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900-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道:“不要怕花钱。你找专业人士做个估价。然后大家把钱凑一凑,凑多少算多少。剩下的呢,交给我。不过这次出钱的人不会白出,本官会奏请朝廷,这次修港,谁出钱谁得利。可以获得港口运营权三十年!”

    众人一下子愣住了,港口运营权?这个词汇可没听过,但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呢,这就是要把港**给私人?

    杨潮知道他们不懂,立刻解释道:“也就是这次出钱的人,我们合在一起成立个公司,就叫烟台港务公司,负责运营港口业务。什么装卸船了,仓库存储了,这些都可以收费的。就算不打算自己搞,出租出去还可以收租金。反正啊,就是负责管理运营这座港口的。”

    杨潮又对几个华商说道:“像孟老板这样的,也不要总想着挣了钱回去买地,然后娶一大堆姨太太,生一大堆儿女,最后家产一分再分。你们跟本官做声意呢,这家产该怎么分,本官管不着,但是大可以分股份啊。”

    孟老板点点头,分股份是一个好办法,山西那帮人就是那么玩的,但是地产大家还是会分的,土地吗,都觉得地契抓在手里才踏实,分家第一件事就是分地。

    孟老板叫孟洛川,在后世也有点名气,在现在名气更大,因为他是孟子的子孙,白手起家开办绸缎庄,家里的产业就是鼎鼎大名的瑞蚨祥,主要在北京经营,是北京有名的八大祥之一,不过呢,八国联军进北京,他家的铺子给人一把火烧了。

    青岛这里是瑞蚨祥一家分号,恰好是来欢迎杨潮的,结果被邀请,今天一早就上了山。

    “道台大人说的是,小人都记住了。”

    虽然是孟子后人,但是待遇跟人孔家可就差远了,否则孟家也不至于为了糊口经商啊,儒家可是很鄙视经商的,谁见过孔门子弟出来经商的?任谁家有二三十万亩良田,也不会冒这个风险。

    所以孟洛川在官员面前,也没有孔家那么从容,跟小民也差不了多少。

    “孟老板,本官不是跟你说笑的,也不是劝你募捐的。你看好港口呢,你就投钱,不看好呢,就不投。拿出你孟子后人的气魄来!”

    老实说孟子可比孔子刚烈,敢在战国时代就说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人,确实有虽千万人吾往也的魄力,大概跟他出身底层,而孔老夫子是奴隶制小贵族有关吧。

    孟洛川尴尬的笑笑,他又不是孔家人,而且也不是孟子嫡系,一向没有多少朝廷优待,怎么可能有什么气魄。

    不过既然人家道台大人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怎么也得意思意思,出点钱给道台大人捧捧场不是。

    孟洛川不知道他此时的想法,会让他后悔一辈子。

    “好,那就这样!艾柯夫先生呢,帮忙联系港口建设招标,各位商界翘楚呢,大家也商量着入多少份子。如果是官面上的事情,就来找本官。十天之内,各位到道台衙门一聚,我们在议一议,这事就这么定了!”

    烟台开港这不是什么坏事,这是有利于烟台当地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山东发展的好事。

    要知道青岛之前,烟台可一直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天津、营口都比不上烟台,从海外输送到河南、山西一带去的货物,可都走的是烟台。以为这里跟天津等地相比,有一个特别的优势,那就是不冻港。这时代可比后世冷多了,冬天天津港可是跑不了船的。

    而且现在烟台港还在朝廷的掌控中,那更不能不为他的发展考虑了,青岛港虽然也能刺激发展,说到底还是在德国人手里,无论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涨涨国人尊严,杨潮都要把烟台港打造成北方第一大港。到时候跟青岛双港起飞,也算是促进了山东的发展。

    处理完这些事务,杨潮才回到衙门。

    衙门就在烟台,准确说起来,只有烟台这里,才算是杨潮真正的地盘。

    因为按照惯例,登莱青道台,一直兼任烟台海关道,烟台这座港口城市的一切,都归海关道管辖。法理上来说,只有在这里,杨潮才有治权,在下面的州府里,杨潮只有监督之权。

    杨潮虽然是孤身一人上任的,但是衙门里却不是空荡荡,该有的其实都有,比如吏员。

    对于中国古代官府的吏员,杨潮的认识就是后世的公务员,是做实际事务的,而官员,则是负责统筹领导的,是不负责具体事务的。

    另外官员身边一边还有幕僚,也可以叫做师爷,也是干具体事务,并且给官员出谋划策的。但杨潮新官上任,还没有来得及招募师爷,因此衙门里只有两个老吏员。

    这是远远不够的,杨潮打算大力扩招。

第四十八节 招人() 
后世的中国人总是觉得官太多,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中国的政府机构人员向来都算不上多。

    后世的美帝,人家全国就业人口中每六个就有一个是政府雇员,除了军人、警察等外,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机关的人员。

    可是没人说美帝行政机构臃肿,政府冗员太多,应该精简规模,反而大骂中国官多。

    这不是老百姓没长眼睛,如果中国人像美国人一样,当猫跑到树上都可以喊来警察帮忙抓下来的时候,中国人也不会嫌弃公务员多了,因为没人嫌弃仆人多,可中国这些公仆,实在是太恶奴欺主了,一个个都跟大爷似的,自然让所谓的主人反感,觉得他们太多了。

    也就是说,中国不是官多,而是不作为的官多,让百姓看的扎眼,真实数量其实不多,办实事的官员更加稀少。

    “招人,大量的招人!”

    杨潮告诉两个吏员,吏员往往被称作小吏,但这两人却堪称老吏了,一个五十三,一个五十八了,都是老秀才,就这样听说他们依然是逢科必考,一心想中个举人。

    “启禀大人,这吏员可是有成例的,我们登莱青道的吏员就两人,一个还是管码头的。”

    没有治权,也就不需要去征粮收税,不需要审理案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吏员。海关监督其实也是一个闲职,海关早就被英国人控制了,从海关长到铃字手(海关底层巡查人员)的任命都是英国人赫德一手包办,海关道与其说是监督海关的运转,还不如说是负责跟洋人打好交道,应付洋人的,是一个不出事就好的差事。

    “就算如今这又加一个胶州,也用不着招人,要是您想找师爷,一个也就够了。”

    道台不用收税和审案的话,也就不需要钱谷师爷和刑名师爷,顶多找一个写文章的就够了,但同时写文章也可以找小吏啊,刀笔吏刀笔吏,笔头子不利索是做不来的。

    “好了,我说了算。招,招吏员。年纪一定要小,最好是有功名的秀才。二十岁以下,能招多少招多少!”

    杨潮摆摆手一副大权独揽的霸气总裁样。

    当这么大官,手底下两个人,一个还是专管常关码头仓库的,职务上也就是个库管员,登莱青胶道啊,小半个山东的大老爷,手底下就俩人?后世烟台市的大老爷漂亮的女秘书,怕都得上百!

    “是,是!”

    两个小吏不敢顶嘴,伺候了不知道多少道台了,而且一把年纪的人了,早不是刺头了,刺头可干不来这活。

    两人立刻就书写布告,要张贴到衙门口去。

    “什么年代了,还写这个!登报,去天津、上海登报。哎,还是算了,手底下还是没人啊。”

    杨潮一想要去上海天津登报,还得派个专人过去,就不由感慨手底下太单薄了,先写告示吧,写完了送去济南一份,就在山东境内广招英才,条件必须是秀才。

    秀才啊,后世鄙视的一塌糊涂,杨潮可不这么认为,无论是什么制度,什么教育体系,能爬上去的,也都是人尖子,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努力的人,虽说学到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成功人士的优良品质永远就只有更勤奋和更聪明,更有天赋这几种,其中勤奋是最重要的。

    找来一群智力比普通人高一个层次的秀才,慢慢塑造成自己需要的人才不就得了,顶多跟后世那种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一样,没准比大学生更能吃苦呢。

    第一个秀才。

    “学生王求,见过道台大人!”

    这三天后来应招的。

    “王兄快坐!”

    王求,这种名字后世的人看不上,但是杨潮却觉得,这绝对不是老百姓能取的名字。

    “王兄何籍?”

    杨潮非常客气,让人把王求请到客厅,分两边在方桌两侧坐下。

    “启禀大人,小民祖籍胶州。”

    没想到竟是个胶州人。

    “王兄因何在烟台?”

    “说来惭愧,与叔父经商到此。”

    这又是有一个鄙视经商的。

    杨潮感觉有点难度:“士农工商四民平等吗,那倭寇正是因此而兴!”

    王求眼中露出精光,站起来鞠了一躬:“皆言大人精通洋务,恳请大人一解心中之惑,我大清该如何才能强国?”

    杨潮愣了愣,这还是个爱国分子啊,杨潮也是老狐狸了,一眼就看出这小子还是没经过世事的热血青年,不过生在清末,这种人可是会很受煎熬的,他们会一次次求索国家强盛之道,一次次失败之后,最后走极端的都不少见。

    “强国啊?说难就难,说不难就不难。日本维新变法,不过三十余载,如今已俨然世界强国!我大清难道就不能够?”

    一句话说的王求眼睛更亮了,一副渴望之色。

    “王兄请坐,坐下说。”

    杨潮又让他坐下。

    接着这才道:“这强国之道,也不难。”

    “西洋霸国英吉利,兴海军,殖民扩张,开疆拓土,数百年未逢敌手,此国天时地利皆有因果,不足我过法也。”

    “西洋强国德意志,我朝嘉庆十一年被法国拿破仑帝欺凌,割让大半国土。此后君臣协力,励精图治,大兴工业,筹办大学。至同治三年败丹麦,同治五年败奥匈,同治九年败法国,雄霸欧陆,成世界一等一之强国。此国可足法?”

    “东方新兴之日本国,同治七年,尚不如我大清。明治倭酋当政,简拔能臣,效法西洋。行四策,曰文明开化,曰殖产兴业,曰富国强兵;后果国力大振,同治十三年侵我台湾疆土,明年欺我朝鲜番国,至光绪二十年,更是至我大清大败亏输!此国可足法?”

    王求也听过西洋故事,否则也不会来问杨潮,但是却没有听人整理过富国强兵的道理。

    杨潮此时说的笼统,只是举几个实例,但是他听了也很兴奋,因为看到了别人成功的经验,中国人就算缺乏开创精神,亦步亦趋学习别人,靠着强大的体量,也能让人寝食难安。

    王求连忙又问:“敢问先生法一国何如?法两国又何如?”

    杨潮此时猛的站了起来:“法一国当强;法两国当霸!”

    一副霸气十足的模样,煞是惊了王求。王求后来说,就是那一刻,他决定跟杨潮干了。

    此后连续三天,王求都拉着杨潮,给他讲求富国强兵之策。杨潮把后世总结那一套拿出来,把王求唬的一愣一愣的。

    其实不就是管理现代化,生产工业化而已,没有什么稀奇的。论国家管理方式,中国人几千年来那一套确实落后了,但是还算完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