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900-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潘训点点头:“若真如此,可称大功!”

    是大功啊,几百公里的铁路,中国人自办的铁路,詹天佑的杰作,然后更是出自杨潮的手笔,杨潮也不由有点志得意满。

    不由看了潘训一眼,此人说话不多,也从来不会说什么大人英明之类的马屁,但是偶尔一句就让人感到很舒服,这句话正是在拍马屁,而且拍的不漏痕迹。

    人常说与君子交如沐春风,这却未必,正直的君子有时候会让人很无语,反而是喜欢拍马屁的小人会让人感到很舒服。

    杨潮心里暗暗记下,潘训这个人,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正直的,而是一个心机很深重,隐藏很深的人物,用这种人是一把双面刀,用的好了真能做成大事,用的不好了,这就是一个祸害。不像王求那种人,看似风风火火,气势逼人,实则只是一把尖刀,用来冲锋陷阵则无往不利,用来运筹帷幄则不够周全。

    “大人。今天有封电报,袁大人在山东招来了十几个秀才。您要不要看一下单子。”

    等杨潮慷慨完了,潘训才不漏痕迹的说起其他事情来。

    杨潮点点头:“拿过来我看吧。”

    潘训随身就带在身上,随时准备让杨潮查看,心思确实很细。

    杨潮现在已经招了不少秀才了,通过周馥在山东招来了十几个,这次袁世凯又送来十几个,就有三十多人了。

    不是杨潮偏爱秀才,而是他认为能考中秀才的家伙,总比那些上洋学堂的学生身上多了股中国味道,而且能考中秀才,说明智力、毅力都是上乘,因为考秀才不容易,年少考中秀才更不容易。

    没错,杨潮招来的秀才可都很年轻,以前的标准是二十岁以下,但是后来发现根本招不来人,原因标准定的太高了,二十岁就能考中秀才的,还是太少了。最后放宽到了二十五,所以才在山东招来了十几个。

    这次袁世凯招来的人中,也大多是二十三四的人,不过其中一个似乎超标了一些。

    “二十**了!袁中堂怎么会?啊!”

    刚要腹诽一下袁世凯胡乱塞人,突然看到人名,杨潮不由惊叫出声。

    “大人怎么了?”

    潘训忙问道。

    杨潮指了指人名。

    潘训看过去,那名字是吴佩孚三个字,他觉不出奇怪来,倒是年纪超标了。

    潘训试探问道:“此人年纪太大了?要不要退回去?”

    杨潮哈哈大笑:“不用不用。等这些人来了,立刻带来见我。”

第六十七节 讲课() 
吴佩孚是什么人物,后期崛起的北洋三大军阀啊,论打仗还是最有能力的。

    而且人品上也不错,战败之后不出国,不进租界,民族意识很强,没想到还是个秀才,以前杨潮倒是在哪里读过说吴佩孚被叫做吴秀才,本以为是只是外号,比喻他在军中是个异类,可能读过书,可没想到当真有秀才功名啊。

    难怪现在还是个无名小卒,但十余年后就能够叱咤风云,说到底智力上比普通北洋军兵将强一些。

    王求这段时间感觉人生充满了意义。

    他本来就是一个十分热诚的人,感情十分丰富激烈,大清国这些年的情况,如同一道巨大的阴影将他的心遮蔽着,让他几乎喘不过气,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时候,他还不是秀才,还没有资格加入他们,但是他对康梁二人的行为十分敬佩。

    不能说他就是一个改革派,因为他对什么派别根本不感兴趣,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强国,或者说让国家站到她本该所在的位置,而在王求心中,大清国就该是天朝,就该是世界一等一的强国,就该让万国来朝。

    可是**战争、割地赔款、纳土求和,这一次次耻辱,对他这种读书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所以他愿意变法,他渴望的变法不是求存,不是洋务派追求的保住中华名教,而是要扬威四海、制霸八方。

    而这些天他之所以感到满足,是因为他觉得他看到了希望,而且他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他自己参与其间。

    “列为兄台!”

    王求坐在一张方桌边,桌子四周已经坐了一圈人,还有站着的,总共三十多个人。

    “杨大人曾说过,法日、法德,法一则强,法二则霸!如今我山东亦修铁路、修港口,建兵工场、钢铁厂,此乃法日之殖产兴业!日本国三十年则强,以吾观之,我大清不需三十年,十年即可威加东方,二十年可杨威世界矣。”

    王求继续说道。

    一圈人频频点头。

    “王兄所言颇为有理,但可叹我大清国只有山东一地大办洋务,其他各省并未效法。且不说西北各省,即便是那东南诸省,办洋务亦颇为牵强。”

    “没错,李兄说的对,东南诸省假借洋务,大借洋款。尤其是那盛宣怀尤为可恨,明明我东南三省能办之事,强要假托美人之手。粤汉铁路迁延至今,尚不得动工。”

    “可叹。想我山东,屈于德人淫威之下,事事掣肘。杨大人尚能力主国权,大修铁路,且华资、华人、华技,皆不假托他人。此诚足显江南诸公之办洋务是假,敛私财是真。”

    王求听完冷哼一声,江南的事情,他也是看不过眼,张之洞他不敢腹诽,但是其他人,他实在是看不上眼,以江南诸省财力,办洋务三十余年,竟国弱至此,实在让他悲愤。

    “假以三年之日,我山东兵工有成,届时甲坚兵利,招十万齐鲁男儿,用兵北疆,定可一鼓而荡尽俄夷腥臊之气。”

    王求闷哼一声,想到东北依然被俄国霸占,不由气从中来。

    “王兄,今日报上皆言,英日结盟,欲共图俄国。今俄人似有退让之嫌,我大清可否收复国土?”

    一个书生问道。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俄国人十几万大军将东三省霸占,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各国逼俄国人退兵,俄国人满口保证不侵犯中国,不割让土地,但是却一直不行动。最不想看到俄国人霸占东北的英国,立刻拉拢同样受到俄国威胁的日本,一起针对俄国。

    “哼!”

    只有王求冷哼一声。

    “求人不如求己,驱虎吞狼,英国人和日本人赶走了俄国人,难道就会老实把辽东还给我大清。说到底还得我大清自己争气,自己丢失的国土,就得自己拿回来!”

    王求倒不是真的对英国、日本有气,而是对自己国人的不争气感到悲愤而已。

    几个秀才听到王求这么说,也不由得有些羞愧,他们觉得自己确实软弱了,寄希望于他人,而不是想着自己争气。

    “好了,今天让你们来呢,是大人今天要讲课。都好好听着,杨大人的课,可不是轻易能听到的。”

    众人当然知道这点,杨潮的见解往往独辟蹊径,纵横几百年,横跨中西方,大量的例证论据,极其符合逻辑,占的高度也让他们佩服。他们早就把杨潮当做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高人来对待了。

    于是一个个隐隐也期待起来。

    “今天讲的是组织形式的三种基本结构。”

    道台衙门后衙大厅中,墙边挂着一张大白纸,杨潮用毛笔在上面划出了一些图案。

    “第一种线性结构!”

    杨潮指着一幅图说道,这幅图是一座金字塔形结构,最顶端写着君王,下面分别写着首相、元帅,首相、元帅二人并列,两人下面各自有官员和军官,然后杨潮用两条线连了下去。

    “这就是线性结构。命令的传达是从过往通过将军、军官然后一直到士兵,或者从首相官员一直到百姓。命令的传递始终是从上往下,没有平行交叉,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组织形式。从国家的构成,到商铺、洋行,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这些秀才没有接触过管理学,一时还看不明白,但是看到国王、首相等字眼,顿时就觉得这是一门大学问,怎么看都是当官要学的东西,一个个极其认真的听着,潘训还默不作声的拿笔记着。

    “第二种结构,职能型结构。君王之下分为若干部门,比如我们的六部,洋人同样如此,分为财政、外交、军事等等部门。每一个负责人下,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向他负责,比如礼部尚书管辖的礼部中,又有侍郎、主事等人。”

    “第三种结构,叫做矩阵型结构。既按照官职高低从上到下,还按照职能不同,纵横交叉。”

    第三种最为复杂,杨潮既划出了一个从上到下的结构,从左到右也有一条命令链条。

    “一个礼部侍郎,礼部尚书自然会管着他,但是吏部却会决定他的升迁下放,户部管他的俸禄发放,刑部还会监督他有没有犯法,可以说他的上级领导礼部尚书管辖他,其他职能部门也能管着他。”

第六十八节 组织() 
讲完三大组织结构后,杨潮继续讲述。

    “小到一家一户,大到家国世界,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其实就是组织中的一个个体。都占据了一个位置。组织的严密与否,影响到组织能力。组织越是严密,统辖能力越强,越能统合力量,对一家一户来说就更和睦,更团结,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更太平,更强盛。”

    杨潮不断的讲着,这些秀才都挺傻了,显然他们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些知识。

    “今天就到这里吧。这三大组织只是基础,所有的组织,从百姓到国家都是这样组织起来的,只不过更复杂,更庞大而已。你们以后遇到的任何组织,都可以用这三种进行分析,你们会发现,会出现各种相互结合,相互掺杂的复杂组织。”

    “今天留一个问题,你们接下来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维系一个组织的原因是什么。”

    杨潮讲课,除了直接传授知识外,还会留下让人讨论的问题。

    同时课后,让王求等人分组进行讨论,就好像在大石房哪里,让士兵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如果发生战争的问题一样,让大家的思想相互交流,最终达到一个共识,这就是组织维系的力量,一致性的目标!

    理想、利益或者权力,都是这种目标。

    “很明显是银子。”

    一个秀才说出来。

    “哼,势利!”

    王求哼道。

    “一个铺子掌柜的跟伙计在一块就算是一个组织吧,那么他们不都是为了挣银子,掌柜的做买卖挣银子,伙计拿工资挣银子,没有银子,他们不就散了。”

    秀才不服的说道。

    他的话引起了其他秀才的深思,这确实是一个道理啊,哪怕就是当官,许多人还不是为了钱,为了钱相互勾结,贪污**。

    “那维新党康梁二公等人也是为了钱?他们连命都可以不要,还会为了钱?”

    康有为和梁启超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很多年轻人心中,还是留下了一个伟岸的身影。

    王求的话也让其他秀才们深思起来,好像真的有很多人不是为了钱在一起的,起码不是单纯的为了钱啊,孔夫子收徒七十二贤,孔夫子可没有钱,这些人饥餐露宿的跟着孔圣人,却是为了学问。

    “为国!为民!为天下!”

    一个秀才喊道,他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比铺子里的伙计和掌柜更高尚的东西。

    王求眼睛一亮,这才是他想的东西。

    但其他人沉默了。

    “为了同样的目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