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殁者-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伤员过后应该又是中国军队的作战部队了。

    大队过后是一些零星的军人。他们都是小跑后退,象后面有一群恶狼追赶一样,根本就顾不及自己的形象。仇战吓得不敢移动,只是死死地靠在墙脚偷偷地打量着外面的情况。

    夜色降临,那些零星离开的军人越来越慌乱。疯狂地往后方逃命,仇战看着他们拖着的枪心中有点惋惜。这些军人也太不像话了,拿着枪还怕鬼子!军人就应该与鬼子拼命,要是自己有枪才不会象他们一样怕死。

    说到这里仇老又笑了笑。

    “仇老,你认为你当时的想法不对吗?”赵政国问道。

    “不对。”仇老用肯定的语气说道:“我知道你们对当时国民党军队的看法,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不过此事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楚的,如果你把我的故事听完后你的想法就会改变。”

    “当时应该是淞沪会战失利而造成的溃败吧?”赵政国问道:“传言这是最高统帅部决定上的失误。”

    “不错,后来我才知道防军是接到撤退的命令才放弃战场的。”仇老想了想说道:“我在第九战区曾经重新推演过淞沪会战,不管如何结果都是一样。”

    他这话相当于认可了当时最高统帅部的决定没有错误。赵政国看着仇老问道:“你能说说吗?”对呀,要颠覆世人的观点就得要了解当初的实际情况。这也只有亲历过这场战争的仇老才说得清楚。

    虽然当初仇老并不是军人,但他的同事应该有不少人是从淞沪战场上下来的。参谋可是经常玩兵棋推演的,对已经发生过的战争会做无数次的推演,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敌人和自己。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象他这种战区参谋做的都是战役级的兵棋推演,不过能不对淞沪会战重新进行兵棋推演。所以赵政国很期待知道当时的推演情况。

    “所有人都关注到双方投入的兵力和军队的装备上。谁也没有去考虑政治上的因素。”仇老想了想说道:“如果你仔细地研究了淞沪会战的兵力布置和调动就明白最高统帅部的意思了。也可以了解日本人的意图了。

    第一批部队是张治中将军的第9集团军所属87师和88师。作为主攻日军的主力部队。这支部队是由德国训练出来的全德式装备的军队,还配有炮10团和炮8团两个重炮团。

    按当时的战略评估这支部队并不亚于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然而在后来的战斗中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当时最高统帅部是想先发制人占领日本人侵占中国的土地,让日本人失去登陆作战的桥头堡。打乱日本人的布置逼他与民国政府谈和,可以争取一时的平安。”

    “你应该知道,此事是由日本人首先挑起的。表面上看最高统帅部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但实际上却一直陷入了日本人的阴谋之中。也就是说日本人一直在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仇老意味深长地看着赵政国说道:

第15章:兵棋推演3() 
“陆上进攻失利,随后海军和空军也接连失利。中国军队变主动这被动。统帅部不得不调兵增援并做好弃守上海的准备。

    此时从战略上变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御作战,不是为了防守上海而是为拖延时间,为后期的战略准备争取更多的时间。但这个计划被日军大量增兵所打破,导致防线越来越长。

    这个结果直接导致统帅部调集大量的军队开赴到淞沪战场上。当时中国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北方战场接连失利,前期调整到北方的兵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抽调出来。

    战争后期国民军数量达到三百多万近四百万,但战争的前期也就是一百多万而已。扩充军队数量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实力和军备生产能力。

    淞沪战场投入六十多万兵力已经是国民政府的极限了。可用的兵已经全部投入到战场上,很多的还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成,战斗力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

    这期间最高统帅部先后投入了第98师、第36师、第51师、第11师、第67师、第14师等国民军精锐部队。

    随后又投入先后投入了第三批部队,第8师、第59师、第61师、第67师、第77师、第18师、第26师……随着战线扩大,总共投入六个集团军。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教导总队、上海警察总队、江苏四个保安团和炮兵七个团,总计达到了六十万人。

    当然,在前期实际参战的只有四十多万人。另外飞机200余架,海军舰艇40余艘。而日本投入的军队只有二十万左右。

    随后又调来第21集团军和刘湘的五个师,此时兵力达到了70余万人,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来打一这仗了。”

    “呃……”仇老看了赵政国一眼叹了一口气说道:“在推演的过程之中,我们发现了日本人的一个阴谋。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吸引中国华南和西南所有的国民军精锐,毕其一役于淞沪。

    然后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把中国完全占领。他们首先挑起事端,但却仅凭三千多人坚守阵地。然后召集日本侨民参战人数也就是五六千左右。却抵挡了两个重装师的进攻。

    也许你会认为统帅部对两个师的战力计算出了错,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不管是日本人留守上海的三千多人还是后来补充进去的侨民实际上都是日本人早就计算好的,他们本来就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

    在参谋工作上日本人比我们做得好得多。他们的计算比我们要精准得多。不管是从火力配制、防御工事和装备上都计算得丝毫不差。这也是我们出动两个重装师都无法拿下他们的驻地的原因。

    随后他们的部队陆续进入战场。顺序是这样的,8月15日投入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第3师团和第11师团为第一批反攻力量。接着9月11日增加投入第9、13、101三个师团和两个重炮旅。

    见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受到重创,他们又调遣了刚组建的第11军含第6、18、114三个师团及一部队抽调部队,于11月初合围上海。准备一举把中国军队全部消灭在淞沪地区。

    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日本人的目的。看似日本人是被迫增兵,实际上他们是一边消耗国民军军力,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国民军增援上海。然后分别从长江和浙江登陆把国民军全歼于淞沪半岛之上。”

    “请君入瓮!”赵政国说道:“利用国民政府不敢放弃上海的心理,逼最高统帅部上他们的当?”

    “嗯,不错。包括他们叫嚣三个月内亡了中国也是他们的阴谋之一,这是一种心理战术。”仇老点了点头说道:“中国多山区,这一点日本人也清楚。而他们的军队擅长于平原作战,再加上有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支持,他们可以说占尽了优势。”

    “日本人的这个局布得太狠了……”赵政国叹了一口气说道:“后来呢?”

    “哪个后来?我的故事,还是我们当时的推演?”仇老问道。

    “推演的结果。统帅部是否发现了他们的阴谋?”赵政国说道。

第16章:兵棋推演4() 
“发现了。”仇老点了点头说道:“在得到日本人再一次增兵的情报之时发现了。上海受到地形的限制,投入的军队已经够多了。再增兵已经没有办法展开攻势。那么日本人的目的应该是开辟新的登陆地点。

    开辟的新登陆点就很容易推测出来了——杭州湾。那么日本人的意图也就暴露了,他们要直插国民军后方实施合围战术。

    统帅部忙调集二十一集团军和五个师的川军增援,重点盯防杭州湾。此时统帅部决定弃守上海,交替掩护撤退,回援南京开辟第二道防线。把多半的军队丢在上海的结果只有亡国。

    就在当时也已做出放弃南京的决定和开始制定武汉会战的计划。第一批和第二批投入战场的都是国民军的精锐,这些部队者伤亡惨重。统帅部已经失去了与日军再一次决战的勇气。

    他们已经作好长期搞战的准备。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之下,不得已只能依靠地利和全国高涨的抗日民心与敌人拼消耗。”

    “资料上不是说是因为南京失利之后才做出武汉会战的决定的吗?”赵政国问道。

    “你认为呢?”仇老笑问道:“作为参谋都清楚一场战役不可能只有一套方案,一场战役也不可能临时拿出来应敌。

    当时统帅部也有几套备选方案,只是这些方案排列的顺序不同而已。第一方案就是把重创的部队调到湘、赣、皖、鄂、浙、苏进行休整补充随后参加武汉会战。

    由二线军队进行南京防守。休整补充后部队一分为三,一部策应南京保卫战,一部盯守北线战场,阻止北线日军南下合围,另一部撤至武夷山区防止日军南侵。然后以长江一线层层布置重兵消耗日军,然后在武汉城外再决一死战。”

    赵政国点了点头,虽然他在军队中时只是一个小参谋,只研究过战术性的问题。但退伍后凭个人爱好也研究过一些战役性的战法。这个方案并没有什么问题,交替掩护、就近补充、逐次交战、保持战力、消耗敌人。

    这样不仅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可有效地延迟敌人的进攻速度。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和时间。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是最好的战略了。

    仇老继续说道:“第二方案也是先把重创部队调到六省休整补充,同时策应南京防守,确保南京不失。争取国际支持,在国际力量的调停之下与日本进行和谈。

    争取得战略调整的时间。如和谈不成则退守武汉,与敌在武汉毕一功于一役。失败后将部队分散于山区开辟第二战场。

    第三个方案同样是先把重创部队调到六省休整,依托沿江要塞、武夷山、大别山、罗宵山与敌人周旋。部队在山区一边休养一边作战。

    把国府迁往成都固守抗敌。这个方案中有放弃与敌人在武汉作战的意图,采取保存实力依托山区与敌周旋的计划,也是最为悲观的一个战略布置。

    武汉是一个战略重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统帅部也充分估计了日本对武汉势在必得的战略目的。要避开日本人的锋芒只有弃守武汉,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后来武汉会战实际上更多的是采取了第三个方案。只是调整了国府的位置。这也是在南京失守之后,国军接连失利,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之下,被迫采取了为保守的一种战法。”

    “这么说统帅部在执行第一方案到一半之时就不得不改为第三方案了。”赵政国想了想说道。

    “不错。”仇老点了点头说道:“原来的计划之中是先与日本人在南京城外决战,然后再在武汉城外与日本人决战。他们信心十足地认为日本军队在接连大战之后就会无力再进攻中国,不得不与国府谈判。为他们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

    淞沪会战的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南京保卫战又非常仓促,根本就没有办法调整布置。再说南京是国都,他们如果不做抵抗地放弃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抗日信心。统帅部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明知必败也要一战。

    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统帅部没有想到山东就这么快丢掉了。仓促中又被迫组织了徐州会战。经过这两战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