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用于军事的花销,也会大幅度缩减,朝廷的财政压力也会小很多。
  毕竟,大明供应着上百万的军队,即便是有着军屯田,随着粮价的大幅度回落,也能节省不少的军费开支。
  这个时候,想到开放海禁的种种好处,三人对于崇祯的深谋远虑愈发的佩服,如果说班军之后的种种施政,奠定了大明实现中兴的基础,那么,随着逐渐开放海禁,各种好处表现开来,就等于盘活了大明的这盘棋!
  看着三人离去的身影,崇祯倚靠在那里,面有思索之色,整个人显得很是平静,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想法之时,忍不住地回想起穿越之前的记忆。
  改革开放,可谓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借助外资,实现经济发展,这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在于,随着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随着中华大地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互通有无之下,彻底盘活了中华大地的资源。
  毕竟,不仅是人有南北之别,土地也有优劣之差,有一些地方不利于种植粮食作物,即便是种了,产量也极低,远远比不上棉花等农作物的收成和产量。
  譬如新疆等地,就是盛产棉花、瓜果、葡萄等作物,粮食产量却是极低;还有西北之地,土地虽然贫瘠,却是盛产瓷器、草药等东西。
  等等。。。。
  随着开放海禁的力度的越来越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除了种田之外,闲暇之时,在空闲的时候,老百姓就能有更多挣钱的机会。
  而且,像瓷器这种东西,不像粮食、茶叶等商品,极为依靠天气,它更考验工匠的技艺,如此一来,随着瓷器商的越来越多,随着海外商客对瓷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就能给一些地方带来极大的财政收入。
  在这一刻,崇祯的眸子里光芒闪烁,越来越明亮起来,脸上的神采越来越炽盛,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想法,开放海禁,只是一个前奏,只是大的改革的第一步,而搞个这个时期的“改革开放”,才是真正的目的。
  唯有改革开放,盘活大明的经济,充分发挥不同省份的优势所在,才能真正的有效抵抗小冰河时期的到来,才能真得是大明的财政成为有源之水,源源不断地创收,而又不累及民生。
  而且,唯有改革开放,才能充分地激发百姓的潜能,让他们不再愚昧,才能真正的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不再为吃喝发愁,渐渐走上小康之路。
  同时,崇祯的心里也明白,要想进行改革开放,就必须先具备一个根本条件,那就是有着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清除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
  当然,所谓的保驾护航,不仅是指得国内,压下那些反对的声音,震慑那些顽固的守旧派,更是为了维护大明的海上利益,让那些外国商人老老实实地经商,乖乖地缴纳相应的税款,而不是打着其他注意,有着不轨的意图。
  毕竟,专注于经济发展,而没有强大的军事,那就与待宰的羔羊无异,正如北宋!
  北宋时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朝代,更是当时的世界第一,然而,北宋的军事却是一个弱鸡,经常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所欺负,不得不缴纳赋税,买个平安。
  所以,没有强大的实力,即便自己的桃子长得再好,再如何的喜人,也是别人的,会被一个强人摘桃子,而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将付诸流水。
  总之一句,单纯地发展经济,就是外国圈养起来的肥羊,不仅时时刻刻面临被剪羊毛,一旦长肥的时候,就会沦为被宰的下场。
  心里快速的闪过这些想法,崇祯整个人发生了变化,整个人的身上散发出一股凌厉的气势,越来越强烈,面色越来越冷峻起来,眸子愈发的深邃起来。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崇祯深知这个道理,并有着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是取决于当时的伟人决策正确,主要还在于,当时的中国具有着相当程度的武力,可以阻吓与震慑外敌。
  不管是核弹、氢弹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战略武器,还是火箭这样的运输工具,都足以起到相当程度的震慑作用,让那些外国人不敢轻举妄动。
  纵观中国的现代史,不难发现,自从核弹、氢弹、火箭等武器的研制成功,就再也没有西方国家对中国动武的屈辱事情,最多的也就是经济封锁。
  还有俄罗斯,葡京为何那么的强势,为何那么的自信,给他二十年的时间,他就能还给世界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而这一切的根源所在,就是背后有着强大的军事作为支撑。
  恍惚间,想到这些,崇祯也变得踌躇满志起来,身体里激荡起一股澎湃的豪气,忍不住地喃喃自语道:“给我崇祯十年,我就让大明真真正正的强大起来,二十年之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他国所仰视的存在!”


第三百零八章 最大污点

  这个时候,冷晓磊自外面走了进来,听到崇祯这番近乎于喃喃的自语,声音虽然不大,却蕴含着澎湃的豪气,忍住的心神一荡,大受震动,双眼更是神采连连,对于崇祯愈发地崇拜。
  “小磊,怎么了?辽东那边是不是又传来了什么紧急军情了?”
  尽管是在询问,但崇祯很是自信,一定是辽东发生了什么事情,否则的话,冷晓磊也不会行使特权,近乎于冒失的走了进来,而没有任何的通禀。
  “是——是——皇上——”
  很显然,冷晓磊还处于震撼之中,沉浸在崇祯的那番豪言壮语而无法自拔,本能地予以回应之时,说话都有一些不利索。
  “是什么事情?”
  当崇祯再次问来之时,冷晓磊已经完全清醒了过来,收敛了心神,边继续往前走,从袖筒里掏出一封密折,边沉声回应道:“启禀皇上,这是登莱巡抚袁可立通过锦衣卫的暗卫,送来的密折,今天刚到,末将不敢耽搁,立马就送了过来,请皇上您亲自启开。”
  闻听此言,是袁可立送来的密折,不仅是通过锦衣卫送来的,还是锦衣卫中的暗卫,刹那间,崇祯就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神色为之一敛,变得郑重了起来,同时也接过了那封密折,并详细地阅读了起来。
  冷晓磊没有立即离去,而是恭敬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之所以没有离去,原因很简单,以他的经验,跟在崇祯的身边这么久,凡是这样的密折,尤其还是事关兵事,皇上看完之后,一定对自己还有其他的吩咐。
  这个时候,相比于恭敬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冷晓磊的心里,更多的还是满满的好奇,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居然让皇上说出那番豪气干云的话语,富含激情澎湃之意。
  在他的印象之中,崇祯还从未像刚才那般,高调无比,气势凛然,又是那么的认真,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般。
  不过,在冷晓磊的潜意识里,觉得,刚刚说出那番话的崇祯,才像是一个帝王应有的气魄和风采,仅仅是寥寥几句话,就说得人血液沸腾,忍不住地仰视,忍不住地想要去膜拜。
  渐渐地,冷晓磊有一些发呆,更像是错愕,原本表情凝重的崇祯,嘴角却忽然微微上扬,勾勒出些许的得意笑容,不等他反应过来,对方却已经开口了,爽朗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内。
  “小磊,传达朕的手谕下去,立马宣刚刚返京的英国公张维贤进宫,还有卢象升和茅元仪两人。”
  “是,皇上,末将领旨,末将这就去。。。。”
  随着冷晓磊的离开,崇祯脸上的笑意愈发的明显,似乎想到了什么极好的事情,心情愉悦之下,轻声笑了起来,伴随着的还有他那轻声自语之言。
  “真是没有想到,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是改变历史轨迹的缘由,刘兴祚的归来,叛逃后金,足足推迟了好几个月,不过,事情刚刚好,来得正是时候。”
  “黄猪皮已经有了退出辽东之意,朝廷在北方的边境军备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更是借助互市之机,在塞外驻扎了两个精锐之师,分别有三万人和四万,清一色的骑兵,震慑那些游牧民族。”
  “现在这个时候,以刘兴祚为内应,只要好好运作一番,就可以一举收复辽东的所有失地,彻底将建奴赶回建州老巢,恢复辽阳的辽东都司,为下一步的重建奴儿干都司,做好准备。”
  一说到奴儿干都司,崇祯的脑子里就冒出了永乐皇帝朱棣,以他历史学家的眼光,这位皇帝,虽然雄才伟略,但在崇祯看来,他的最大污点,不是起兵造反,杀死自己的侄儿,谋夺皇位,而是因为谋反,放弃了北方和东北的诸多军事利益,改变了整体布局。
  以此换取北方蒙古国的支持,从而让他的大后方稳定,不至于有背腹受敌之险,这位永乐大帝收缩了万全都司的防御范围,由塞外,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关内。
  如此一来,就使得明朝的北方军事政策出现了短板,防御范围大幅度缩减,为以后埋下了隐患,万全都司与奴儿干都司不再是掎角之势,从而镇压北方游牧民族。
  也就是随着万全都司的收缩防线,回到关内,蒙古族才会再次崛起,渐渐抬头,从而威胁到大明的北方安全。
  而朱棣的另一个允诺,在辽东,所谓的奴儿干都司,几乎绝大多数的将领都是女真族,为了获得女真族的支持,将辽东划给当时的几个部族所管辖,尽管奴儿干都司名义上还在大明的地图之内,却已是名存实亡,渐渐失去了控制。
  如果永乐帝不改变当时的北方军事部署,没有那两个允诺,万能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就好像两座大山、两座镇山石,耸立在北方和东北两个方位,两者互为联系,形成联防机制,防区纵横整个漠南,漠南的蒙古族更本就没有崛起的机会。
  而且,有着这两个军事战略防御布置,可以说,在北方,给大明争取了很大的军事缓冲空间,防御纵深达到了上千里,漠北的蒙古族要想进犯关内,难上加难,更不用说威胁到北京城。
  渐渐地,思绪百转千回之间,崇祯的思绪有一些复杂起来,又是点头,又是摇头,忽然间,嘴里开始念念有词,喃喃自语了起来。
  “不过,现在想想,也能理解,正处于关键时期,为了谋反成功,为了夺得皇位,当时的朱棣又怎么可能考虑的那么多?否则的话,要真得是心系天下,他也不会造反了。”
  “而且,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在北方和东北,为了构筑万全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大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两地的驻军还不能做到自给自足,北方和东北带给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微乎其微,日积月累之下,给大明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可想而知。”
  “想想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棣为何收缩万全都司,不惜减弱对蒙古的压制与震慑,收兵于长城,继任者宣宗没有完全恢复万全都司的只能,足可见其给当时的大明财政,带了多么大的负担。”
  “还有一点,哪怕是五次北伐蒙古,消灭元朝残余势力,也不愿意恢复万全都司在塞外的驻军,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塞外驻军,所消耗的钱粮,有多么的巨大。”
  。。。。。。


第三百零九章 大明疆域,寸土不让!

  不久之后,就在崇祯陷入这样的思绪之中,打发时间的时候,英国公张维贤、卢象升和茅元仪走了进来,全部到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