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架空传-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长子继承制有很大的好处:一是使固定资产不分散,无论对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还是大规模工商业的经营都是有利的;二是迫使其他儿子去自谋生路——在如今的环境下,会迫使一部分次子们铤而走险,去航海、掠夺、侵略、霸占殖民地,用血与火开拓出一条资本主义道路。
如果不是因为永乐年间是明朝皇权最为强大的时期,朱棣未必敢这么推出这种逆天的法律。但既然这时文官集团以及地主阶级相对虚弱,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自然是趁他病要他命呗!
不过,朱棣仍然秉承了他一贯的“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宗旨。在颁布《遗产继承法特意留下了三个缓冲之处。
第一,朱棣规定《遗产继承法》正式实施日期为永乐二年元月一日,若是在此前分家,按等额分配方式并不违法。留下充分的时间让百姓将家产平分给儿子们,这样便可以令那些最为顽固的人减少怨气。
第二,《遗产继承法》中规定:非本县境内的不动产不在嫡长子的独占权之内。
也就是说,大富豪大地主若是心疼次子,又舍不得让次子去太远的地方,那便可以去其他县购置地产商铺等不动产,然后分给次子。这条规定,一方面是给思想守旧者留下缓冲余地免得他们怨气太大,另一方面则可以对《自行申报浮动田赋法》进行有益的补充。
明朝有一千多个县,很多地方都存在天高皇帝远的现象。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只要不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地方豪强尽可以勾结官吏,将自家百亩田地只申报三十亩,本该缴纳十贯赋税时却可以只缴一贯。
有了“首告免罪”这条制度后,地方豪强勾结官吏已经很困难了。待实施了《遗产继承法》之后,地方豪强再使用这种伎俩则纯粹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或许即便
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以及颁布“首告免罪廷对于地方上的监视能力或许仍然会有不足之处。但是不要紧。对于那些想着给次子购置产业的富豪地主们来说,如果可以用购买荒地、薄田的低价买到上好的田地,他们难道会同“阶级同志”讲什么阶级友情不成?
小地主没有财力为次子在异地购置产业的,所以凡是准备为次子购置产业的都是大地主大富豪,这些人本身也都有着相应的权势。谁若是有本事将天底下所有外地来购置产业的富豪地主都吓得不敢伸手,那朱的皇位干脆让给他坐得了!
一旦大地主们形成了去外地购置土地的习惯,哪怕没有东厂等特务机构,又有谁还愿意在自行申报浮动田赋时动手脚?只管“将自家百亩田地申报三十亩,本该缴纳十贯赋税时却只缴一贯”试试看!
第三,在颁布《遗产继承法棣还同时颁布了友弟恭”诏令》。所谓的友弟恭”诏令》,就是说分家后,长子继承了绝大多数财产,次子们相应地会生活困难,这时候长子就应该扶助弟弟们成家立业。如此一来,兄弟之间就并非平等相处的横向关系,而会变成为了维护家业需要所产生的本家与分家的纵向关系。传统的势力总是非常强大的,或许有些兄长在分家之后,会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重新赠给诸位弟弟——以朱棣对人性的理解,拥有这种大公无私精神的人肯定会有,但绝不会太多。
反过来说,如果兄长不肯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与弟弟们分享,只是象征性地给予弟弟少量生产资料甚至干脆不给,那便不是朱棣的责任了。
按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皇上总是好的,不好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地主恶霸。就分配家产来说,皇帝家不也是这样?太子继位当皇帝,其余皇子便只能继承少量家产当亲王。况且,皇帝还颁发了友弟恭”诏令》。长兄若是听从皇帝的劝说,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家产分配给弟弟们不就得了?如果长兄不肯这么做,那是长兄的不对,关皇帝什么事啊?
……
朱棣为什么会认为曾家兄弟不停地纠缠阿牛和《遗产继承法》有关系呢?明朝不是规定军户不得分家吗?
原来,明初规定军户不得分家,这原本是为了保证兵源的一种措施——若军户可以分家,则应役的军士不结婚不生子,或者是应役的军户家中只有一两个男丁,然后因为某种缘故成为了绝户,就会导致兵源的缺乏。明初时,一家军户通常不过三五人,抽其中一人服军役,其劳役负担比农户还要重。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一些军户的家族人口已经多达数十甚至上百,这样的大家庭却只需要抽调一人服役,家中其余男丁全都享受免役待遇,于朝廷而言自然是一种损失。朱棣所实施的役法改革并非摊丁入亩,而是类似于一条鞭法,也就是说民户仍然保留了部分劳役。所以,若是军户不分家,几代之后国家在赋税方面就会吃亏。
为此,朱棣对军户制度进行改革时特意规定军户应与普通民户一样分家——这是因为朱棣自信经过改革后,军户的吸引力大增,兵源绝不会缺乏。若某个军户绝嗣,便可由女婿、养子或者亲戚继承该军户资格。
曾家兄弟分家是在《遗产继承法》生效之前,因此曾家三兄弟每个都分了二十多亩水田和二十多亩旱地,然而那个军籍资格却被阿牛牢牢把持着,曾家三兄弟眼睁睁地瞧着,谁也没办法。
如果按照以前军户不得分家的规定,那么即便阿牛霸占着军籍也不至于没有缓冲余地。尽管这样同样会令曾家不爽,但也不至于将曾家逼得狗急跳墙。因为,阿牛迟早是要退役的,只要户主仍然是曾家的人,那时由谁去服军籍便可由曾家户主一言而决。
偏偏如今军户也可以分家了。目前阿牛尚未独立门户,但谁又能保证阿牛将来不会成家立业?虽然曾家兄弟未必听说过“鸠占鹊巢”这个成语,但从生活阅历中他们知道:大户欺压小户、地主欺压贫民很正常,然而恶仆欺主、久佃成业事例也并非罕见。将来阿牛娶妻生子,成家立业,那么按照《遗产继承法》,这个军籍资格将来便会由阿牛的长子继承,和曾家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说,如果不赶紧趁着阿牛尚未独立门户时把军籍夺回来,将来极有可能会彻底失去军籍,那时去找谁喊冤?
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后,朱棣思索片刻,缓缓说道:“阿牛,你还是把军籍还给曾家吧。”
阿牛面无表情地瞟了朱棣一眼,头一拧,嗡声嗡气地说道:“我看错了,原来你也不是好人!”
注1:田入佃手,其黠者租负税,莫可谁何,业经转移,佃仍虎踞,故有久佃成业主之谣。
第四章 曾阿牛变成张无忌
大胆!”
“放肆!”
“还不跪下认罪!”
护卫们七嘴八舌地呵斥着阿牛,朱棣却摆摆手,和颜悦色地对阿牛说道:“阿牛,你听本官说,本官这样劝你是有道理的。本官呢……本官是……”
朱棣转过头目视杨荣。
见朱棣不说正经事了却只管盯着着自己,杨荣不由一愣。若是换了别人,多半猜不出朱棣的心思。但杨荣心思灵动,一眨眼的功夫心中便蓦然升起一个念头:该不会是这位爷连自己假扮的身份都不清楚吧?不过也难说,这位爷微服出巡之前准备的假身份太多了,他说不准是忘了。
杨荣赶紧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上前一步。
“好叫诸位知道,我家大人乃是当今天子御笔亲点的佥都御史毕公讳夏大人!”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
“本官听皇上说过,准备颁布《军户考核办法》。”
杨荣目瞪口呆地望着朱棣。作为文渊阁学士,杨荣清楚地知道朱棣颁发的除了密旨之外的所有圣旨。所谓的《军户考核办法》之前杨荣根本就没听说过,很显然,皇上这是为了解决眼前的事情而特意颁布一道圣旨。
想明白其中地缘由后。杨荣赶紧凝神细听——他是唯一跟着皇上身边地内阁学士。拟旨地事情自然非他莫属。若是现在不仔细听。等会儿拟错了旨意可不是闹着玩地事儿。
“例如考核弩兵有两个项目:即射程和命中距离。射程。士兵必须达到一百二十步。以射十二箭六箭达标为合格;命中距离五十步。以射十二箭六箭命中为合格;其他各军兵种各有规定。考核中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给予处罚。这些其实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洪武六年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六部联合议定军队大练兵地管理办法也是如此。皇上所做地改动有两处。一是考核地点。二是奖惩地处理办法。”
“洪武年间。每年各卫所必须抽调兵员地五分之一进京进行御前验试。距离京城较远地各卫所由兵部派员到都司所在地集中监督进行。逐年轮番更替。五年为一个周期。然而当今皇上却授权卫所自行考核。免除了军士跋涉之苦。”
“至于说奖惩地处理。则是凡考核合格地军士都奖励六百文。而每个卫所中考核成绩靠后地一百名士兵。无论考核成绩是否合格。均需接受非军户地挑战。若挑战者获胜。则获得被挑战者地军籍。”
若是靠卫所士兵去进京御前验试才能保证军队地战斗力。想一想。全国有两百万军户。五分之一便是四十万。去掉距离远地。就算只是二十万吧……每年二十万军队从全国各地到京城参加考核。消耗地粮草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朱棣决定取消这种常规性地劳民伤财地事情(反正历史上这种劳民伤财地考核制度也逐渐消失了)。而是将希望寄托在相对独立地宪兵系统上。宪兵系统地存在。应该能够保证卫所中考核地相对公平吧?
至于说考核落后者必须接受非军户地挑战。那自然需要放宽对民间习武以及拥有武器地限制。
民间习武之风盛了,而且还允许拥有武器,私下械斗的风气必然大涨自不必说,大约在必要的时候杀官造反的念头也更容易出现在百姓的脑海里。然而对于这一点,朱却毫不在意。
杀官造反这种事,除非确实是活不下去了,否则普通百姓是不会考虑的。
如果普通百姓确实已经活不下去,由于**决定脑袋,所以朱棣的想法很简单很直接:镇压就是了。反正明朝已经开始步入了热兵器时代,而使用热兵器战斗对于物资储备以及后勤的要求更加严格,想必正规军能够很轻易地镇压农民起义。若是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军队手忙脚乱地镇压不完,那么这样的朝廷被推翻也是应该的。
除开杀官造反这种事,民间拥有武器还是很有好处的。一是与异族战争时,若是缺乏兵源,那便很容易从民间补充。二是普通百姓拥有武器后,贪官污吏自然会收敛一些。美国枪械协会有一种观点:普通百姓拥有武器才能维护民主自由。这种观点或许只是枪械协会为了自身生存而想出来的口号,但朱棣认为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凭明朝如今的情况,朱棣固然不会发神经去宣扬民主自由,不过当百姓拥有武器时,官府以及豪强的压迫正常情况下显然不会超过极限。
……
听朱棣说完后,那瘸腿老兵满脸焦虑地问道:“军户失去军籍后,若是无以为生怎么办?”
朱棣瞟了眼老兵的瘸腿。
“考虑到军户失去军籍后也就失去相应的军田,进而有可能沦为流民,因此当今皇上又规定:凡失去军籍者,若有军功或伤残在身,均由朝廷提供资金,让其以自费移民的身份进行移民。若无军功或伤残,则让其以自愿移民的身份移民。”
老兵摸了摸自己的瘸腿,突然间泪流满脸地朝着京城的方向跪下,带着哭腔用含糊而又嘶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