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1592-第6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应龙这七百年基业所积累的财富,那些金银珠宝,还有满仓的粮食军械,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战争损耗。
  战后被俘虏的人可以充作皇帝陛下开矿的苦力,交给工部备案管理,之后还能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换言之,海龙囤上的杨应龙就是一块大肥肉,一块咬上去会满嘴流油的肥肉,整个播州则是更大的一块肥肉。
  改土归流之后,这里也要贯彻土地改革的理念,使之完全被中央掌握,七百多年以来第一次被中央掌握。
  当然,这是后话,战争结束之后,那些五司七姓跟随大军一起攻打杨应龙的人必须要得到封赏。
  要让他们过上原先一样的生活,以此来安抚人心,对整个贵州也是一样的,必须要让他们安稳下来,让他们认为中央政府只是来讨伐杨氏亮肌肉,别无他求。
  大秦会留下一支人马在这里驻守,多余的军队要开始进驻四川和云南,按照萧如薰的既定方略,在这里掀起土地改革的浪潮。
  让土司下辖的奴隶们造反,掀翻压在他们头上数百年的土司们,借他们的手将这个制度终结掉,贯彻中央统辖地方的政策。
  明代的改土归流名义上是改土归流,但是做得并不彻底。
  地方上的土司依然盘踞,依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明政府能掌握的很少,更多的是被贪官污吏以贪腐的方式给弄走了,归属中央的几乎没有。
  明政府似乎也从不认为这些地方征税能征到多少,西南蛮荒之地,他们从来也不放在眼里。
  于是,中央政府就这样维持着和地方土司豪强之间相对的稳定,但是这个稳定现在已经被打破了,中央的力量太强,土司们已经认识到了。
  既然如此,就不能给他们多少喘息的机会,要一鼓作气铲除他们,不管是贵州的安宋田杨,还是云南的沐氏,还是广西的岑氏,都不会在赦免的范围之内。
  土改要彻底,要非常彻底。
  这些自古以来游离在中央政权之下范围之外,天高皇帝远惯了的,继不习惯被中央管理也被中央选择性忽视的蛮荒之地,是时候该结束自己的“蛮荒”历史,在中央的带领下步入文明时代了。
  华夏范围之内,不该有蛮荒之地的存在,华夏范围之内,都该归属于文明。
  这些开发并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开发度的地方,推翻土司之后,随着大驰道的修缮,西南地区将在中央政府的带领下迎来新的一波大开发。
  萧如薰还计划从北方,从西北关中华北等地缓缓迁移数百万的汉民居住到这些地方,将这些地方彻底的汉化。
  当年,秦始皇为岭南地区的文明带去了第一线曙光,可惜也就是这一线,他迁移了百万居民南下居住岭南,为这里种下了华夏的血脉。
  可之后历代都没有像秦始皇这样知道该如何彻底将一个地区同化纳入统治之中,即使知道,也没有像秦始皇这样有那么大的魄力和动员力动员百万移民南下。
  从汉到明,西南之地从来都是蛮荒落后的代名词,历朝历代都因为土司和少民的存在而对这里不加关注,任其自生自灭,到现代才借由旅游资源的开发缓缓摘掉了蛮荒落后的帽子。
  但是这里的各项资源非常丰富,雨量也很充沛,好好的开发,在未来小冰河期愈演愈烈的大局面之下,可以有效的缓解中原地区缺粮食的局面。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开发大西南
  隆武元年二月份,萧如薰登基后一个月,他就安排钦天监的天文观测人员到大江南北各地调研当地的气候变迁,和往年的气候逐一做了比较,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等等。
  等具体的调查报告拿到手之后,萧如薰意识到现在还不算太糟,现在并不是小冰河期最恐怖的时候。
  江北粮食产量尚且过得去,辽东还能种出粮食来,运河封冻期还不到三个月,江南多地粮食大丰收,三月桃花开,这就意味着小冰河并未真正开始逞威。
  明清小冰河期在眼下不过是预演,再过二三十年,原来的崇祯时期也只是前奏。
  真正最冷的时期是在明亡之后的满清顺治康熙年间,十八世纪初期小冰河期才缓缓退却,整个十七世纪后半期即西元1650至1700年间是小冰河期最恐怖的时候。
  钦天监的官员们说最近五年气温有了明显下降,但是并未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大局,江南江北都可以继续维持,没有大的忧患,唯一需要关注的还是治理黄河的问题,江北最大的忧患就是黄河。
  然而萧如薰很清楚,黄河的危害远不及气候的危害,小冰河期最可怕的时候,江北粮食大面积绝收将成为现实,之前山西大同之役时期那一次寒流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他决定平定辽东之后立刻利用杨应龙作乱的契机平定西南,开发西南,由北往南缓缓迁移人口,将中原人口迁移往南居住,缓缓降低江北过剩的人口数量,将之转移到出产粮食更多的江南。
  这样做一方面减轻江北的负担,一方面还能加强中央政府对大西南的实际掌握,开发大西南增加粮食产量已经刻不容缓。
  同时也迁移一些人口去缅甸和吕宋,把缅甸和吕宋牢牢掌握在手中,大力开发成粮食生产基地。
  小冰河期来临的时候,不会受到影响的便是这些接近热带的地区,这些地方会成为大秦重要的粮食基地,为中原输血。
  再过五十年,小冰河期真正开始逞威的时候,他或许已经不在人世,大秦也不知道是第二代帝王还是第三代帝王在统治。
  但是,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大秦不会手忙脚乱,大秦人口也不会为此骤降一半,大秦的盛世也不会是单纯的番薯盛世,说出去惹人嘲笑。
  还有五十年,虽然这五十年间会出现很多的天灾,但是只要有粮食有钱,这些天灾都能度过去,真正可怕的天灾是五十年后的。
  虽然远景很不妙,唯一值得慰藉的是还有五十年的时间。
  江北的天灾毫无疑问会多于江南,提前转移人口就是在提前为灾难的来临做准备。
  未来,江北会频繁的出现各种灾害,会大旱,会大寒,甚至还会出现大涝,这都是对大秦统治的严峻考验。
  萧如薰需要锻炼出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员,摸索一套足够使用的应急机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对灾害进行反应准备。
  江南江北各地大修应急粮仓,大肆储存粮食也正是为此而做的准备,中央官员遍洒各地也是为此,天灾来临不讲人情,没有粮食就会造成流民作乱,刚刚稳定下来的大秦,萧如薰绝不允许它再度乱起来。
  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事情,他不希望看到,不希望调动军队去镇压那些只是为了吃饱肚子的人。
  现在加大土豆番薯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加大花生的种植面积,在吕宋和缅甸大肆开垦荒地种粮食,号召有富裕的农村尽可能的多饲养牲畜,并且在江南适合的地区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推广新的农具,安排耕牛等等。
  粪便的收集和粪肥的制作也被中央收归官府来做,不准许私人触碰,从前农村乡镇里会出现的粪霸一类的人物被严打,所有粪便都由官府统一处理送到乡村制成粪肥,用以提高粮食产量。
  另外,萧如薰还由黄河的治理问题意识到了蝗虫治理的问题,进而想到了一些很特别的事情。
  自汉以来,儒门学者全面掌握话语权前后一段时期,由董仲舒牵头,儒门结合前人经验,总结出了一个叫做天人感应的玩意儿,说什么人类做了错事,上天会感应到,降下灾祸惩罚。
  皇帝自号天子,代表上天统治人间,那么能够惹怒上天让上天降下灾罚的就是皇帝。
  所以人间无论出现什么灾害都是皇帝的锅,水灾旱灾蝗灾冰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全部都是皇帝干了坏事才会出现的。
  这种说法从客观上可以限制皇权,可以让皇帝做事情束手束脚,是那个年代唯一可以正面硬怼皇权而皇帝不得不认怂的方式。
  皇帝遇到这种事情不得不认怂,因为代天行使统治权,是天的儿子,天灾出现了你不背锅是谁背锅?
  所以皇帝遇到这种事情轻则亲自祭祀祈祷祈福,重则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
  可是,这种说法也常常并用来当作政治斗争的筹码,某地发生灾祸,皇帝要负责,宰相也要负责,高官也要负责,反正身居高位者都有错,所以都要负责。
  赈灾不是第一位的,思考如何防灾和救助老百姓也不是第一位的,政治斗争扳倒对手为自己谋取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萧如薰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自然灾害归属于上位者做错了事情然后上天降下了惩罚,不得不说董仲舒是个人才,居然抓住了皇权天授唯一的弱点进行钳制,让儒门拥有了对抗皇权的必杀一击。
  其实大家未必都相信这种事情。
  因为人人称道的明君在位的时候也会发生天灾,无道昏君在位的时候也有风调雨顺的时候,只是为了一个限制皇权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必杀技,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当然也有一些忽悠着忽悠着自己都被忽悠了的人,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他对这一切深信不疑。
  过去儒门强大,强如唐太宗这类皇帝也要对这样的事情退避三舍,不得不妥协,更不要说大明朝那些被怼的上朝都气喘的皇帝,更是被压制在这样的规则下动弹不得。
  破除迷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是在如今儒门前所未有的弱小,而皇权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时候,若是不在这种事情上做做文章,那些太可惜了。
  这是触及儒门最核心利益之一的行为,甚至可以和土改相提并论。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他不是神
  土改是从肉体上毁灭儒门在地方的根基,将之连根拔起,使地方上再也不受儒门士绅的钳制,皇权下乡。
  而这一招则是从精神上将董仲舒深植在所有儒门门人脑海里的根给拔掉,从精神上把儒门最大的依仗摧毁。
  使得儒门士绅对抗皇权的必杀技不复存在,这可不比肉体毁灭简单多少。
  萧如薰并不是打算毁灭儒门,而是打算将儒门打回孔子时代的学术为主的宗派,将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的儒家霸术毁灭掉,不让儒学再次产生独霸思想界的能量。
  未来推广新学,推广格物致知的学问,儒学必将成为一大阻碍。
  然而儒学在统治阶层的层面上的阻碍力量并不可怕,横竖三五十万读书人,土改之后成不了大气候,但是真正可怕的是根植于人思想和灵魂当中根深蒂固的天人感应,也就是俗话说的迷信。
  作为一门学术,孔子的儒学毫无疑问是有意义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好观念,应该被大力弘扬。
  但是被董仲舒七改八改,尤其是糅合了法家学术之后,儒学俨然有了霸气,威胁到了皇权,但同时也和皇权相依为命。
  此后,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时代里,以这一思想为法宝的儒家急速扩张,占据整个思想舆论界,统一思想,继而产生了世家和士绅这样的群体。
  垄断知识,以文乱法,危害深远,遗毒无穷,数度让汉民族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
  这是绝不允许的。
  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天人感应,毁掉天人感应,破除此一观念,无论如何都是必须要去做的。
  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