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1592-第6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秦以后就没有真正的皇权下乡过的中华大地似乎对此相当的适应,仅仅只是一阵腥风血雨之后,地方就安定了,就开始恢复生产和重建秩序,开始变得欣欣向荣起来。
  东南海运贸易蓬勃发展,大秦海船不断地向朝鲜向日本向东南亚各藩属国前进。
  商税用日进斗金不能形容,沿海数省市舶司的商税收入成为新生大秦的重要财政收入,农税的占比被大幅度挤压下去,大有向宋朝发展的趋势。
  大秦军队越来越能打,装备越来越好训练越来越严厉,战斗力比之北伐时期更有显著提升。
  立国以后第一场大战辽东之战大获全胜,充分向藩属国展示了大秦国威。
  第二战播州之役开战十五天就把拥兵十万的杨应龙打崩掉,西南土司尽皆拜伏在大秦军队脚下瑟瑟发抖,不敢造次。
  武功兴盛的同时,新皇帝也在推动文治,要做古今未有之时,要在沿海数省建立官学,称之为学校,号称要在每个村庄都建立蒙学,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读书识字。
  成年人也可以用夜晚的时间到蒙学里学习认字写字,不为别的,只为以后可以直接看懂朝廷诏令,不用假借他人之手被轻易蒙蔽,可以自己明断是非。
  皇帝还召集诸多人手对识字的方法作了改进,据说要采用什么拼音认读法,用奇怪的字符给汉字注音,说是要让孩子们更快更方便的学会认字写字,打好基础,然后到更高级的学校学习新的知识。
  这一切,都让徐光启觉得自己大开眼界。


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所有人都在忙
  普及教化,几千年前开创私学之风的孔夫子有教无类的理想到今日终于看见了实现的曙光。
  可讽刺的是这不是在自称圣人门徒们的读书人大老爷们手中完成的,却是在武将出身的新皇帝的手中看到的曙光。
  新皇帝陛下武将出身,第一件文治的诏令居然就是在东南三省和北直隶进行普及教化。
  有人看不明白,只觉得皇帝是在瞎搞,有人却看明白了,知道皇帝这样做是在下一盘大棋。
  联想到皇帝规定官员家中土地也要缴纳农税的政令,他们便很清楚,皇帝是要借着这股浪潮把优待士绅的传统给革除掉了。
  不只是当下驯服了他们,还要从根子里把士绅给革除掉。
  为此,两手准备,普及教化,不让教育成为一种垄断资源,还有建立军校,加强军方力量,对抗可能产生的文官力量坐大。
  没人知道皇帝是怎么想出这样的招数,也没人知道皇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推动这样的政令,他们只知道他们做梦都不敢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而且还成功了。
  风传皇帝准备推行先汉时期推行过的陵邑制度,对地方上冒头的富户大户进行割韭菜式的处理,杜绝地方势力坐大的可能,杜绝地方向中央要权的可能,保证中央集权的运转。
  税赋政策上也明确了地方无权管理的原则,所有税吏都是中央官员,属于中央派驻地方,不隶属于地方,自成体系,自有转运政策,归中央派驻地方的地方调查司和审计司节制。
  地方拨付给官员吏员俸禄和日常所需开支银两,各有定额,留存地方银库,其余全部上交中央,由中央统一调拨使用。
  为了应急,中央也在地方设立了税银仓库和粮仓库,保存一定数量的税银和收上来的粮食,都是中央派人管理,地方若要应急使用也需要打报告上去,不允许私相拿取。
  宁愿降低效率,也不允许地方插手税收,进一步限制地方权力,把地方限制在中央的严格控制之下。
  两害相权取其轻,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萧如薰从两难的决策之中选择了危害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的那个。
  地方权力的扩张和中央权力的衰微是毁灭性的危害。
  为此,大秦中央政府规模较前明大规模扩张,越来越多的官员是从中央领取俸禄而非地方拨付,属于中央编制而非地方编制。
  进入中央做官是所有地方官员的向往,地方上也派驻了大量中央外派官员分割地方权力,黑鸩的官员们借由审计司和调查司的名义开始撒向地方,成为萧如薰在地方上的另外一只眼睛和耳朵。
  大驰道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由北京向四面八方扩展,这就宛如中央的手臂,由中央政府所在地向地方上全面扩展,抱住整个大秦国土。
  大驰道主干道修缮完毕之后,还有支道向周围的重要城市扩散,由点及线,形成可靠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交流发展的同时,也增强对地方的掌控力度。
  有了可靠的交通网络以后,讯息传递的速度就会提高至少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关键时刻,比敌人早一点知道消息,就能早一点安排,抢占先机,料敌于先。
  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萧如薰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什么叫做天高皇帝远。
  他能感觉到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权威下降到了什么地步,地方上又是怎样的一种知道有国家但是不知道国家在什么地方的状态。
  他们对整个国家的概念一无所知,有人觉得是天下,有人觉得是朝廷,有人觉得是皇帝,有人觉得是京师。
  概念混乱,人心涣散,人力物力在需要的时候根本无法整合。
  明朝的地方官员根本下不到真正的地方,对地方的管理极其有限,一旦出事,多要仰仗朝廷调兵和地方乡绅的帮助。
  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维持下去,看似没事,但是一旦到了国战的关键时刻,就会摧毁国家,空有国力而无法使用,庞大的象被蛇吞了,看似荒诞,实则必然。
  萧如薰不止一次的在内阁会议上对中央部门大佬们讲述这个道理,讲述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和正当性,要求中央官员和他步调一致,统筹地方,告诉中央官员他们手中的职权有多重。
  “现在是没有地方势力的,你们说什么,地方上就做什么,没有掣肘,没有折扣,政令传达通常,所以任何一个政策都要小心谨慎的制定,考虑到方方面面,交给大朝会来议论,接受各方质询之后,选择地点进行试验,试验之后再行推广。”
  萧如薰这样规定中央部门的新政令推行规则,他不说还好,说明白了之后,从前明走过来的官员们对此是怀抱着深刻的震撼的。
  这场天下势力大洗牌之后,新的规则开始运行,一切都和从前不一样了,新朝立国之初,他们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
  各种各样的事情忙得他们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够,虽然朝廷不断的在扩编在增加人手,越来越多精干的官员被调入中央做事,可他们还是感觉人手不够用。
  可是皇帝一点都不体谅他们,不仅政务繁多,一天好几个政令,还要搞战争,这边打完那边打,忙的各部官员是头昏脑胀眼花缭乱,根本没有时间想别的,只能做事情。
  明眼人也不是不明白皇帝这样做的用意何在,除了真的做事情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想让他们没有时间搞东搞西搞政治斗争,只能一门心思的做事情,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能做,也不应该做。
  新朝立国一年,正是锐意进取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运,碰上了这个大变革的时代。
  从中央到地方,官员都要做事,每个官员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做,睁眼做事闭眼睡觉。
  地方上的官员搞建设搞人口统计管理民夫壮丁,中央官员统筹统计安排任务负责验收,整个大秦国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般热火朝天之下,西南的战争无疑是温度最高的。
  聚集了十六万大秦军队和四万仆从土兵,还有十数万运量运送物资的民夫和数百条运输船只,大量的骡马甚至是驴子和牛都被用来运送物资给前线打仗所用。
  从东南到西南连成一线,大秦的新官员们接受了一次极其严苛的考试,刚刚下到地方的基层官员们要展现自己的能力,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被严厉问责。
  所有人都在忙。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这天下,每个人都像是一台全力运转的精密机器当中的一个小齿轮,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自己的职责,缺一不可。
  办事官员忙得天昏地暗,监察官员的日子也不好过。
  办事官员有没有犯错甚至是犯法那都是他们要负责的事情,这场大战之中不能允许任何疏漏的存在。
  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战局的变动,刚刚下到地方的监察官员们也经受了严格的考验。
  比如有民夫队伍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集合接受派遣,他们要去调查原因,查出责任之所在,有名额上的缺失或者增多,也要去查出原因,十几万人的规模,问题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
  前线的将士们在用生命开拓新局面,后方的后勤官员们也在拼尽全力的力保后勤不出问题。
  战争遂顺利的维持下去,秦军势如破竹,开战十五天就扫平了海龙囤周围的军事据点,把杨应龙围困在了海龙囤上,播州之役眼看着就要结束了。
  之后数日,大军猛攻海龙囤,连破数道关卡,海龙囤岌岌可危。
  囤上土兵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极限,几乎毫无战意,只是靠着天险吊着一口气,一旦秦军突破杀到近前,他们就会很快溃散。
  杨应龙在屯后第二道关卡告破,第三道关卡万安关岌岌可危的时候醒过来了。
  得知目前的局势之后,他立刻下令打开仓库加大金元攻势,让前线士兵得到更多的赏赐,更用命的抵抗,然后开始不断的尝试用各种方式拖延时间。
  比如在秦军两次攻击军队交替的间歇期之中派出人手,带着黄金白银珍宝古玩等等去拜访秦军主将和主帅,向他们乞饶,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提出主动投降但是要保留播州地位的方式。
  郑鹰对前线主将交代一番,前线主将改变了之前的粗暴做法,把礼物留下,把使者赶回去,告诉杨应龙保留播州地位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想活命,只能无条件投降。
  给杨应龙一点希望的曙光,顺带着降低攻击力度和频率,让他错误的判断形势,错误的认为秦军的后勤出了问题,后继无力,希望加大,继续派人带更多的礼物来谈判,用这样扯皮的方式给他希望。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等把他手上的财物榨出来一些之后,再去打,一方面是给他心理上沉重一击,另一方面是让高度紧张的播州土兵放松懈怠。
  有些时候一口气松下去了想再提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想让秦军军士也休息一下,虽然是轮番进攻,但是一天也要进攻一次,对秦军士兵们来说是很严峻的考验,适当的休整一日也是很有意义的。
  反正杨应龙肯定会带礼物过来,那么多珍宝玉器古玩,郑鹰看得眼花缭乱的,不停地感叹杨应龙真是有钱,这七百年基业也真不是纸糊的。
  秦军将领们还真不知道攻下海龙囤之后能得到多少珍宝,皇帝陛下又该多么高兴。
  估计这次战争所得能收回本钱,毕竟本次作战还有一部分的支出是当地土司贡献的。
  这些土司也贡献了不少银钱不少粮食,大军都记在了账上,一定意义上给大军节省了一些用度。
  杨应龙这七百年基业所积累的财富,那些金银珠宝,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