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行有常-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辩是皇帝,他下令讨伐董卓本来就有无可置喙的正义性,第二段就转换成了强调老刘家皇位的正义性,刘辩这个天子继位的众望所归,最后一段,天子明言说要给讨董立功的人加官进爵,那就不只是说说而已啦!
  面对一群蜂拥而至的官军以及主动参军的义士的时候,董卓的内心一片荒凉。
  董卓:我到底是做了什么孽啊!
  刘辩却是饶有兴致,甚至在三个月后,兴致勃勃地宣布自己要御驾亲征。
  这下朝堂诸公也要跟着吐血了。
  其实呢,刘辩只是想去参观一下三国时代一众著名武将罢了。
  三国时代的著名文臣现在大多还嫩着,少数的几个也都在刘辩的碗里了,但是那些武将他都还没有见过啊,上辈子见过和这辈子想要收入囊中又不是一回事,于是乎,天子就这么御驾亲征了。
  如果不是时间地点都不对,那个场面,就有些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意思了。
  值得一提的是,天子他要亲征,群臣搬出皇太后来也没能劝阻成功,于是,一大群大臣就跟着天子一起,呼啦啦地往并州那边跑了。
  天子还特别体恤他们地叹了口气,表示爱卿们,你们想要和朕一起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就直说嘛,朕也没说亲征就不带上你们啊,你们不要闹别扭嘛。
  群臣纷纷把嘴里要吐出来的血又咽回去了,就是有些憋得内伤。
  到了地方,只见人山人海【?】,龙旗飞扬,除了刘辩早先派出京去作战的袁绍、曹操,受他托付重任的丁原、吕布以外,刘辩还见到了不少熟人,其中最出彩的,是刘关张兄弟三人组。
  刘备呢,一直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献帝认其为皇叔那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他真实的身世一直不太清楚,所以有人认为刘备只是假借刘氏之名。
  至于为什么说刘备是“冒充”宗室,那是因为,中山靖王刘胜是个大种马,子女数量极其庞大,光是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就连刘胜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的每个儿子叫什么。
  因此,凡是想要冒用老刘家子孙这个身份的,一般都会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至于是哪一支,那真的是查都查不清。
  凡是冒充老刘家子孙的,总爱扯一句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同样说过这样的话的刘备,被怀疑是冒充的也是有道理的了。
  而且,就算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人,那他也不能和东汉皇室论亲。
  事情呢,要从光武帝刘秀开始说起。
  刘秀是长沙定王刘发的五世孙,而长沙定王刘发与汉武帝、中山靖汪刘胜一样,都是汉景帝的儿子。
  从亲属关系来论,东汉皇室和西汉皇室的关系已经很远了,所以对于西汉那数量庞大的诸侯王,刘秀表示,不好意思,不是所有的亲戚我都会认的。
  刘秀自己这一支的直系亲属都没封完呢,哪有那么多的宗室之位给那些西汉皇朝的远亲啊?
  当然了,主要是长沙定王这一支比较受排挤,当初的日子不好过。
  要是刘发受宠,他的子孙后代哪里还会留在长沙吃沙子嘛!
  光武帝刘秀的心理或许是这样的: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于是乎,东汉皇室选择性地认了一些西汉的宗室诸侯王,而且一般都是西汉早期的天子的后代,像是同为景帝之子的鲁恭王刘余的后代。
  值得一提的是,刘焉就是被东汉皇室认可的西汉诸侯王的后人,他的直系祖先就是鲁恭王刘余。
  说来也是稀奇,刘焉与其子刘璋,荆州的刘表,他们都是鲁王刘余之后。
  而没有被光武帝刘秀认可的西汉宗室,那到了东汉,他们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了。
  当然了,刘备的身世还有另外的说法。
  因为根据考证,如果按照三国志里给刘备排出来的祖先算他的辈分的话,刘备应当和汉献帝差了五辈,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刘皇叔”这样的称呼。
  于是乎,另外一种说法出现了,刘备的祖先应当是临邑侯——光武帝的次兄刘仲的嗣子是北海靖王刘兴,而临邑侯就是刘兴的次子——刘仲至刘备为七代,光武帝至献帝为八代,这样一看,刘备不仅可以算是宗室,还正好是所谓“皇叔”。
  对于刘备的身世,刘辩知道的不甚清楚。
  毕竟他当阿飘的那些年,是跟在曹操、献帝身边的,也没空去看刘备他们家的情况,更何况,刘辩出生之前,刘备就已经在了,这让他怎么查询人家的身世?
  当然了,重点关注了刘备以后,刘辩就想着要怎么利用刘备收买人心的特长给朝廷加分了。
  至于董卓,呵呵,三国时代很大一部分的群英都荟萃在此地,董卓要是能逃出生天,刘辩就把自己的名字倒过来写!
  轰轰烈烈的董卓谋逆事件,以一群武将吊打董卓,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加官进爵告终。
  凉州和并州的许多官吏都换人了,刘辩大手一挥,两州数郡的太守、县令像是不要钱一样被发出去,由于那些名人都是在刘辩的前世证明过自己的实力的,刘辩也不担心他们会搞砸。
  其中,刘备同学,就凭借着自己和二弟三弟的战斗力加成,集三人功劳于一身,混到了一个太守的职位。
  而且刘备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是老刘家的人的样子太诚恳了,刘辩答应刘备回去就让人查访他的支系,也算变相给他预定了一个宗室的身份,找刘备麻烦的人也不算多。
  如果刘备努力工作,治下当会升平,而百姓们感念的除了刘备以外,那自然就是慧眼识英的刘辩了。
  对于其他人的任命同样如此,比如说吕布,刘辩就不会勉强他做一个文官,而是给了一个武将的职务,并且还计算军功给他封了关内侯,丁原这种文武皆可,也善待百姓的,刘辩又将他调回去,不过是调到了凉州,让他当一个刺史。
  不管怎么说,除掉了董卓,少了一个心腹之患,那就是大喜事,在此以后,仿佛天下都安定了许多。
  刘辩一边大肆宣传羌人、鲜卑等外族人对大汉的攻伐,还极力鼓动有志青年去参与抵抗外族,仿佛大汉已经回到了当初西汉时代和匈奴撕得天昏地暗的时候。
  极力宣扬外族危机,当然是为了弱化内部矛盾。
  在原本的“黄巾余孽”都因为抗击外族有功而受封,并且加冠进爵以后,人们对保家卫国都燃起了难言的热情。
  大汉内部的不稳,在刘辩学习秦始皇巡游天下,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命官府进行处理以后,就已经好了许多了。
  更不用说,三国时代一批著名的天才谋士、治国能手,在茁壮成长,就等刘辩这个皇帝把他们收入囊中了。
  刘辩:朕的文臣武将能组成一片星辰大海!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三国时代的男神真的好多哦!真是想都想不完呢233333
  把其他的人留给阿辩,蠢作者抱着奉孝和文若睡觉觉去了233333下一章就是番外啦~


第78章 番外:圣祖
  天圣十六年; 西京长安。
  自从天圣元年,天子派中常侍重修长安宫殿以后; 长安又开始被启用了。
  天子心血来潮; 定了个规矩; 五年居雒阳,五年居长安。
  汉室以五为尊; 没见到就连铸钱后来都统一用的五铢吗?
  天圣六年的时候,天子带着文臣武将移驾长安,自从大汉由武帝这一支变成光武帝那一支以后,长安人多久没体会过居于帝京所在的滋味儿了?
  所以天圣十一年; 天子移驾回雒阳的时候,长安百姓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那叫一个不舍啊!
  更可恶的是; 雒阳人生怕天子一个想不开; 就把帝都永远地定在长安了,自从天子移回雒阳之后; 长安人没少听说雒阳那边有弄什么请愿; 求天子不要再变换居所了。
  长安人:好生气哦,可是还要保持微笑!
  事实证明; 雒阳人失败了,天圣十六年; 天子还是移驾来长安了!
  长安百姓们欢呼雀跃,翘首以盼天子的驾临。
  在天子移驾长安之前,已经有军士先行。
  天子近来加快了对北方胡族用兵的步伐; 因军功而加官进爵者不计其数,无数豪杰因为表现出色而改变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加上南方的商人从大汉之南得来的新粮种,播种以后,就连粮食的产量也大幅增加,大汉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无数人称赞天子无愧于其年号,真乃天生圣人。
  对于民间这种赞誉,刘辩当然是毫不客气地笑纳了。
  他人还在路上,早先遣去长安的荀彧便报消息与他,道是鲜卑、羌人皆遣使过来,说慕上国繁华,情愿归顺,又遣了质子来,一来宽大汉的心,二来则是想入太学,学汉学、汉制。
  刘辩冷笑了两声,顾谓左右:“如今打怕了,又说要归顺大汉。到时候大汉白花了那么多的银钱米粮,又养出几匹白眼狼来。”
  于是便把奏疏丢到一边,连批复也不批,左右他的回答已经让人传去了长安,荀彧也当知道该如何处事。
  刘辩慢悠悠地到了长安,安顿下来以后,又命诸侯入朝。
  这时候的诸侯王权威早已不似西汉时期,便是连东汉早些时候的诸侯王都比不得,不少诸侯都寒酸得很。
  先帝孝灵皇帝卖官鬻爵,未尝不是因为当初在藩国的时候受穷受怕了。
  宗室诸王里,除了少数几位封地富庶、近年来只被黄巾之乱扫到风尾的,唯有天子的弟弟渤海王瞧着光鲜。
  人人都赞天子待弟弟好,刘协不敢有一丝一毫逾矩,待兄长是恭敬有余、亲近不足,旁人却只说渤海王识礼,不恃宠而骄,天子给渤海王选的王太傅教育得好。
  兼之朝中人才济济,一派盛世气象,天子奖励耕育,也不禁商贾,又推广使用了新的粮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稳定了动荡的江山,无论是朝中士人还是民间贤人,都对天子推崇之极,自然不会说天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天子如今已有了十位皇子,五皇子与三公主更是极其罕有的龙凤胎。
  自光武帝之后,子嗣繁茂的天子寥寥无几,到了后期,朝中的士人、后宫的外戚更是为了新天子的选定而争论不休,像是现任天子一样子嗣丰茂的,极是稀奇。
  天子子嗣稳定,又不似先帝一样,因为偏爱幼子又疏于政事而不愿意选定、教导继承人。
  若不是天子天资横溢,恐怕大汉的局面就不会似如今一样好了。
  对于大汉的局面,刘辩觉得还是能掌握的,有后世的崇祯、光绪等人做对比,刘辩觉得自己还是的很幸运的。
  更不用说,这个时代有无数的英才。
  到达长安以后,刘辩首先要面对的,是性格严肃端方的陈群对郭嘉的控诉,以及陈群的上司曹操为郭嘉的说情。
  刘辩:又来了……真是一点都不意外呢。
  郭嘉,字奉孝,如今是大汉公认的军事智谋型人才,和他的好基友戏志才一样,体弱多病但风度俨然、才智出众。
  但是呢,戏志才和郭嘉与他们的好友荀彧不同,两个人在礼法方面都有些不拘小节。
  按照历史的正常轨迹,戏志才和郭嘉都会因为身体状况以及后来三国乱战时代随军征战的压力而英年早逝。
  但是,谁让刘辩是从后世回来的,在后世飘荡了几千年呢?
  适用的养生知识,以及合适的大夫,还有良好的环境——毕竟这辈子戏志才、郭嘉等人不用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