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不冷不热的态度让于志宁稍微的冷静了一下,还想再说什么的时候,却发现皇帝陛下已经端起了茶盏,放在手里却不喝,如此举动让老于只能无奈的起身应道:“诺!臣遵旨!臣告退!”
    “嗯,你去吧,回去好好想想这件事。”李世民微微点头,对于志宁的识趣很是满意。
    不过于志宁却并没有直接转身离开,虽然他已经请辞,但却总是好像有什么话没有说完,杵在那里犹豫不决,数次欲言又止的举动让李世民再次皱起眉头:“怎么,于卿还有事?”
    刚刚还在称呼于志宁的字,一转眼就变成了于卿,显然李世民已经有些不耐烦,于志宁把心一横再次躬身道:“陛下,臣想问,您知道太上皇的事情么?”
    “唉……”说起太上皇,李世民换了一种态度,叹了口气说道:“父皇在宫里日久,心情烦闷要出去散心,朕又能如何,只能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办。不过考虑到父皇的安全问题,朕还不能泄露消息,否则若是被有心人察知,后果不堪设想。”
    于志宁也不知道应不应该相信李世民,不过这个解释的确也很合理,所以他一定知道李渊在朔州的消息,这应该也是李慕云能够得到‘天子剑’的原因吧。
    但是太上皇久在宫外的确也不是个事儿,于志宁也不知道如果李渊出了什么事情的话,大唐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尴尬,略一纠结之后再次开口:“陛下仁孝,臣佩服。然太上皇外在宫外实在有些不合理法,陛下还是早日将太上皇迎回宫中才是!”
    说到迎接李渊回宫,李世民又是一阵牙疼,他当然知道老头子在外面不好,可是那老头儿倔的跟那啥似的,他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把他老人家给绑回来了吧。杀兄弑弟得了皇位本就一直在被天下人诟病,若是再把老头子给绑了,这特么名声可真就臭大街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突然觉得,这老于似乎有点碍眼,必须得找个地方把他给打发了,又或者找点事情给他做。

第三七二章 倒霉的老于
    于志宁的归来在一品遍地走,三品不如狗的长安城没有引起任何关注。
    不过这对于其家人来说,却是一个件天大的喜事,于老夫人亲自下厨给老于包了娇耳(也就是现在的饺子),把两个儿子也从太学里叫了回来,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吃了一顿团圆饭。
    只是于志宁在晚桌上却显的闷闷不乐,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被老婆戳了几下才算勉强恢复了一些笑容,看着两个一直对自己察言观色的儿子问道:“你们的学业现在如何了?”
    “回父亲,孩儿的学业尚可,再有两年便可以从太学毕业了。”于立政,于志宁的大儿子,见老头子面色不愉,谨慎的回答道。
    倒是老二于慎言苦着一张脸,吱吱唔唔半晌才说道:“孩儿,孩儿退步了一些。”
    “退步?为何?”老于的双眉一拧。
    “父亲,孩儿……”于慎言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又看了一眼大哥于立政,终于鼓气勇气:“父亲,孩儿不是读书的料子,真的不想读了!”
    “胡闹!”‘呯’的一声,心情本就不大好的于志宁一怒之下拍了桌子:“不读书你想干什么?你觉得自己能干什么?”
    “孩儿……”
    老于根本不给二儿子说话的机会,竖指成剑遥遥一戳:“闭嘴,老夫管你有什么理由,书必须读下去,否则老夫便不认你这个儿子!”
    话说到这个份上,于慎言还能说什么,只能一缩脖子乖乖答应。
    于夫人看着二儿子委屈的样子有些心疼,给他打了一个眼色,然后对于志宁说道:“老爷,要不你想想其它办法吧,看看能不能再给二郎找一个老师,这不是妾身要为二郎说话,实在是二郎的确不是读书的料子,这几个月的功夫,已经被戳进坑里好几次了。”
    知子莫如父,于志宁自然知道自家二儿子不是什么读书的料,老婆替他说话倒也可以理解,可让他不解的是‘戳进坑里’是个什么意思,于是看着二儿子问道:“什么戳进坑里?”
    “这……”于慎言脸色更苦,低头偷眼看了看自家老头子,讷讷说道:“就,就是以前李先生离开的时候留下的那些坑,若是考评不好,便会被戳进去一天。”
    “什么李先生?什么坑?”于志宁听了半天,心中愈发迷惑。
    当初在朔州的时候,老于只是听田雨禾等人说起李慕云大闹太学,但却没有听细节,所以并不知道他用两尺深坑埋人的事情,故而听不懂于慎言说的是什么。
    于立政见二弟越说老头子越迷糊,生怕他再说下去被老爹打断腿,于是便接过话头说道:“父亲,李先生便是逍遥候李慕云,至于‘坑’,便是当初李先生挖出来与太学诸位先生打赌用的。”
    “嘭!”老于听完大儿子的讲述之后,一怒之下再次拍了桌子,怒不可遏的道:“欺人太甚!”
    虽然他并不知道大儿子口中的坑到底是什么样的,可这事儿既然与李慕云那小子有关,那坑自然不会是一般的坑。
    太学的那帮犊子在明知于慎言是他于志宁之子的情况下,还要用这样的方式来羞辱,显然是不给他老于面子,亏得他还劝李慕云不要与太学的那帮牲口一般见识,感情自己的好心都喂了狗了。
    老于正闹心呢,结果大儿子又给他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父亲,二弟的事情,您还是找逍遥候想想办法吧,孩儿觉得他应该有办法解决这个事情。”
    结果于立政不说还好,一说立刻被于志宁劈头盖脸一顿骂:“你也闭嘴,不要提那个混蛋!如果不是他,慎言又怎么可能被针对!”
    得,这下于立政和于慎言都不敢说话了,本来他们还想着老爹跟李慕云关系不错,是师生关系,能让老爹在李慕云那里说句话,把老二调到他的班去,这样以后也可以少受些闲气,没想到却把老头子给惹毛了。
    于夫人眼见情况有些不大对头,暗中向两个儿子摆了摆手,将他们打发了出去,回头又将房中丫鬟也赶出去,这才正色向于志宁问道:“老爷,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为何您回来之后一直闷闷不乐?”
    于志宁一声喟然长叹,抓起桌上酒杯,一口闷了进去:“夫人,我回来的时候先去了一趟皇宫,向陛下奏了一些事情,现在想想应该是惹恼了陛下,只怕很快我于家就要有祸事了!”
    “什么?祸事?”于夫人面色微变,一颗心随着老于难看的面色渐渐沉了下去。
    自古伴君如伴虎,谁也不知道皇帝陛下什么时候心情好,什么时候心情不好!很可能同样的建议,在皇帝心情好的时候你提出来,能得到封赏,而在皇帝心情不好的时候提出来,那就啥也别说,自己回家收拾行礼,定一套去潮州的‘机票’,准备走人吧!
    “是的,具体原因我不能说,你也不必问,只是……唉,苦了立政与慎言两个孩子。”于志宁并没给继续解释发生了什么,只是发出了一声悠然的长叹。
    ……
    而事实证明,于志宁的猜测并没有错,第二日早朝,还没等他出来奏请修路的事,长孙无忌已经出班:“陛下,前隋皇帝杨广三征高句丽,以致百万将士埋骨他想,现如今我大唐正值盛世,臣窃以为应该遣使入高句丽,命其归还我将士遗骨!”
    “臣附议!”“臣等附议!”随着长孙无忌的话落,又有数人出班,齐齐躬身言道。
    “唔,此事……深得朕意,只是……”李世民顿了顿,目光在太极殿上游走,将所有人都看了一遍之后,才缓缓开口说道:“只是不知哪位爱卿能够担此重任?!”
    哪位?于志宁心中苦笑,心中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去向。
    而就在于志宁心中渐渐明白将会发生什么的时候,长孙无忌已经再次开口:“陛下,臣以为朔州刺使逍遥候李慕云可担此重任,不过……不过逍遥候性子太过跳脱,为防止事情有变,还需要有人从旁提点才是。”

第三七三章 命运多舛的于志宁
    提点个屁,还不是冲着老子来的,真当老子是刚刚进入朝堂的菜鸟呢?!
    于志宁很清楚长孙无忌指的是谁,可这个时候却苦于没有办法站出来说明,毕竟这事儿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一定是上面坐着的那位指使的,他于志宁这条小胳膊再怎么也拧不过人家那条大粗腿。
    只是于志宁明白的有些晚,如果他能早一点明白,昨天在宫里不说那些乱七八糟没用的话,这个时候估计他已经可以优哉游哉的在家里喝茶听曲了。
    就在于志宁纠结于长孙无忌的无耻之时,却听李世民开口了:“无忌言之有理,逍遥候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只是这辅助之人要如何选呢?!”
    “陛下,臣以为于大人身为逍遥候的座师,足以担此重任。”不出意外的,于志宁虽然被点了出来。
    于志宁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再装傻了,出班奏道:“陛下,臣愿往!”
    “好,仲谧既然有如此担当,朕自然没有不准之理,来人,拟旨!”对老于的识趣,李世民欣慰的点点头,没有任何犹豫的开始便人起草国书。
    于志宁似乎也真的是认命了,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整的跟准备英勇就义差不多。
    ……
    便是这样,刚刚从朔州回到长安没到十二个时辰,于志宁便又再次启程,调头杀回了朔州,只不过一次他的身份变成了出使高句丽的副使,而李慕云则成了正使。
    天可怜见,老于五十多岁的人了,拖着一把老骨头连续奔波数千里,就算是放在后世五岁多岁的人也受不了,更何况是在大唐这个医疗水平还停留在感冒都会死人的社会。
    所以老于在再次回到朔州的时候不出意外的病了,高烧不退,浑浑噩噩直说胡话。
    李慕云也没有想到老于竟然回来的这么快,不过看到这位座苦痛苦不堪的样子,再加上于家老二于慎言泪眼八叉的德性,这位大唐逍遥候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用,保住老于的命才是正经,否则如果这老头儿发烧烧死了,李慕云的良心上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高度的酒放进笼屉,一蒸就是五遍,物理降温的法子虽然不是很有用,但也聊胜于无。
    有退热功效的中草药弄了大概足足有一车,煎好了一碗又一碗的给老于灌进肚子里。
    整整折腾了一个晚上,老于的病却一点不见好转,依旧是稀里糊涂的说胡话,吓的于慎言差点就要给老于准备后事。
    最后还是老李渊比较有经验,推开山寨里半吊子的医生,对着老于看了半天,皱着眉头说道:“不对啊,看这架式不是染了风寒,如果老夫猜的不错,这应该是打摆子才对。”
    打摆子是古人的说法,还有一种称呼叫疫病,在现代则有一个比较正规的名字,叫做疟疾!这种病在后世也很容易被误诊为流感,再何况在大唐这种医生只靠口口相授的古代,所以山寒里的半吊子医生将老于的病误诊为风寒也是有情可原。
    可是话虽然如此说,但病还是没有确诊,李慕云虽然学过一点医,不过他学的也是外科知识,主要是针对于些皮外伤,对于这种什么伤寒、流感、疟疾之类的疾病完全就是一窍不通。
    不过看眼下老于的情况,其实只要是个人就知道,再不确诊,不对症下药,估计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