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傲唐(唐远)-第3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要看看自己提出的这些措施能不能适应唐朝时候的形势,能不能在这个时代发挥作用。要是实施后效果不错,后续还会进行进一步的军制改革,包括军事委员会的建立等举措。

管理军事的机构重新划定职权,下面的军制改革措施当然也跟着出来。

各镇军节度使制度取消,改为以道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型军卫的设置和筹建,设立正式编制的卫军和州军,及类似后世的民兵后备役制度。

这一点杨晞是来自后世军区及集团军的制度。

他制定的政策是:他这个皇帝通过参谋部、情报部及兵部控制军队。而参谋部、情报部及兵部通过控制各军卫将全国的军队牢牢掌握住,这样各镇军将领手中的权力就会大大被削弱。

卫军为大唐主要的武装力量,是对外征战中主战力量;州兵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军卫设置按地域进行,在一道内设置一个卫军或者几个,也可能是几道内设置一个卫军。具体设置按各道的区域面积及人口数,还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考虑。如今各镇节度使手中的军队将被重新编制划分,在卫军建立后,各都督府的边军也都归入卫军中,卫军的职能有些相当于后世的军区和集团军的结合物。

朝廷在宣布全面组建卫军的诏令中也宣布了卫军的组成及编构:大唐的武装力量共分为三十卫军,分别以数字编排。即第一到第三十卫军。每卫军组成为一万五千到三万人。有甲、乙、丙的区别。第一到第十卫军为甲种,各卫军有两万五到三万人,下属三个卫师,卫军的主将为两名大将军。卫师的主将为将军;第十一到二十为乙种卫军,编制也为三个卫师,共两万到两万五千人;第二十一到三十为丙种卫军,每卫军两个卫师,大概一万五千到两万人左右规模。

第一至第三卫军主要由禁军改编而成,以后的职责依然是镇守京师的安全。

各卫军的主力组成人员依然如原来那样,但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会有各技术兵种的组建和补充。

边军的编制与京军略有不同,卫军与大都护府或者大都督府是同一个班子。按地域设置都督府、镇、戍、关等,派驻一定的士兵守卫,都督府相当于卫师的编制。

另有大唐皇家水师单独成军,编制也如陆师,共有五个水师卫军。共有五万人。

如今的造船技术还很落后,杨晞期望以后能建立战力更出色的海军。

暂时保留府兵,十六卫也没撤销,但差不多是名存实亡了。各卫大将军也几乎成了荣誉称号,不过杨晞不可能马上将历史悠久的十六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府兵依然还是由原来各卫遥领之,类似后世的民兵组织,也作为募兵的兵源,军中的募集的兵员在服役一定时间,退役后也编入府兵中。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军事与民生彻底分了开来。各卫军中的军饷和物资,京军通过户部直接划拨,边军由户部通过各州府发放,月俸分等发给,年节有赏,大典有赐,行军另有行装钱。这样各边军与地方互不统属,州官管有军资手上无兵,军队有兵但钱粮都要经过州府。

李隆基时候安禄山的叛乱主要是各镇节度使手中权力太大,其辖区内,军事民生一手掌握,甚至其内的官员任命及军中将领的提拔任命也是节度使说了算,各军镇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并且一个节度使的任其几乎没有年限,甚至到了唐朝后期,世袭了,父亲死了儿子接任,这如何可以。

这是动乱的根本,杨晞在决定进行军制改革的时候,是铁了心要将这些弊端解除的。在这一点上,他对李隆基挺是不满,真想不到被喻为英明果断的唐明皇,怎么会制定出如此错误的举措。李隆基的错误举措给他这个新即位的皇帝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一上位就要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

杨晞也知道,自己强力推广的这些举措,必定会遭遇各镇节度使的反对的。

果不其然,朝廷的诏令宣布后,动荡马上起来了。

第一百十四章全面改革,永远昌盛

军制改革的诏令下达后,一些节度使上表表示了反对,并且不愿意遵从。

有两镇节度使准备起兵作乱,维护自己的现有权利。

准备起兵作乱的北庭节度使王惟良在兵乱还没开始的时候,被自己的手下人斩杀了。另外一个节度使能元晧虽然成功地起兵了,但只不到半个月,其叛乱就被平息了。

能元皓任北海节度使,其原本是安禄山的部下,归降后依然任原职。能元皓手下兵马只不过一万人,起兵作乱后,朝廷马上命令附近两镇节度使起兵平叛,很快能元皓就兵败被杀。

起兵平叛的是翰海节度使李嗣业及兴平节度使李奂。这两镇节度使在率军平叛后,马上上表朝廷,表示大力支持朝廷的军制改革。随即多镇节度使纷纷上表,支持朝廷的举措。

大多数节度使都上表支持朝廷的军制改革,起兵作乱的又被平定了,那些反对的节度使最终害怕了,最终不敢逆大势而行,也跟着上表,支持朝廷强力推行的军制改革。

各镇节度使都响应,军制改革的事自然顺利地进行了,这让杨晞松了口气。

军队的整编及新军制的落实马上展开,杨晞期望在两到三年内,军制改革的事能有初步的效果。

各卫军主将的任命,他都和政事堂的宰相们仔细讨论过的,这些将领虽然已经没有了以前节度使手中的权限,但他们所指挥的人马依然是一支不容小视的力量。必须要有监督与制约机制约束他们。

人员的选择是第一步,后续的各项措施必须要跟上。

而且杨晞已经制定了一个轮换策略。那就是各卫军主将在任上不能超过三年,三年一到必须轮换到其他卫军中任职,而且不能带走有军中身份的任何一个幕僚,亲兵数量也有严格的限制。

将领们领军的时候,是不能参知政事的,除非交御了军权,才能入朝堂谋事。

所做这一切,就是给予将领们很大权力的同时。限制他们谋逆的可能。

武将的地位并不低,但他们不能干预地方事务,这样改革,让文臣和武将都能找到各自的平衡点,站出来强烈反对的大臣并不多,再加上郭子仪、李光弼这样威望非常高的将领全力支持,而且杨晞自己身上负载的军功也不是一般人可比。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少了。

各卫军主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人,虽然不敢保证他们有绝对的忠诚度,但在诸多约束之下,谋逆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杨晞还决定创办大唐皇家军事学院,自己兼任皇家军事学院的祭酒,各级军官都要到军事学院进行培训。以后中低级军官必须要从军事学院的毕业生中挑选,没进过军事学院培训的人,撑死也只能到旅帅一级。要想高升,除了积累军功外,必须要有军事学院的学习经历。

当年蒋光头创建了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忠诚于自己、忠诚于国家的将领,在抗日战争及内战中这些将领都是国民革命军的中流砥柱。这一点杨晞必须要效仿。他自己兼任军事学院的祭酒,那从这时出来的毕业生都是他的门徒,天子的门生,忠诚度自然有一定程度的保证。

当然,杨晞也知道,如今百姓受教训程度普遍偏低,军中将士也是如此,一些将领甚至是目不识丁,要彻底改变这一切,那就要从普及教育开始。

依现在的情况,全面普及教育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但杨晞可以慢慢来,通过几年甚至几十的的功夫让百姓受教育程度大大的提高。

这也是杨晞要进行的改革事项之一。

除了军制改革,其他政治民生方面的改变也先后进行。

杨晞计划在他执政的这些年内,给予社会以非常大的改良,而教育方向的改革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最便利的途径。

如今大唐的国库情况杨晞大概清楚,可以用富的流油来形容。

国库殷实,那许多事就有能力做了。

杨晞决定在他执政开始后,要强制在每个县都建立一所官办学堂,以非常便利的学资收取那些才智不差的学龄儿童入内学习,那些才学不错但家境贫寒的人,可以全免学费什么的。

杨晞幻想着有一天能全面普及教育,让所有适应的儿童都能上得起学。

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实现这一愿意非常困难,不顾现实强制推行的话,不但会带来非常大的麻烦,甚至国家都会被拖垮。虽然说现在大唐有点“富的流油”的味道,但真的要做那些改善民生的事,这些财富很快就会被折腾光的。

杨晞知道,自己该改良更多方面,想尽办法创造财富,以便惠泽更多的天下人。

如今虽然说大唐国库殷实,但天下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依然还很多,杨晞要做的,就是让天下的产出更多,先一步做到百姓都有饭吃,都有衣穿。

他穿越过来后,大部时间都忙着“救火”,不是平叛就是出征,大多时间接触军事方面的,直到自己当皇帝亲政后,才去关注各方面的民生。了解现在的生产力情况后,他有点“大跌眼镜”的感觉。

如今天下的种植大部地方依然停留在一年一熟的方式上,也就是一块田地,一年只种一熟作物,收割了就放着抛荒,这让熟悉后世时候一年两熟三熟种植的杨晞大为惊异。而且他也知道,如今种植的作物还是以粟、麦为主,产量巨大的水稻种植并不多,这也难怪穿越来大唐后,米饭吃到的时候也不多,大多时候都是面食,或者粟米饭之类的。还好他对吃食方面不讲究,并且也没什么精力去计较。

了解了这情况后,他马上和户部官员详细讨论了作物种植方面的事,提出了一块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种植方式,还有大范围推广种植水稻,并从交州一带引起好的稻种。

交州(也就是后世越南河内)的官员上奏,那一带普遍一种非常容易种植、并且成熟期非常短的水稻,杨晞马上想到了后世时候曾隐约听到过一种叫占城稻的水稻品种,马上认定很可能这就是同一种东西,马上下令交州的官员想办法弄种子试种。

也就在杨晞的一力主导之下,将从他执政的第二年开始,各地的官田要开始采取稻麦复种等一年几熟的种植方案,并广泛推广种植水稻。对自己强力主导的这一点得到政事堂诸宰相的一致同意,杨晞非常的兴奋,他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各地仓库中那堆积如山的白花花的大米,百姓再也不要为吃喝犯愁,而是在担心粮食多的吃不完该怎么解决的问题。

来自后世的杨晞非常清楚商业贸易对于国民经济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大力改善民生,亲自提出一系列改善民生之举的同时,也开始向大臣们鼓吹商业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就在讨论具体要实行哪些举措的时候,杨晞宣布了解除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的宵禁。

闭门鼓后,长安的城门虽然关闭了,但各坊门并不关上,也不禁止百姓在晚上时候外出。

东、西两市时候各商铺闭市的时间也大幅度地延迟,甚至杨晞还鼓励举行夜市。平康坊等夜生活非常丰富的地方百姓也可以在晚上任何时候光临。

杨晞这一大胆的举措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全面解除宵禁会给长安的治安带来极大的麻烦,作奸犯科的人肯定会多起来。但杨晞还是用自己的理由劝服了百官,废除了宵禁。

官办的夜市很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