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双鹰旗下-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样?”苏上校说道。他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不过他是广东人,而海军基本上由福建人所把持着,外省人很难坐到舰长的位置上,于是考到北京的陆军航空学校改学了飞行。后来被他一位姓谢的老师介绍到了福州海军学校当了教师。

“应该不太适应,多飞几次就会好起来的。”库科奇说道。“野蜂”确实很难操作,不过结构坚实。而且发动机马力很大,速度也很快。

“嗨。尼克,有件好事你干不干?”卡夫中校走了过来。

“怎么啦?”库科奇问道。

“有位广西将军打到我,说他们正缺少飞行教官,问谁愿意去他们那。我准备找上面调过去,他们可以出双倍的津贴。”卡夫说道。

“是多少?”库科奇问。

“每个月1200克朗,外加200克朗的补助,这可几乎是北京方面给的三倍价钱。”卡夫说道。

“去!”库科奇说道,广西军开出的薪水十分诱人,“不过,上面会答应吗?”

“应该好说,他们购买的是伊斯莱亚生产的战斗机,他们公司驻中国的经理与我们头很熟,应该不难办到。”卡夫说道,他们的人事关系在安南的远东舰队手上,不过,国内大的军火商和殖民地高层和军方关系一向不错。

广西军属于地方军阀,拥有整个广西,一部分广东和湖南的地盘,虽然表面上听命于北京,但实际上陆军部很难调动他们的军队。他们在国会和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代理人,他们与中央有协议,每年上缴大约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其余税收属于自己支配,所以能够养起近一支近15万人的军队。

原来那些不服从中央或是名声很坏的地方军阀都被北京方面用武力给收服了,现在保留下来的几大地方势力都与北京方面达成过类似的协议,还能掌握着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不过,如果名声太坏,弄得民怨四起,北京方面已经有能力撤换他们。

自从袁世凯死后,中国就保持着这种很奇特的现象,不过,总的政局还算比较稳定。

段祺瑞当年曾有过用武力解决这些军阀的打算,不过,由于当时徐树铮参加了干涉俄国的军事行动,出兵收复了蒙古和西伯利亚,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北方,而且在黎元洪的牵制下,段的主张并没有能付诸实施。北洋军进入湖南和四川后,并没有再进入云贵和两广,而是与西南军阀达成了妥协。

原来的西南军阀唐继尧和陆廷荣还是被徐树铮用计谋给扳倒了,现在云南督军顾品章、贵州的王文华、广西的马晓军都是小徐在背后扶植起来的,所以才能安坐到现在。

不过,北京方面已经准备开始重新整编这些地方军队了。

15、钢铁

“包头”在蒙古语里里是“包克尔图”,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头城位于绥远中部土默川西端,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自古就是扼漠北通中原,民族交往、农牧相间的地域。自从清康熙年间实行移民屯垦戌边政策,内地灾民陆续迁来,逐渐形成农业集合。大约在乾隆三年开始有包头村,至嘉庆四十年改为包头镇,为塞外商贾云集、物资聚散的要地之一。在内蒙古境内修筑铁路的设想,早在清末就已出现。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随之就开始展修张家口至绥远段铁路。陕甘总督长庚上书清廷,奏请修筑西北铁路,将张绥铁路延伸到包头镇,并修筑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铁路,南线由兰州至灵州,北线由灵州至包头,接京张铁路。但由于辛亥革命爆发,修建包宁铁路的计划也因此而终止。

1916年冬,北洋政府交通部派了高级工程师林竞到绥远、宁夏、甘肃、新疆四省踏勘线路,并以京绥路为设计南北中三路进入新疆地区的路线。1918年,北洋政府派遣铁路专家邵善闾踏勘绥宁甘新四省铁路,总长2600公里,并绘有踏勘图。

1920年,北洋政府与德奥政府签订了一揽子借款协议。在首批5亿马克的贷款到手后,财政一直不算太富裕的段祺瑞终于日子好过了许多。根据协议,这笔货款最少百分之七十要用于发展交通、工矿、电力等基础建设。绥远…包头、绥远…库伦、包头…兰州和续修陇海铁路作为第一批铁路建设工程首先开工。

1927年,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中德奥联合考察团同时开始在铁路沿线进行地质科学考察。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北京出发沿平绥铁路前往当时的绥远省,第二天考察团一行抵达此次考察的出发地包头,并在这里设立了总部。

1927年7月2日,北线考察团到达白云鄂博山脚下。在夕阳的映照下,白云鄂博那独有的青黑色的山峰引起了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丁道衡的注意。那山峰仿佛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着他。

第二天一早,丁道衡就离开驻地独自一人向白云鄂博进发。在山脚下一条被洪水冲刷成的小河沟里,他见到了大量的矿砂。经过仔细辨认。其中有不少是含量丰富的铁矿石。后来他描述这段经历时写道“至山脚则矿石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上山顶后,他看到了大面积的铁矿露头,白云鄂博的主矿区遂告发现。随即丁道衡将这一重大发现写信通知总部。当时就有人预言“此地要成为中国一个很大的富矿源。”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丁道衡对白云鄂博的主矿区作了一些初步调查。最终认定这是一个大型的铁矿床。他随后写出了《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估算白云鄂博铁矿的储量约为三千万吨左右。他还提议说:“苟能于包头附近建设钢铁企业,则对于西北交通应有深切关系,其重要不仅在经济方面而已。”

丁道衡的报告立刻引起了当时身在绥远,出任“西北边防督办”的徐树铮的注意,在他的要求下,北洋政府地质研究所所长丁文江亲自带队,组织了一支专门的地质队对白云鄂博的矿产再次进行了仔细的考察。终于确认这一带的铁矿储量大约在1亿吨左右,另外还伴生其它的矿产资源“是中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矿。”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北洋政府高层政商集团的高度重视。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财团集资1200余万元,经过谈判,又向奥地利方面借款1500万元,一座年产量25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西北钢铁公司宣告成立,并于1929年开始开工兴建。

奥匈卡尔森钢铁集团承担了西北钢铁公司的设计和提供技术支持和大部分的设备制造,与炼铁、炼钢工艺相配套的洗煤、焦化、厂区运输、电修、电讯、耐火材料等工程也相继开工,与此同时,白云鄂博铁矿的建设也开始进行。

经过了三年多的建设,西北钢铁公司在绥新铁路通车的同时也开始投产,随着西北钢铁公司的建设,包头目前也拥有近30万人,取代归绥,成为了绥远第一大城市。

随着春节日益临近,包头火车站更加显得繁忙,整个候车室里聚集着从西北甘肃、蒙古和新疆准备回家的商旅,这些在外奔波了一年的山西、直隶及北京的小商人们,此时开始准备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

1935年1月,春节之前,西北钢铁公司一期工程顺利完成,目前国内最大的特种钢材生产车间也开始投产。特钢车间的产品主要用于军事用途,作为陆军总长,徐树铮专程到包头来参加西北钢铁公司特钢车间30吨炼钢炉的投产仪式。特种钢材冶炼车间引进了匈林茨钢铁集团先进的电炉炼钢技术,装备有一座30吨和一座15吨炼钢转炉,能够生产出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优质合金钢,足以支撑目前的国内军工生产。

“克劳恩先生,炼这么一炉钢需要多长时间?”徐树铮戴了副墨镜,站在高处的平台上观望着跳动的炉火,一面向西北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问道,西北钢铁公司的主要设备来自于奥匈的两大钢铁集团,克劳恩就是奥地利方面派来的总工程师。

“算上前期准备,每炼一炉钢大约需要2个小时。”艾克德答道:“这样一台电炉每天可以生产210吨优质钢铁,年产量在6万吨左右。将军,整个特种钢铁生产车间在投产后,在亚洲会成为仅次于日本八幡制铁的第二大特种钢材生产商。”

“这种钢材是不是能够用于制造枪炮?”

“没有问题,只要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比操作,就能够制造出和斯柯达一样优秀的炮管来。”

“仲才兄,在建的包头兵工厂能够制造出来的火炮最大口径是多少?”徐树铮转过向来向身后的兵工署署长蒋廷梓问道。

“105毫米,不过汉阳兵工厂和福州海军兵工厂能制造150毫米的加农炮。”蒋廷梓说道,他是兵工专家,由他负责德县兵工厂的搬迁和包头兵工厂的扩建工作。

徐树铮确实有一种紧迫感,奥匈皇帝的访问虽然暂时压制住了日军和苏俄方面的气焰,但有情报显示,日本方面目前正和苏俄进行接触,有可能会想联手向中国发难。

根据奥匈顾问团所拟定的军备计划,北洋政府决定在五年内投入15亿元来加强军事准备,主要是在西部扩大钢铁、冶金、燃料、化工等和军工有关的原料生产规模,另外就是在西部建立一批汽车、飞机、无线电、机械和兵工制造厂,并把福州海军基地搬迁到钦州。

这个年代,钢铁的产量即代表的国家的强弱,虽然国内钢铁生产在这十几年里经过了飞速发展,已经达到了每年250万吨,但是与日本特别是苏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计划,在西部新增的钢铁厂主要是重庆和湖南株洲钢铁厂,另外就是扩大武昌钢铁厂、太原钢铁厂和包头钢铁厂和生产规模。

16、军备竞赛

随着时间进入到1936年,《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竞赛条约》到期,由于日本宣布退出续约谈判,奥匈帝国也随之宣布退出条约,欧战之后的世界海军假日结束了。

由于当初在欧战结束后,奥匈方面半卖半送地把还未完工的四艘法国“红衣主教”级战列舰卖给了中国。日本海军在退出条约之后,即开始了新一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以期全面压制中国海军。

早在1932年,田中义一上台后,日本就以德奥海军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海军发展计划,为了保证对中国的侵略方针,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远东与德奥舰艇编队决胜的战略。由于在海军主力舰数量方面日本根本无法与德奥海军抗衡,日本海军提出建造超级战列舰,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德奥舰队数量优势的方案。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3年,随后在1935年制定出“01号舰队补充建造计划”,确定建造4艘标准排水量为6万吨的大和级战列舰。

1936年5月,日本“01号舰队补充建造计划”的首舰“大和”号在广岛的吴海军造船厂开始开工建造,为此日本海军制定了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造船厂本身亦对技术人员和工人执行着严格的机密管制。

不过,在“大和”号开工后不久,维也纳《观察家报》突然出现了一则关于日本开工建造了两艘60000吨,装备了460毫米主炮的大和级战列舰的报道。随着报道的情况越来越详细。欧洲和美国的报纸也不断转载,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日本。

此事立刻引起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关注,并且在第一时间向日本发出照会,要求日本公开正在建造的新式战列舰的数据,并允许英、美、德三国派出人员进行核查。日本外务省一面不断地否认新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