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幸福论-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详细。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押,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③他所说的“人在年少、神情未定”

    ,就是我们说的人在少年、青年时期,主体尚未形成。这

    ①见《论语。里仁》。

    ②见《墨子。所染》。

    ③《颜氏家训。慕贤》。

…… 32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13

    时环境、交往对人十分重要。因为有许多问题是通过环境的习染、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作用于人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认识不到环境对主体形成的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者就不可能有意识地去选择或改善教育环境。

    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环境的内容是十分具体、十分复杂的。可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都不相同。不是大的环境不相同,就是小的环境不相同。对于人的教育之所以是件很复杂的工作,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因而受到外界的影响也不相同。

    有的人生长在城市,有的人生长在农村;有的人生长在山区,有的人生长在平川;有的人生长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的人生长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地区。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之中,人们所受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

    文化、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的条件、就业的条件,一般来说不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可是在大城市里,每个人所遇到的学校的好坏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学校办得好,学校整体水平高,生源充足,学生素质高,学校的风气好,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就比较好。

    有些学校工作抓得不好,校风不好,生源不好,学生普遍的素质就受到了影响。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但遇到不同的班主任、不同的任课老师、不同的同学,学生所受的教育也不同。

    如果一个班级遇到一名责任心强、又有教育经验的班主任,这一个班总的情况会不错。如果遇到一个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责任心的班主任,这一个班的学生都会吃大亏。

    家庭、厂矿机关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父母的品德、思

…… 330

    4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想、作风、文化水平、性格、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乃至职业、爱好、所交往的朋友、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都会给孩子以极大影响。

    一个青年,他所在的厂矿机关的风气、效益、生活福利待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遇到的师傅、师兄,车间领导的人品、工作态度、技艺水平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生活,影响到他的人生中的诸种问题。

    除上述诸条件之外,还有更大的,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环境问题,即社会制度、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风尚等问题。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的状况。主体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主体形成之后可以改变环境A我们在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所引用的马克思的那段话中,马克思所强调的,是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同时指出不能由环境、教育决定人的观点出发,得出世界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这种错误的历史观。

    马克思认为,通过革命实践活动,人可以改造环境;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也使自己的认识、思想得到改造。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种简单地观察被观察的关系,人的认识不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对世界进行被动的直观。

    人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才能使主客体双方都得到改造。

    ①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9页。

…… 33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13

    环境决定人,人又改造环境,这表明人与环境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认识与改造环境的能力。

    人正是通过认识并改造环境,而得到生存的。

    但是,人改造环境的能力,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经过培养逐渐形成的。当主体尚未建立起来即尚未完全形成时,环境对主体起决定作用,环境往往决定着不成熟的主体,而不成熟的主体却改变不了环境。这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表现,就是小孩子总是被大人所支配、所左右,而不可能左右大人。小孩子只有在其长成大人、主体成熟以后,才能够不受别人任意支配。

    当然,主体的成熟与不成熟,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界限。

    即使主体在总体上尚不成熟时,也会有一些改变环境的幻想,或是有一些行动。一个很小的孩子,遇到他所痛恨的人,也想上去咬他两口。而有些在总体上说来主体已经成熟的、几十岁的人,有时遇事也徘徊踌躇,犹豫不决。但就总的趋势看,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之后,主体接近于成熟。他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幸福的环境,总是想着要改造它、克服它。

    此时,主体也具有了改造不利的条件和争取幸福的能力。

    获得幸福既取决于主体又取决于环境A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是否能够生活得幸福,自己手中只操纵着一半的主动权。另外的一半操纵在环境的手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环境中的有些因素,主体是无法掌握也无力控制的。

    对于这一部分因素,主体就没有主动权。

    当然,这里所说的一半的比例,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并不是严格的计算。这类问题,无法作出严格的计算。

…… 332

    6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比如说,影响人的幸福的最大因素,莫过于社会制度的因素。处于剥削制度下的劳动人民,从总体上说,无幸福可言。而要摆脱这种不幸,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作不到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曾接触到这一问题。他说:“有钱人的痛苦,不是来之于他的社会地位,而是来之于他的本身,是由于他滥用了他的社会地位。即便他比穷人还痛苦的话,那也没有什么可怜的,因为他的痛苦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能不能幸福愉快地生活,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然而穷人的痛苦则是来源于环境,来源于压在他身上的严酷的命运。没有任何习惯的办法可以使他的肉体不感觉疲劳、穷苦和饥饿”。

    ①卢梭还认为,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主体在幸福问题上是难以发挥作用的。他说,主体的“聪明智慧也不能使他免受他那个地位的痛苦”。卢梭举例说,一个奴隶,早就预料到他的主人要打断他的腿,“然而预料到这一点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的主人是不是因此就不打断他的腿呢?他有了先见之明反而痛上加痛“。

    ②

    卢梭说的是奴隶社会的情况,当时在奴隶主的眼中,奴隶不是人,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虽然也有意志,追求幸福,但是他追求不到幸福。在奴隶主眼里,奴隶不配有幸福。

    亚里士多德也承认没有人给奴隶以幸福。

    他说:“随便什么人都能享受肉体快乐,奴隶也不比出身高贵者差,但没有人去给奴隶以幸福,而只是给他一条命。”

    ②

    ①②《爱弥儿》上卷,第310—311页。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第224页。

…… 33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13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生命的”

    、或是“肉体的”幸福,指的是饮食男女之快乐。这种快乐只是人的生理的、本能的快乐和满足,有的高级动物就已具有了。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作如下解释:奴隶只有在他的动物本能得以实现时,他才能体验到一点点幸福。

    而人所能得到的其他幸福,奴隶是得不到的。这就如同马克思所尖锐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奴隶制度下,被雇佣的劳动者,“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①“自由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幸福;被迫的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是痛苦。

    雇佣劳动者与奴隶一样,只有在他的动物的机能得以实现时,他才能体验到一点幸福。

    社会制度给人,给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追求幸福造成的这种障碍,被奴役阶级的个别成员,是难以逾越的。获得幸福的这一部分因素,主动权就不掌握在主体手中。

    人生幸福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不仅包括社会制度,更包括社会生产力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这也不是每个时代的人所能随意决定的。在我们的国家,人与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是平等的。在经济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社会以个人的劳动的多寡、好坏等来分配生活资料。这样,人们谋求个人幸福的权力,在社会制度上大体已经具备了。

    但是,由于我们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所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而那些处于边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页,第94页。

…… 334

    8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地区或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人,其物质生活水平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就更差一些。生活在大城市或是生活在沿海发达地区的青年,比起边远、落后地区的青年来说,在总体上,是要幸福得多了。

    那些生长在边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地区的青年,常常为自己出生于落后地区而苦恼。他们要追求幸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

    这也不是一两个人或者很短时期内可以办到的。

    这是必须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长期实践,进行历史性的大变革,才能解决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所说的,在幸福问题上,有一半的主动权掌握在客观环境的手中。要把这一半主动权夺过来,则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有时是长期的、艰苦的实践,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完成。

    但是,这并不是说环境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是幸福的或者是不幸的。幸福是多方面的,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环境只能决定一部分,而不会掌握人的命运的全部。比如在封建社会,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的家庭,受剥削、受压迫,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家庭的安宁、团聚,也经常会受到天灾人祸的破坏。

    这些家庭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但是,劳动人民一家人能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夫妻相敬,骨肉相亲,长幼相爱,享受到一种天伦之乐。生活在这种贫穷之家,又往往比起生活在那种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富有家庭,还要幸福一些。想一想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府与荣国府吧,那本是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