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900-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望,心里也是倾向旗人当政的。

    李鸿章的支持者,无非是江南督抚,也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等,这些人是因为洋务而结成的洋务派。他们内部其实也并不齐心,他们只是要效仿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西方工业而已。要知道就是这些洋务派,签订了东南互保的人物中,四川总督奎俊也是旗人。李鸿章离开两广北上后,代理两广总督的德寿同样是旗人。

    再加上革命党、保皇党等海外势力,李鸿章强行当总统的结果,很可能是中国提前爆发内战。

    所以说,想通了之后,杨潮反倒觉得,眼下的局面还可以,起码让洋务派上台了,虽然洋务派的理念和手段并不是最有效的,他们大建各种重工业几乎都是官办,可是这个时代,让中国直接民间搞重工业也是不现实的。

    那么让洋务派慢慢发展重工业,民间自主发展轻工业,用上十年时间,加上中国这么大的体量,也应该会有一个相当的工业基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世界力量降低后,中国目前的地位应该会相应的上升,虽然也未必能跟列强平起平坐,但自保之力应该有了。

    这样再坚持二十年,等待二战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应该上升到列强的程度了。

    让洋务派掌权,虽然缓慢,但总在前进,虽然缓慢,但总会转身。

    让这个大国在历史上平安转身,这才是杨潮最大的心愿。

    载沣登基后,在议会演讲,并确立了新的领导班子之后,国家这才开始运作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年号,张之洞领导的内阁最终确定了宏兴这两个字,希望大清能够重新兴盛起来。接着年号在议会通过,再以皇帝的旨意形式,昭告天下。

    第二件事则是填补官缺,也可以说是大封功臣了,因为只有有功之臣,才能获得新朝任用,这是亘古不变的老规矩了。

    但是任用官员的形式,却有一些不同,是由内阁提出名单,让皇帝来进行选择的。

    选拔出来的地方大员,皇帝会一一接见,依然是清朝那一套老规矩。

    让杨潮意外的是,他也在皇帝接见之列。

    “小民杨潮,叩见陛下!”

    万恶的磕头。

    “爱卿平身,登莱青胶道虽称不上封疆大吏,加按察使衔后也是三品大员了。可不是一介小民!”

    载沣心情显然不错,甚至带着打趣的口气跟杨潮说话。

    杨潮哪里愿意跪着,当即就站了起来。

    “赐坐!”

    载沣立刻下令,一个老太监立刻就搬来了一张椅子。

    八国联军、义和团,这么大的乱子,这些太监也活了下来,还真够顽强的。

    杨潮也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拘谨,坐椅子只敢坐半个屁股,他是踏踏实实的坐下,旁边的太监直瞪着他。

    载沣却对太监道:“杨大人深通洋务,对我天朝礼仪却是不通,不要苛责了。”

    太监赶忙躬身退到一边去了。

    载沣又对杨潮道:“杨爱卿,你在德国时候的事情,朕可是记得的。说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皇帝赏赐?

    杨潮却不太在乎,八国联军把皇宫都快翻了个底朝天,紫禁城被几万洋兵劫掠过,在那里阅过兵,这里肯定不会剩下什么。

    当然中国不缺宝贝,可是载沣刚刚登基,能搜刮来什么东西?

    因此杨潮对载沣的赏赐心里不是很感冒,于是道:“国家将将逢难,紫禁城、颐和园,乃至各大王府皆被洋兵抄掠。臣不敢要赏赐。倒是臣有些东西想进献给皇上。”

    旁边的太监又一次变脸,心想这小小道台也太不识好歹了,皇上接见本就已是莫大的恩赐,竟然还敢不要赏赐,反过来进献,竟是看不上皇家的宝贝啊。

    载沣呵呵笑了起来:“杨爱卿还真是直率。不过爱卿以为八国联军就把我大清抢光了,未免也太小瞧我大清朝的根基了!”

    杨潮心中不由一动,载沣话里话外的口气,听来像是大清的宝贝还远没有被抢光?

    顷刻间他就想明白了。

    乡下土财主都知道给家里挖一个地窖,城里富商也知道在墙里修夹层,要说紫禁城里做了元明清三代的皇宫中没有个密室,暗格之类的玩意,那倒不正常了。

    想到这里,很多东西就想明白了,比如清宫中那些秘藏经过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之后,又被穷的叮当响的冯玉祥西北军翻了一遍,溥仪还能偷出去数千康乾时期的珍品,光头佬跑去台湾的时候,还能用船拉,其中不乏一些宫廷收藏数百年的宝贝,恐怕原因就在这里:清宫有密室。

    以前杨潮以为,那些都是大难后重新搜刮的,可是很多都说不通,比如乾隆收藏的许多字画,历经苦难,最后还是在故宫里,这任何解释的通?

    但是后人却甚少听说故宫中还有什么秘藏之类的东西,无论是光头佬还是新中国,都没有公示,游客参观的时候,也有很多地方是不能去的,看来这种历经六七百年的宫廷,确实是不能小觑的,里面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杨爱卿是喜欢古玩字画,还是珠宝美玉,大可说来。朕绝不吝赏赐。你进献传家宝与德皇,朕自然不能让功臣有损。”

    载沣十分土豪的说道,显然他底气很足啊,看来清宫中那些秘藏数量惊人。

    杨潮想了想笑道:“臣喜欢珍珠宝玉,琥珀翡翠之类,上不得台面!”

    其实宫中最值钱的,恰恰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字画古玩之类的,但是那些东西都太奢侈,太难伺候了,也许除了清宫中这些世代传承的太监,还真的不太容易找到懂合理保存的人,起码杨潮身边没有这些人,所以只能要些好保存的。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目的。

    “呵呵呵呵。”

    载沣一听杨潮的说法,也是笑了,他自然也知道杨潮要这些东西,都不是最值钱的玩意。

    当即吩咐太监道:“去拿些珍珠宝玉、翡翠琥珀来,一定要拿上品!”

    杨潮又道:“不过臣确实有宝物进献皇上。”

    载沣这时也好奇起来,杨潮坚持进献的东西,自然不可能是凡品。他虽然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钻石,但是也知道杨潮上次给德国人的那颗钻石很值钱,能有这种东西的家庭,绝不是普通家庭。

    杨潮出身南洋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却没人知道到底是南洋谁家的,南洋那些家族在大陆看来,都是暴发户。可是南洋从唐宋就开始有中国人去了,谁敢保证没有几百数千年的低调家族。

    杨潮看起来应该就是这样的家族出身吧,只是畏惧于天朝责罚,而不敢现身而已。

    载沣也想通过杨家的宝贝来窥视一下这个家族的底蕴,于是点了点头,笑问道:

    “不知杨爱卿打算拿什么进献给朕呢?”

    杨潮笑道:“瓷器!”

    “瓷器?”

    载沣疑惑,这世界上,哪里的瓷器能跟清宫密室中那些比?

    “宋瓷!一百件宋代瓷器。”

    听到此处,载沣面不改色,但是心中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宋瓷清宫中也不是没有,但是也绝对不多见,一下子拿出一百件宋瓷,就是清宫也不容易。

    “这果然是一个大家族的。恐怕还是很久就到了南洋的大家族,几百年都没有现身,此时却现身我大清,到底有何意图?”

    载沣也不由得对杨潮的身份警醒起来。

    后来载沣也一一品鉴了一下杨潮进献的瓷器,确实是宋瓷,品相保存相当完整,最重要的是许多都是成对、成双,甚至有一套十个大瓷盘,这就是清宫中都找不到。

    虽然这些瓷器都是民谣,让载沣判定杨家并没有过去的背景,应该不是流落海外的明朝皇族。这些民谣瓷器也许说明是他们累世采买起来的,可这些是宋瓷,那就说明至少在宋代,他们一家就到了南洋去了。

    可是隐藏至今!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家族啊。

    杨潮回家后,也一一品鉴着载沣的礼物,或者叫做赏赐。

    可以怀抱的碧玉如意,这么大的玉器,后世可不多见了,核桃大的珍珠,也不知道怎么长的,还有西瓜大小的和田玉弥勒,这可是一整块雕琢出来的和田玉啊。还有琥珀,很大块,没有加工,嗯,这玩意中国人一般当药材,西方人才当宝石呢。

    欣赏着多达十余件的精品珠宝,杨潮并没有完全放在珠宝本身上,而是边看边用手表扫描。

    边扫描还边叫着:“老九,老九。这件能不能造出来?”

第四十六节 新官上任() 
“下官恭喜袁中堂!”

    杨潮回山东上任之前,在北京也活动了一番,前任山东巡抚,现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自然是第一个要来拜会的。

    “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拜会,自然是要送礼的,一只硕大的象牙笔筒,虽然略显寒酸,但是上面精雕细琢的芝麻图案,寓意还是很好的。

    “杨观察客气了。”

    袁世凯既变现出亲切,又不失总督威严的说道,他已经很好的适应了新的身份。

    “听闻杨观察刚刚得了皇上赏赐,这不该是圣上所赐吧,若是,可不该随意转增!”

    袁世凯敦敦教诲一般说道。

    杨潮领了大批皇赏的消息,在北京这个地方是瞒不住的,官场上人都知道,杨潮是皇帝身边的新红人。

    跟随载沣出访过德日,期间还立下了大功,怎么看都是既跟皇帝共赴国难过,又是有功之臣,获得皇帝的信任,一点都不出人意料。

    杨潮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其实也很清楚,载沣是在用这件事,来拉拢自己,配置亲信。

    但是袁世凯对自己也是很照拂,第一是因为皇帝的态度,第二则也不漏痕迹的表露他也看好杨潮。

    杨潮不经意间,也成了跟袁世凯过去一样,得到皇权和地方大员双面信任的人物了。

    “呵呵,下官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把圣上赏赐随便送人啊。此乃下官所有。”

    杨潮对袁世凯解释道。

    袁世凯心中暗叹,现在关注杨潮的人多了,挖掘他身份背景的人也就多了。甚至有人已经细致到,找到杨潮第一天上岸时候碰到的那个渔民王福了,但是王福也只知道他当时刚刚打鱼归来,是被杨潮从背后叫住的,看起来杨潮是从海里来的,但是衣服都是干的,海面上也没有其他船,被人一问,王福倒是好奇了起来,那人是怎么上岸的呢?

    所以到现在为止,大家依然只知道杨潮自己说是从南洋来的,然后很容易就当上了德国人的翻译,接着就得到了总督的认可,帮总督办了一件私事,跟袁世凯有了交情,接着出国访问,劝服德国人放弃赔款等等事情。

    袁世凯知道的更多,因为他也是最早接触杨潮的人之一,又是山东巡抚,所以杨潮的一举一动他都摸的清清楚楚,杨潮是如何上岸的他不关心,也许是坐船,也许只是从别的地方到的沙滩,老渔民的说法他并不认同。

    之后的去跟德国人联系,接着跟自己接近,袁世凯总觉得太有刻意的迹象。一切越是合理他反而越是怀疑。但他目前对杨潮完全没有恶意,哪怕他坚信不疑这一切都有德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