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虎贲-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元吉终究是齐王,他固然无脑莽撞骄横跋扈,麾下还是有一些人才的。

李元吉也通过他们一段时间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相对来靠谱的言论,李渊听了竟然觉得有些道理,大感满意,在与李建成商讨政务的时候,也立了出来跟李建成说了一说。

李建成竟也表达出了迁都的意愿。

李渊意外之余,也终于正视起了迁都的事情。李元吉的话,他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但中的很多东西,李建成这个太子的意见,他是不能不重视的。

而是李建成的干略凌驾于李元吉不知多少,他分析起便利,可比李元吉要高明十倍,各种因素各种便利都在顾虑在内,说的李渊都动心了,决定在朝堂上公开探讨此事。

李渊将迁都之意一说,登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朝廷都炸开了锅,

自古以来这迁都都是一等一的大事,当需经过慎重又慎重的考虑。李渊这没有征兆的突然提出,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如何适应的了。上下官员也没有准备,更没有深入了解,都是一些来不及经过深思熟虑的浅见,弄得朝堂便如菜市场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你们听听太子的意见!”李渊听得是一个头两个大,直接制止住了争吵,将李建成踢了出来。

一时间吵闹的朝堂登时寂静下来,所有人都瞧着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唐太子。

李建成在万众注视下,从容的站了出来,四方一作揖道:“昔年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有言‘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因此天下中心便在长安、洛阳之间,而至西周起,我中国就有两京制度,我大唐亦效仿之,以长安为国都,以洛阳为陪都。但经这些年发展,而今的关中实在有愧天府之国之称。”

他顿了顿,眺望朝中文武,高声道:“昔年汉高祖刘邦以关中一地而养天下战项羽,最终一统天下。我大唐虽也由关中立足,但在经济物资上却全靠河东太原支持。若无河东太原,我大唐亦难有今日盛况。为何刘邦能够以关中养天下,我大唐占据关中,却要依靠河东太原?”

群臣先后陷入沉思中去。

李建成说的是事实,现今的关中确实称不上天府之国,大唐能够取得天下依仗的是关中的兵,西北河东太原的钱粮财物。是以当初李元吉丢了大员要地,大唐瞬间陷入生死存亡的危地。多亏了李世民临危授命,一举歼灭的刘武周,挽回了败局。

“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李建成滔滔不绝的说着:“第一、人口过多,对于关中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第二、气候异变,致使灾祸频繁。第三、交通极为不便,不论是南北资源都很难进入关中。第四、北方突厥太近,突厥手握我大唐门户,出入我大唐境内如入无人之境,对长安威胁太大。由此四点,建成觉得长安以不适合做我大唐国都。”

不论迁都南阳的提议如何,李建成这四点因素直指长安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人口过多,对于关中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这个是事实,长安自秦时起就是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永远高于其他城池,对于土地需求极大。一块土地耕了又耕,耕了几百年,营养什么的早就不如以前了。

第二、气候异变,致使灾祸频繁。

同样是事实,这也跟第一点相辅相成。因为人口多了,土地不够用,只能开垦森林荒地,不断的开垦,无度的开垦,开垦了几百年,生态平衡破坏的彻底,以至于气候无常,灾祸连连。昔年八水绕长安,八水润关中养天下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第三、交通极为不便,不论是南北资源都很难进入关中。

依旧如上,现在的关中在粮食物资上早已无法自给自足,需要通过江南、巴蜀一代的运送接济。巴蜀的粮食需要经过蜀道,蜀道之难,不言而喻。江南更是远在万里之外,需要经漕运逆流而上,到达洛阳,然后在经过三门峡进入关中。这其中所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当以天文数字计数。

第四、突厥为患。立足关中,至关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安全,四塞包围,大小关塞甚多,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进取。

现在突厥掌控者大唐的门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指不定那天一觉醒来跟后来的李世民一样,突厥大军直逼长安城下。国都危险至此,迁都保证安全,在情理之中。

李建成四点,事实俱在,直指长安!(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章迁都?有毛病吧!

历史上有一些人,凭借着一张嘴能干出许许多多轰轰烈烈的事情。

李建成此刻也就是靠着一张嘴,将死的说成活的,历数长安的不足之处,而且说的极有道理,事实俱在。

李建成在大唐朝廷上的话语权仅次于李渊,他的意见看法让许多同一阵营或受他影响的官员,逐一站出来表示支持李建成。

当然这有支持,自然是有反对的。

毫无疑问,李世民反对的尤为激烈。

李建成同意迁都的关键便是为了针对李世民,为此已经不惜损害大唐利益,放弃大唐的立足之本。李世民如何不知,大唐若是迁都,他的利益将会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害,同样的大唐也将付出一定的代价。

李建成的说法很高明,但实际上就是带了有色眼镜找问题。

这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长安有它便利的一方,自然也有不利的一方。李建成挑不利之处,以渲染的方式表达,衬托出不利的地方,给人一种长安一无是处的感觉。

这种手法是上位者洗脑习惯用的手法,那些李建成一党的,或者对于李建成有着些许崇拜信服的官员,自然会陷入迷雾之中,大势的为他制造声势。

但是李世民一党又岂是易于之辈!

名震天下的房谋杜断,岂会受李建成的忽悠,李建成能说长安的坏,他们便能细数关中长安的好。

长安作为国际性的大都会。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城池,先后成为秦、两汉、南北朝、隋唐诸多国家的首都,自然是有得天独厚的地方。

要找一些优点也别太容易。房玄龄向来多谋,一步三计,从古论今,说的头头是道。杜如晦话虽不多,但字字珠玑,语语恰到好处,一言一行同样是字字在理。

太子府的王珪、魏征自然也不甘示弱。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异常激烈,直接形成了太子党秦王党在朝堂上第一次正面大规模的交锋。

以往太子党、秦王党相互之间虽各成党派。但彼此的关系极为融洽。

因为李建成、李世民都属于惊才绝艳的人物,不是那种你觉得对,我就说错,不管是非对错。只论敌我的愚蠢之徒。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之处……大唐。唯有大唐好。他们才能活跃下去。

是以在李建成、李世民的引导下,太子党、秦王党以良性竞争的方式活跃在朝堂上,有着和谐的风气。可这一次不同了,大唐消灭了南方最后的隐患,正式一统天下。失去了外力的维持,太子党、秦王党都开始重视起自身的利益。

而迁都之议,正是两个党派第一次对决。

双方激战越演越烈,最终将第三个党派牵扯了进来。

一个比太子党、秦王党更加强大的党派:以裴寂为首。陈叔达、杨恭仁、裴矩这些宰相为辅的帝党。

李渊从来不糊涂,他就算不喜欢管事。手中的权力也不会比李建成、李世民弱,帝党便是他的最大依仗。

帝党之首的裴寂见李渊在朝堂上大皱眉头,显然对于这种无法控制的场面产生了反感的情绪,也就咳了一声。

就是一声轻咳!

原本如菜市场的朝堂顿时寂静无声。

谁都知道裴寂是李渊最信任的人,类似于兄弟一样的存在。裴寂在大唐的地位是超然的,每一天李渊都会将他自己吃的御膳分一半给裴寂,在他临朝执政的时候,身旁龙椅之侧专门有一个固定的位子是给裴寂的。

在唐王朝能与李渊同吃同坐的只有裴寂一人,这份殊荣连李建成、李世民都没有。

裴寂威信之高,李建成、李世民都要逊色一二。

现在他只是轻轻的一咳,便如皇帝发话一样,朝堂上寂静无声。

李建成、李世民相继露出凝重之态:现在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种情况下第三者的意见至关重要。裴寂恰恰是一位能够左右李渊的人物,他的占位几乎可以决定接下来的意图动向。

裴寂沉吟道:“燕、代迫突厥之侵,巴、陇婴吐谷浑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运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而江南运粮,耗资千万,秦之首尾今不完矣,臣亦决定迁都为上上之策。而邓襄是既居地形险要又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且地域宽阔,进可攻退可守的首善之地,可为国都。”说完他还撇了李建成一眼,淡淡的一笑。

裴寂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很明显这位皇帝跟前的第一红人站在了李建成这一方。

舆论一下子朝着秦王党不利的局面发展。

李渊见自己的老朋友都决定迁都,登时也觉得也许迁都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但见李世民依旧不服,索性道:“迁都关系国运重中之重,朕也不能一言而决。这样吧,便由秦王前往襄邓探查情况。”

李世民铁青着脸,怒声道:“儿臣不去,我大唐兴于关中,夺取天下,关中将卒劳苦功高。此番迁都,不易忘本,军心动荡,若突厥来袭,我大唐凭何阻挡?邓襄一地,看似繁华,弊在其中,迁都之事,对我大唐毫无利处,只会损我大唐国运。”

李世民终究是李世民,性子刚烈,一但遇到这种不如意的地方,就如蛮牛一样拉不过头。

李渊登时下不了台来,大怒道:“此事就这么定了!”说着点了宰相宇文化及前往襄邓查探地形。

朝会也因此结束。

李世民绷着脸,愤愤的走出了大殿。

李元吉一脸的得意,他一直以来都让李世民压在头上,外出打仗李世民是主帅,他是副帅,他惹出的麻烦,是李世民给他擦屁股。世人也因此常将他们相提并论,正反鲜明的教材。

李元吉难得压制李世民一头,那高兴地心情,不言自明。

与李建成走在一起,李元吉得意道:“大哥,你没看二哥那恼火的样子,哈哈,特别的过瘾。”

李建成淡淡的看了李元吉一眼,心中却没有多少的高兴得意:在他的记忆中,几个兄弟唯有李世民有胆子多次与李渊争吵甚至顶撞李渊逼迫李渊更改决定,但是最后都事实都证明了一点:李世民是对的。如果不是他顶撞李渊逼迫李渊更改决定,现在的大唐未必就能一统天下。

这一次李世民又公然顶撞了李渊,李建成心里也清楚,李世民还是对的,迁都真的不算是个高明的决定,只是为了自己利益,他这一次选择了出卖唐王朝的利益。一直以来,他都与唐王朝的利益为先,现在第一次做这种事情,实在高兴不起来。

李渊气呼呼的下了朝,想着李世民在朝堂上公然让他下不了台,火气就忍不住上涌,可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