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900-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的去跟德国人联系,接着跟自己接近,袁世凯总觉得太有刻意的迹象。一切越是合理他反而越是怀疑。但他目前对杨潮完全没有恶意,哪怕他坚信不疑这一切都有德国人在背后操作。因为杨潮一直以来,对他袁世凯似乎都有种刻意拉拢结好的态度在里面。

    又相信杨潮是德国人安排的钉子的袁世凯,有理由相信,德国人似乎对他有某种希冀,十分看好他。德国人悄悄做这些事情,袁世凯觉得自己领会了。有些事情不用说破,他知道该怎么做。

    “在下就要去山东做官。来拜见老大人,还望老大人赐教一二啊。”

    袁世凯做了山东巡抚,现在有位极人臣,但是山东的势力恐怕都牵到了袁世凯身上,自己要去山东做事,没有袁世凯的支持,怕是步履维艰啊,后世虽然没有步入政界,但是杨潮却结好政界人士,说他是一个政商一点都不过分,因此他也是深谙官场之道的。

    袁世凯笑着点了点头:“杨观察,本官早做好准备了,你只管去做就好。”

    杨潮欣慰的表示感谢,显然袁世凯已经部署过了,跟山东官场打过招呼,自己去了会得到下属的配合,上司的照顾,至少不会得到刁难。

    “本官这里有一封信。若是遇到难处,就去找巡抚周大人。”

    袁世凯说着又拿出一封信来。

    山东新任巡抚是周馥,这也是一个淮系嫡系人马,甚至可以说是淮派势力中,最根正苗红的老前辈了。

    淮派势力,是李鸿章一手组建淮军而兴起的,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就是淮军大将,可是跟周馥相比,别说袁世凯了,就是袁保庆都只能靠边站。

    因为淮军本身,就是李鸿章跟周馥两人一起组建的,只是周馥此后一直站在李鸿章背后,以幕僚参军的身份默默的为李鸿章做事,所以才不显山不露水的。

    周馥对李鸿章的意义,也远比袁保庆等将领,更不用说袁世凯这个淮派二代人物了。

    当年刚刚组建淮军,李鸿章一个月五两银子的俸禄,其中三两直接就给了周馥,因为周馥母亲有病需要治疗,这二人堪称是鲍叔牙和管仲那样的好朋友。

    之后李鸿章编练淮军,周馥帮他谋划,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周馥是海防支应,负责给北洋水师发军饷。帮李鸿章筹措修铁路,办矿物。几乎李鸿章所有的政务他都参与了。只是一直默默的跟着李鸿章,躲在李鸿章庞大的阴影之下,无怨无悔。

    李鸿章也不是没有给周馥争取过官位,可是周馥一直以来也就是做到上海海关道这类职务,不得不说他也是因为李鸿章太璀璨了,而被打压的,因为谁也不想看到李鸿章势力太过膨胀。李鸿章为曾想为周馥谋求一个河道总督的职务,却因老对头们的反对而失败,为此甚为气愤:“吾推毂天下贤才,独周君相从久,功最高,未尝一自言,仕久不迁。今吾年老,负此君矣。”

    李鸿章死前,李家人也是用电报把周馥叫道跟前,李鸿章最后咽气的时候,是周馥手抚他的眼睛让他放心,告诉他该办的事情,他们会给办了,让他放心去,李鸿章这才闭上了眼睛。

    就这样一个李鸿章最信任,认为功劳最高的人物,在李鸿章死后,才能获得大任,成为山东巡抚,接替袁世凯的职位。

    离开总督衙门之后,杨潮回到住处,立刻就拆开了袁世凯给周馥的信。

    不是杨潮要偷窥,而是心里清楚,袁世凯写这封信其实就是给自己看的,假托让杨潮有困难拿信去找周馥不过是托词罢了,杨潮相信,袁世凯早就跟周馥交代过了,交代的内容就在信里。

    果然心中袁世凯直言不讳的表示了他对杨潮的欣赏之意,要周馥多多支持杨潮在山东的作为,同时表示,凡是与青岛德国人沟通交涉之事,可全权托付杨潮办理。

    袁世凯是在用这封信来拉拢杨潮啊,比载沣用一堆金银珠宝来的更高明。

    杨潮领会了袁世凯的意思,又在北京待了几日之后,立刻就南下了。

    坐船直接到烟台就好,因为登莱青道的衙门就设在烟台,自从第二次Ya片战争后,烟台成为口岸,道台衙门就搬到了这里,不过这次杨潮手里有增加了一个地盘,那就是胶州。

    显然朝廷各方对杨潮到任登莱青胶道还是很清楚的,这几个州府就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尖端,北面是被英国人割占的威海,南边是被德国人割占的青岛,在这个地方当道台,不精通洋务还真是很麻烦的事情,因此杨潮就是毫无争议的最合适的人选,将胶州划归杨潮统辖,也是将杨潮辖区德国人的殖民地连成一体,方便杨潮处理跟德国人的事务。

    杨潮一靠到烟台的码头上,早就有登州、青州、莱州和胶州的三个知府一个知州等着了。

    “下官等拜见杨观察!”

    道台本是分巡道,理论上只是监察的官职,跟县令等实权不同,但是事在人为,李鸿章就算只挂一个大学士的时候,谁还能小看他,能不能拥有实权,那是要经过复杂的权力斗争之后的结果。

    当然如果上面有人的话,掌权就会容易多了,而杨潮怎么看都是一个上面有人的人,不管是皇帝还是袁世凯,都对杨潮另眼相看,所以这些知州、知府都早早前来等候。

    准备的贺礼也极为丰厚,三个知府各给了一万两银子,胶州知州给了两千两。

    这让杨潮都不由得感慨,难怪清末那些大员一个个动辄数千万上亿的身价,确实是太**了。

    但杨潮收下了,风气如此,他不喜欢,他会改革,但不是现在。

    然后在烟台衙门,吃了一顿丰盛的鲁菜,算是这些人给杨潮接风洗尘了,甚至厨子都是他们带来的。

    宾主尽欢,几个官员各自回任后,杨潮依然忙碌不已。

    因为自从来到烟台,各种请柬就没有断过,要巴结他这个新红人的人多了。

    但第一个去谁哪里呢?

    杨潮没有任何犹豫,拿出了英法烟台领事牵头,奥匈、日本、美国等国领事或者商务参赞联合举办的欢迎宴会的请帖。

    第二天夜里,杨潮的马车就一路上行,去了芝罘领事馆区,应英法领事举办的晚宴。

    宴会上不但有各国领事,领事夫人,还有当地许多洋行的经理,甚至华人富商参加。

    而这些富商也最为积极,因为他们有求于杨潮,或者说他们跟杨潮有共同利益。

    杨潮听完了一个凑上来的英国商人的介绍,也认为他们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立刻走到一个很低调的中国人面前。

    “孟老板,有个生意,你想不想做?”

第四十七节 扩建烟台港() 
英国人商人叫做艾柯夫,他是烟台西商会的会长,他三十七年前就来到了烟台,开办了一家和记洋行,主要做商务、保险与代办业务,代办了中印船运航运公司等20余家海运公司。还自有三艘轮船,开办烟台至天津、烟台至香港的航线,可以说垄断着烟台的船务与保险业务。

    很显然因为业务的关系,烟台港的港口设备规模等等,都会对他的洋行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从去年开始,艾柯夫就开始呼吁烟台华洋商人共同集资修建烟台港。只可惜应者寥寥,没人敢对这样的大工程进行投资。

    艾柯夫之所以这么着急,跟德国人对青岛的建设有关,德国人那么疯狂的建设青岛港,让他深深的感受到了压力。

    事实上艾柯夫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各方对烟台的忽视,青岛建成后,很快就成了北方最大的港口,从此再也没有变动过,烟台彻底失去了跟青岛竞争的资本。

    “杨大人,您看看。烟台虽然是一个海湾,左右都有陆地怀抱。但却是一个开口状,潮水影响很大,港池里经常帆船。而且码头水深太浅,才四五米深,现在最多能停靠五百吨级的货船。现在我们都是租用小船,开到外海将货物转下来,然后在转移到码头上。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简直要命,工人们得穿着厚厚的皮裤,上面还得抹上桐油。要是掉到水里面,一下子就去了半条命。去年一年,我们就冻死淹死了十个人。”

    烟台山灯塔下,一群人正在商讨着,这群人的核心就是杨潮。

    说话的是一个洋人,年纪五六十岁的样子,正是来中国开创了一片天地的艾柯夫。

    杨潮不住的点头,他不是工程技术出身,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听得懂的,再说了艾柯夫说的很透彻。

    “所以我们现在得自己修建防波堤,然后把码头往深海里推,这样千吨大船就可以直接停靠码头。如果我们不这么做,等青岛港建好了,恐怕烟台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德国人可是野心勃勃,我相信您也不愿意看到德国人控制山东的海运吧?”

    艾柯夫果然搬出了德国人。

    杨潮笑着点点头:“当然让英国人控制山东海运更好一点!”

    艾柯夫脸一红,但是却争辩道:“这不一样。您看看,烟台有海关,有常关。中国政府还可以在这里设海关监督,德国人到现在都还没有允许青岛派驻海关机构,您认为德国人在青岛会允许中国政府设置官员吗?”

    这倒是事实,烟台这里是第二次Ya片战争之后开放的口岸,由于位置重要,英法两国都很重视,两国第一时间在这里设置领事馆,包括烟台码头都是当时通过海关拨款建造的。

    但是说到底这里只是口岸,跟上海一样的口岸,比上海好的地方在于,这里没有租界。

    当时英法在烟台建港的时候,起先其实跟清政府商定的是开登州港的,因为登州本就是一座港口,可是后来发现,登州是明代起就建立的军港,地理位置是很好,但是却不适合作为一座商港。

    英法两国可不想德国人这样,早就选好了青岛后,才选择性的占领。他们当时发现登州不适合做口岸之后,勘察了附近,发现当时还是渔村的烟台很适合,于是跟清政府商量,该开放烟台为口岸。

    清政府巴不得呢,登州可是军港,而烟台只是渔村,于是就答应了。

    烟台就这样开港了,并且很快建设了码头,但是当时修建的码头只是容纳五百吨级的,在当时是很先进了,可是工业革命催动下,西方造船技术日新月异,如今千吨级的大船就已经是常态了,谁也没有想过那么先进的码头会过时。

    这一点德国人在青岛做的也更好一些,他们直接开建的就是可以容纳六千吨级的码头,就跟他们城市的建设一样,留了很大的余量。

    “所以,我们只要修建两道防波堤,然后就可以新建新的码头,到时候完全可以停泊千吨级的海船。”

    艾柯夫朝着大海比划了一个怀抱样子的形状,意思是修建两条手臂把港口抱起来。

    杨潮道:“造价呢?”

    艾柯夫道:“至少一百万两吧。”

    一笔巨款,要是二三十万两银子,大家凑凑也就罢了,百万级别的那不一样。

    杨潮笑道:“那如果要修建停靠万吨级轮船的码头呢?”

    “万吨级!”

    艾柯夫一惊,口气有些犹豫:“那恐怕得更高,三百两怕是少不了。”

    杨潮道:“不要怕花钱。你找专业人士做个估价。然后大家把钱凑一凑,凑多少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