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军阀-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一个出众的内政之才。

    “将军知我?”孙乾见韩烈表情惊讶,有些疑惑道。

    “北海主薄王叔治曾言孙公佑学识渊博,乃幕府之才也。”韩烈见大家表情有异,心知自己的行为有些失态,当即灵机一动的笑道。

    王叔治即是北海主薄王修,此人乃北海名士,郑玄门下的弟子又多是北海人,对于王修之名自是多有耳闻,这会听韩烈这么一解释,对于王修对孙乾有此评价,也是颇为羡慕。

    孙乾脸上也掩饰不住喜色的谦虚道:“叔治大人过誉了,乾实在不敢当。”

    韩烈摆摆手,笑道:“是否过誉,事实自有论断,公佑请入座。”

    接下来郑益带来的这些文士,纷纷表达上前自报家门,表达愿意效力之意,这点倒也不奇怪,郑玄门下如今可是有二百弟子,他唯独举荐了这十一人,可见这些弟子都是有能力的,其次也是有心入仕的,否则他断然不会举荐到韩烈帐下。

    “汝南程秉,拜见将军。”当大堂上仅剩下最后两个人时,韩烈正好奇哪位是国渊时,其中一人上前自报起了家门。

    “先生请入座,你我今后共同为朝廷效力,无需如此多礼。”韩烈眉头微微一跳,举目打量着这个身形消瘦的壮年人,程秉这个名字隐约中似乎有些印象,但却记不起是哪国之人,但韩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人定然也是三国中有记载的名士。

    “谢将军。”程秉从进来之时,就一直在观察韩烈,上位的韩烈从郑益表达效力之时,他就一直避席而立,对于表达效力的士子,无论才名如何,他都始终待之如一,表现出了足够的谦和与礼让。

    程秉所学颇杂,对于周易一道也颇有研究,为此他对相面也有些造诣,韩烈相貌堂堂,天官饱满方正,双目清澈而充满锋芒,这样的人从相面上来看,就具备一定的富贵长寿之气。

    其次韩烈虽然年轻,但接人待物没有半点盛气凌人之气,说明此人能够心胸开阔,断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而胡乱猜忌杀戮。

    由于这份气概之人,程秉可谓生平仅见,当然他见到的大人物其实并不多,不过韩烈能够得到郑玄的认同,又有伟貌与心胸,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值得依附的避难之主。

    韩烈自是不知道程秉内心所想,但他看程秉持身正气,步伐沉稳,显而易见这人是个老成自信之人。

    “这位想必就是国渊,国子尼先生。”韩烈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看着站着的最后一个年轻人,道:“听益恩兄说先生敢于直言,正直无私,勇于任事,不知先生可否留下,为利城十万百姓的生存贡献一份力气呢?”

    国渊年纪与孙乾相当,身高近八尺,身体强壮的他,浑然没有一般文人的瘦弱,浓眉大眼的他,面容方正英气,虽然还不到而立之年,嘴唇上下的三寸黑须,使其更增添了几分威仪。

    “将军移民十万,志气已然不论,可曾想过移民容易,活民之难?利城不过百里之郭,十万百姓却是一郡之民,千里之城养活尚要努力,百里之郭,十万人家,一旦出现出错,那就是饿殍遍地,将军可曾考虑?”国渊这番话可谓说的是厉言疾色,丝毫没有给韩烈留脸面,这番话一出在场的众人都不由色变。

    唯独国渊依旧双目如电,丝毫不为所惧的凝视着韩烈,他在观察韩烈的言行举止,以此来判断韩烈这个人志向,但结果却让他失望了。

    此刻的韩烈没有半点恼怒之色,反而露出一丝愧色与歉意,迈步走下台阶,躬身作揖拜道:“移民一事,烈已经反省到自己不慎的错误,但木已成舟,吾不可能再把百姓遣散回去,更不可能驱赶他们离开,眼下虽难,但安置百姓,开展生产,让耕者有其田,让老有所依,幼有所读,这才是吾真正要做的。”

    “我不会因为困难,就抛弃百姓,但我也深知一人挑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所以在此韩烈恳请诸位今后能够与我同心同力,造福利城这一方百姓。”

    韩烈这番话语虽然声音不高,但却力道十足,厅堂上在座的士子,可谓都是人人都抱有建功扬名之心的,此刻被韩烈这番诚恳的态度,以及肺腑为民之言一激,无不纷纷立起腰杆,昂首作揖道:“吾等自当同心,为万民效犬马之劳。”

    国渊更是一甩裙摆,双膝跪地拜道:“主公,请受国渊一拜。”

    “子尼快快请起。”韩烈见此,忙上前托起对方,握起手道:“子尼请随我上座。”

    国渊的举动在郑玄的预料之中,对于韩烈的说服能力,郑玄已经领教过,当初在郯城,就连他都为之所动,国渊虽然有才,但却性格刚直,要想说服他,在郑玄看来自是容易不过。

    虽然郑玄认为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孙乾和程秉,乃至郑益却都微微动容,他们都没有想到国渊既然认主,要知道这个时代一旦认主,那就相当于家臣,就好比富豪人家的奴仆,主人是有权处置你的生死,而身为仆人背叛主人,那就是大罪,会被天下人所不容。

    所以但凡名士名将,都不会轻易认主,就好比孙乾等人刚才表达的效力之意,那就等于雇佣关系,随时可以离开,并不受太多的约束。

    “不可,某为家臣,怎可与主公平起平坐,此于礼不合,此事主公今后休要再提。”面对韩烈的举止,国渊却断然拒绝道,神色可谓慷慨之极。

    面对国渊的态度,韩烈倒也没有表现的太过吃惊,虽然他平时与部下将领之间,都不太遵从礼法,但这并不代表这个时代礼仪就荒废了,相反在汉末时代,君臣之间的礼法可谓是等级森严,丝毫不容践踏。

    “子尼之言,烈受教了。”韩烈也不顶撞,反而虚心的表达了心意,这顿时让国渊有些不知如何回复,虽然他说得严厉,可并没有想过让韩烈认错之意啊。

    “哈哈,古之君臣也未有如子扬与子尼这般的,汝二人今日礼法之争,将来必会成为一段湄潭。”郑玄开怀大笑一声,打破了厅堂上的肃穆。

    “让康成先生见笑了。”韩烈颔首一笑,道:“来人,上酒菜,今日能够与诸位贤士相聚,当浮一大盅,以示庆贺。”

 第九十一章 典农都尉

    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吃饭也是单案,所以菜肴也相对简单,当然在豪门世族家中,也会有不同的情景。不过眼下韩烈能够拿得出手的美味佳肴确实不多,一碗水煮白切羊肉,大约半斤的量,一碗卤豆腐,一碗烧鸡,一碗面饼,外加一人一壶酒,这对于韩烈来说,已然是宴请贵宾的规格。

    “实不相瞒,眼下利城各项开支繁重,招待实在不周,让诸位见笑了。”韩烈给自己倒了一盅酒,举盅向众人表达着歉意。

    这一顿招待宴下来,足够一百平民一日的伙食,虽说有些寒酸,可实际上却是韩烈一番心意,要知道这一顿吃完,未来一个月,韩烈本人都必须每日吃米粥面饼过日,肉是见不到了。

    别看韩烈如今身为数千人人的主将,身兼东海郡尉利城令两职,但韩烈可自己定的伙食,却是每日三餐,只能吃半斤肉食,这还是因为练武需要,毕竟作为一个武者,若没有肉食,就无法支撑他高强度的体力支出,否则他只怕肉食都会断了。

    其次是韩烈府宅之内,除了一个厨娘和一个丫鬟外,就再没有多余的仆人,力所能及之事,自当亲力亲为,这是韩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府宅的要求。

    蔡琰平时在府内,除了帮厨外,也会女工,纳鞋垫,刺绣缝制衣服,这些伙计,也是蔡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韩烈这么做,一来是眼下利城确实困难,二来韩烈也有心从自己做起,树立起勤俭的风气,眼下利城随处可见的标语,就是韩烈让徐荣带兵书写的。

    比如‘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团结一致,众志成,开垦土地,建设家园’;‘勤劳致富,热劳动,提高生产,加快家园建设’;‘遵纪守法,敬老幼,和睦邻里,共同致富’。

    这些标语在这个时代,无疑是跨时代的一种进步,对于鼓舞士气,提升效率,无疑有显著的效果,如今在利城的大街小巷,还是开垦的荒地上,这些的标语随处可见。

    原本对于韩烈有些寒酸的宴席,一些士子心里还有些疙瘩,但在韩烈的坦诚之下,众人的芥蒂自是一扫而空,虽然仅仅只有三道菜一道主食,但味道其实有些大不一样。

    这当中自然也有韩烈的功劳,平时韩烈虽然没时间去做菜,但空闲的时候,在陪蔡琰聊天之余,他还会把如何烧制美味的方法,与蔡琰聊上一些,而聪慧的蔡琰事后也都会去厨房与厨娘研究,这样一来原本寡淡无味的菜肴,自然也就有了几分色香味。

    就说这卤豆腐,原本厨娘烧制的时候,都是放入铁锅中放入盐巴煮沸即入味就上桌,吃起来不但无味口感也十分欠缺,但韩烈提出的先加上花椒韭菜等佐料加入羊汤吊汤之后,用猛火烧沸,把切成小块的豆腐放入其中,然后快速煎煮起桌,这卤豆腐味道就大变,不但香味十足,口感也是滑溜爽口。

    这不当众人放下酒盅,开始举箸吃菜之时,表情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开始大伙还以为自己口感有误,显得有些矜持,当郑玄开口称赞之时,众人方才认识到自己的口感竟然是真实的。

    “子扬,老夫年过花甲,各式珍馐尝尽不少,但却没有一家的豆腐能够有如此美味的,此等美味,比之任何珍馐亦丝毫不让矣。”郑玄放下手中的竹箸,连连点头赞道:“仅从一道小小的菜肴,足以看出子子扬的行事,可谓是另辟曲径,行事独特,子扬之才,老朽学究五十年亦不如啊。”

    “康成先生缪赞了。”韩烈谦恭的一笑,道:“诸位喜欢就好,来,我在敬诸位一盅,今日尔等皆是吾之上宾,无需拘礼,尽兴就好。”

    “将军请。”国渊孙乾等人纷纷举盅道。

    虽然只是一顿简单的宴会,但却是吃的宾主尽欢。

    饭后,韩烈让担任亲兵队军司马的徐盛,负责安排众人在县衙安排众人住下,至于郑玄其余的弟子,这会则被王豹派人去了书院安置。

    为了迎接郑玄的到来,王豹已经在多日前,把利城城南最大的一片宅院征收下来,用来作为书院办学地址,占地百亩的学院,足以容纳三千学子,分成三重院落。

    第一重为初级班,既是是启蒙教育,招收八岁至十二岁的孩童,中级班为少年班,分别招收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少年,少年班分为文武班,即可以选择学文或学武。

    高级班不分年龄,只要通过测试的弟子都可以进入学习一年以上,就可以良才录用,从文从武皆可。

    韩烈的打算就是先期招募三千学子,不过前期显然主要还是孩童和少年弟子,但相信有个三五年时间,就能诞生一大批有用的基层或者中层人才。

    但这其中的开支也十分庞大,王凌给韩烈算了一下帐,说三千学子的费用付出,甚至超过三千兵马,对于韩烈这个举动,起初王豹和王凌都有些不大赞同的。

    二人都是世家弟子出身,尤其是王凌更是世族子弟,对于花费大笔金钱,去培养平民子弟,在他看来显然是一种损己利人之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