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自己坦白和朝廷查到,完全是两种性质,两者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若是前者的话,朝廷会予以不追究,最多也就是警告一下;若是后者,不仅要面临朝廷的双倍罚款,还将影响着你们这些商人在商部注册的信誉,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一些经商范围之中,将会丧失一些资格。”
  “譬如,一旦被查出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不仅面临巨额罚款,在未来的十年之内,将会不允许做与外族的贡市生意,还有东南沿海的对外经商,也不被许可。”
  。。。。。。
  尽管林宗载的话语里蕴含着警告之意,朝廷将来对商人的缴税监管将会愈发地严格,可是,坐在两侧的商人,却是心中一松,在这一刻,才是真真正正的长松一口气。
  虽然这位商部尚书的言词颇为犀利,警告意味十分浓郁,但同时也暗示了众人,他们安全了,没有性命之忧。
  在朝廷查账之前,将偷税漏税的税款补齐,他们连最后的麻烦也没有了。
  “多谢林大人指点,我等感激不尽!”
  这个时候,所有的商人都站了起来,恭敬的神色之中,又有几分轻松之意,对着林宗载遥遥一拜,长施一礼,异口同声地喊出这句话,大厅里的气氛也变得格外轻松愉快起来。
  紫禁城,内阁旁边的文华殿。。。。。
  崇祯淡然地坐在那里,样子有一些悠闲,平静地看着一份奏折,面前更是放着厚厚一摞卷宗,而对面分别站着兵部尚书霍维华、吏部尚书王永光以及内阁首辅兼刑部尚书的周道登。
  此刻,大殿里一片寂静,空气里处处透着紧张,静的出奇,甚至有一些压抑,让人心里毛毛的。
  “还真是没有想到,不过是抓几个通敌卖国的奸商,居然拔出萝卜带出泥,朝廷之中,文官武将里面,居然有那么多人被那些山西奸商收买,成为建奴在关内情报网的一员,真是让人心惊,让人胆寒,让朕难以相信,感觉这一切犹如梦幻一般。。。。。。”
  山西八大奸商,全族都被抓了起来,加起来超过千人,却被皇上一语带过,说得是那么的轻松,只是用“寥寥”来形容,就好像一千多人命不是人命,而是草芥一般。
  三位朝中重臣,现在已经没有心情关注这一点,全身心的精神力都集中在了崇祯那平静的话语里所蕴含的暴怒之意,他们知道,并且深有体会,皇上看似说得漫不经心,态度很是超然,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但心里却是非常的在乎,居然有那么多的文官武将牵涉其中。
  而且,让三人忐忑和紧张的是,尽管自己很是清白,但那么多的官员武将牵涉其中,成为建奴的奸细,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尤其是兵部尚书霍维华,属他最为紧张,甚至是恐惧莫名,不同于文官,武将的涉入其中,不仅是通敌卖国,更是与那些奸商勾结之下,将朝廷许多先进的火器卖给了建奴,牟取暴利。
  损失火器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是那些人运送火器的方式,着实使得朝廷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以及死伤了许多士兵。
  这一刻,听着崇祯那平静如水的声音,霍维华忐忑到了极点,在这场已经拉开帷幕、即将到来的大风暴之中,霍维华不求能够全身而退,保住乌纱帽,只要能够保住这条小命,能够回家养老,就是最好、也是最幸运的结局。
  就是在这样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之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三人的心里越来越忐忑和紧张。
  这个时候,崇祯的话语一顿,目光落在了周道登的身上,缓缓说道:“周阁老啊,如今之时,你暂时代理着刑部诸多事宜,对于山西八大奸商,按照朕之前的指示做即可。至于那些牵涉其中的文官武将,凡是家有累世军功之人,就不要祸及到他们的家人了,罪行极其严重之人,查抄家产即可,只追究他们本人。”


第三百零六章 史上最会挣钱的皇帝

  刹那间,三人的心里都是微微一松,脸上涌现一股莫名的淡淡喜意,既然皇上能够给那些文官武将从轻处理,不祸及他们的家人,那么,对于他们这些朝中重臣,追责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也会予以更加宽松的政策。
  不怨三人表现的这么不堪,实在是崇祯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犹如泰山一般,压得他们都快喘不过气来,尤其是这个时候,将会至少有千颗人头滚滚而来,想不让人害怕都不可能。
  仅仅是想想那种情景,超过千人被砍头,浑身就是一个激灵,后怕不已。
  这一刻,随着眼前的这位年轻帝王流露出灭族之意,将那些全都杀了,他们就觉得不寒而栗,感觉压力倍增,那个看似人畜无害的年轻面孔,尤其是那嘴角泛起的一丝丝弧度,就好像是恶魔的微笑,让他们望而生畏。
  还有就是,与山西八大奸商有所牵连的成国公被褫夺爵位了,现在就被关在天牢之中,等待候审;还有翰林院掌院陈演等人,全都被削职为民,关在刑部大牢之中。
  即便是国舅爷周绎,也不能幸免,更遑论他人?
  这些人毫无意外,全都被查抄了全部家产,唯一庆幸的是,他们的家人并未受到太大的波及,只是沦为了寻常之人,再也无法享受权贵所具有的种种特权而已。
  如今的北京城,官场之上,可谓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稍有了解一些内幕的官员或权贵,都是一声不吭,作壁上观,保持着明哲保身的态度。
  古来亦然,牵涉到通敌卖国,谁敢求情?此乃不赦之罪,没有满门抄斩,乃是最大的皇恩浩荡。
  现在这个时候,京城之内,最为高兴的莫过于那么三类人,一为百姓,二为待而补缺之官员,最后就是户部之官员。
  前两者无需多言,很容易理解,贪官污吏遭到惩处,权贵倒台,百姓自然是欢呼雀跃,好不高兴;有了空缺的职位,那些等待多年的官员也就有了施展才能、一展抱负的机会,又怎能不高兴?
  至于户部官员,原因很简单,他们掌管着国库,负责着大明的各种财政支出与收入,看着国库的银两大幅度减少,或是用于赈灾,或是用于军饷,亦或是用于修建边境城池和关口,还有兴修水利等等。
  这些都给朝廷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皇上弄到的那些银两,大幅度缩水,眼见着国库日益空虚,渐成赤字之势,这些户部官员着急了,擅长理财的户部尚书毕自严也着急了,实在是皇上花钱如流水,先不论其他,单单是新的水师,半年之内,就组建了两个!
  所以,随着这次风波的到来,就好像久旱逢甘霖一般,不管是山西八大奸商他们的家族,还是京城的这些被抄家的文官武将,相继被查抄家产,他们都给国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紧张问题。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个念头之后,周道登连忙回道:“是,皇上,微臣遵旨。”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连忙说道:“对了,周阁老,审讯那些山西奸商之时,不仅要问询他们如何通敌卖国,是怎样的将朝廷管控东西卖给建奴,还要有他们的偷税漏税罪行,也不能遗漏。票拟之时,也要将这个罪行写入其中,昭示天下。”
  “是——皇上——老臣领旨——”
  周道登微微一愣,有一些发呆,就连说话都变得有一些结巴起来,其他人也是一阵错愕,有一些意外皇上的这番言辞,为何纠缠于这么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儿而不放呢?
  毕竟,那些奸商都被抄家灭族了,所有的家产都被没收,上缴国库,至于有没有偷税漏税,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可有可无。
  尤其是相比于“通敌卖国”的重罪,偷税漏税这样的行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根本就没有追究的必要,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然而,就这么想着之时,忽然间,三人的心中一动,脑海里闪过一丝明悟,大概猜到了崇祯想干什么,在这一瞬间,忍不住地再次相互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同样的神采,愈发坚定了心中的猜测。
  没错了,皇上的目的很简单,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在敲山震虎!
  在场之人,都是沉浸官场几十年的老人,他们都很清楚,别看现在的大明王朝蒸蒸日上,越来越好,渐成中兴之态,却是存在着一个顽固之疾,那就是权贵与士绅偷税漏税的严重,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致使朝廷损失大量的财政收入。
  崇祯一再强调“偷税漏税”这四个字,由不得他们不深思,由不得他们不联想到士绅偷税漏税的行为。
  山西八大奸商,既然胆敢通敌卖国,毫无疑问,那他们一定存在着偷税偷税的行为,尤其是,皇上居然将这种行为写入诏书之中,与通敌卖国这样的罪行并齐,将之昭告于天下,足可见崇祯有着更深一层次的意图,就是震慑天下士绅。
  毫无疑问,借助这一场风波,一下子有一千多人人头落地,毫无疑问,其威慑性显而易见,一旦那些士绅和商人看到告示里面的内容,有这么的一条,只要不是视财如命之人,将钱财看得比自己的小命重要,一定会将以往偷税漏税的税款补缴。
  想到这一点,三人同时望向崇祯,眸子里的光芒闪烁,心里对崇祯愈发地佩服,这位年轻的君王虽然冷血无情了一些,手段狠辣了一些,但行事却是有勇有谋,善于借势!
  在这一刻,三人相信,一旦这样的告示诏之于天下,事情顺利的话,朝廷今年的财政收入,势必大幅度增加,少说也得有几百万两。
  一念及此,他们忍不住地暗叹,先不论其他,这一代的帝王,莫要说是在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上,就是着眼于历朝历代,眼前的这位年轻君主,绝对是最会挣钱的一个。
  三人都听说了,不过是开放金门和厦门两个港口,这还没有三个月,福建对外的贸易收入,纯粹的海关税收,就达到了五百万两。
  放在过去,还是前年,这笔银子就是朝廷一年财政收入的两倍有余。


第三百零七章 豪气冲天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开放海禁,允许洋人到近海码头经商,购买货物,不仅增加了朝廷的一大笔财政收入,还有一个出奇的好处,居然很好地稳住了东南的局势。
  海盗越来越少,得到了极大的遏制;洋人水师鲜有再骚扰沿海百姓,最起码也是表面之上,不管是红夷,还是佛朗宁,那些洋人都是老老实实地经商,不敢轻易进犯。
  因此,反对开放东南海禁的声音越来越少,反而是支持的人不断地增加,要求尽快地开放更多的东南沿海港口。
  最关键的是,通过东南海道,朝廷可以购买到大批量的粮食,价格便宜,质量也是上乘,如此一来,一旦购买成功的话,粮食紧张的问题,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自然而然地,一些粮食管控政策,比如不准用米粮酿酒的政策,也可以松动了,可以放宽一些。
  而且,随着那些粮食涌入大明,不难想象,关内的粮价,将会大幅度回落,到时候,百姓就可以买到更多价格便宜、质量上乘的米粮,相应地,天下也就更加的稳定,从根本上遏制了民乱的根源。
  毕竟,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嘛~!能够吃饱喝足,谁还愿意将脑袋别再裤腰带上,跟着那些野心之辈造反?
  同时,用于军事的花销,也会大幅度缩减,朝廷的财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