们共同议定了一个方略,就是既要用着也要防着。恩威并举,督促这他走向正道,而不是走向和咱们大唐对抗的路子。当然只要他不来犯,我大唐自然是不会对其用兵。于是就有这样的大迂回,大战略之外交思路。”

    王玄策用心聆听这听着李世民的话语,脑瓜子也随着他的思路高速旋转这。

    只见这李世民些微顿了一下神之后,又接着对他说道:“这些年西域也大体上相安无事,各国不断遣使来朝,可朕至如今也未曾派遣使节回礼。所以朕的意思就是:重走玄奘法师回国之路线,与沿途之龟兹国,于阗国,焉耆国,吐火罗国等国递交国书,续写友谊。

    然后再一路南行,进入五印度。一方面拜会五印度之戒日王,另一方面将这翻译好的典籍交于东印度的拘摩罗王,也让咱们大唐的《道德经》在异域大放异彩。这些国家拜访完毕之后,进而借道从泥婆罗,沿着已经开通的唐番道,到达吐蕃再看一看文成公主,同时与松赞干布多多交流,说明朕的意思,对他耳提面命,严防其走向对抗之路。”

    王玄策听闻李世民,如此严谨的思路以及用意之后。虽说他和松赞干布也有一些交情,和文成公主之交情更甚,但是对李世民之谋略,之方法也感到了不少的敬佩。这不仅仅是大国国君该有之气象,更阐释这对文成公主无尽的爱。尽管嫁出去的闺女,犹如泼出去的水;可是这份感情,也只有这个年过半百的皇帝,才能深深感悟的到,因为他明白:和则两利,斗则两败。

    于是,王玄策正义之中,带着轻松之感,回复到:“陛下之谋略,甚善。如此之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不仅能够结交西域诸国,利于咱们大唐与诸番之关系。更能够借牵制住吐蕃,恩威并举,一举多得。既然陛下已将国之谋略,说与微臣,臣定当义不容辞,秉承大国之使命,代表好咱们天朝上国。本正义,持公允,完成这次使命。请陛下放心,也请太子安心,恳求陛下将这番功劳让于微臣吧!”

    李世民带着满脸的笑意,对侍候在一旁的太子说道:“看看我们的王长史,朕还没决定下来呢,就开始要功劳了。”

    李治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于是和李世民宛然一笑道:“儿臣感觉,凭借王长史这份自信与从容,以及积累下来的经验,的确最为妥当。”

    “是呀,朕心亦是甚慰呀。这番豪情,正是义薄云天;这番自信,也正是我大唐使节该有的。既如此,那就有你来出使这西域诸国了”李世民当即对王玄策拍板道。

    但见这王玄策,听得太子的好意,以及陛下的首肯,赶忙起身离席,跪谢道:“多谢陛下成全,微臣定当不负圣望,办好这件差事”。

    李世民于是欣慰的说道:“快起来吧,有你出使,也是昨日和江夏王,赵国公议定过的事情。今日请你来,就是为了给你说说这个事,没想到你竟,如此爽快的就答应了。不过,请记住一点……”

    李世民想对他说什么呢?请看下回……

    鱼符:鱼符始于唐代,大唐立国后,高祖李渊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鱼形符,称为鱼符。所以唐代并没有虎符。唐代鱼符按其功用可分为三类: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换首领的铜鱼符,有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鱼符。而王玄策所携带的则是随身鱼符。

    (本章完)

第125章 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