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傲唐(唐远)-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官的心思与百姓的当然不尽相同。无论是长安城的百姓,还是其他各地的,只要听说过杨晞名声的人,都愿意看到这个超级大英雄去当皇帝。

但朝中的大臣,许多却是完全不赞同杨晞继位登基的。那天宫中生变的时候一些大臣不敢提反对意见,但在后面一次杨晞以摄政亲王的身份主持朝会,与大臣们商议朝事,并商量给李玢的追赠及庙号后,高适与李泌再次提出来,要杨晞马上继位,以皇帝身份执掌朝事时候,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李泌和高适以国不可一日无君,大唐必须要有新皇主持朝事为由,要杨晞不要再推辞,马上继位登基,主持一切事务的时候,有好几位大臣站出来反对了。

这些大臣都是以杨晞身份特殊,只不过是李玢的私生子,不适合继位登基为由,建议改由其他皇子继位。不过提这样意见的都是那些职位并不重的大臣,位高权重的这些人没有一个站出来这样表示的,最终这些人的意见被李泌、高适、岑参等人驳斥下去,很快就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杨晞也在假意推辞了一阵后,欣然接受,正式宣布登基称帝,大赦天下。

杨晞正式入住已经打扫清理完毕的大明宫,成为这座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宫殿的主人。

他选择了长安殿为自己的寝宫,供自己和郭昕居住。

杨晞即位后,也马上宣布立郭昕为皇后。

当了皇帝,除了皇后外,还有许多嫔妃要封立,什么三宫六院,都要建立起来,不过杨晞现在只有一到两妾,离皇宫佳丽三千人的境界还不知道差多少远,但这些以后肯定要有的,只不过不是现在。

杨晞继位后,马上宣布各官职名改回到贞观时候,并且也改任了一些官员:以郭子仪为尚书令,房琯为尚书左仆射,韦见素为尚书右仆射,李泌为中书令,颜真卿为侍中,高适为检校侍中,张镐为检校中书令,李光弼为兵部尚书,李麟为吏部尚书,这些人都位列政事堂。

以崔圆为户部尚书,苗晋卿为工部尚书,元载为礼部尚书,裴尊庆为工部尚书。杨晞的大哥杨暄及一叫李揆的大臣为中书侍郎,第五琦、李岘为黄门侍郎。

令左右龙武卫镇守大明宫,庞忠为左龙武卫大将军,浑释之为右龙武卫大将军。王思礼为左羽林军大将军,仆固怀恩为右羽林军大将军,浑缄和郭晞分别统领左右金吾卫。其他卫军将领也都委以自己亲信的武将统领,这是维护自己统治的根本,他可不想被人用武力赶下台。

可以说,李玢当皇帝时候的官员大部留任,只不过职位有变动而已,杨晞不想在自己刚刚即位的时候,让朝堂上就发生剧变,那样会有持续的动荡发生的。要是看哪个大臣不顺眼,或者觉得这个人不适合在朝中任要,以后可以再寻机将其贬谪的。

杨晞当然会在朝中任用许多亲信,但不是他亲信的人,只要能力出众,品格高尚,他依然会继续留用,即使这些人对他有成见。

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榜样,他要一个虚怀若谷的君王,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做的好,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方面。而且以后他会再次巩固三省三部的相互制约任用,并进一步加以改良,将后世一些较为民主的手段加起来。他虽然当了皇帝,但他并不希望皇权完全不受制约。

绝对的权力必定会有绝对的腐化,他不希望自己和李世民一样,家国都自己的儿子们折腾的不成样子,朝纲大乱。制度建立起来,并要进一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变人治为法治。这一切虽然非常艰难,但杨晞觉得他会花毕生精力去做的。

朝政、军制方向的改革一定会持续下去,并且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杨晞觉得自己能做到的。

杨晞答应过杨玉环的事也开始兑现了。

李隆基驾崩后,杨晞曾向李玢建议追授杨玉环为皇后,尊其为太后,但不被李玢所允。杨晞自己当皇帝后,也把这一切变成现实了,尊其为太皇太后,正式把杨玉环当作李隆基的皇后看待,并让她继续住在兴庆宫内,待李玢的丧事完毕后,他每日都会过去省安的。对于杨晞这样的安排,杨玉环还是挺满意的。她也没太多期望,只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杨晞能时常过去看望她,陪伴她就够了。

虢国夫人已经没什么可以封赠的了,只有一些财物及食邑上的封赐。

对此虢国夫人也是挺满意,她对杨晞的要求也像杨玉环一样,希望杨晞能经常过去看望她。不过她这个愿望比杨玉环那个愿意难实现多了,当了皇帝的杨晞自然不可能经常出宫。

暂时把朝事稳定下来,李玢的丧事是迫在眉睫的事。

在与朝臣们讨论后,杨晞下诏,追封李玢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孝皇帝,庙号为肃宗,并为李玢举办非常隆重的葬礼,将其葬于建陵。

原来的历史上,当了皇帝的李亨死后庙号为肃宗,在与朝臣们讨论李玢的庙号时候,杨晞很自然地想到了原本应该属于李亨的庙号。众臣们也认同了杨晞的提议,这样李玢的庙号就是“唐肃宗”了。

在李隆基驾崩后,讨论庙号时候,杨晞并未参与,不过最终李隆基的庙号还是“唐玄宗”,与原来历史上是一样,这让杨晞挺是意外。

李玢的追赠及庙号都定下来了,丧事也正在举行当中,杨晞以儿子的身体为李玢守孝三个月,这三个月时间内,朝事交由政事堂诸宰相负责。

李璘的谋逆案也很快就审查清楚了,大部与此案有牵系的人员也基本归案。

很快朝廷就下达了对李璘案的处置意外,以谋逆罪外死李璘,李璘那参与叛乱的几个儿子李热艘惨煌簧薄3苏饧父鋈吮簧蓖猓挥兄富咏苯使牧矫笥鹆志欣山撼珊屠畋1慌颜缎蹋渌痛诱撸蟛慷际潜涣鞣呕蛘弑崛巍@瞽U及他的几个成年儿子被杀,那李璘集团的力量也灰飞烟灭了,再也成不了气候,那些仆从者,给予他们宽大处理,也不会有事。

杨晞也知道,为李玢守孝结束,就是他大展身手,彻底改变大唐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三章军制改革

本书已经接近尾声,期待书友们继续支持唐远的新书《大宋之荣耀》。

新书冲榜,需要大量推荐票,会员点击,收藏,请新老书友们大力支持,非常感谢!

……………………………………

即位当了皇帝之后,杨晞意气奋发,将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到治理国家当中去。

他非常勤政,在李玢的丧期结束,亲政处理朝事后,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如今的天下是他的了,虽然现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制度及成就让他不太满意,但他相信,在他自己的努力下,在一帮能臣良将的辅佐下,一切都可以改变的。

登基当上了皇帝,那就开始改变吧!

杨晞可以说是通过政变当上皇帝的。

虽然说他是趁永王李璘发动兵变,杀害了皇帝李玢后,率军消灭了李璘的力量,顺势控制了局势,并在众亲信的拥戴下,登上了皇位,但他身边那些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被人以武力赶下台,杨晞当上皇帝后,首先大刀阔斧进行军制方面的改革。当然最初进行的改革是临时性的,主要目的是将局势控制住为主。

杨晞对长安城内外的禁军及其他卫军进行了整编,令自己的几个亲信人物:庞忠、浑缄、仆固怀恩、李抱玉、李汉等人分别统属,各部的防区相互重叠,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而且他也严令,没有他与政事堂诸宰相共同签署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调动军队。

局势纷乱以后,维持稳定是第一要务,杨晞不希望手下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再起异心。

他在做这样的布置后,马上着手进行已经中断了一段时间的军制改革。

军制改革的事由他自己亲自主管,并令郭子仪、高适、李光弼、颜真卿、张镐、李麟等大臣参与。

参与的大臣里面。有多位亲信,但也有一些原本并不属于他自己阵营中的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采纳各方面的意见,避免因为主事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信而疏忽一些问题。

杨晞一直相信,一个地方,有彼此制约的力量,有相互之间的监督,做事才能更好。

长安城内外的禁军基本控制好了,没什么再起乱事的可能,但安禄山的叛乱刚刚过去不久。教训可就在眼前。如今各镇节度使手中依然握着重兵。虽然他们已经没有了几年以前那样为所欲为的权力。但依然有起兵作乱的可能,这是杨晞很担心的事。

这是李隆基当皇帝后造成的恶疾,终导致安禄山的叛乱发生,在原来的历史上。李隆基时代军制方面的弊端一直影响着大唐剩余的历史,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军阀林立,大唐分崩解离。

杨晞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这情况出现,因此军制改革是必须要进行的事,即使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也要强力推行。在这件事上,他也以皇帝的身份亲自负责,总领军制改革的事务。

后世时候,杨晞在军中呆了多年。对共和国的军队制度比较熟悉,也大概知道世界上各*队的组成方式,因此在这方面,他能提出许多这时代人所不清楚的意见和想法。

杨晞的意见和想法当然就成为这次全面军制改革的主导思想。

也就在杨晞当了皇帝的三个月后,大唐朝廷宣布。军制改革全面展开。

这次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兵部职权的变革及各镇节度使编制取消。

朝廷的诏令中宣布,依然以兵部为大唐的最高军事机关,全面掌管全国各卫军军籍管理、军官的培养选拔、军队训练及讲武、国防、情报侦探、武器制作、马政、舟桥之务。

全*队之征讨、镇戍、训练等皆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兵马元帅、副元帅及行军大总管和各分总管,发给印信,率领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驻防地。兵部的职司与原来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结构组成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兵部下面设有七个部门,一为从来没有过的参谋部;二为兵部司;三为军器监;四为新设立的情报司,五曰职方司,六曰驾部司,七曰库部司。

除了参谋部和情报司及单独设立的军器监外,其他部门都是原来兵部所辖的职司部门。

军器监划规兵部管辖,这是必然的趋势。

情报司主管全部的情况侦探工作,包括军事和民生方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其主管直接对皇帝负责,兵部尚书只是名义上的主管,没有皇帝的授权,不能插手情报司的工作。

参谋部也直接对皇帝负责,他的职权主要包括主掌全国兵马调遣,包括兵马的补充和屯防,更重要的是战时进行战事的布置。参谋司人员组成不固定,日常由几名兵部官员主事处置事务。但是在战时,参谋部将会无限扩大,组成人员可包括朝中任何重要官员。

也就是说,在战时,参谋部将是战争的最高决策机构。

杨晞计划,这样的制度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参谋部从兵部里面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直接对皇帝及政事堂负责的部门。以后的兵部,将成为类似后世国防部的部门。

军队是国家的根本,必须要控制好,有几个相互制衡、相互协调才能发挥作用的部门一道指挥、掌握军队,军队发生叛乱的可能性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其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他要看看自己提出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